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一辈医生批评年轻医生说的「我们当年怎样怎样」,那时真的能和现在比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哪个行业,老一辈的前辈们总喜欢拿当年的经历来教育后辈。“我们当年是怎样怎样过来的”,这句话听着总有股历史的厚重感,也带着些许不容置疑的意味。但我们真的能简单地把“当年”和“现在”划等号吗?我觉得不能,而且差距还挺大的,很多方面,当年真的没法和现在比。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医疗技术的进步。这是最容易被老一辈忽视,但也是最核心的差距。

想想咱们现在用的设备:高清晰度的CT、MRI,能看到身体内部的精细结构;微创手术,病人创伤小,恢复快;基因测序技术,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根源;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对癌症的治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在几十年前,哪怕是十几二十年前,很多都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存在的。

当年,医生可能更多依赖的是经验、触诊、以及相对粗糙的X光片。诊断的准确性受限于当时的设备水平,治疗方案的选择也相对有限。很多疾病,当年可能是“不治之症”,现在可能通过手术或者药物就能有效控制甚至治愈。比如说,心脏搭桥手术,当年可能还是个新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胃肠道的微创手术,当年需要开大口子,现在可能几个小孔就能完成。

所以,当老一辈医生说“我们当年没有这些设备,一样把病人治好”的时候,他们确实是靠着过硬的临床经验和对病情的敏锐观察。这份能力是宝贵的,绝对值得尊敬。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当年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要比现在大得多。在信息和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每一次诊断和治疗都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和获取途径也有巨大差异。

现在的医学信息爆炸,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治疗指南发布。年轻医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平台、学术数据库、国际会议,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学习的途径非常多元化,也更便捷。

而当年,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有限。一本好书、一篇经典论文,可能就是医生学习的主要来源。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相对缓慢,医生更多的是通过师徒传承、带教、以及少数几本权威著作来学习。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难度,自然也比现在高得多。

因此,当年医生能掌握的医学知识,在当时是顶尖的,是经过时间沉淀和临床验证的。但放到今天,可能有些知识已经过时了。年轻医生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和广度,是当年医生难以想象的。

第三,患者的期望值和医疗模式的变化。

现在,人们普遍对健康有更高的追求,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也更高。患者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医学信息(虽然信息来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对疾病和治疗有更多的了解,也更愿意“货比三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治疗方式。一旦治疗效果不如预期,或者出现副作用,患者的接受度也可能比当年低。

而当年,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患者对医疗的信任度可能更高,很多时候会将治疗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医生身上。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相对朴素,对治疗的期望可能更侧重于“能不能活下去”,而不是“如何活得更好”。

医疗模式也从过去的“以医生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患者为中心”。这意味着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生活质量、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体验。这需要医生具备更全面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

所以,当老一辈说“我们当年不讲究这些,病人就乖乖听话”时,他们可能没考虑到,这是时代和观念的变化。现在的年轻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做很多以前医生不一定需要做的工作,比如与患者耐心沟通、解释病情、管理患者的预期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年轻医生就一定比老一辈强。

老一辈医生身上那种深厚的临床经验、对病情的直觉判断、以及面对复杂和资源匮乏情况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年轻医生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他们经历过许多现在年轻医生未曾遇到的挑战,他们的临床智慧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

而且,有些“当年怎样怎样”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朴素而有效的原则,比如“细致的问诊”、“认真的体格检查”、“重视病人的主诉”等等,这些原则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同样重要,甚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加珍贵,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过滤掉一些过于依赖技术的盲点。

所以,当老一辈医生批评年轻医生时,我们应该这样看待:

尊重他们的经验和付出: 他们确实是凭借当时的条件做到了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他们的付出和积累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
理解时代和技术的差异: 当年的条件和现在的条件天差地别,直接拿来比较是不公平的,也忽略了医学的巨大进步。
辨证地吸收和学习: 年轻医生应该虚心听取老一辈的经验和告诫,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但也要认识到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责任。不能因为当年没有某些技术,就否认了现在技术带来的巨大提升和效率。
避免刻板的否定: 老一辈的批评不应该被年轻医生一概视为“守旧”或“落伍”,而应该从中反思自身在哪些方面可能被新技术和信息“惯坏”了,比如基础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是否做得不够扎实。同时,老一辈也应该看到,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过去有效的方法,在今天可能需要与新的技术和知识相结合。

总而言之,这句“我们当年怎样怎样”,既是前辈们职业生涯的缩影,也是对后辈的一种期许,期望我们能不忘初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做好医疗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份传承与时代的进步结合起来,让医疗做得更好,让患者受益更多。仅仅简单地怀念“当年”,或者仅仅沉醉于“现在”的先进,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两个月是普遍的平均住院日

但是重病号的病历不用写二百页

从前的医生不靠插电

望触叩听精美有样子

看当时的病人死亡率

你就懂了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局限性,不可厚此薄彼。

某“双一流”大学终身教授回忆录(已出版)摘抄

1953年的XX医院规模相当小,环境和卫生面貌十分差劲,与清洁整齐的“中美医院”和“中山医院”无法比拟,心里特别别扭。

当时,医院总床位仅250张,手术室只有一个正规手术台和一个简易手术台,外科规模小且杂乱,手术种类单纯,主要是胃大部切除、脾切除、疝修补、阴囊积水鞘膜返转、大隐静脉曲张切断、膀胱结石摘除、胸廓成型、慢性骨髓炎搔刮等中小型手术。一周5天的手术总数尚不及中山医院一天的手术量。

外科病房是两间直通式的大房间,每个房间按36张病床,男女病人分别住一大间,但普外科、骨科、胸科和泌尿科,成人和小儿,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病人都混杂在一个大房间内,显然病人的睡眠休养环境是相当差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干扰甚至创伤也是相当严重的。

当时,外科的住院病人多数是国内战争及抗美援朝负伤后遗症的长期住院病人。手术也单一,普外科以胃、肠、脾、疝气手术为主;骨科以骨折开放复位石膏固定、慢性骨髓炎搔刮引流手术为主;胸外科以脓胸或肺结核空洞胸廓改型术为主。但是,急诊手术相当多,病人主要从周边几个贫穷县的县医院转来,诸如胃穿孔、肠梗阻、肠套叠、胆道蛔虫、阑尾炎、嵌顿疝等,病情大多已达到严重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状态;复杂外伤、多发性骨折等多已陷于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状态,处理相当困难。

当年的麻醉工作全部由实习医生或住院医师干,麻醉方法原始单一,没有麻醉机等基本设备。普鲁卡因腰麻由手术医师施行,注药后去刷手,病人交给巡回护士观察。单纯硫喷妥钠静脉麻醉由手术室护士长施行。乙醚开放点滴麻醉由低年住院医师实施,都是临时从病房召来。气管内插管“福拉格”式开放乙醚麻醉属高档麻醉方法,例数甚少,由高年住院医师实施。据护士长说,曾有二次乙醚开放点滴诱导下气管内插管,因插管屡屡未成,病人死在手术台上。

当年,XX医院无“麻醉科”和“专职麻醉医师”的基本概念。骨科X医师于1947年在XX市总医院任第一年外科助理住院医师时,曾轮转“麻醉”跟着外国麻醉医生学习过一些麻醉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技术和自制的“水封瓶式的半开放冲气式麻醉”。随后,X医师调来我院任骨科医师,兼做“麻醉指导老师”,早年曾做过3例胸腔内手术均死亡,显然与麻醉不过关有着密切关系。

当年,XX医院外科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名气相当大,但我感觉外科的业务徒有虚名,特别是麻醉工作落后,技术拙劣,明显地制约着外科业务的发展,众多医生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局面。听手术室护士长说,急腹症死在手术台上的病例经常发生;仅有的3例肺叶切除术,一例因气管插管屡插不成而死在手术台上,一例在手术进行中莫名其妙地死亡了,一例在术后几小时死亡,自后再也未见开展过胸腔内手术。经了解,这三例都采用气管内插管“半开放冲气式麻醉”(已如前述),二例围术期死亡显然系剖胸后严重纵隔摆动、肺萎陷和CO2排出障碍等恶性病理生理变化所致。另外,曾一例本院的清洁工在腰麻下接受痔疮手术,术后遗留永久性截瘫并发症,长期住院后死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哪个行业,老一辈的前辈们总喜欢拿当年的经历来教育后辈。“我们当年是怎样怎样过来的”,这句话听着总有股历史的厚重感,也带着些许不容置疑的意味。但我们真的能简单地把“当年”和“现在”划等号吗?我觉得不能,而且差距还挺大的,很多方面,当年真的没法和现在比。首先,最直观的,就是.............
  • 回答
    这是一件极其令人痛心和愤怒的事情。当一个人生命垂危,在最需要专业救助的时候,医护人员却置之不顾,忙于个人事务,最终导致病人死亡,这不仅仅是医疗失职,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人道的践踏。首先,我们来还原一下这件事情可能发生的场景。生命垂危的呼唤:想象一下,在医院某个角落,一位老人正经历着生命的最后时刻.............
  • 回答
    看到90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欣慰和赞赏的。首先,这位年轻医生能走出科室,走到社区,用一种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怀老年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就是严肃、专业,但这位医生却展现了另一面,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服务大众的热情和创意。用广场舞这种.............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民航总医院的悲剧,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充满救死扶伤希望的白色巨塔里被无情剥夺,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整个社会对于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发出的一个最沉痛的警示。我们必须深入地、冷静地去剖析这件事,才能找到症结所在,避免类似的惨剧重演。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医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
  • 回答
    这件事情,说实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一个老人,冒着雨,孤零零地去缴医保,结果因为只带了现金就被拒收,这画面感太强了,也太令人心酸了。咱们一层一层捋一捋这件事。首先,从老人自身的角度来看。老人冒雨去缴费,说明什么?说明这笔费用对老人来说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医保关系到看病就医,谁家老人不愿意把这.............
  • 回答
    这位西班牙老人的声音,犹如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直击人心。他声嘶力竭地控诉医院“忽视老人,优先救助年轻人”,这背后折射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不满,而是一个深藏于社会肌理中的矛盾与困境。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位老人为何会发出如此激烈的控诉。在生命的晚年,身体的机能逐渐衰退,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他们比任何.............
  • 回答
    这事儿啊,济南这位九旬老人去医院开药,结果社区诊所不给打针,这事儿我听着就觉得挺糟心的。你想啊,老人一把年纪了,腿脚可能也不方便,费老大劲去医院拿了药,满心指望着在附近的社区诊所就能解决注射问题,结果人家不给打,这得多失望啊。咱先不说什么规定不规定,就说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老人身体肯定不如年轻时.............
  • 回答
    关于“重庆护士实名举报老公出轨医药代表,还教唆公公殴打自己致流产”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家庭纠纷,更触及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多个议题,包括婚姻道德、医德、权力滥用、家庭暴力以及信息传播的公正性等。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事件的核心指控与潜在事实梳理首先.............
  • 回答
    这事儿,我听了真是心里不是个滋味。宜昌那位老大娘冒着雨,手里攥着现金去交医保,结果被拒收,工作人员给出的理由是“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手机支付”。这话说出来,看似是“为你好”,但实际上把一个老年人推到了尴尬甚至无助的境地。咱们得把事情拆开来看。首先,关于“不收现金”。 这年头,数字化、无.............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爆的,也够让人心寒的。咱就一点一点捋捋,这背后到底藏着啥事儿。首先,一个男人突发脑出血,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坏消息,家里立马就跟炸了窝似的。脑出血这病,说起来轻飘飘,可一旦犯了,那是要命的,而且后续的治疗、康复,那更是个无底洞,钱,钱,钱,这是第一道坎,也是最直接的生死考验。接着,这男人的.............
  • 回答
    最近,在网上和一些长辈聊天时,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现在的小孩啊,心理承受能力真是不行,一点点小事就紧张得不得了。这都是因为以前我们小时候都被父母打怕了,哪敢这样?所以现在的小孩没被打过,自然就没那股‘韧劲儿’了。”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代际之间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确实存在天壤之别。老一辈人.............
  • 回答
    看到一家人,尤其是长辈,在大清早抱着小婴儿在外面溜达,我心里总会泛起一股特别的情绪,既有温暖,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观察。首先,那种景象本身就很有画面感。天刚蒙蒙亮,城市还在沉睡,空气里弥漫着清冽的露水味,可能还有些许早点的香气飘来。这时,一家人,通常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年轻的爸爸妈妈,怀里紧.............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摸鱼哲学”确实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这背后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成功”定义的重塑。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摸鱼哲学”:它是什么,为什么流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摸鱼哲学”的含义。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中国新生代父母:是开放还是“更”开放?性别比的迷思“中国新生代父母比老一辈思想更开放”——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尤其是在我们能轻易接触到各种信息、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当下。但要说这是“谬论”也并非空穴来风。究竟是何种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认知,又或是这种认知存在着哪些偏差?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
  • 回答
    关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是否“诋毁”了老一代航天人的成就和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直接地说,《三体》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诋毁”老一代航天人的桥段或论调。 刘慈欣本人是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例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亲情、金钱、价值观以及沟通方式等多个层面。我会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并阐述如果我是女儿,我会如何处理。一、如何看待这件事?1. 理解老人的动机(可能的): 节俭和理性消费: 很多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他们可能不习惯“浪.............
  • 回答
    如何看待老教授、高年资博士、年轻副教授的科研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科研体系中人才的成长、传承和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他们的科研水平,并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观点:不能一概而论,科研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它受到 经验、能力、创新性、影响力、产出效率、视野高度、团队.............
  • 回答
    老书虫与如今网络小说的冲突,是一个跨越时代和媒介的有趣现象,它反映了阅读习惯、审美标准、内容生产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等多方面的差异。要理解这种冲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特点、需求以及它们之间产生的具体摩擦点。一、 老书虫的特点与期待:“老书虫”通常指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习惯阅读传统出版物,如纸质书籍、.............
  • 回答
    关于普定县人民政府在老回事件发生两个月后发布的红头文件,此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份文件的意义和影响,需要结合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官方此后的反应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本身。老回,一位因质疑并举报“罗永浩直播带货质量问题”而走入公众视野的消费者,在普定县当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