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人把女儿送的车厘子5元一斤卖掉,如果你是女儿你会怎么做?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亲情、金钱、价值观以及沟通方式等多个层面。我会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并阐述如果我是女儿,我会如何处理。

一、如何看待这件事?

1. 理解老人的动机(可能的):
节俭和理性消费: 很多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他们可能不习惯“浪费”,即便是有女儿送的车厘子,如果认为自己或家人短期内吃不完,会倾向于通过出售来避免浪费,并将这笔钱用于其他更实际的开销。
避免“受之有愧”或不愿“占便宜”: 有些老人可能觉得女儿送的东西价值不菲,自己用不完,卖掉可以“回本”或减轻女儿的经济负担。他们可能不希望自己因为收到礼物而感到有额外的压力或亏欠。
实现价值或分享: 也有可能老人认为,车厘子是好东西,以一个低价卖给需要的人,也是一种价值的实现和分享。他们可能觉得,与其放在家里变坏,不如让其他人也能享受到。
经济压力或生活习惯: 虽然女儿送的,但如果老人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和开销习惯,他们可能会将这笔小钱用于日常开支,比如买菜、支付水电费等,这是一种他们熟悉的管理金钱的方式。
认知差异: 老人和年轻一代在看待金钱和礼物的价值时,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他们可能并不认为这件物品的“情感价值”远高于其“金钱价值”。

2. 不理解老人的做法(可能的):
情感价值被忽视: 作为女儿,送车厘子更多的是表达关爱、心意和情感。老人的做法可能让女儿觉得自己的心意被金钱衡量,或者被当成了普通的商品来处理,这会感到失落或受伤。
被当作“普通人”对待: 女儿送的礼物,通常是在家人之间才会有的,老人将其卖掉,可能会让女儿感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特殊性被淡化了。
担心老人是否需要这笔钱: 如果女儿经济状况良好,送礼的初衷是为了让父母享受更好的生活,老人却把东西卖掉,可能会让女儿怀疑父母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关心,或者觉得自己的钱被老人以一种自己不希望的方式处理了。
觉得“丢面子”: 如果老人是在社区里、邻居面前以低价卖掉,女儿可能会觉得有点尴尬或“掉价”。

3. 客观评价:
5元一斤确实很便宜: 这个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这可能说明老人是为了尽快处理掉,或者单纯觉得这个价格能让大家都能接受。
这是一种“市场行为”的变异: 在一定程度上,老人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市场交易,只是交易的对象是家人送的物品,这让它带上了情感色彩。

二、如果我是女儿,我会怎么做?

我的处理方式会根据我与父母的关系亲密度、父母的经济状况、以及我当时的心情来决定,但总体原则是:理解、沟通、维护亲情。

第一步:冷静和理解(最重要)

深呼吸,控制情绪: 知道这件事后,首先要避免立刻生气或指责。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他们成长经历和生活习惯的体现。
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 回想一下他们平时是怎么做的?他们是否一直都很节俭?他们是否曾表达过不希望浪费?是否担心你的经济压力?尝试理解他们这样做的潜在原因。

第二步:温和的沟通(核心)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提及,最好是在一个私下、轻松的场合。可以是在吃饭时,或者两人独处的时候。
表达我的感受,而非指责: 用“我感觉”句式来表达,而不是“你怎么能这样”。
“爸爸/妈妈,我那天看到您把车厘子卖掉了,我心里有点小失落。”
“其实我送给您们车厘子,是希望您们能好好享受,不用考虑太多,每天吃一点。看到它们被卖掉了,我有点担心您们是不是吃不惯,或者觉得太多了。”
询问原因,认真倾听: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要给父母解释的机会。
“我想问问您们,当时怎么会想到要卖掉呢?是不是觉得太多了吃不完?”
“是觉得价格太贵了,不好意思收吗?”
“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呢?”
倾听他们的解释,并给予反馈: 无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都要认真听完,并给予一定的回应。
如果是因为觉得太多:可以回应说“下次我给您们买的时候,注意量,或者买点别的您们更喜欢吃的。”
如果是因为觉得贵不好意思收:可以回应说“哎呀,您们是我最亲的人,花这点钱都是我应该的,是为了让您们开心,千万别这么想。”
如果是因为节俭:可以回应说“我理解您们节俭,但这个车厘子是我专门给您们买的,希望您们能好好尝尝鲜,如果真的吃不完,下次我可以带点回去,或者您们送给其他亲戚朋友也行,别卖给外面的人。”

第三步:提供解决方案或替代方案(避免再次发生)

根据沟通的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调整礼物选择: 如果父母对某种水果不感兴趣或觉得难以保存,下次可以考虑送其他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他们常吃的点心、保健品、或者直接给钱让他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
强调“享用”而非“消费”: 明确表达送礼的初衷是希望他们能享受美食,而不是让他们去考虑这个礼物的金钱价值。
“下次我再买水果,如果量大了,您们吃不完可以分给楼下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尝尝,分享一下也很好。”
“或者您们可以每天吃几颗,慢慢吃,别想着一次吃完。”
明确礼物不卖的原则(委婉):
“其实这个车厘子我挺喜欢的,您们吃不完,留着我自己下次回去吃也行。”
“或者我下次回去的时候再拿点走,您们就别卖啦。”
如果父母经济确实有困难,且他们卖掉是为了补贴家用: 这就需要更深入的沟通了。我会直接询问他们是否在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如果确实有,我会更直接地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不是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我的礼物。我可能会说:“爸爸妈妈,您们如果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或者有什么不方便说的,都可以跟我说,我手头虽然不富裕,但也愿意尽力帮您们。”

第四步:行动上的回应(可选,视情况而定)

下次送更“贵重”的礼物(不一定是金钱,但要让他们觉得你的心意很足): 比如送一件他们一直念叨但舍不得买的衣服、一个质量很好的血压计、或者带他们去旅行。
直接给钱,并约定好: 有时直接给父母钱,并明确说明这钱是给他们添置日用品、改善伙食的,可能比送实物更直接有效。并且可以和他们约定,如果送的这些东西他们不方便用,可以直接告诉我,我来处理。
以其他方式表达关爱: 多花时间陪伴,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聊天,这些情感上的回馈有时比物质更重要。

举个具体的沟通情景:

女儿:“妈,我那天看到您把车厘子卖掉了,才五块钱一斤,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妈妈:“哎呀,我这不是看你买回来那么多,一天吃不完,怕放坏了浪费嘛。小区里李阿姨说想吃,就给她拿了一点。”
女儿:“哦,原来是这样。妈,我当时买给您们,是希望您们能尝尝新鲜,每天吃一点,开心就好。您们这样一卖,我反倒觉得您们没享受到,我还担心您们是不是不喜欢这个味道。”
妈妈:“没有不喜欢,挺好吃的。就是太多了,我们哪吃得了那么多呀。”
女儿:“下次您们要是觉得太多吃不完,可以告诉我呀,我再回去拿点,或者您们分给街坊邻居们也行,就是别这么便宜卖掉。这个是我特意给您们买的,我觉得您们吃了开心,比卖多少钱都强。”
妈妈:“知道了,下次知道了。”
女儿:“嗯,而且我上次给您们买的时候,还给您们买了些我妈爱吃的点心,那些您们吃了没?” (转移话题,关注其他礼物的使用情况)

总结一下我的原则:

1. 不上升到道德层面: 不要觉得父母“贪小便宜”或“不懂事”,而是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
2. 沟通是关键: 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解父母的初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3. 注重情感连接: 送礼的本质是表达爱和关心,要让父母明白这一点。
4. 循序渐进: 改变父母的观念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父母的实际情况(健康、经济、性格)来调整策略。

最终的目标是让父母感受到女儿的爱,同时也能让他们以更自在、更健康的方式接受女儿的心意,而不是让礼物成为家人之间的小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挺恶心的,我说老人。真舍不得可以不吃,可以留在那里做个纪念,可以拿出去给外人炫耀一下看我女儿给我买的礼物,卖掉算什么,乱糟蹋女儿心意??买得起车厘子家里还差这几个钱?看得心凉… 我奶奶年轻的时候也节约,没穿过什么好衣服好鞋子,现在我给她买了好穿的好吃的,天天都要穿上给我打视频电话说,你看奶奶穿着你买的新鞋子呢,可暖和了都舍不得脱,这叫稀罕子孙的一片心意。动不动就拿去卖了,说难听点为了那几个钱抠抠搜搜,动不动就吃相难看,活该没人孝敬

user avatar

这问题我很早就想开了,是要给父母我觉得最好的,还是给父母他们觉得最好的。

我家在成都,成都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冬天贼冷,这种冷不是说温度低,而是潮湿带来的穿多少衣服都觉得冷。

以前学校战队总是在冬天打不过北方,我们都找借口说是手指冻的不灵活。

那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空调嘛。

买了空调,爸妈不怎么开。

我预缴了很多电费存卡里面,依然不怎么开。

我说这太潮湿了对关节不好,以后医起来更贵,还是不怎么开。

好,那就不弄空调了嘛,免得说热风吹起来鼻子难受皮肤干燥,我们来个更「天然」一点的,上暖气。

装了暖气,不是集中供暖,是家里热水器带出来的那种,没有热风呼呼吹了,润物细无声的热。

直接把阀门拧死,然后继续缩在沙发上裹毛毯里面看电视,怡然自得。

我这时候才醒悟过来,我是习惯了有暖气,他们不习惯,我是习惯了开空调,他们不习惯。

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想省钱。

那我就放弃了,小时候我最不喜欢他们点评我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那我现在其实也没权利点评他们的。

喜欢看电视,好,那我换个大的,然后把网费选最高规格,这样就有很多免费电影给他们看。

喜欢裹成熊一样也不开暖气不开空调,好,那就买点保暖内衣,自发热的那种,然后居家老棉袄安排上。

我老妈也有一定程度的收集癖,不严重,买了快递总喜欢把包装堆在一起,然后叫收荒匠来,一次卖个10块钱8块钱的。

她很开心,就随着她去呗。

真缺这个钱么?不缺,但是有钱难买妈高兴啊。

问题里面遇到的这种情况,车厘子5块钱一斤卖掉了,很明显老人也不傻,十有八九是女儿说这车厘子2块钱一斤,所以老人觉得赚到了。

那就赚到了嘛。

这感觉挺好的,老人觉得自己给家做贡献了。

女儿的初心,是孝敬,是想给妈吃点儿好的;结果被妈的操作弄成了,妈捞钱了。

你品,马斯洛需求层次,女儿想的是生理层面,老妈直接达到了最高层的自我实现。

这车厘子,实现的价值大了!

我小时候家里钟坏了,我自己修,结果越修越烂,老爸也没说什么。

就当一个乐子呗。

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发大财了,给爸妈买别墅了,我爸妈依然是裹着毛毯到处走。

开心就好。

不要让父母活成自己预设的模样,反过来说,咱们也别活成小时候最讨厌的样子(指手画脚)。

user avatar

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既然孝敬老人,就按照人家适应的方式去孝敬,而不是按你适应的方式去孝敬。孝敬他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快乐,不是让你快乐。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现实里还真遇到过,程序上那是人家的东西,人家有权利处置。给老人家买的衣服,转手就卖了,或者给朋友的东西转手又送给别人。

问题在于送的礼不是简单可以用货币量化的东西,里面蕴含着人情世故。

如果货币比东西还重要,那我直接给钱不就行了?给钱是最简单的事情,送礼物前得花心思挑礼物,花体力买礼物,花精力聊礼物,给钱多省事。甚至人也不用见,直接微信转账多好。

礼物叫礼物,里面不仅凝结了劳动,也包含了人情。别人拿到东西转手卖了或送了,本人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了心里肯定不舒服,相当于那个人不重视自己看不起自己。

礼物的价值不在于使用价值,而是受礼者心中送礼者的价值,说白了除非受礼者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傻子,但凡重视送礼者也干不出这种事。

user avatar

搁在去年我会气炸,会很伤心很郁闷。

搁在今年,我会郁闷几秒然后哈哈哈,然后好好琢磨下次送什么。

因为今年认知提高了,开始学着“放下”了。

去年我爱我爸妈的方式是想把小时候他们对我的方式还给他们,我来拖着他们、管着他们,让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

今年学会了尊重他们想有的姿态。也学会了“分段”分解责任义务——我想发散我的爱,想给他们买车厘子,我买了,我的愿望在这一段已经完成了。

而他们收到之后想怎么处置是他们的自由,只要他们开心,每种结果我都能接受。如果他们吃了,还说好吃还让我买,那是我的意外收获。

过去,我们之间是剑拔弩张又小心翼翼的爱,相互捏着脖子喂饭一样较着劲,腾不出嘴来说话。

现在,我们在艰难地走向重建,改变别人是难的,我想改变关系,那就要我先来改变自己。现在我想给他们买东西会先直接问,因为不会因为他们不要而失落了。而他们想把我买的东西怎么处置也会直接跟我说,因为我不会再因此不高兴了。现在,我们都比过去更轻松更自由了。

user avatar

我是如何对我妈彻底寒心呢?就是类似的事件。

我妈把我送给她的礼物全都变现了。

她变现的方式是给弟弟走亲戚用了,这样弟弟就不需要另外花钱买礼物了…

小时候,我们家很穷,爸妈的确含辛茹苦,养大了我。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小就开始为父母分担家事,10来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样样都做。

助学贷款上完大学,期间不断打工赚生活费,基本没花父母的钱。毕业后稳稳当当就业,按部就班买房结婚。总觉得他们辛苦,既不花他们的钱,也不让他们操心。

毕业后开始回馈父母,各种给钱买东西,不在话下。

一直以做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为荣。

后来有一天,发现给父母的钱他们一分没花,全都进了弟弟的口袋。

有点伤心,于是改变策略,不给现金,只买东西。电器、衣服、营养品、药品,护肤品,乃至日常用品,竭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老爸就爱喝两口,买点好酒什么的…

没想到电器也被拉去弟弟家了,他们说用不上…好吧…很多日用品也都拿去弟弟家了,说服自己不计较…

前年疫情封城,没回娘家过年。去年春节回去,因为妈妈化疗刚结束,格外用心的选了燕窝、蛋白粉等等各色补品。给妈妈买了这许多,又怕爸爸心理不平衡,又特意买了两瓶单价1000+的五粮液。

总共花了大几千,其实是有点肉疼的。前几年换房换车,支出猛增,但是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收入却少了不少,着实有些压力。何况母亲近年生病,医药费也是一笔额外的开支。自己平常开始各种俭省。车厘子这种水果,固然爱吃,也都不怎么敢买了…

不过想到父母辛苦养大了自己,孝顺父母方面,该花的也得花啊~~~他们还能活多少年呢?

父母现住弟弟家给他带孩子,礼物放下后,父母依然是那句话,回来就行了,买这么多东西干啥?

落座后,补品一样一样拿出来交代妈妈,这个怎么吃,一天吃几次,是补什么的,等等…特意强调了东西都很贵,也都有保质期,一定要好好吃。妈妈答应了,然后就收了起来。

当天弟弟走亲戚,妈妈忙拿出我买的五粮液给弟弟,这样弟弟就不用另外花钱买酒了(我们家那边过年走亲戚的礼品标准不超过300元)。我强压怒火制止说,妈,你知道这酒多少钱一瓶吗?我报出金额,妈妈说怎么买这么贵的酒啊?

我笑说,给你买了那么多补品,你的好女婿担心岳父说我们偏心,就买两瓶好酒孝顺孝顺你们啊。

我爸见我生气,当天就把酒打开喝了,绝了我妈的心思。

第二天,和弟弟分头开车去走亲戚。他先到,我后到。一进亲戚家的门,就看见桌上摆的礼物,明显是弟弟带来的,都是我给我妈买的补品…

太他妈的伤心+愤怒了!当着老公,我什么也没说…

第三天,大年初四一大早,我们就开车1000多公里回去了。

他们重男轻女我能理解,环境使然;他们全部的财产都给了弟弟我不在乎,毕竟我也能赚:从前孝顺父母的钱也都给了弟弟,虽然我生气,但是勉强能忍…

看在他们从前辛辛苦苦拉扯我长大的份上,我一直说服自己不要计较。

但是,把我为他们精挑细选的礼物,只为了给弟弟省点钱,就这么轻易给了别人,我TM的忍不了!

那仅仅是礼物吗?那是我对他们满满的爱,对他们的一片真情!

这是给弟弟省钱吗?他缺这点钱吗?

这是把我的心、我的脸踏在地上踩!

我算是看穿了,他们从前的确吃了很多苦,可能就因为吃了那么多苦,他们打心眼里认为自己不配。不配吃、不配喝、不配穿、不配花钱。他们不爱自己,满心满眼都只有儿子,只有这所谓的香火。哈哈哈哈哈~~~

我给予他们的爱,最终只是被践踏!

不爱自己的人,别人如何爱他?

最可怕的穷,莫过于心穷。

就像这位送母亲车厘子的女儿,她送得起车厘子,她妈会缺那点钱吗?

就为了那区区几个钱,就把女儿的一片心意拉出去卖了?

别找什么借口,就是掉在钱眼里了。眼里只有钱,没有情意。

这位妈妈配不上这么贵的水果,也配不上女儿的爱。

今年过年,决定不回去了。呵呵呵~~~

————————

以上原文,无更改。

介于评论区非常不愉快的对话

无论是误解也好,反应过度也罢,在此补充说明一下吧

首先,快过年了,心情非常非常差。正文里也写过,我妈得了癌症,按我爸对她症状的描述,以及身边其他因癌症去世的老人的经历,估计她没几年可活了。

老家和我这边都属于低风险地区,老公清楚我妈的病况,一再提议今年回我家过年,我拒绝了…

做出这个决定,我心里并不好过。她是我亲妈。今生今世,我和她见不了几次了。我当然希望能够回家。

只是,我也知道,我渴望回去的那个娘家,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回去,恐怕也只落个伤心…

当然,有人又要说,她伤害了你,你还想着她,这不正好说明你有病吗?

所以我要说第二点。

我个人非常非常讨厌一些人,既非心理学专家,也没有真正深入研究过心理学,仅仅网上看了几句简单的介绍,就对他人盖棺论定:你这样,是因为你有病。

我不是专家,仅仅粗略看过几本心理学的书。

斯德哥尔摩,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施暴、恐惧、驯服,寻求加害者的认同。

我并不认为我和我父母之间的关系与上述任何一个关键词有关。

从小到大,我父母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他们几乎没对我说过一句重话(在后文提到的伤害出现之前)。固然我的成长环境非常艰辛,然而那并不是父母有意而为之。他们勤劳、正直,每天辛苦工作14小时以上,全年无休,竭尽全力供我上学、抚养我长大,努力给予我家庭的温暖和呵护。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做家务,是我觉得父母实在太辛苦太辛苦,于是主动分担。而我妈,只要她闲着,就绝不会让我干活。永远都是那句:你不用管了,去学习吧。

寒暑假,我去给爸妈帮忙,他们从来都说,天气这么热(冷),你赶紧回家,这里用不着你。

如果一个女儿看到父母累得半死,心疼父母,懂事的想要主动分担一些家务,就是斯德哥尔摩的驯服,那么当我没说。

我此前甚至不认为我父母重男轻女,在吃穿用度上,他们对我和弟弟一直一视同仁,从无偏向。至于上大学助学贷款和打工,是因为他们真的没钱。我妈为了给我凑路费,取光了家里所有的存款,连银行卡都销户了。我清楚的记得,柜员说,你好歹留5块钱啊,取光就只能销户了。我妈说那就销户吧。那个柜员无奈的摇头苦笑,然后办理了销户。

我毕业后,每次给家里或弟弟花钱,他们都说现在只供你弟弟一个人读书,家里也宽裕了,你别尽给我们花钱,都上班了,多给自己买几件衣服,多和同事出去玩玩,别把钱都花在我们身上了,自己受穷叫人笑话。

我给他们的钱,后来都给了弟弟,是因为我给他们现金,他们坚决不要。后来我办了张银行卡留给他们,每年往里打一定数额的钱。那些钱他们一直都没舍得用。我结婚时,他们又把那张卡和一些现金一起给了我,说他们没能力给我准备多少嫁妆,这些钱我都拿回去压箱底。

现金我拿了,那是他们对我的心意。银行卡我没收,那是我对他们的心意。

之后弟弟结婚,女方要求必须买房。父母东拼西凑依然不够首付,我妈打电话向我说明情况,小心翼翼问我,是否同意他们拿这个钱给弟弟买房?弟弟时年28岁,在家乡属于超级大龄剩男,他的婚事早已是父母的心病。我不太舒服,但还是同意了。

我父母没给我买房,我从没介意过这一点。我工作后没几年,单位就集资建房,低于市场价很多,因为是体制内,单位向银行争取了非常优厚的贷款条件。这使我在婚前就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买了一套房。而弟弟他一则运气能力均逊于我;二则他买房时,房价已经涨了很多。当然,如果我也没能力买房,我清楚父母肯定不会像帮弟弟一样帮我。

弟弟婚后不久,弟媳就怀孕了,待他们乔迁新居,父母就搬去跟他们同住。临走将我买的一应家电都搬去了弟弟家。他们一直舍不得用,基本上是新的,而弟弟弟媳手头拮据。这是他们的理由。我当时激烈反对,一方面是认为即使他们搬去与弟弟同住,将来也要回自己家,到时候也要用;另一方面,弟弟一直毫无上进心,各种啃老,父母不该无底线纵容。父母还是无视我的反对,坚持将电器都拉去了。我虽然生气,但是也至于因此就受到多大的伤害。

在我婚后,每一次给父母买东西,他们都说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需要,叫我不要乱花钱,有钱多给自己享受享受。他们总说,我们没本事,你小时候吃了那么多苦,现在自己赚了钱,就多补偿一下自己,别老想着我们。

简而言之,在我生女儿之前,我和父母虽然偶有分歧,但是总体来说关系融洽,彼此关心、彼此体谅。我甚至没察觉父母重男轻女,即使他们偏向弟弟,我一直认为他们是偏向弱者。从小到大,无论读书还是工作,弟弟都不如我。

当我生了女儿之后(我生孩子过程很坎坷,在弟弟之后),情况急转直下。我妈不停逼我生二胎,要求我生儿子。我老公是独子,她认为如果没有儿子,婆家会嫌弃我。我现在不生,将来生不了了,老公想要儿子,就会抛弃我,等等。她这么说,是因为在我弟弟出生之前,曾被我爷爷奶奶百般欺凌。她觉得我会遭遇她曾经遭遇的一切。

无论我怎么说服,她都听不进去,这个过程让我伤痕累累,痛苦非常。我怀孕生子的过程非常不易,几乎赔上性命。就因如此,我公公婆婆也从不曾开口叫我生二胎,而我的亲生母亲却不管不顾疯狂催生。我拒接她的电话,拒绝回家。不跟她联系,也不跟她见面。

她根深蒂固的认为,女儿再怎么好,嫁了人,也是外人,将来老了,还是要靠儿子。没儿子就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

我从没想过,在父母眼里,我这个女儿,对他们贴心贴肺的亲生女儿居然是外人。

如果非要说伤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但是,我屈服了吗?听从了吗?讨好了吗?

没有!我一直在拒绝、一直在对抗,好吗?

至今为止,我从没想过生二胎。无论男女,都不打算生。

我和她关系的修复,是她后来得了癌症。

当时弟弟也生了二胎(大宝二宝都是儿子,我妈没催生过弟媳),加上她生病,弟弟一是经济压力骤然增大,二是失去带孩子的主力,和弟媳频繁争吵,夫妻关系岌岌可危。我妈大概认识到多子并不意味着多福,从此再也不提叫我生二胎的事。

虽然上文调侃不敢吃车厘子,那是因为我买了第三套房,房贷压力略大,确实不敢乱花钱了。可能造成我过得很惨的误解?

我妈千辛万苦养大了我,毫无疑问她也是爱我的(虽然不如爱弟弟那样多),纵然有错,无论如何,到不了施暴者的程度;我努力尽孝,那是因为我对她依然还有感情,从不存在被谁驯服,更不存在为了寻求认同而违逆本心。

我妈的确深深伤害到我,对此我非常伤心非常难过,但同时,我也了解,她对我的伤害不是存心故意。然而,无论如何,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无法回到往昔,这是令我心碎的现实,同时也是我和她保持距离的缘由。她给我造成的悲伤和痛苦是真实的,她对我的爱同样也是真实的。我的心因此被拉锯、被撕扯,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

面对亲生母亲的过错,不决绝的断绝关系,但凡心存眷恋,有所回馈,就是有病?就是斯德哥尔摩?

我只有一个女儿,生她几乎丧命,爱她如同珍宝,亦不能百分百的确定,在抚养她的过程中,不会有一星半点伤害到她。那么,有伤害就是施暴吗?

更何况,对于他人的伤处,轻描淡写的总结一句你有病,多么傲慢多么轻佻多么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无论那位答主后文说了什么为我好的话,这种方式,先一棒子打痛你,再说几句好话,给几个甜枣,让你听话。不正是斯德哥尔摩的施暴者通常采用的方法吗?

先虐你,贬低你,定义你,然后为你好。

如果我认同,那岂不滑稽?

有话可以好好说。你不好好说,我在某些时候也只想怼回去。

最后,一如前文所说,最近心情非常糟糕。

user avatar

给你们说个更上火的。

四十几年前我大伯母生完我哥在我爷爷奶奶家坐月子,我爸当时单位已经分房子搬出去了,找人花钱买了两铁桶的鸡蛋送回家,给我奶奶说,嫂子坐月子吃鸡蛋,你们也吃点,鸡蛋没用粮票找人高价买的,你们好好吃着千万别放坏了。

我爸前脚刚走,后脚我奶奶就挑着鸡蛋到市场上一口气全贱卖了。卖的贼便宜,邻居家老刘太太过了几十年还记得,跟我们说你家老太太真狠啊啧啧啧,尬得我爸满地找脸不敢说话。

我奶奶作古二十几年,大伯母现在提起来我奶还恨得咬牙切齿,我爸则坚称他没买过鸡蛋,这事儿不存在,谁再提揍谁。(这句话是说我的说我的说我的,我爸只敢揍我,评论区消停点)

我大伯?丫渣男,我大伯母坐月子的时候他自称出差去了,信他个鬼。


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无非就是“无所谓”三字。孩子的心意和金钱都无所谓,儿媳妇的月子也无所谓。

题目里的老太太同理,管你买的是什么花了多少钱,低价卖了回来的钱才是宝贝。人家脑子里可没啥亲情啊价值观,就认个钱字。

我奶奶死法不咋滴,希望题目里的老太太善终。

user avatar

这个孩子不会说话,应该说:这个车厘子外面卖60块一斤,可是我因为有熟人特价买来10块一斤,不过只有这么多。

老人就会吃得特别香了。

我这个人有个坏习惯不爱尝鲜,只要我小时候没吃过的食材和水果,长大以后我也不爱尝试。当然,谢天谢地我生长在海边,我小时候就爱吃海鲜。所以,我不吃车厘子(对,是不吃,而不是不爱吃)。我也不爱吃那些新式水果比如猕猴桃之类的。

想说一个关于为啥我爸爱上吃车厘子的故事。

我爸以前大概也是不爱吃车厘子的,因为我家在国内从来不买这个,我怀疑他可能像我一样,根本没吃过。直到好几年前有一段他来纽约住了半年。我太太喜欢吃车厘子(我和我太太在食物上口味的差异比高华委和入关办公室之间的差异都大),车厘子在纽约很便宜,她平时都买很多放在家里,几乎是按筐买,不断货,我爸很少吃。

转折点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爸妈的大学同班同学刚好也在纽约探亲看他儿子,所以过来串门。这位我从小叫叔叔的长辈很爱吃车厘子,我爸有点疑惑:这个有这么好吃吗?叔叔和我爸科普:“你知道这个东西在国内卖的多贵吗?好几十块一斤。我在国内都舍不得吃,给孙女买了我就吃几个。这里这么便宜,我就多吃点,回去舍不得吃了”。当我爸被老同学科普了车厘子国内60一斤(按照我这位叔叔的说法,我本人毫无概念),美国只要2-3美元的时候,他就突然觉得车厘子味道好极了。后来在美国,他的口味就从最爱的荔枝(纽约的荔枝可真特么的贵)转向车厘子,甚至到了催我太太补货的地步。

我经常觉得我爸那位老同学是营销鬼才。

ps:我爸和我岳父也自称不爱吃牛排羊排,可是在加勒比上了游轮,发现不要钱的时候一天跑去吃4顿……

ps:在我小时候,南方是没有猕猴桃卖的。或者有我家买不起?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女儿,下一次送老人东西,就会送一些她用得着的东西。

而不是去买那些贵而不饱,华而不实的东西。

车厘子专指国外的樱桃,车厘子这个名字,来自于英文cherry的音译。在老一辈人看来,花这么多钱去买樱桃来吃,是很不划算的事情。

以前逢年过节送给父母,送给丈母娘的。都是高级的补品。结果呢,因为看上去太高级了,他们不舍得吃,不是拿来送给亲戚做人情就是放到最后过期了。

于是我现在改变了策略。

逢年过节送给他们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真空包装的大米。大桶的食用油。调味品,油盐酱醋,芝麻油,橄榄油。又或者是煤气,天然气的兑换券。再不然,就往他们的水电卡里存钱。

这种东西,他们平常也要去买。等于就是变相帮他们省钱,省下来的钱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使用。

user avatar

忍无可忍怒答!有我妈内味儿了!

我的做法是以暴制暴。

其实我妈挺喜欢吃吃喝喝一小老太,但有一颗莫名觉得应该节俭的心。

我不时会给她买点好东西,什么几十块一小块的蛋糕,几千块的护肤品。

我妈收到挺乐呵,然后总是说:放着我慢慢吃用。

你当芋泥蛋糕是桃酥能放两周呢?你当护肤品没有保质期呢?

好多好东西,一口没吃就变质了!

后来有那么几次,我当着她的面,把这些东西一块一块扔掉,一边扔一边告诉她,四十,八十,一百二,就这么没了,你不吃就得扔。

护肤品直接倒掉,一边倒一边告诉她,五百,六百。是你姑娘熬夜多少天换来的。

每次我妈脸色都非常精彩。

大概两三次以后吧,看到好吃的她吃得比谁都快!护肤品到手就用,我们也就和谐了!

我是答主会直接说真话……第一,做家长的也需要与时俱进,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享受生活。第二,让她知道我的心意的价值。第三,确保能够沟通,下次别再白瞎我心意了。

user avatar

看到这一题我喉咙都硬了

曾经我是一个热衷于给爸妈买东西,希望他们能开心的人

结果现实是我买一次被打脸一次,累了,随便吧

  1. 买的洗发水,沐浴液,一直放到过期都没用过。理由:洗澡对皮肤不好~
  2. 买的真丝睡衣寄回去。结果发现连塑料开封都没打开过。
  3. 买的面膜我妈能一次敷上一小时,最后干在脸上撕不下来,还笑我傻:人家让你用20分钟你就只用20分钟吗?行行行,你都对
  4. 永远喜欢住在旧房子里,吃剩菜,晚上不开灯节约电,好像日子稍微过的好一点就不行。没钱吗?没有新房子吗?理解不了
  5. 母亲节送花,让我拿去转送给我姑姑???谁是我妈啊
  6. 例子太多 累了
  7. 我外公家更绝,拿过去的肉全部挂在房梁上,不长毛不吃~ 要的就是这个味儿,不吃坏的怎么能体现出节约呢~呵呵, 咱们把坏的扔了,吃新鲜的不好吗
  8. 即使是这样,我爸妈也是像搬运工一样不停的给外公外婆家送吃的,然后外公外婆不吃,我小舅就拿去给他丈人去了~ 结果就成了,我爸妈间接孝敬我小舅的丈人了。 亲情类的题目真的不想答。。。也别上来就扣帽子说啥一切都是为了爱,眼不见心不烦吧,大家各自美丽,谁也别管谁
user avatar

我本来以为事情真是这么个事情。

直到看到高赞回答的要引导父母去消费车厘子的,这很奇怪啊。这玩意儿是啥生存必需品么?并不是。

父母不愿意高消费就不买就完了,平价替代品没有么?山东大樱桃差哪儿了么?非得吃智利Cherry才才孝顺?这玩意儿季节不同含的微量元素也不同了?这可太xx了。(xx不是脏话,是这心态真没法形容。)

事件也许是真的,但某些高赞大概率是利益相关了。

user avatar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你给钱舍不得花,买东西他们舍不得用舍不得穿。

我给家里买了空调,买了洗衣机,每个月都存电费,人家就是舍不得用。

换了个大电视,算是派上了用场,晚上总得消遣一下看看电视嘛。

还有,以前只会用老年手机,给他们换了智能手机,话费流量充足,也学会用上了,并且喜欢用来看视频。

每年会给他们买很多新衣服,包括羽绒服秋衣秋裤老人鞋,但人家穿的秋衣,就穿那些洗完缩水了不合适不舒服的衣服鞋子,新衣服占满了衣柜。。。。

今年疫情,回不了家。下次回去,我打算把穿着不舒服不合适不好的旧衣服,统统给打包处理掉 !

都多大年纪的人了,就不能好好享受一下嘛!!

每次我都说不给他们买新衣服了,但总是控制不住。。。

user avatar

老还huán小

好可怜

人人都这样,你我他,一个都跑不掉。

user avatar

作为女儿只会很心寒。

女儿送来的就算5元一斤很贵,如果真心疼的话也应该是让女儿多吃点,要不就给儿孙辈吃,给老伴吃,最差也是自己吃。

谁会拿出去卖掉糟践女儿的心意?

别人送你的东西你转过头来马不停蹄地卖掉?更何况还是亲生女儿给你的心意。

这么糟践儿女的心意,不心寒才怪!

你们一个个分析老人的心理,分析这事的利弊,分析孝顺,分析长辈的生活习惯,就是没人分析做儿女的心情。还特么进行沟通?沟通你奶奶个腿儿~

滑天下之大稽!

我呸!

恶心!



更新:

时隔一个月,再来看这个问题,当初高赞那几个“要体谅父母”“要为老人考虑”“孝就是顺”的答案已经没了,圣母白莲花抵不过广大人民真实的心声,终究还是死掉了,死得不能再死。

开心!因为每一个自以为圣母要”愚孝“的答案全被我点了反对,他们的答案死掉有我的一份贡献!还有一个回答指桑骂槐说我小题大做,也沉沦下去了。开心!

儿女不是圣人,儿女也有心!儿女也有肝!儿女的好意不应被糟蹋,儿女送出的东西轮不到被糟蹋!

广大人民的真实心声,你们来反对?你们算老几!

user avatar

如果是女儿把老人送的东西卖掉,评论会一样吗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贱卖国有资产。

亏的别人,钱归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