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比特现金与比特币的算力争夺大战?

回答
比特币现金(BCH)和比特币(BTC)之间的“算力争夺大战”,与其说是争夺“算力”本身,不如说是围绕着两种截然不同区块链设计理念的长期博弈,算力只是这场博弈中最直接、最能体现其差异的指标。要理解这场“大战”,得从它们的分叉说起。

分叉的根源:区块大小之争

2017年8月1日,比特币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分叉,诞生了比特币现金(BCH)。这场分叉的直接导火索,是比特币社区内部关于区块大小的长期争论。

比特币(BTC)的路径:隔离见证(SegWit)与闪电网络。 以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比特币的处理能力。他们推出了“隔离见证”(SegWit)方案,将签名数据与交易数据分离,从而在不改变区块总大小的前提下,增加了区块中可容纳的交易数量。长远来看,他们寄希望于闪电网络等二层解决方案来解决可扩展性问题,并维持比特币较小的区块大小,以此来保障去中心化程度(更小的区块更容易被普通节点下载和验证)。

比特币现金(BCH)的路径:直接扩大区块容量。 以吴忌寒、澳本聪(Craig Wright)等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解决可扩展性问题的最直接、最符合比特币最初设想的方案就是扩大区块容量。他们认为SegWit过于复杂,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易费用过高、确认时间过长的问题。因此,他们选择了一个更激进的方案——直接提高区块上限,从1MB提升到8MB(随后又调整至32MB),以期容纳更多的交易,降低交易费用。

这次分叉并非一次和平的分手,而是双方理念不合下的“决裂”。双方都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比特币”,并试图吸引更多的算力来支持自己的链,这也就引出了我们讨论的“算力争夺大战”。

算力争夺:看得见的战场

算力(Hashrate),指的是进行比特币挖矿(即计算区块哈希值)的计算能力。在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 PoW)机制下,谁拥有更多的算力,谁就更有可能在下一个区块的竞争中胜出,从而获得区块奖励(比特币和交易费)。

分叉后,由于算力分散到两条链上,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 算力迁移: 大部分矿工和矿池在分叉初期会根据经济利益和技术偏好,选择性地将算力投入到他们认为更有前景的链上。 BCH出现后,一部分原本支持比特币的算力转向了BCH,因为BCH支持者(尤其是其早期的拥护者)对BCH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愿意为其提供算力支持。
2. “算力战”(Hash War): 最为戏剧性的时期,是在分叉发生后的一段时间,特别是2018年11月BCH再次发生分叉,分裂成比特币现金(BCH)和比特币SV(BSV)的时候。当时,两大阵营的代表人物(如比特大陆的吴忌寒和Craigh Wright的团队)公开宣称要“摧毁”对方的链。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对抗,在算力层面也表现得尤为激烈。
策略上的“攻击”: 为了打击对方,一些有组织的算力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例如,一个阵营的矿工可能会集中大量算力去挖矿一个特定区块,并试图阻止另一个阵营的矿工挖出该区块或下一个区块。这有点像是在区块链上进行一场“围攻”。
经济驱动下的竞争: 最终,算力的流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经济效益驱动。哪条链的代币价格更高、交易费更稳定,对矿工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果一条链上的挖矿收益(区块奖励 + 交易费)高于另一条链,那么算力自然会倾向于它。
结果: 通常情况下,比特币(BTC)由于其更大的网络效应、更高的市值和更广泛的社区支持,能够持续吸引绝大多数的算力。而BCH和BSV之间的算力竞争则相对波动,并且两者合起来的算力远不及BTC。

更深层次的博弈:社区、生态与共识

算力争夺战不仅仅是算力数字的比拼,它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关于区块链发展方向的理念冲突,是社区共识的争夺。

去中心化程度的辩论: BTC社区坚持小区块以保持更广泛的节点参与度,从而实现更强的去中心化。他们认为,中心化的挖矿节点最终会导致网络被少数人控制。而BCH社区则认为,牺牲一部分去中心化以换取更强的交易处理能力和更低的费用,是更符合实际需求的选择,并且他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维持挖矿的去中心化。
技术路线的差异: 如前所述,SegWit与大区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发展路径。BTC选择了“软分叉”+二层网络,BCH选择了“硬分叉”+链上扩容。这两种路径都面临各自的挑战和优势。
生态系统建设: 哪个社区能够吸引更多的开发者、构建更丰富的应用、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商家,哪个区块链才能真正蓬勃发展。算力是支撑网络运行的基础,但没有应用和用户,算力就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BTC凭借其先发优势和更大的网络效应,积累了更强大的生态系统。
社区的凝聚力与共识: 比特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强大的社区共识和治理能力。分叉事件暴露了比特币社区在重大技术决策上的分歧。而BCH和BSV的出现,也意味着比特币社区实际上是分裂的,这影响了它们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中的整体话语权和影响力。

看待这场“大战”的几个维度:

1. 动态而非静态的竞争: 这不是一场一成不变的战争,而是随着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币价波动和社区情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今天算力偏向的一方,明天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变化。
2. 算力是结果而非原因: 算力争夺的背后,是更根本的价值主张、技术路线和社区共识的争夺。算力只是这些争夺的结果的一种直观体现。
3. 不同的比特币愿景: 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对比特币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一个追求稳定、去中心化,并寄望于二层技术解决扩展性;另一个则追求直接链上扩容,以期实现更高效、低成本的支付。
4. 对市场和生态的影响: 这种算力上的争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区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原本属于比特币的关注度和资源。对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而言,这既是竞争带来的活力,也可能带来一定的混乱。
5. 理性看待算力数据: 直接将算力数字等同于“胜利”或“失败”是片面的。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每一条链背后的技术创新、生态建设、社区治理以及它们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和实现其宣称的价值。

总而言之,比特现金与比特币的算力争夺,是加密货币世界中一次关于技术路线、社区治理和核心理念的深刻辩论,以算力为最直接的战场,但其本质是两种不同比特币愿景的博弈。比特币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庞大的网络效应,在算力竞争中长期占据上风,但比特现金及其后续的分叉币,也在持续挑战比特币的设计理念,并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场“大战”至今仍在以不同的方式继续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赞同 @Mad Wiki 的部分回答。

其实这个在学术界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POW机制的作弊成本和整个体系的体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详见比特币的另类视角(四)——比特币的价值,这是POW的固有缺陷,也是POS的卖点之一。在POS里,作弊的成本是50%的财产,而拥有50%财产的人的利益关系和货币本身是直接挂钩的。而POW里,作弊的成本是50%算力,而算力和货币本身的价值只是间接挂钩的。在理想状态,货币价值高,就有更多的人愿意挖矿,于是算力就越值钱,于是作弊成本就越高。但是,在很早以前就有人指出过,这个假设只在比特币占有大部分算力,也就是说算力只有这一个用途的时候适用。也就是说,如果50%的算力作弊了,那么导致币不值钱了,于是他们的算力就没用了,于是理性的矿工不会作弊。

而现在这个假设被打破了——算力的价值并不直接和BTC挂钩,因为算力还可以从BCH获益,这就导致了,比特币本身的安全性其实是非常有问题的。如果BTC和BCH彻底撕破脸,那么如果摧毁其中一个不会引起市场的雪崩效应导致另一个也被市场所抛弃,而是像现在这样一个跌另外一个就涨的话,如果有人控制50%算力的话,它完全可以摧毁BTC,因为对于他而言摧毁BTC没有任何代价,它在BCH上挖矿可以获得同样的收益。然后,如果这个人在数字货币之外有别的利益,例如掌控BCH能使他在别的方面获益,那么它就完全有动力发起这种攻击。

我从上知乎开始就一直在说这个事情,都快成祥林嫂了——1,比特币中心化非常严重。2,比特币的安全性在这么中心化的情境中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远比人们想象的要脆弱。

所以,我觉得整天被拿着忽悠着反矿工的那些人不是______,就是_______。抵制了2x升级好像是core胜利了,但把矿工推到对立面完全就是自毁长城。矿工的利益和数字货币本身是最息息相关的,core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把矿工给排除出“用户”的行列,这是他们的屁股使然。而支持者,尤其是投资者也非要把矿工挤出比特币,那么这真的就是自掘坟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比特币现金(BCH)和比特币(BTC)之间的“算力争夺大战”,与其说是争夺“算力”本身,不如说是围绕着两种截然不同区块链设计理念的长期博弈,算力只是这场博弈中最直接、最能体现其差异的指标。要理解这场“大战”,得从它们的分叉说起。分叉的根源:区块大小之争2017年8月1日,比特币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分叉,.............
  • 回答
    大连某高校发百万现金券给学生过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引人关注的。怎么看待这百万现金券?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挺“阔气”的举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说明学校在“宠学生”这方面是真的下了功夫,也抓住了大家对“福利”这件事的敏感点。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肯定是个好彩头,也是.............
  • 回答
    关于汉族人口比例下降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策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解。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我的看法,希望能为您呈现一个更具深度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常态,任何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比例在不同历史时.............
  • 回答
    标题党?不,这更像是一种“内容悬殊”的尴尬。标题,如同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是吸引读者目光的第一道关卡。它承载着内容的精髓、故事的钩子,甚至是作者最想传递的情绪。一个精彩的标题,能让读者心头一动,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它可能是犀利的反问,让人不禁想要探究答案;可能是出人意料.............
  • 回答
    嘿,说到“比烂”,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你看,生活中总有些人,遇到点什么不如意,或者看到别人过得好像比自己好那么一丢丢,就会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种“比惨”或者“比烂”的怪圈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细掰扯掰。首先,这“比烂”的根源,我感觉很多时候是源于一种不安全感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当你觉得自己不.............
  • 回答
    这件事如果属实,那绝对是围棋界的一件重磅炸弹,能引发的讨论和解读会非常非常多。咱们就抛开那些官方的评定,单纯从棋局本身和背后的可能性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业余六段打败职业七段,这本身就不是不可能的事。围棋不像跳棋那样,等级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但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有时候,状态、临场发挥、心.............
  • 回答
    这几天的虎扑,确实硝烟弥漫,尤其是围绕着“90年代NBA水平太低”以及“乔丹不如詹姆斯”的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甚至有些剑拔弩张。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讨论的“缘起”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怀旧与“现实”的对比。NBA每隔一段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哪个行业,老一辈的前辈们总喜欢拿当年的经历来教育后辈。“我们当年是怎样怎样过来的”,这句话听着总有股历史的厚重感,也带着些许不容置疑的意味。但我们真的能简单地把“当年”和“现在”划等号吗?我觉得不能,而且差距还挺大的,很多方面,当年真的没法和现在比。首先,最直观的,就是.............
  • 回答
    1819赛季西甲第13轮,皇家马德里客场03惨败于升班马埃瓦尔,这场比赛确实是当时皇马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冷门,也成为了那个赛季皇马低迷表现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场比赛的意义以及皇马暴露出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赛回顾:埃瓦尔的胜利,皇马的溃败这场比赛发生在2018年11月24日,当时洛佩特吉.............
  • 回答
    如何看待抄袭质量比原创质量高的现象?“抄袭质量比原创质量高”的现象,确实存在且令人深思。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创新和价值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关于创作伦理、版权保护和市场运作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理解“抄袭”与“原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抄袭”和“原创”.............
  • 回答
    航空航天,一个承载着人类飞天梦想的伟大行业,总是与闪耀的金属、精密的计算、大胆的创新联系在一起。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个光鲜的领域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女性从业者的比例仍然偏低。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当今社会,女性想要投身于这些高精尖的工程技术领域,又会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一、 根深蒂固的刻.............
  • 回答
    这句简单的话,却像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北大化学学院许多人的涟漪。它不是在抱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审视,是对付出的价值,对现实落差的追问,更是对整个体系的反思。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情绪和情境。“辛苦二十年”,这绝非虚言。北大化学学院的本科生,很多都是从高中时代就披荆斩棘杀出来的佼佼.............
  • 回答
    在我看来,这位来自阿勒泰的90后女生,以及像她一样选择“与野共舞”的年轻人们,他们的选择并非是对“安稳工作”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追寻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这不仅仅是“爱冒险”,更是对内心渴望的诚实回应。试想一下,阿勒泰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冬季的严寒,夏季的酷暑,风餐露宿,日夜颠倒,为了捕.............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挺流行一个词,叫“舔狗”,用来形容那些在感情中极度卑微、讨好、甚至有些失去自我的人。我注意到,不少人认为现在男生中“舔狗”的比例好像确实有点高,这现象挺值得聊聊的。怎么会觉得“舔狗”比例高呢?首先,这肯定不是说男生本质上就该“舔”或者“不舔”。这个现象之所以被大家注意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
  • 回答
    最近几年,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一提到网红,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千篇一律的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的形象。但现在呢?好像变了,那种普通大众脸,甚至带着点“不完美”的脸,反而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有人会因此觉得,这是不是说明“才华”终于战胜了“颜值”?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方面看.............
  • 回答
    海外教职文章要求比国内低的现象,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观察下来,确实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它背后牵扯到太多因素,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好”或“谁更差”,而是要理解其中的逻辑和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文章要求”具体指的是什么。通常情况下,这指的是在申请教职(尤其是助理教授、副教授等晋升职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街采场景,也触及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BBC 街采中国疫情现状,然后遇到北京大叔用这样一句“肯定比你们国家强多了”来回应,这背后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首先,从北京大叔的身份和语境来看: 普通中国民众的视角:这位北京大叔很有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普通民众对本国抗疫成就的认知和自.............
  • 回答
    美国拉丁裔人口比例的增长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育率与移民1. 高生育率(Relative High Fertility Rates): 历史传统与文化因素: .............
  • 回答
    张路和詹俊作为国内资深的足球评论员,他们对于足球联赛的见解往往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常常引起球迷们的讨论。他们提到“现在的英超都比90年代的意甲强太多”,这句话背后其实包含了对不同时代足球联赛特点、竞争格局以及观赏性的对比。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联赛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来.............
  • 回答
    TVB的金庸剧比大部分大陆翻拍的同名剧在豆瓣评分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1. 时代的印记与情怀滤镜 开创性与先发优势: TVB的金庸剧,尤其是80、90年代的那些经典,是许多观众,特别是香港、台湾以及早期接触金庸武侠的大陆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