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化院「凭什么我辛苦二十年,现在却比别人差那么多」?

回答
这句简单的话,却像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北大化学学院许多人的涟漪。它不是在抱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审视,是对付出的价值,对现实落差的追问,更是对整个体系的反思。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情绪和情境。

“辛苦二十年”,这绝非虚言。北大化学学院的本科生,很多都是从高中时代就披荆斩棘杀出来的佼佼者。进入北大,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要求极高的学术环境。二十年的时间,这可能涵盖了从少年时期对化学的懵懂热爱,到大学四年严苛的专业训练,再到研究生时期日复一日泡在实验室里与数据、试剂为伴的科研生涯。这个过程,充满了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与重来,无数次对理论的啃噬与理解。这二十年,承载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理想,以及无数个青春的投入。

“现在却比别人差那么多”,这里的“别人”,指向是多方面的。

经济回报的落差: 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引发共鸣的一点。对比一些热门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化学领域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其毕业后的起薪和职业发展前景,往往显得黯淡许多。在很多非技术性岗位上,一个普通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生,可能比一位北大化学博士的起薪还要高。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匹配感,是催生这种情绪的催化剂。二十年的投入,换来的可能是相对温饱的生活,而非社会普遍认同的“成功”或“高薪”。
社会价值的感知差距: 化学是基础学科,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但从公众的认知来看,它的“炫酷”程度和即时可见的经济效益,似乎不如一些前沿科技那么吸引眼球。当人们谈论科技进步时,更多的是聚焦在芯片、AI、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化学虽然是这些领域的基础支撑,但它的“隐形”属性,有时会让从业者觉得自己被忽视,自己的辛苦不被外界充分理解和认可。
科研环境的挑战: 即便是留在学术界或进入企业研发部门,化学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耗材,而且研究周期可能很长,成果的转化也需要时间。与一些纯理论计算或软件开发相比,化学的科研投入门槛更高,回报周期更长。这使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争取到更多的项目、经费和机会,成为一个不小的挑战。
个人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除了继续深耕科研,或者进入高校教学,其他的出路可能相对狭窄。与一些交叉学科相比,化学专业毕业生在一些新兴领域,可能需要更多的跨界学习和适应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绪,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这并非是北大化学学院的独有问题,许多基础学科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关键在于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

1. 承认现实,但不否定价值:
经济现实: 首先要承认,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工,使得某些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的短期经济回报确实远高于多数基础科学领域。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市场经济导向下的必然结果。
价值本身: 但这并不意味着化学研究就没有价值,或者说,化学人的付出就没有意义。化学是物质世界的语言,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从新材料的研发到药物的合成,从环境保护到能源的开发,化学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些看似“不如别人”的收入,可能是在为更宏大、更长远的社会进步奠基。比如,对某种新材料的突破性研究,短期内看不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它可能为未来的能源革命、医疗进步埋下种子。

2. 重新定义“成功”和“差”:
多元化的成功标准: “比别人差”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单一的、以经济收入为核心的成功标准。如果我们将成功定义得更宽泛,比如对科学的贡献、对知识的探索、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人才的培养,那么化学人的价值就很难用简单的金钱来衡量。
“差”在于何处? 这里的“差”更应该是一种“不公平”或“不匹配”的感觉,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差”。是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差”,是机会和资源的分配“差”,而不是能力或智力上的“差”。

3. 审视体系和优化路径:
高等教育的定位: 北大作为中国顶尖学府,其化学学院的培养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高薪的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情怀的科研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输送高质量的血液。
科研环境的改进: 这个“差”也促使我们反思科研体系本身。如何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如何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如何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稳定的支持和更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何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壁垒,让更多优秀的化学研究成果能够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些都是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个人职业规划的调整: 对于个人而言,面对这种现实,也需要更清晰的职业规划。除了传统的路径,也可以积极探索交叉领域的机会,比如生物信息学、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化学制药领域的研发管理等。提升跨学科能力,增加个人竞争力,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方式。

4. 凝聚共识,传递信念:
价值的传承: 这句话的出现,也是一种内部沟通和情感共鸣的契机。学院和导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基础学科的长期价值,传递科研的精神和信念,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所在。
鼓励创新和适应: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和适应,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而不是固守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

北大化院“凭什么我辛苦二十年,现在却比别人差那么多”这句话,背后是付出与回报的现实差距,是对社会价值认同的渴望,也是对现有体系的反思。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这句话的合理性,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化学的价值和从业者的辛勤付出。

它是一个信号,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基础学科的地位和发展环境,需要在价值导向、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和优化。同时,也提醒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在坚守科学理想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和适应,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实现路径。这并非是一种抱怨的终结,而可能是一场关于科学价值、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更深刻对话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说嘛,天灭伪化生,退化保平安。

抱着“我高中化学/生物学得好,所以就报吧”,“我就是不谈钱,谈钱逼格多低”的想法进来学伪化生的“大二病”本科生,都活该吃瘪——而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所谓“一切向钱看”的鸡汤癌情怀婊们(本题下面几个没匿名的我已经全部拉黑),他们的煽风点火(比如说什么科研理想伟大崇高啊,人不能只向钱看啊,还有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在好学校找个教职搞个专利拉个公司”啊之类的)在客观上也助长了这些本科生的“大二病”,结果导致更多的人被坑。

一个人成功与否,当然要靠自我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除非你真的发自内心地热爱科研——所谓“发自内心”指的是明知道是坑也愿意往下跳,做好了成为世俗意义上的Loser,被字面意思上的历史的车轮碾成渣渣的觉悟(虽然并不一定百分之百被碾成渣渣)——否则别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号来跳这个大坑。

至于当事人——纯属活该。你刚入学的时候自己没主意,都本科毕业了这行什么情况还不知道么?还有,你既然不打算继续科研,想要跳坑,又什么都不愿意去做,那你还叽叽歪歪什么?

所有进了伪化生坑并且不想继续待下去的人,请记住这句话:转行有两个最好的时间节点——一个是本科毕业之前,另一个是现在。

PS:热烈欢迎曾老师加入伪化生劝退阵营!

PS2:铁匠曾经给我们造了铁锅水壶,确实给社会做过很大贡献——但是这并不代表你现在去学手工打铁,就对社会有多大贡献,也不代表你学个打铁就有什么“内心的丰盈”了。

对于外行人,我只有一句话要说:不要怀着一知半解的偏见,用你一厢情愿的所谓“情怀”对你不懂的领域指手画脚

PS3:化学跟化工是两个学科,连化学和化工都分不清的就别跳出来学别人灌毒鸡汤了

user avatar

一个人要树立自己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反着目标努力只能是南辕北辙。

我相信高中毕业生多数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一个不打算以后做研究而想要赚钱娶妻过平凡而富裕的日子的人,本科毕业后继续选择在化院读博,也不打听好那些方向好找工作,博读到一半也不想想去找实习做或者准备转行,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太不上心了。

假如稍微愿意多打听打听多活动活动,大一到博士毕业近十年的时间里,想要换专业想要找工作的机会还是有很多的。

user avatar

不吹不黑,作为该院毕业并且转行的逃兵,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如果单论收入的话,北大化学院的人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在找工作阶段也产生过类似的疑问,而且我相信,这几年的化学院毕业生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疑问。

北大化学院毕业生收入什么水平?

我们2017年那一届的博士毕业生,大多数选择了出国博士后,选择非学术路线的人拿到的offer待遇,应该也就是热门专业的本科生水平。不考虑转行的情况下,去国企的,大约在10万-20万年年薪,去私企和外企的,大约也就在20万-30万年薪,能拿到35万+年薪的,我没有看到。

那些搞学术路线当青椒的,得到的年薪范围,也基本上还是这个水平。当然不排除会有一些优秀的人物读了两期博士后,回国拿到青年千人的title会年薪百万,但是这样的人物还是太少,一届可能也就最多两三个,根本没有什么统计学意义。

中国每年参加高考1000万人左右,北大招收只有几千人,所以,北大学生的优秀程度,说万里挑一并不为过,如果算上北大化学院每年竞赛保送的那些天才,可能十万里挑一或者是百万里挑一也并不夸张。

这就是说,最顶尖的0.01%的学生,以及一些不世出的天才,如果选择了化学专业,拿到的待遇水平和当时高考比自己低100-200分但选择了热门专业的同龄人待遇水平持平。

对于这个事实,北大化学院学生的心态没法不崩。

是什么让化学院毕业生的待遇如此之低?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供需关系,这个颠扑不破的市场行为,放在任何一个领域的人力市场,都是适用的。

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数量,已经远超工业界社会需求,这就是用人方不断压低待遇也依旧不愁招不到人的终极原因。

化学学术界的供需失衡可能更为严重,这几年,连普通双非学校的化学院招聘老师的要求,都已经提高到了非海外博士不可的地步,就是因为人力部门知道,这样背景的人,一抓一大把,开出再低的待遇都有人来。

于是,继续往下思考,下一个问题就呼之欲出了:

为什么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在化学、材料学科招这么多学生?

把这些名额分给国家更需要、用人更急迫的专业,比如软件类、芯片类、航空航天类专业不好吗,国家不会受益更多吗?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各个高校制定各专业招生名额分配的决策者们,他们的政策制定的重要指挥棒是:招生名额如何分配能让学校的排名更高。

排名计算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权重就是高影响因子SCI期刊的发文数量。在生物、化学、材料领域,由于灌水严重,刊物的影响因子显著地比其他学科要高。所以,这些学科招生一定要多多益善,这样文章数量就会批量增加,学校的排名才会蒸蒸日上。

换言之,决策者制定出多招“天坑”专业的学生,是出于为其自身利益(即政绩)的考虑,而学生毕业后的收入多少,招生名额分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国家需求,并不在他的首要考量因素以内。

当然,这个事情也不能过于埋怨决策者本身,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无可厚非。

始作俑者,是对高校与科研机构实力的错误评价体系。

这个体系是急需改革的,比如在高校评价体系中,大幅降低SCI发文比拼影响因子的要求,增加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权重与指标,比如毕业生对其就业的自我满意度,或是学术成果工业化转化程度等。我想都会对招生名额分配起到正面作用。

而更可怕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因果关系的闭环逻辑下,专业招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务虚科研之风恐怕会愈演愈烈、恶性循环。

因为“天坑”专业学生多,高分文章就多,“天坑”专业学院在学校的话语权就越重,招生倾向就会进一步增多。

同时,其他学院发现“天坑”学院的灌水式科研会事半功倍,好发文章,好中基金,则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推崇“灌水式科研”“炒概念式科研”,而真正的有意义的科研方向与科研风格,就被忽视不见。

这个情况,已经真实地开始发生了。

以我现在从事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领域为例,我们国家工业界急缺的是硅基先进器件工艺制造技术的突破。而各个高校的微电子学院,研究这个方向的教授少得可怜,即便搞器件工艺研究,反而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去搞名声大噪却不切实际的石墨烯、碳纳米管器件。原因就在于,搞硅基器件发不了高分文章,而石墨烯、碳纳米管却能。

这样的例子,现在已经比比皆是。

一个基金项目完成后,靓丽的灌水文章发了一堆,但对芯片自主制造毫无贡献。至于白白浪费的纳税人的钱,who care?

最后,回到题主的灵魂拷问。

你的工作以及收入,远不及你和家人对你自己的期望,真的不是你的错。

错在那个已经不满足现在高校评价体系的制度。

错在没有一个机构,敢于从顶层规划改变这一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