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闻「动车上没给老人让座遭指责 女子: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新闻里那位姑娘说的“坐自己位置错了吗?”,问得可扎心了。你说,花了钱买了票,坐自己的座位,这难道不合情合理?法律上、合同上,她都没错。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里,一直讲究尊老爱幼。坐火车、公交车,看到老人、孕妇、小孩,大家往往会主动让个座,这是一种善意,一种社会公德,也算是一种人情味儿吧。所以,当那位姑娘坚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主动让给老人时,很多人觉得她“不厚道”、“没素质”,甚至上升到道德绑架。

这就矛盾了。一方面,这是她的权利,谁也不能强求。另一方面,这又是社会对“美德”的一种期待。当这两者碰撞在一起,就容易引起争议。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姑娘没错?

法律和规章的约束: 动车票就是一张买断座位的使用权。只要她买的是那个座位,她就有权坐,不需要为任何人让步。规定就是规定,按规矩办事,没毛病。
“道德绑架”的反思: 很多年轻人觉得,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道德绑架”的现象。就是社会舆论总是期待你做得比法律规定的更多,否则就指责你。久而久之,大家可能会觉得,凭什么我的善意必须是义务?我愿意让是情分,不愿意让是本分,不能因为我不“情愿”就遭受攻击。
资源的有限性: 动车座位本来就是有限的,大家都是花钱买的。如果每个人都觉得“我应该让”,那么总有人要站着,或者被挤着。让座,本质上是一种“付出”,而付出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被强迫的。
“应该”与“必须”的区别: 很多人在争论时,会把“应该让座”当成“必须让座”。“应该”是一种道德上的提倡,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而“必须”则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在法律框架内,这位姑娘“必须”让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为什么会有人指责这位姑娘?

传统美德的影响: 就像前面说的,尊老爱幼是根植在我们骨子里的传统。看到一位老人(可能还站着不舒服),而对面有个年轻力壮的人坐在那里,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这个人太冷漠了”、“一点礼貌都没有”。这种情感上的反应,是很自然的。
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 社会的和谐运转,很多时候是靠大家自觉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则,也就是公序良俗。让座,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维护这种良好社会风尚的一部分。如果没人让了,社会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老人本身的不易: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途旅行可能会更加疲惫。很多时候,指责姑娘的人,是站在老人的角度,认为老人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挤”与“不挤”的对比: 如果现场有多个空位,但这位姑娘却因为“我的座位”而不让,这种行为可能更容易被放大。如果她旁边也有很多空座位,而老人只能站在旁边,这种对比会加剧观感上的不适。

这件事的复杂性在哪儿?

权利与义务的边界: 这件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个人权利和一种社会期望的义务之间的界定。在法律上,她有权利;在道德上,很多人期待她有义务。
“让”与“不让”的个人选择: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是否让座。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关键在于,不让座是否就意味着道德败坏?
社会共识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社会观念也在变化。年轻人更强调个人权利和独立,对一些传统观念的理解也可能与老一辈不同。这种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也体现在了这件事上。
沟通和处理方式: 也有人会说,即使姑娘不让,也可以好好沟通。比如,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或者和老人、乘务人员一起看看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案。但新闻里呈现的是“指责”,这本身就可能引发当事人的防御心理。

我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那位姑娘“坐自己的位置”本身没错。她没有违反任何规定,也没有强迫别人。 在法律和基本人权上,她享有优先使用她购买的座位的权利。

但是,我也不觉得那些因为她不让座而“指责”她的人就完全错了。在很多文化里,这种行为确实会被视为缺乏同情心和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提倡的“文明社会”,不仅仅是遵守法律,也包含着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谅。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让座”变成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去要求别人。 强制性的要求,只会适得其反,让原本出于善意的行为,变成一种被动接受的负担,甚至引发抵触情绪。

理想的状态是:

1. 提倡和鼓励: 社会应该继续提倡和鼓励大家,特别是年轻力壮的人,在有能力且情况合适时,主动为有需要的人(老人、孕妇、小孩、行动不便者)让座。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温暖。
2. 尊重个人选择: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那些选择不让座的人。他们的选择不一定就是“错误”或“道德沦丧”。我们不应过度苛责,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或网络暴力。
3. 解决问题的根本: 真正解决“老人无座”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性思考,比如增加公共交通资源,改善老年人的出行条件,或者通过其他更有效的社会化方式来关怀老年人。

简单来说,这件事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能概括的。它触及了个人权利、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以及代际观念的碰撞。我们既要坚持个人权利不被侵犯,也要保留一份对他人的同情和善意,但这份善意最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强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等我老了,我就去全中国旅游,我他妈票都不买,直接就上车,谁不给我让座我就谴责,我还必须要两个座,我他妈岁数大了,坐着累,老子想躺着,我想尿了,厕所都不去,因为我是老人,我前列腺不好,憋不住,社会要谅解我,我想拉屎,我照样拉,我是老人,我括约肌松了,夹不紧。列车员让我补票我就倒地上吐白沫装死,我讹死他。

反正有媒体替我说话。


我就这么一路游玩一路耍赖,好多老头老太太一看,我操这办法好啊,大家都来向我学习,最后社会忍无可忍了,决定要收拾我们了,特坚决那种,媒体再怎么替我逼逼也没用了。

临死前,我会看着井然有序的、每一个花钱的人都可以泰然坐着的、每一个自愿让座都会得到尊敬的公共交通,心满意足。

我会对我的孩子说:“你爹是英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新闻里那位姑娘说的“坐自己位置错了吗?”,问得可扎心了。你说,花了钱买了票,坐自己的座位,这难道不合情合理?法律上、合同上,她都没错。但是,我们传统文化里,一直讲究尊老爱幼。坐火车、公交车,看到老人、孕妇、小孩,大家往往会主动让个座,这是一种善意,一种社会公德,也算是一种.............
  • 回答
    这起“外籍总裁在动车上提醒熊孩子家长,遭掌掴出血”的新闻事件,无疑触及了公共场合行为规范、跨文化沟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安全等多个敏感且重要的议题。要理解和看待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基本事实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尽可能准确地还原事件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大致可以梳理.............
  • 回答
    这则新闻挺有意思的,第一反应就是“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但细想一下,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值得聊的点。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戏剧化,也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财富差距的感受。 千万豪车 vs. 百万损失: 这说明了豪车的昂贵不仅仅在于购买时的价格,更在于其维修成本。百万元的损失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
  • 回答
    这则“共享单车骑完忘锁欠费两千万”的新闻,一出,绝对是炸开了锅,也让不少人瞠目结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细细捋一捋。事情的背景:共享单车遍地开花,便利与“遗忘”并存首先,得说说共享单车这个玩意儿。这几年,共享单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大街小巷,确实给咱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最后一公里.............
  • 回答
    这则新闻实在令人心痛,也引发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事件本身: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首先,对于这名交警的离世,我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在执行公务时,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无疑是对一名执法者最残酷的考验。在他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刻,他的妻子却即将临盆,这使得事件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关于性别议题和网络舆论的一些敏感点。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事情的起因和各方的观点。新闻事件本身:新闻报道了“女学员练车穿墙而过”这件事。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似乎是在描述一个驾驶训练中的事故,可能是一辆车在训练过程中发生了失控.............
  • 回答
    看到这则关于武汉单亲妈妈的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失业和困境的故事,更是一曲关于母爱、坚韧和生命力的赞歌。一个母亲的艰难抉择与现实困境:首先,这则新闻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母爱。这位单亲妈妈,在经历了车祸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后,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伤痛,更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她的.............
  • 回答
    关于“北漂小伙电瓶车剐蹭奥迪,被车主索赔1万元后自杀”这条新闻,我们应当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解读。这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个体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概述及细节回顾: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位年轻的“北漂”男性,因为骑行电动车不慎剐蹭了一辆奥迪汽车.............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细细掰扯一下。中国铁路总公司(现在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搞出这么个“内燃动力集中式动车”,听着有点儿绕,但细一琢磨,这背后可大有门道。首先,咱们得搞明白这“内燃动力集中式动车”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跟咱们现在常见的“高铁”——也就是电力.............
  • 回答
    爱猫人士拦截运猫车:一场爱与法的争议近期,网络上关于“爱猫人士拦截运猫车”的讨论甚嚣尘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场行动,无疑是动物保护热情在现实社会中的一次集中爆发,但其背后牵扯到的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认知,却让事情变得复杂而微妙。事件的表象:一腔热血的“解救”从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零星信息来看.............
  • 回答
    这则新闻无疑是一件令人心痛和愤怒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突发新闻,更触及了社会公共秩序、个人行为的严重后果、以及对生命漠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事件本身的极端性与恶劣性: 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最直接也是最令人发指的是,一名男子持刀拦阻急救车,直接导致了本应获得及时.............
  • 回答
    这则新闻,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一幕荒诞的喜剧,一出源于无知与固执的悲剧。当我看到“村民偷走高速车祸散落工业盐,被劝勿食不听:这就是盐”这样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鲜活的画面,伴随着强烈的冲击和些许无奈。画面一:混乱的现场,被遗忘的“财富”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车辆受.............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因为它包含了很多戏剧性元素和复杂的情感,足以引发人们的各种讨论和思考。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其可行性: 金钱投入的巨大: 25 万元包场电影院,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租金,可能还包括了播放权、影院员工的工资、宣传等.............
  • 回答
    这则新闻“女子心情不好做客朋友家跳楼,朋友被判赔 8 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道德和伦理问题。要理解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事实。新闻中提到: 主体人物: 一位心情不好的女子(受害者)、她的朋友(房主).............
  • 回答
    “中国妈妈被弃美国机场”这则新闻,从其传播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事实核查、涉及的各方动机、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思考。事件梗概(基于新闻报道,可能存在不同细节版本):大致来说,这类新闻报道的核心情节通常是:一位.............
  • 回答
    “四川海关截获400只活体蚂蚁入境”这则新闻虽然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实际上背后涉及的生物安全、海关监管、检疫法规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等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探讨。以下是对此事的详细看法:一、 什么是活体蚂蚁?为何会被截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闻中的“活体蚂蚁”具体是指什么。这可能包括: 作.............
  • 回答
    “花15万读4年武大,毕业发现无学籍”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严重性首先,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学籍遗漏”或“行政错误”,而是涉及欺诈、虚假宣传以及对教育公平的严重侵犯。 欺诈行为: 如果校方(或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明.............
  • 回答
    “深圳地铁口女子晕倒后死亡,50分钟无人解救”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生命的可贵与脆弱: 事件的核心在于一条生命的逝去,尤其是在一个公共场所,本应是安全的。50分钟,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是多么漫长.............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触目惊心,让人难以平静。奶奶竟然对刚出生仅四天的孙女痛下杀手,仅仅因为性别,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极端、太残忍了。这件事情的核心,我认为在于“重男轻女”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如此可怕的影响力,甚至能扭曲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将生命置于何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这则“9岁女孩参加高考,总分172分”的新闻,说实话,听起来挺让人咋舌的。一个9岁的孩子,本该是在操场上疯跑,捧着漫画书傻笑的年纪,却要面对高考这个成年人都头疼的考场,想想都觉得这孩子的人生轨迹和同龄人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孩子能参加高考,本身就说明她有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学习能力。9岁,那是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