问题

普惠AI时代即将来临,开发者如何向AI开发转型?

回答
普惠AI的浪潮正汹涌而至,这无疑是给所有身处科技前沿的开发者们敲响了新的时代钟声。对于许多人来说,“AI开发”这个词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它既像是我们过去工作中无数次接触过的数据处理、算法优化等环节的延伸,又仿佛是一个全新的、需要掌握神秘新技能的未知领域。那么,作为一名开发者,如何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抓住机遇,顺利转型,成为一名能驾驭普惠AI时代的弄潮儿呢?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持续的实践。

首先,明确“普惠AI”的内涵和它对开发者的意义。 普惠AI不是遥不可及的科研概念,而是指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便捷性和成本效益,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赋能普通人和企业。这意味着,AI不再是少数科技巨头的专属,而是触手可及的工具和能力。对于开发者而言,这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更意味着我们有机会用AI解决更多现实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的开发思维需要从“构建一个复杂的、独立的AI系统”转变为“如何将现有的、强大的AI能力整合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并为用户带来切实的便利和价值”。

第一步:打牢基础,重塑认知。

许多开发者可能已经拥有了扎实的编程基础,掌握了多种语言和开发框架。但AI开发对知识体系的要求有所不同。

基础理论的补充: 不必成为AI领域的数学家,但对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如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的概念)、常用的算法(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以及模型评估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AUC)需要有基本的理解。这能帮助你判断何时何地适合使用AI,以及如何评估AI的效果。可以从一些优秀的在线课程(如Coursera上的Andrew Ng的机器学习课程,edX上的相关课程)入门,或者阅读一些讲解清晰的科普读物。
核心工具的学习: Python是AI开发的事实标准,如果你还不熟悉,现在是时候了。在此基础上,熟悉几个主流的AI开发库和框架至关重要。
数据处理与分析: NumPy(数值计算)、Pandas(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必备的。
机器学习库: Scikitlearn提供了大量的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非常适合入门和实践。
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Flow和PyTorch是当前最流行的两大深度学习框架。它们提供了构建和训练复杂神经网络的强大工具。刚开始可能只需要掌握其中一个,理解其基本的数据结构(如张量)、计算图、模型构建、训练和部署流程即可。不必追求精通所有细节,重要的是理解其设计哲学和核心用法。
新的编程范式: AI开发,尤其是利用现有大模型,常常涉及到“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模型微调”(Finetuning)。理解如何设计有效的指令来引导AI输出期望的结果,以及如何在特定任务上通过少量数据调整预训练模型,是新的开发技能。

第二步:实践先行,拥抱工具。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AI开发更需要动手实践。普惠AI时代的到来,正是因为有了大量易于使用的工具和平台。

从小项目开始,积累经验: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去构建一个颠覆性的AI产品。可以从一些简单但实用的项目入手,比如:
利用ChatGPT API构建一个智能客服助手。
使用预训练的图像识别模型(如ResNet)进行图像分类或目标检测。
尝试用文本生成模型创作不同风格的文案或代码片段。
将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集成到你的现有Web应用中,实现文本摘要、情感分析等功能。
善用AI开发平台和API: 现在的AI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在“调用”和“组合”已有的强大AI能力。诸如OpenAI、Google AI等提供的API,以及Hugging Face等平台上的海量开源模型,都是你的得力助手。
API调用: 学习如何通过HTTP请求调用这些API,理解其输入输出格式,以及如何处理返回结果。这使得你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产品添加复杂AI功能,而无需从零开始训练模型。
模型库和生态: Hugging Face等平台不仅提供了大量预训练模型,还提供了易于使用的库(如`transformers`)来加载和使用这些模型。熟悉这些库的API,可以让你快速地将各种NLP、CV等模型集成到你的项目中。
了解云AI服务: AWS、Azure、Google Cloud等云服务提供商都提供了强大的AI开发和部署服务。学习如何利用它们来训练、部署和管理AI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和可扩展性。例如,你可以在云平台上轻松地使用托管的机器学习平台,而无需自行搭建复杂的GPU集群。

第三步:思维转变,解决问题。

AI开发的核心是利用AI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需要调整。

从“代码实现”到“能力调用与组合”: 过去,你可能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来实现一个功能。现在,你可以思考“是否存在一个AI模型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然后通过API调用或模型集成来实现。你的工作重心可能从算法的精细实现转移到如何巧妙地设计输入、如何将不同的AI能力组合起来,以及如何将AI的输出转化为可用的产品功能。
“AI驱动”的设计理念: 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考虑AI的融入。例如,不是设计一个表单让用户输入信息,而是思考如何利用对话式AI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完成任务。不是设计复杂的搜索界面,而是思考如何利用语义搜索或问答系统来满足用户需求。
关注用户体验与AI的交互: AI的强大不等于用户体验的提升。如何让用户理解AI的能力边界?如何处理AI可能出现的错误或不准确?如何设计清晰的交互流程,让用户感受到AI的价值而不会感到困惑或被欺骗?这些都是需要开发者深入思考的。
道德与责任意识: 随着AI能力的增强,伦理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开发者需要关注AI的偏见、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等问题,并在开发过程中尽量规避风险,负责任地使用AI技术。

第四步:持续学习,保持敏锐。

AI领域的发展速度极快,新的模型、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转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关注行业动态: 订阅AI领域的科技博客、研究机构的动态、开发者社区的讨论。了解最新的模型发布、技术突破和应用案例。
参与开发者社区: 加入GitHub、Stack Overflow、Kaggle等平台的AI相关社区。与其他开发者交流经验,学习他们的解决方案,甚至参与开源项目,是快速提升和保持敏锐的有效途径。
保持好奇心和实验精神: 勇于尝试新的工具和技术,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的实验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具体的转型路径建议:

1. 如果你是后端开发者: 重点学习如何将AI模型集成到你的服务中,如何通过API调用AI服务,如何处理数据流和异步任务。可以研究微服务架构下如何引入AI能力,以及如何利用云原生AI服务。
2. 如果你是前端开发者: 学习如何构建与AI交互的用户界面,如何利用JavaScript库(如TensorFlow.js)在浏览器端运行轻量级AI模型,如何设计流畅的AI驱动的用户体验。
3. 如果你是数据工程师: 你已经拥有了处理数据的优势。重点是学习如何将数据清洗、预处理的流程与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流程结合起来,如何构建高效的数据管道来支持AI应用。
4. 如果你是移动应用开发者: 学习如何将AI能力集成到移动端,例如使用Core ML(iOS)或TensorFlow Lite(Android)来部署模型,或者调用云端AI API。关注移动端的性能优化和用户体验。

总而言之,普惠AI时代为开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转型并非要求你立刻成为AI科学家,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更具“AI思维”的开发者,能够灵活运用现有的AI工具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拥抱变化,持续学习,勇敢实践,你将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介绍一个人工智能的新领域:智能医学。

谈及医学,很多人都会皱眉,因为这个学科,太过于复杂,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彻底搞清楚一种疾病的全部机理。而疾病的种类繁多,疾病的因素多样化,疾病的表现更是千差万别,导致医学十分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看病,更希望找到那些年长的大夫来。说穿了,本质上是对他们丰富的医学经验的依赖。

不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正在助力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医学影像学。

提到医学影像学,做过体检或者去过医院的一定熟悉这个学科。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是典型的科技带来的医学进步,可以说是一场医学革命。B超,CT,X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这些名词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

在此之前,我们要通过十分间接的手段比如望闻问切来对一个病人进行判断,而有了医学影像学,一切变得不一样。通过借助一些媒介,诸如X射线、电磁场、超声波等,我们可以在非创伤或者微创伤的基础上,对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然后诊断医师依据影像信息做出判断。

医学影像学的判断,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也形成了一门学科。

它可以说是很多疾病的最早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完成基本的确认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医疗影像判断十分依赖于严格训练和医生本身的经验。

据统计,一位经过严格训练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诊断一个病例时需查看约200张以上的CT扫描图片,诊断时间约在20分钟以上。这种高强度的诊断工作,不仅严重损耗医生的精力,也对病情诊断的时效性与精准度有着严重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思路。

既然医学影像十分依赖于标准训练和经验积累,而且存在相应的标准,那么,完全可以用机器学习来去替代这个过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学习的示例图

图像识别是最常见的人工智能,通过对输入信息的不断处理以及对输出结果的判断,最后机器拥有了较高的识别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于影像学来说,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进步。

给机器相应的教程,输入相应的标准,然后在给予足够训练,那么AI就可以成为影像诊断大师。

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约时间,而且由于机器本身的严格分析,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类观察不仔细导致的误诊。

比如现在有的公司已经在尝试AI阅片了。下图是一个甲状腺的影像识别系统,通过对超声影像进行深度学习,同时引入了旋转不变性等现代数学的概念,最终让这个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是该系统的一个诊断过程,在输入影像图片后,AI可以对图片进行处理,然后寻找出异常的内容,给出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判断,极大的缩短了诊断时间,而且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在实际检测中,其准确率可以稳定在85%以上,要知道,三甲超声科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对应的测试中,准确率也不过是65%-70%。

而其他一些企业也在尝试着医学影像的识别,比如有的公司收集了数百万级别的医学影像。通过建立人体器官模型以及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病灶的高识别度。据称目前对于胸部X光的气胸、肺结核、肿块的自动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90%。脑核磁肿瘤的自动识别率超过85%。胸部CT中肺结节的识别率超过85%。乳腺钼靶中钙化斑点以及肿块的识别率均超过90%。

可以说,有了AI影像识别技术。在当前医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仅可以缩短医生的诊断时间,更关键的是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诊断精确度,可以说是患者和医生双方共同的福音。

除了影像学,未来我们还可以期待他们在医学领域获得更多的进步,甚至我们可以期待智能医疗机器人的出现。

通过集合成像系统、控制平台和机械臂系统,可以采取微创的办法进行复杂的外科手术,就像电影《普罗米修斯》里的智能医疗机器人一样,可以直接进行外科手术。

当然这对AI的要求更高,但是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比于人本身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人的情绪问题,比如人的能力差异,比如人本身还容易疲劳,以及操作中存在诸多的不可控,AI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人类先天的劣势,只要给他们电和设备,他们就会不知疲倦的精确的进行操作。

然而技术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当前,尽管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大面积的推向社会了,但是主流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一些顶级的公司如Google、Baidu里,而未来AI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的体系,那么这个时候,必然要求AI做到一些基本的前提

1:用得起。普通人或者团队可没有那些大集团财大气粗,所以降低使用成本是一个很可观的需求。

2:用的好。在用得起的同时,也要兼顾产品的质量,别搞出一堆粗制滥造的东西

3:用的放心。这一点尤为关键,前段时间某云公司把客户的数据给直接删除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让很多网友雷的不得了,不断拷问能否放心的使用。所以,用的放心,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别辛辛苦苦搞半天,一夜回到解放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