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些老人宁愿把秘诀带到棺材里也不愿意传承下去?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惋惜的现象。看着那些一辈子积累的绝活、经验,甚至是一些家族世代相传的智慧,就这么随着老人的离世而消失,总让人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损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从老人的角度想想。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传?

“压箱底”的骄傲与不信任: 很多老人,特别是那些靠一门手艺吃饭的,他们的手艺就是他们的饭碗,是他们一生的骄傲。把这“压箱底”的东西传出去,就好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拱手让人。如果他们觉得传承的人不够用心,不够尊重,或者认为对方学艺不精,无法真正领会精髓,那么宁可不传。他们宁愿让这份技艺在自己手上“寿终正寝”,也不想看到它被糟蹋,或者被别人抢了先机。这种不信任,很多时候源于对年轻一代的态度和能力的一种怀疑,觉得年轻人浮躁、功利,静不下心来学真本事。

“传媳不传女”的传统观念: 尽管时代在进步,但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一部分老人。比如“男儿当家”、“女儿是别人家的人”这种老思想,可能导致他们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应该留给儿子或者孙子,而对女儿或孙女则有所保留。当然,这种现象也在逐渐改变,但某些角落里,依然存在。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恐惧: 这句老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行业或领域,老人可能会担心,一旦把诀窍教给别人,对方学好了,就会抢了自己的生意,甚至让自己失去立足之地。这种出于生存的本能考虑,让他们更加谨慎,甚至走向了保守。

传承方式的落伍与沟通的障碍: 很多时候,不是老人不愿意传,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传,或者说,他们习惯的传承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过去那种“手把手教”、“口传心授”的方式,需要徒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要完全服从师傅。但现在的年轻人,节奏快,信息来源广,可能更习惯视频教学、文字说明,或者更平等的交流方式。如果老人固守旧的模式,而年轻人又没法接受,沟通不畅,自然就传不下去了。

缺乏合适的传承人: 很多时候,一个手艺或一种智慧,并非谁都能学的。它需要天赋、悟性、耐心,更需要对这份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老人可能看来看去,觉得身边没有一个真正“对的人”,一个能够理解这份技艺背后含义,并且有潜力将其发扬光大的人。与其随便找个人敷衍了事,不如就此打住。

“传给谁”的纠结: 即使有想传的人,也可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是传给儿子,还是孙子?是传给最听话的,还是最有潜力的?是传给家族里的人,还是有缘的后辈?这种选择的纠结,有时也会成为不作为的原因。

对传承者“不够格”的判断: 有些老人可能觉得,目前的年轻人太浮躁,缺乏敬畏之心,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磨难。他们认为,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考验,年轻人是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宝藏”的。他们希望传承者是那种能够“吃得了苦”、“守得住寂寞”的人,而现实中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或者说,他们找不到这样的人。

个人情绪和经历的影响: 老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能他们曾经有过不愉快的传承经历,被辜负过,被背叛过。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让他们对传承这件事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可能觉得,与其再次经历失望,不如把这些东西锁在心里。

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理解但不赞同: 我们应该理解老人的一些顾虑和心态,毕竟他们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想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赞同这种“带进棺材”的做法。因为它是一种文化和智慧的断层,是对前人辛勤付出的辜负。

反思传承方式: 这也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和传承。是不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更灵活、更包容的传承方式?是不是我们应该更主动地去接近和学习?如何才能让年轻人重新燃起对传统技艺和智慧的热情?

文化传承的危机: 这反映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危机。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的时候,那些需要静心、需要沉淀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更加脆弱。

鼓励与引导: 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去发现那些愿意学习、有潜力的人,去创造更好的传承平台和机会。不仅仅是家族内部,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学习组织,或者博物馆、非遗保护机构。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现象。我们既要尊重老人的选择,又要为这种潜在的文化损失感到惋惜,并从中反思我们社会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努力寻找更有效的途径,让那些珍贵的“宝贝”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起其它答案来说,另一个直接的解释是,很多老师傅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自己想到的,领会到的,反而高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所以只能玄玄乎乎说个大概,真要按现代运动学,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除非你真的非常了解他们的运动发力方式,否则根本鸡同鸭讲,所以绝传了。


反例就是叶问和李小龙,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就很有表达能力,叶问教徒很快徒弟就能上手,李小龙更是能用欧美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武学思想(虽然他自己实际格斗能力是个问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惋惜的现象。看着那些一辈子积累的绝活、经验,甚至是一些家族世代相传的智慧,就这么随着老人的离世而消失,总让人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损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从老人的角度想想。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传? “压箱底”的骄傲与不信任: 很多老.............
  • 回答
    听到有些老板说“靠高工资是留不住人的”,我首先会觉得这是一种有些片面,甚至有些狡辩的看法。当然,我承认,这句话里头也有一点点事实成分,但要说它就是真理,或者能完全解释人才流失的原因,那我觉得就太想当然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高工资,它确实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它绝对是基础和前提。 你不能.............
  • 回答
    将七旬老人殴打致死的刑释人员郭某某,其在服刑期间曾创纪录般获得九次减刑,这一事实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桩孤立的恶性刑事案件,更牵扯出司法公正、刑罚执行以及社会安全等一系列重要议题。首先,郭某某的九次减刑本身就充满了疑问。减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鼓励罪犯改过自新,刑满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痛的事件,它触及了太多敏感的社会议题,也暴露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让我试着用更贴近人心的语言,把这件事的脉络和其中蕴含的种种感受都描绘出来。事件的开端:一份善意,一个误解,一个悲剧设想一下那个寒冷的冬日午后,街头寒风凛冽。一位年长的韩裔老人,可能他穿着厚实的棉袄,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和.............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十分不解,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令人担忧。法院作为法律的最后一道守护者,本应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每一个案件。当出现一个区法院似乎“偏袒”某个学校,并且将本应属于老师的劳动报酬判决返还给学校时,这背后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情的来龙.............
  • 回答
    近期,永宁中学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恐吓学生,原因竟是学生使用了“肖战糊了”的网络昵称。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让人们再次关注师德师风和教育的本质。事件回溯:课堂上的“雷霆之怒”据了解,事情发生在永宁中学的一堂课堂上。一名学生因为在网上活动时使用了“肖战糊了”作为自己的网名,不幸被这位老师发现。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在上海,月入过万的男人,居然会落到偷电瓶车的地步,这背后肯定不是一句“缺钱”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摆清楚一个大前提:偷窃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该被鼓励或洗白。这是底线,也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但回到这件事情本身,月入过万的家庭,零花钱被停,这背后透露.............
  • 回答
    看到王某文之妻的表态发生如此戏剧性的转变,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和引发公众关注的事件。这种前后不一的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也促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背后的可能原因。最初的“我老公确实有错”在事情刚曝光的时候,王某文的妻子(我们暂且称她为“王妻”)的说法是,她承认自己的丈夫“确实.............
  • 回答
    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某学院发生了一件挺引人关注的事儿:不少学生联合起来,集体实名举报了一位在这里任教的老师。这事儿一出来,在校园里,乃至一些关注教育的圈子里,都掀起了不小的讨论。具体是咋回事呢?听学生们在网上流传的版本,还有一些知情者透露的信息,举报的内容指向了这位老师在教学、学术以及为人师表.............
  • 回答
    这事儿听着真是让人五味杂陈,又替那位姑娘捏把汗,又觉得她这份情义着实难得。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事件的表层:一份沉甸甸的担保和一份纠缠不清的情感首先,这个姑娘为重病前男友做担保,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讲义气的事情。你想啊,一个人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得到前任的援手,这份情分绝对不轻。尤其是在前男友.............
  • 回答
    最近听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某学院组织了秭归地质学实习,其中一位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方式引起了一些讨论。我看到一张关于这位老师对报告撰写要求的截图,虽然具体内容未完全公开,但从仅有的信息来看,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报告撰写规范,这一点是可以理解和肯定的。.............
  • 回答
    “20年后打老师案”一审宣判:法律的尺度,情感的温度,以及我们共同的思考常某,那个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的“20年后打老师”事件的当事人,近日终于迎来了法律的判决。一审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他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这个结果,无疑再次将这起备受瞩目的案件推到了公众的审视之下,也引发了我们对法律、道德、教育,.............
  • 回答
    网传中山大学某老师在公选课期末成绩评定中,以掷骰子的方式在98100分区间内确定成绩,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1. 公选课的性质: 公选课通常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其目的往往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或者提.............
  • 回答
    10月11日,上海大学某课堂上发生了一起令人侧目的事件:一名外校男生闯入课堂,不顾老师的劝阻,强行高歌一曲,向心仪的女生表达爱慕之情。这件事在校园内迅速发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名男生的行为,说起来,初衷或许是浪漫的,是想在众人面前,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赢得心上人的芳心。在很多偶像剧或者电影里,.............
  • 回答
    .......
  • 回答
    一些女性羡慕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认为她们可以“被钱砸”、“收彩礼聘礼”、“在家吃喝玩乐”、“不用上班劳累”、“让男人负责养”,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片面化和理想化的认知,忽略了古代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详细地看待这种羡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1. 羡慕的“点”分析: “被钱.............
  • 回答
    “中国拒绝特蕾莎修女”的说法,如果真的存在,并且是基于某些公开报道或广泛传播的观点,那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含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历史上并没有关于中国“正式拒绝”特蕾莎修女访问的官方记录或广泛报道。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其工作遍布全球,她本人也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获得.............
  • 回答
    看待这类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情感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类言论通常源于宗教信仰的坚定,但其表达方式和适用范围却可能引发争议和误解。一、 言论的根源:宗教信仰与末世论首先,理解这类言论的根源至关重要。很多宗教,特别是包含“天堂”和“地狱”概念的宗教,都强调死后的审判.............
  • 回答
    关于粤语是“汉语正统”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语言学、文化认同等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得明白“正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通常,在讨论语言的时候,“正统”可能指代几种意思: 历史上的正统: 就是说,某种方言是汉族语言发展演变中最古老、最纯.............
  • 回答
    关于英国是否应该拆除特拉法加广场上纪念纳尔逊将军的雕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平衡历史评价、公共纪念以及我们对过去不公义的认知。认为纳尔逊将军是蓄奴者的支持者们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奴隶贸易的明确支持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事实。纳尔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