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点我多年形成的认知,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比特币价格长线上涨的核心逻辑就是共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个共识就是对其绝对稀缺性和高价值的认可。认可它贵,就会买,就会对价格形成正反馈,直到多头跟不上。认可这个逻辑的人所持资金越来越大,市值就会不断扩大。其他的各种解读多数都是烟雾弹或bullshit。
第一轮共识的扩大是2009年诞生至2013年底,主要是在极客和先锋投资者中,他们疯狂,但是资金小,比特币市值只到达了百亿级。盘子小,波动性极大,万倍以上的涨幅,然而总共也没多少钱。这一轮很像资金盘的特点。2013年底这波其背后的最大一只推手是来自中国的民间资金。
2013年底的泡沫破裂以后,比特币和整个加密货币经历了漫长的熊市,但实际上不断有新的开发团队开启真正有意义的项目,为随后的一轮大牛市奠定了技术基础。例如2014年ETH的诞生。回顾性的看,2014-2016年的震荡都在为后来一轮的牛市吸筹建仓,而那段时间恰恰是“比特币已死”声音最响亮的时候。
第二轮共识的扩大,就是2017年左右的区块链泡沫。其重要特点是席卷了全球主要的中高收入和发达经济体,例如韩国就一度极其疯狂,我国在2017年9月4日以前也有复制2013年之势,但94监管斩断了这个势头,导致了一波大规模的借投资区块链而形成的资金外流。这一轮的特点是各种社会游资、私募资本、风投届和灰色地带资金的深度参与,有不少风投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下场站台捞钱,老诈骗犯们就不说了。大多是通过Eth智能合约搞爱西欧来集资,当时众人以为会成为一种主流的融资和发行证券的方式,实际上并没有登堂入室。这一轮的正面意义其实是,一方面让区块链技术开始在正经行业落地,另一方面是政府和传统资本界都开始关注和布局加密货币。标志性事件是行情末尾的时候,芝商所开启了比特币期货交易,以及coinbase等交易所的合规。这为传统资本进入提供了便利。这一轮,比特币的总市值达到了3300亿美元(整个虚拟币市场8千多亿美元),但对于大资本来说,这才仅仅是个股龙头水平,依然不够看。
第三轮共识的扩大,就是去年至今年开始的新一轮上涨。此次共识的扩大,是扩大到了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也就是“老钱”们。新卷入的人口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卷入的资金量是最大的。大资本入市,一定会选择大市值的品种,因为他们钱太多,小市值的币种一买就翻几倍,一卖就砸到0,深度太差,玩不转。所以这一轮牛市,会先把比特币推到一个足够容纳老钱们的市值,直到老钱们手握了足够让其舒适的储量。而且,机构投资者博弈完毕后,比特币可能会丧失从前那种指数级别的波动性,开始向传统标的靠拢。此次的比特币市值会超过苹果,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市值达到数万亿美元。
我所认知的第三轮:
分享一点个人浅见,从一段几年前的个人经历开始:
比特币的这一波大涨和癫狂,在几年前我们许多人都已经经历过了。那个时候我正在卡内基梅陇(CMU)读大二,整个CMU的那种本来就有一些geeky的校园环境简直被加密货币的狂潮淹没了。有一节选修的课在CS楼里上,路过的时候就能发现大家的电脑屏幕时不时会切到各种线上交易所去看看自己的持仓情况和各种币的行情,很多人聊天的时候,包括在白板上演算problem set的解法的时候也都会在旁边写一些crypto相关的内容。
我们当时有一个微信群,基本上算是许多最好的学校的undergrad(中国留学生,多数为美高的朋友)每天在上面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去分析网上能够找到的许多比特币、以太坊以及莱特币Ripple的各种定价模型,从什么方面去分析的都有,最浅显的比特币交易量变化、各个地区用电水平的波动到社交网络上大家讨论对加密货币的普遍预期等等。基本上大家的总体的情感基调还是被普遍看好比特币为主的加密货币大盘持续上涨的预期所支配的,所以一种不切实际的狂热期待笼罩了我们当时的讨论。(最搞笑的时候甚至我们也想自己也写个白皮书去ICO圈一波烂钱,因为看着当时场上那些乱七八糟的狗屁不通的白皮书和乱糟糟的代码,大家实在觉得"我上我也行,就这也能发财?"。当然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去搞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不是没有预想过突然崩盘的情况会是怎么样? 但是交易世界本身充满矛盾的各种信号和浮动本身就挑战着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投资亦或者投机者对未来的研判和预期,而这一些浮动的信心又会在下一个周期生成各种影响市场本身的信号,这是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但是未必随机。当时很明显的有各种科技界中人以及传统商业世界的“异端”公开发表力挺区块链技术的言论,但是其实仔细研究就发现他们对区块链本身的看好,很难一对一照搬到对比特币的乐观预期上,所以其实这个本身就有一层错配在对比特币的乐观舆论环境中;另一方面,诺奖得主、投行高层公开放话否定了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的货币的价值,他们的理论中最广为流传的论点就是比特币与“流动性陷阱”,即比特币的持续上涨会带来一个通缩的预期,而且这种效果会溢出到其他的主要结算货币中,如果比特币的交易不加以管制的话。 所以仅从甚嚣尘上的双方大佬的对喷,以及几本诸如野口悠纪雄的《区块链革命:分布式自律型社会的出现》这样的书,很难去把握所谓的行情。即便是大家反复的研读比特币论文的原作并且为中本聪的天才构想所折服,也不好去预计一个完全空白的自由交易结算的价值载体后续发展的路线到底会是如何。在局中的所有人被笼罩在一股狂热的迷雾中,直到价格崩塌的突然降临。
这一波行情有所不同,美联储无底线的扩表和放水加上美国两党之间对于疫情的完全失控,使得美国利率基本客观上不存在中短期内的上涨预期,甚至许多机构投资者都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入到了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投资标的物上,比特币和疯狂的美股都只是这一次疫情大行情的一体多面而已,本质上是全球机构(为主)以及个人投资者都看到了美联储愿意放弃之前模棱两可的“底线”,实质上为了美国本国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的经济基本面以及美元结算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衰退无限地兜底。但是话又说话来,顺着索罗斯反身性(reflexivity)的路子,其实这样子的兜底行为也回过头来塑造了新的经济现实以及宏观预期, 美国的经济基础倒是稳固住了,虽然大规模的聚集以及新的感染高峰不断而且总体的感染人数竟然突破了让人难以置信的2000万,但是现阶段美国佬是真的也算行为上一边倒地想开了,所以经济活动和生产秩序反倒是目前经受出现灾难性的冲击(除了数月前的失业潮,但是其影响也在被慢慢弥平);但是另一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虽然整个美元结算体系中的各路投资者以及各国国民给美国人民稳住国内买了单,美元资产的品质和信用在大家心中估计是心照不宣的下调一个评级,这一点反过来削弱了托底行为的效用,但是又反过来增加了下一次仍然采用类似措施的概率(绕就对了)。这一点从RCEP的阶段性突破,以及中欧协定赶着最后一天敲定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集中在亚欧+亚太)倾向于建立更加广泛的直接经济合作,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命运被美元结算体系完全扼住咽喉时不得不交出的那笔铸币税(可以理解为风险抵掉后低息美元国债与相对高息本币债券之间的息差,因为账上躺着多余的美元(对美国形成顺差)不得不购置美元国债来获取一部分收益)。
可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现实同样是即便美元的信用在此次危机中打了折扣,它仍然会是未来许多年内国际间结算最最主要的选项,在许多商品类别里(如石油)甚至是唯一的选项,一是因为仍然无敌于天下的美军和遍布四海的军事基地和情报网络,二是因为构建这个结算体系后形成的长期惯性和沉没成本,许多战后形成的国际机构如BIS就是完全为了这个结算体系而存在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毁灭那么多既有的为美元服务的基础设施。所以全球投资者们需要将资本注入到一个新的门类的投资标的物上,来减轻持有美元资产的持续低息压力。
那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有没有一种东西,增值的速度比美元资产快,拿到哪里大家都或多或少认可它的价值,不受某一国主权管制,流动性又很牛逼呢?比特币为主的加密货币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项。纵然作为区块链“创世神”的老大哥比特币自身拥有许多技术缺陷和相比他那些各色各样的后辈们没那么sexy的各种功能,但是它毕竟是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最高的公链以及平台接入口做的最全的货币。 大机构看准了一波买进去入场,在抢筹引起的流动性短缺供应不足且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以中长期持有为主的情况下,加上比特币这种典型的少数人控制多数币的“庄家场”特性,大机构买方以及跟风进场的游资、散户在缺少交易对手盘的情况下,价格的迅速攀升其实并不难理解。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也知道在这么一个客观的癫狂市场环境下,想要人们保持住理智应该也是挺难的。但是我还是最后奉劝一下一般的个人投资者,不要用你输不起的钱去持有比特币。做好研究,给比特币定一个价,超过那个部分的钱,就算是你认知外的部分,本来也不属于你。如果你坚定的看好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货币的未来,就不要去管市场行情的波动,制定一个目标,严格地去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不要盲目地听信大机构的分析师的意见,他们自己也是利益相关者,和你本身存在利益冲突。长期来看,运气(最重要)、纪律和心态决定了投资的表现。
如果你背后没有一个专业的投研团队或者你不是长期从事交易相关的工作,请不要学习该问题下的许多别的答主加杠杆来炒币,投资有风险不是说说而已,很多自认为准备好了的人其实并没有准备好。
保守估计,在3.6万美元之前是不会有回调的。正常情况本轮牛市顶部应该在10万美元以上。想囤币的别着急,比特币有四季轮替的规律,去年今年是春夏牛市,明年后年就是秋冬熊市。
我之前就提醒过大家,挪威拿养老金买入比特币,标志着政府正式进场。按比特币当时的市值,和全球天量的美元供应相比,比特币只可能上涨,不可能下跌,除了保存不善丟币的风险以外,比特币投资毫无风险。当然,比特币也不会永远涨,但我认为,下一次真正的熊市最早也要等到2021年年底才会浮现。
比特币到底是避险资产,还是风险资产。
到底是比特币涨价了,还是美元跌了。
你的指标是什么?是美元。
国家主权货币是否还能作为国际货币使用,是否还能承担价值存储,贸易结算,大宗商品定价的根据?
你说可以,你说可以美元。
我那我问你: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是拥有权力且承担责任的。
美国会不会承担作为国际货币的责任?
你说有?
那么“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这句话又做何解?
美联储现在滥发美元,天量放水又做何解?
美元是不是还继续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是否能替代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都是伪命题。
问题是:主权货币是否还能成为国际货币,这才是核心问题。
比特币只是第一个挑战者罢了。
你继续用美元,你继续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我现在就告诉你,拜登上台后至少四万亿美元发出去。
你自己看着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