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闻“共享单车骑完忘锁欠费两千万”?

回答
这则“共享单车骑完忘锁欠费两千万”的新闻,一出,绝对是炸开了锅,也让不少人瞠目结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细细捋一捋。

事情的背景:共享单车遍地开花,便利与“遗忘”并存

首先,得说说共享单车这个玩意儿。这几年,共享单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大街小巷,确实给咱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得那叫一个漂亮。扫码开锁,骑到目的地,再扫码关锁,整个流程简单快捷。

但正是这种“简单快捷”,也埋下了一些隐患。不少人可能就习惯了,骑完车随便一停,然后就心安理得地走人,压根没想起去“关锁”这个动作。毕竟,现在很多平台也支持自动关锁,或者就算不主动关锁,骑行时间一到也会自动停止计费。这就造成了一种误解,好像不手动关锁也没啥大问题。

“两千万”是怎么来的?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

现在问题来了,这“两千万”是怎么来的?这可不是小数目,如果真是一个人,那他得骑多少辆车,骑多久啊?这中间必然有猫腻,或者说是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机制”在运作。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这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因为某些系统漏洞或者用户协议的漏洞,导致了巨额的欠费。

技术故障与系统bug: 共享单车公司的后台系统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车辆定位、计费、用户账户管理等等。如果系统出现某种bug,导致车辆明明已经停止使用,但系统却还在持续计费,而用户又没有收到明确的提醒,那累积起来的金额就会非常惊人。比如,定位系统出现偏差,车辆实际上已经被归还,但系统却显示还在使用中。
用户协议的“陷阱”: 很多共享单车的使用协议都非常长,而且充满了法律术语,普通用户很难全部理解。协议中可能包含一些关于未及时关锁的罚款条款,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如果车辆长时间处于未锁状态,可能会被视作丢失并产生高额的赔偿费用。如果公司将这些未归还或未确认归还的车辆统一算作“欠费”,并以某种方式打包追讨,累积起来的金额就可能变得非常庞大。
恶意行为或“僵尸用户”: 另一种可能性是,存在大量的“僵尸用户”账户。这些账户可能被不法分子恶意注册和使用,然后利用平台漏洞或者长时间不处理,最终导致欠费金额庞大。比如,有人一次性租赁大量车辆,然后遗弃,公司在追缴过程中将其计入欠费。
公司的数据统计方式: 也有可能这“两千万”是公司方面的一种数据统计方式。比如,将所有未正常归还、长期处于使用状态(但可能实际已被丢弃或损坏)的车辆,统一按照一定的单价和时长计算出来的理论欠费总额。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真的有一个用户欠了这么多钱,更可能是一种资产损失的衡量。

这则新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这则新闻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它背后折射出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用户责任与平台责任的边界: 共享单车的使用是需要用户和平台共同承担责任的。用户有义务按照规定归还和关锁车辆,但平台也有责任提供清晰的使用说明,并建立完善的系统来保障计费的准确性和用户的知情权。如果平台在用户协议、操作指引、以及欠费提醒方面存在疏漏,那么将所有责任都推给用户,可能并不合理。

2. 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挑战: 共享单车行业,尤其是早期,在技术和管理上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海量的车辆,如何准确追踪每一辆车的使用状态,如何防止恶意破坏和盗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这个“两千万”的事件,可能就是这些管理弊端暴露出来的一个极端案例。

3. 信息透明与用户教育的必要性: 像这样可能产生巨额欠费的情况,用户普遍不了解。这说明平台在信息透明度和用户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应该更清楚地告知用户每一次骑行的扣费情况,以及未按规定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4. 法律法规的完善: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完善。如何界定用户丢失车辆的责任,如何处理平台技术故障导致的欠费纠纷,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范。

总的来说,这则“共享单车骑完忘锁欠费两千万”的新闻,与其说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不如说是一个关于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管理漏洞、技术挑战和用户教育缺失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关注其背后的规则和潜在风险,同时也需要平台方和监管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健康、透明、负责任的共享经济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两天这个新闻刚出来的时候正好跟同事在加班,作为挨踢业内人士,不屑一看:不就是个数据上的bug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然后就忙着加班去了。


好,今天我们就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欠费两千多万?

我们先来看新闻截图,

嗯,两千多万,准确来说是-21474778.00元,两千一百四十七万四千七百七十八元。


这个数字在普通人看来觉得没什么奇怪的对吧?

但是在程序员看来这个数字几乎是一个整数,为什么呢?

让我们以16进制输入0xFFFFFFFF (8个F)


十六进制下是FFFFFFFF(8个F)

二进制下是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32个1)

那么在常规的十进制下又是什么呢?



诶,是4294967295啊,没看出啥异常啊。

桥豆麻袋,别急。

我们把这个数字除以2,得到:


这个数字很熟悉了吧。

再除以100,保留两位小数,得到:

21474836.47

再来看看我们的欠费金额:

21474778.00

就差了58块4毛7分嘛。


我们知道计算机在处理数字时,会以0和1来表示正负,而首位的1则表示“-”即负号。

那么在这里,二进制下的“32个1”,其准确的数据应该为:

-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31个1)

而这个数字恰好就是-2147483647,

而表示金额的时候保留两位小数,这不就结了,没啥大惊小怪的。


至于为什么会差了58.47元,呃...我怎么知道,大概是户主账户里本来就有五十八块四毛七吧。

管他呢,搬砖去了。

哦对了,麻烦建行农行工行招行各大银行像这样的数据BUG给我来一打,我马上辞职不干了。




最后来一波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广告:



user avatar

简单说一下,学过编程的人看到这个数字就会反应过来,这不就是32位有符号整形的最大值么?所以简单说问题的原因就是摩拜的程序员在某个环节没有考虑数值越界的问题。

下面科普一下:在C语系编程语言(C、C++、C#、Java等)中,int是一种整数数据类型定义的标示符,范围[-2^31 , 2^31 -1] 即 [-2147483648,2147483647]。这个钱还真跟最大值有点关系。2147483647,如果单位是分,整数部分就是21474836元。而这件事儿里的21474778,跟int最大值21474836就差58块钱。也就是说,摩拜后台钱很可能是以分为单位的int型值。

~~~~~~~~~~~~~~~

有人问int是怎么越界的,我还是简单讲一下。计算机内部运算是用的补码形式运算,32位int最大2147483647也就是0111111…1,对它加一个一就越界了,就变成了1000000…0。讲道理这个数应该是-0,但是自然数是没有-0的,大家就规定这个数为-2147483648(我是这样理解的,愚见,求指正),这也就是为什么显示-214748364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则“共享单车骑完忘锁欠费两千万”的新闻,一出,绝对是炸开了锅,也让不少人瞠目结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细细捋一捋。事情的背景:共享单车遍地开花,便利与“遗忘”并存首先,得说说共享单车这个玩意儿。这几年,共享单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大街小巷,确实给咱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最后一公里.............
  • 回答
    莫斯科大牧首基里尔拒绝与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巴尔多禄茂圣事共融的消息,无疑是近年来东正教世界一件非常重大且令人担忧的事件。这背后牵涉到的不仅仅是两个教会领袖的个人恩怨,更是涉及神学、历史、政治以及教会治理等多个层面复杂纠葛的集中爆发。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历史背景与地位的演变:首先.............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新加坡总理宣布从3月29日起大幅放宽一系列疫情管理措施,标志着新加坡正式迈向“与新冠共存”的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政策放宽的具体内容(“大幅放宽”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加坡的这一轮放宽是比较全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
  • 回答
    美媒关于“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与新冠共存”的论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背后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对中国现状的理解差异。以下是对这一论调的详细分析:一、 核心论点与潜在含义: “学习西方”: 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居高临下或指导意味。它隐含着认为西方国家的防疫模式(即“与病毒共.............
  • 回答
    英国首相宣布“与新冠共存”并停止除脆弱群体以外的免费检测,这一举措在英国乃至全球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一决策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英国政府的决策背景和逻辑: 战略重心转移: 英国政府将新冠疫情从“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转变为“地方性流行病”或“地方性疾病”的管理模式.............
  • 回答
    新加坡将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策略,在我看来,是基于对疫情现实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审慎权衡后做出的一个必然选择。它不是突如其来的决定,而是一个逐步调整、不断演进的过程,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在复杂局面下的务实主义和前瞻性。为什么选择共存?首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新加坡为何走向“与病毒共存”。 疫情的长期性.............
  • 回答
    这事儿,要细说起来,确实挺让人琢磨的。南洋理工大学(NTU)不让学生上网课,反而要求大家“与新冠病毒共存”,这背后透露出的思路,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咱们得明白,NTU作为一个国际顶尖学府,它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绝不是一时兴起,肯定是有它一套考量。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一、对“.............
  • 回答
    丹麦宣布取消所有新冠防疫措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躺平”或“与病毒共存”的终结。丹麦“取消”的深层含义:从“严防死守”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首先,要明确的是,丹麦官.............
  • 回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的提议,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建议,它背后承载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考量、家庭伦理价值以及对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的思考。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这项政.............
  • 回答
    韩国开启与新冠共存模式,回归正常生活秩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举措,其影响和未来走向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韩国开启与新冠共存模式的背景和原因韩国选择与新冠共存,并非是突然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权衡,主要原因包括: 疫苗接种率的显著提高: 韩国是全球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因为它包含了很多戏剧性元素和复杂的情感,足以引发人们的各种讨论和思考。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其可行性: 金钱投入的巨大: 25 万元包场电影院,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租金,可能还包括了播放权、影院员工的工资、宣传等.............
  • 回答
    这则新闻“女子心情不好做客朋友家跳楼,朋友被判赔 8 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道德和伦理问题。要理解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事实。新闻中提到: 主体人物: 一位心情不好的女子(受害者)、她的朋友(房主).............
  • 回答
    “中国妈妈被弃美国机场”这则新闻,从其传播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事实核查、涉及的各方动机、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思考。事件梗概(基于新闻报道,可能存在不同细节版本):大致来说,这类新闻报道的核心情节通常是:一位.............
  • 回答
    “四川海关截获400只活体蚂蚁入境”这则新闻虽然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实际上背后涉及的生物安全、海关监管、检疫法规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等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探讨。以下是对此事的详细看法:一、 什么是活体蚂蚁?为何会被截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闻中的“活体蚂蚁”具体是指什么。这可能包括: 作.............
  • 回答
    “花15万读4年武大,毕业发现无学籍”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严重性首先,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学籍遗漏”或“行政错误”,而是涉及欺诈、虚假宣传以及对教育公平的严重侵犯。 欺诈行为: 如果校方(或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明.............
  • 回答
    “深圳地铁口女子晕倒后死亡,50分钟无人解救”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生命的可贵与脆弱: 事件的核心在于一条生命的逝去,尤其是在一个公共场所,本应是安全的。50分钟,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是多么漫长.............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触目惊心,让人难以平静。奶奶竟然对刚出生仅四天的孙女痛下杀手,仅仅因为性别,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极端、太残忍了。这件事情的核心,我认为在于“重男轻女”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如此可怕的影响力,甚至能扭曲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将生命置于何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这则“9岁女孩参加高考,总分172分”的新闻,说实话,听起来挺让人咋舌的。一个9岁的孩子,本该是在操场上疯跑,捧着漫画书傻笑的年纪,却要面对高考这个成年人都头疼的考场,想想都觉得这孩子的人生轨迹和同龄人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孩子能参加高考,本身就说明她有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学习能力。9岁,那是小.............
  • 回答
    看到这则关于武汉单亲妈妈的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失业和困境的故事,更是一曲关于母爱、坚韧和生命力的赞歌。一个母亲的艰难抉择与现实困境:首先,这则新闻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母爱。这位单亲妈妈,在经历了车祸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后,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伤痛,更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