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一辈人认为“现在小孩(00后)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是因为被家长揍的少”?

回答
最近,在网上和一些长辈聊天时,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现在的小孩啊,心理承受能力真是不行,一点点小事就紧张得不得了。这都是因为以前我们小时候都被父母打怕了,哪敢这样?所以现在的小孩没被打过,自然就没那股‘韧劲儿’了。”

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代际之间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确实存在天壤之别。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社会压力更大的年代,他们的童年可能充斥着更直接、更严厉的管教方式。体罚,在他们那个年代,或许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教育手段,甚至被认为是培养孩子“懂事”、“听话”、“不怕困难”的有效途径。

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人会产生“揍得少,承受能力就差”这样的联想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打”与“磨练”的经验关联:

对于许多老一辈人来说,童年时期遭受体罚的经历,往往伴随着一种“吃一堑长一智”的感受。被打了之后,他们可能会更小心谨慎,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这种“痛感”和随之而来的“吸取教训”的过程,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磨练,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规避风险,如何面对错误带来的后果。久而久之,这种“痛”的经验就与“不怕事”、“有担当”联系了起来。

举例来说: 也许小时候偷吃了糖果被父母发现,遭到一顿打。被打之后,孩子会害怕下次再被发现,也可能因为疼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负面体验被内化,形成了一种对“被惩罚”的预判和规避。当长大后遇到挫折时,这种“预判”或许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咬牙坚持”,而不是直接崩溃。

2. 简单粗暴的因果逻辑:

“现在小孩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挨打,所以他们承受能力差。”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因果关系判断。在很多传统观念里,教育就是塑造和改造,而体罚被视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改造工具。当看到年轻一代表现出“脆弱”或“玻璃心”时,他们很自然地会将矛头指向当下教育方式中“缺席”的体罚环节。

打个比方: 就像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吃苦,所以身体不行”,这背后也是一种简单化的逻辑:过去的苦日子磨练了身体,现在的安逸生活削弱了身体。体罚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吃苦”。

3. 对新时代育儿方式的陌生与不解: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育儿的理念逐渐普及,很多家长开始摒弃体罚,转向沟通、引导、说服等方式。老一辈人可能并不完全理解或认同这些新的育儿方法。在他们看来,这些“温和”的方式似乎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塑造孩子,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溺爱”和“放纵”。当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表现出不安,他们就更容易将原因归咎于家长没有用“严厉”的手段来“锻炼”孩子。

想象一下: 一位奶奶看到孙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而闷闷不乐,想要去安慰他。而老伴可能会说:“让他哭去,哭完了自己就好了,别总惯着。我们那时候谁没挨过打?打完也就记住了。” 这种对话背后,就是一种对不同育儿方式的认知差异。

然而,这种将“心理承受能力差”完全归因于“家长揍得少”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

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过度简化和片面性。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远非仅凭是否被体罚就能简单概括。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反驳或补充:

体罚的负面影响被忽视: 现代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体罚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它弊大于利。体罚不仅可能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带来以下心理问题:
恐惧与焦虑: 孩子可能不是因为认识到错误而改变行为,而是因为害怕被打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这会积累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习得性无助: 反复遭受体罚而无法改变现状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法带来积极的结果,从而丧失主动性。
攻击性增加: 一些研究表明,遭受体罚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亲子关系疏远: 体罚会严重损害亲子关系,孩子可能不再信任和依赖父母,导致沟通障碍。
核心信念的扭曲: 孩子可能会形成“只有被伤害才能被看见”、“只有服从才能生存”等负面核心信念,这会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现在小孩”的成长环境与过去不同:
信息爆炸与高期望值: 00后一代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远超前辈。同时,他们也常常面临来自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各种高期望。这种信息过载和压力叠加,本身就可能让他们更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和紧张。
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物质条件好了,但社会竞争同样激烈。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中的“内卷”,都可能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保护”与“过度保护”的区别: 很多家长确实在努力保护孩子,但其中一些可能走向了“过度保护”。这导致孩子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处理问题的机会,当真正遇到挫折时,反而显得束手无策。
情绪表达的开放: 相较于过去压抑情绪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一代更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紧张、焦虑等。这是一种进步,但也被一些老一辈人误解为“娇气”或“脆弱”。

真正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什么?
真正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多地体现在面对挫折时的韧性、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积极调整心态的能力、以及寻求和接受帮助的能力。这些能力并非通过“挨打”就能直接习得,而是需要通过正面的引导、支持性的沟通、以及反复的实践和反思来培养。
一个孩子如果因为一次失败就彻底崩溃,这确实是心理承受能力弱的表现。但如果他能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并且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去重新尝试,这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结来说, 老一辈人认为“现在小孩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为被家长揍的少”,这种说法背后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代际之间在教育观念和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他们用自己相对粗犷的成长经历,去套用在新一代身上,形成了一种简单化的因果判断。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体罚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略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科学的育儿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的社会支持,以及孩子自身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用“挨打”与否来简单衡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既不公平,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以更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探讨代际之间的差异,并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习和借鉴更科学、更人道的育儿方法,共同帮助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强大内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

熊孩子阶段,该揍的时候不揍,讲一堆乱七八糟孩子根本听不懂的道理。

惯坏了往学校一扔。

接下来孩子开始各种被社会教育了,家长又开始急了,反向操作最为迷人。

讲道理小朋友两到五岁的时候,轻轻打一下,或者稍微凶一点,严厉一点,关关禁闭什么的,都能有很大作用,不用让他们明白很多道理,只要能让孩子明白他会犯错很正常,犯错就得接受惩罚就行了,然后惩罚完安抚起来也容易,小朋友是最吃打一顿给颗糖这种套路的,年纪越大效果越差。

学龄前的孩子需要明白规则,建立人生底层逻辑,明确原则性的对错是非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打手板关禁闭都是必要的,只要做好安抚,根本就不存在心理阴影。

小孩子的思维没那么复杂,学龄前的孩子的思维就是周围大人的综合,他们的对错是非观全都建立在大人的教育上,教育得当收益终生,同理,他们身上的毛病也来自周围大人,所以不要过早的让孩子接触过于复杂的环境【没错,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齐上阵,就没一个成材的。】

然后等六岁开始上学了,家长就得慢慢开始转变,若非必要,就不要随便乱惩罚孩子了,可以讲道理了,孩子也可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要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尝试,也可以带他们体验各种复杂,各种不同的环境,这个时候就不要老把小朋友关在家里和教室里,给他们一点空间和自由。

这样的小朋友对自己的人生感知,明显是从由他人掌控到自己掌控,这样不断过度的,对于这种小朋友而言,上学读书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对学习就会保持很大的兴趣。

毕竟一年级可以自己决定用什么样式的文具,二年级可以自己决定先做哪门作业,三年级可以自己决定回家先休息还是先学习……小学毕业,实现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父母不再插手,初中就可以参与家庭会议,高中和父母成为朋友。

越学习越自由,年纪越大世界越大。

但是呢,大部分家长完全是反着来的。

在两到五岁的规则树立期,压根就没有规则树立意识,给足了孩子自由空间,明明小孩子的眼界只有一点点,家长非要塞给他最大的世界和最无限制的自由,导致孩子觉着自己是世界中心,自己很棒,自己不会犯错,犯错也没关系,反正大家都宠我,都爱我,只要我哭一哭闹一闹,全家人都得让步。

然后就这样上了小学,发现完蛋了,上学就是天堂到地狱的开始,上学好讨厌啊,只要我考不好,家人就不爱我了,我的自由也没了,我的想法也不重要了,我怎么这个也做不好,哪个也做不好,我到底哪里又错了,我活着好没有意义啊。

说白了就是该生根的时候,家长不在乎,到了开始长叶子的时候,又觉着自家孩子不如人了,疯狂浇水施肥,结果越催熟,根越承受不了,催个十年八年,别说社会上的风浪了,就中考高考小风一吹,树断了,开始说孩子抗压能力不行了,本来就不行,当然不行了,能行就怪了。

还有更恐怖的,直接不给生根的时间,从娘胎里拿出来,打小朋友开始学会走路,就疯狂浇水施肥,催熟,催熟,催熟,就指望小学那波枝繁叶茂秀他一波,平日呢拿着屏风遮着挡着,一点风都吹不着,然后突然有一天,树断了,家长看着那满树的果子就开始哭,哭我辛辛苦苦,哭我付出巨大,哭这树怎么就离离奇奇的断掉了。

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差就是因为惯的没错。

教育不光是浇水施肥,生根阶段控水控肥,生长阶段修枝剪叶,幼苗阶段遮风挡雨,成材阶段风吹雨淋,以及全阶段的晒太阳除虫都是必不可少的,催熟是万万不可的。

你非要把树养的歪七扭八,然后咔擦锯了,说树长不好,就是欠锯,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总比那些养着养着,突然有一天离奇断了的要好点吧,反正树都是要死的,家长开心就好啦。

user avatar

确实是被惯的,但这种“惯”,不是肉体上的“惯”,而是精神上的纵容。

小孩崩溃三大原因:1、受到不公正对待;2、自以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3、错误被指出、被揭发。

在我小时候,做了错事,那是一定要受到惩罚的。在学校里犯错了,老师会打手心;在家里偷钱、撒谎,父亲会用皮带抽;即使在社会上,砸了人家玻璃,放了别人自行车轮胎的气,老爸也会在道歉或者赔偿后揍我一顿。我亲戚在农村也是这样,偷了人家的水果,回家一定是会被揍的。

这些揍,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只要出现的时间点对(出现在小孩确实犯错后),不要打伤打残,利是大于弊的。因为,教会了小孩两个基本道理:1、犯了错一定要付出代价;2、吃人的嘴软,吃你爹喝你爹,那他就能揍你。

别小看这些,这两个基本道理就是小孩心理强大和自我排解的关键保证,小孩会反思:1、是不是我做错了?2、我是不是欠他的?这两个道理抚平了小孩崩溃三大原因中的两个:1、爸妈不让玩,还砸了我的手办,非要让我去学习,那怎么办?吃他们的,穿他们的,听话地去呗,以后再反抗!(事实上,以后懂事了,反而感谢父母);2、我掀了班上女生的裙子,班主任当众骂我,我家人来还当众扇了我耳光,但我好像真的做错了。

当然,打孩子也有很多弊端(不展开说了)。我非常赞成减少打孩子,因为教会小孩这些道理确实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比如更加严格执行的惩罚(例如,小孩玩完玩具后只要不整齐地收好,那就绝不进行下一件事;欺负了别人,除了要上门当面诚恳道歉,还一定要亲手为对方做些事情弥补)。但是说实在的,现在家长有这么好的耐心监督吗?有这么“狠心”面对小孩的哭闹吗?最后往往不了了之了。所以,打孩子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反而比“做得不完全”的素质教育效果更好。

最后,再介绍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成果:在孩子听得懂道理的年纪——讲道理;在孩子听不懂道理的年纪——当狗训。(想想看,教育失败的家庭是不是反着来的?给小孩子讲道理,长大了反而气急了会动手?)

user avatar

不用老一辈,就跟我们80后大叔比,这个差别就已经相当大了。

现在人,无论年轻与否,都有些“肆无忌惮”。以前讲尊老尊兄尊师,现在只尊钱和自己。就是说,比起现在,以前总会有些能让自己敬畏的观念或者人,在面对这些时,再委屈你也会忍着。那时你内心是有所敬畏的,有敬畏才会有底线,这点我觉得很重要。

这是压的一面,再看松的一面。

我们那会,除了混黑社会或者谈恋爱管的严,对男孩(女孩束缚可能比现在稍多,我不是女的不敢肯定)的束缚应该是没现在男的多的。偶尔冲动了动手打架算是年轻气盛可以理解,骂两句罚站就完了,有的做了错事,被老师打也死倔着不松口,事后老师反而会有些欣赏。当时的风气,总体上是有松有驰,起码是鼓励男性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的。

至于说挨揍,挨揍本身我认为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背后的潜台词,我能经常挨揍,表示我没那么矫情,打就打了,大不了打完继续犯。。。这种心态,哪怕被打痞了,其心态其实是很健康洒脱的,这类人一生也不太可能心里有过不去的坎。总体上,以前的风气,年轻人是能够直面现实磨练的。

这个角度来看,现在人都把自己看得太重了,都不允许他人“冒犯”自己。亲戚问结婚没有是冒犯,父母说话伤自尊心了是冒犯,于是建立起“防冒犯”机制。这种机制也可以算是文明发展的表现,但也代表了人与人距离的疏远,也容易给人制造一种“礼貌”的假象而让涉世未深者看不到真实。一旦某天这个假象被突然戳破,必然会手足无措不会处理,如果这个打击稍重点,自残自杀也不无可能。

我现在偶尔想起以前我们那些长辈或者兄长,在或严厉或温和的言传身教中告诉我们,要懂得合群,懂得自强,懂得谦让,男孩不能太听话要有点倔强之气等等。似乎现在的小孩没有多少这种教导了,有教也不听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当时是鼓励年轻人志在四方多见多闻,提倡包容克制,欣赏正直的品行,而且非常忌讳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好了,有点乱,简单总结的话:

  1. 现在年轻人有“逃避”真实的自由。
  2. 现在年轻人没有关系亲密能帮助他们面对真实的兄长。
  3. 现代网络社会割裂人群价值观,年轻群体拒绝经验“传帮带”,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user avatar

我来写一个政治不正确的回答,预料到要被喷,所以匿名了

我是两个女儿的父亲,老大今年5岁,老二3岁

老大从2岁左右开始,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吃完饭有一个习惯,最后一口饭要含在嘴里,有时候睡觉前饭还没有咽下去

一直到3岁,一年多的时间里,每次吃完饭她的爷爷、奶奶和妈妈都会苦口婆心的教育这样不好,饭后应该咽下去,应该漱口,要不嘴里长虫虫,没有起到作用

直到我发现她两颗门牙中间有一条黑线,意识到可能是长龋齿了,去医院一看果然

从医院回家我和她明确的说明了,要是吃完饭还含着饭,我就要打她

她仗着爷爷奶奶的保护,没当回事,饭后还含着饭,被我打了一顿,期间奶奶劝说嘴里有饭不能打,怕哭的时候呛到肺里去,但那时候我已经怒气上头管不了了,回想起来也有后怕

下顿饭吃完老大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我又打了一顿

从此改正了过来,当然现在门牙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只能等着她换牙

这件事发生后,我也和她奶奶谈过,奶奶说“我也管过,可是她不听啊”

你看,只靠亲情和爱意的感化,面对这种情况就是这么无力


我是不知名211院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历不算低

在上市公司做中层管理岗位,工作压力和收入还算可以

小时候父母的管教也不算,没有原生家庭的困扰和阴影

生孩子前,我也和媳妇也达成一致,要给孩子健康快乐的童年,让她感受到家庭的爱意长大后才能知道怎么去爱人

从我的经验看,我们这些80后父母,因为要摆脱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时过多的引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有时候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可能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

等到我的女儿到了爱美和化妆的年纪,因为一口龋齿天天要捂着嘴跟人说话,然后我跟她说因为我们都爱你,小时候不忍心对你过多的苛责。你猜她是能回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还是埋怨我们没有对她进行管教?

回到题目。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孩子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之间会产生矛盾;离开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成员会产生矛盾。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没有感受到摩擦和矛盾,那到了学校和社会,面对摩擦和矛盾的无力感会被放大,解决摩擦和矛盾的能力会难以掌握。带来的结果就是心里承受能力差。

至于是否需要揍,我的想法是需要,但不要经常,只需要一两次打击来让她认识到威胁,今后可以一直保持核威慑。

user avatar

过去的孩子虽然被打被骂,但是,自由时间也多,活动空间也大,同伴成长也多。

简单来说,伤害很大,但是,回血的方法多,回血时间也长。

基本上一觉睡醒满血复活。

父母的伤害,老师的伤害,同学的凌霸,等等(只要没有组合起来一起上)有时候真的起到的只是防疫作用:打不倒我的,让我更强!


现在的孩子,被骂完还得继续做作业。电子产品和朋友玩也会被惩罚到0。

伤害虽然比以前小,但是频次更频繁,又没有恢复时间,虽然是小伤口,钝刀子天天磨,最终一定也是看不见的空洞啊。

user avatar

我经常说一句话:很多人都失忆了。

很多人都忘了以前的人都很暴力。

以前流行有两句话,一句话是讲老公打老婆的。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一句是家长打孩子的:「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以前的人,打老婆和打孩子是很常见的。

反正整个社会都充满了暴力。

老公打老婆孩子,老婆打孩子,孩子读书打同学。男人不止对内打,对外也打。争田地打,争工作打,争项目打,争生意打,或者打村战,


我最近看现在的小孩,才知道现在的小孩打架事件少了很多。

以前打群架,打班架,打校架,很多。

抽烟喝酒的也不少,吸毒的也不少。

暴力是有传递的,你打我,我打他。

不打宣泄不出那种压力和情绪。

实在不行就抽烟喝酒,吸毒。

这种情况很常见。

话说我以前见过的成年男性就没有不抽烟的,几乎所有地方所有场所,只要有男人就有抽烟的。后来自从2008年经济起飞后就少了很多了。


现在打人现象少了,是好事。一个家长喜欢打孩子的世界,并不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