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鸿业和曼昆的中对储蓄的论述是否存在区别?

回答
高鸿业和曼昆作为两位在中国经济学界和世界经济学界都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储蓄问题上的论述确实存在一些细微的侧重点和理论框架上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储蓄的本质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高鸿业和曼昆在中对储蓄的论述可能存在的区别:

核心理论框架的差异:

曼昆(N. Gregory Mankiw):
主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框架: 曼昆的论述主要建立在主流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框架之上,特别是其关于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 LCH)和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PIH)的经典阐述。
理性预期和跨期最优决策: 在曼昆的框架下,储蓄被视为消费者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跨期最优决策的结果。消费者会根据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恒常收入)以及利率水平来决定当前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以最大化其一生效用。
利率的敏感性: 新古典模型通常强调储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利率的提高会增加储蓄的吸引力(机会成本降低),从而可能导致储蓄增加。
政府政策的影响: 曼昆会分析政府政策(如税收、政府支出)对私人储蓄的影响,通常认为如果政府支出增加而税收不变,可能会挤出私人储蓄。

高鸿业:
凯恩斯主义及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 高鸿业教授的教材(《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论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经典的凯恩斯主义以及对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
消费函数和边际消费倾向: 高鸿业会更侧重于从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的角度来解释储蓄。储蓄被看作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由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决定。MPS = 1 MPC。
短期和长期视角并存: 相比于曼昆更强调的跨期理性决策,高鸿业的论述可能更侧重于分析当前收入水平对当前消费和储蓄的影响,这在短期分析中尤为突出。当然,其教材也包含了关于长期增长模型的内容。
收入水平的重要性: 在高鸿业的早期或更侧重凯恩斯主义的阐述中,收入水平被认为是影响储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差额即为储蓄。
财富效应和消费习惯: 除了收入,高鸿业的论述也可能提及财富效应(由财富变化引起的消费变化)以及消费习惯的惯性等因素。

具体论述点的可能差异:

1. 决定储蓄的主要因素:
曼昆: 强调跨期收入预期(恒常收入)、利率、时间偏好等。理性人会在不同时期最优地配置资源。
高鸿业: 更侧重于当期可支配收入以及边际消费倾向。虽然也会提到利率,但其对收入的强调可能更直接和基础。

2. 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
曼昆: 倾向于认为利率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利率会激励人们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以获得更高的未来回报。
高鸿业: 可能会承认利率的影响,但其论述中的储蓄函数可能更强调收入是主导因素。在某些凯恩斯主义的解读中,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可能被认为不如收入敏感。

3. 储蓄的分类和作用:
曼昆: 可能会将储蓄进一步划分为企业储蓄、家庭储蓄和政府储蓄,并强调这些储蓄构成了国民储蓄,是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他会关注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的关系(如储蓄赤字)。
高鸿业: 同样会讨论国民储蓄,但其分析可能更多地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宏观总量关系出发,例如分析总消费和总储蓄如何由国民收入决定。

4. 消费习惯和心理因素:
曼昆: 在描述生命周期假说和恒常收入假说时,会引入理性预期、跨期优化等概念,强调消费者是理性规划者。虽然也提及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可能影响储蓄,但更多是理性分析。
高鸿业: 在讨论消费函数时,除了收入,可能会更直接地提及凯恩斯提出的“心理倾向”或“消费习惯”,例如人们倾向于将收入的增加的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这种比例相对稳定(即边际消费倾向的相对稳定)。这可能意味着在解释短期波动时,高鸿业的论述更侧重于行为和心理的直接影响。

5. 政府储蓄(财政政策)的影响:
曼昆: 强调政府储蓄(通常是税收减去政府支出)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如果政府增加支出而税收不变,可能会导致预算赤字,从而减少国民储蓄,并可能通过利率传导影响私人投资(挤出效应)。
高鸿业: 也会分析政府收支对总需求和储蓄的影响,但其论述的侧重点可能在于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经济总量的工具,以及政府赤字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或挤出效应。

总结性的区别:

可以这样概括:

曼昆的论述更偏向于微观基础的、跨期最优的理性决策模型。 他会深入分析个人和家庭如何基于对未来的理性预期来决定当前的储蓄行为,并且更强调利率在其中的作用。他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长期储蓄行为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高鸿业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更贴近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分析。 他更侧重于当下收入对当前消费和储蓄的直接影响,以及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宏观关系。他的论述对于理解短期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可能更为直观。

需要注意的是:

教材的迭代和更新: 两位经济学家的著作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近年来也加入了更多关于行为经济学和数据分析的内容,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也吸收了许多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因此,在最新版本的教材中,两者在某些论述上的差异可能会缩小。
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而非完全对立: 两人的论述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侧重点和理论工具上有所不同。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同一个经济现象。例如,收入和利率都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只是不同理论会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
目标读者和教学目的: 作为一本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教材,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旨在系统介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模型和理论,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则更多地服务于中国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原理的需求,因此在解释和引导上可能更侧重于基础概念和实际应用。

总而言之,理解高鸿业和曼昆关于储蓄的论述,关键在于把握他们所处的理论框架和分析侧重点。曼昆更侧重于理性预期下的跨期优化决策和利率的作用,而高鸿业则更侧重于收入对当前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以及宏观总量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储蓄这一重要经济变量的完整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鸿业和曼昆对储蓄的的私底下可能有区别,可能也没有区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储蓄”都是指收入中没有被“消费和税收”的部分,即使有有区别,区别也在于你如何定义“收入”和“消费”。

举个例子,你把工资上缴于你老婆,你可以说,这是你进行了一次了“消费”,为什么,因为你老婆看到你上交工资,喜笑颜开,为你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所以你其实是花钱买了“服务”。

你还可以说,你进行了一次“储蓄”,为什么?因为你之后花钱的时候,可以找你老婆要,所以这钱其实相当于存在了被称作“老婆”的“银行”里。

然而你如果将此事上报于统计局,他们既不会把这个当成你的“消费”,又不会当成你的“储蓄”,还会骂你有病。

所以光是靠口头上的,概念上的对“消费”的定义,是不科学的,必须要像曼昆一样谈论具体细则。

曼昆把存款和金融资产当作是“储蓄”,但高鸿业似乎没有花篇幅来谈论这些细节,但无论是哪本教材,肯定不会非常具体,因为这是《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而不是《国民经济统计手册》。

但无论是谁,指代的“储蓄”肯定意思是差不多的,即使曼昆和高鸿业的认识略有不同,也不会影响到原理的不同。

可以认为在讲原理的时候,曼昆的储蓄和高鸿业的储蓄

那么问题来了,高鸿业说储蓄越少收入越高,曼昆说储蓄越高收入越高,究竟是怎么回事。

高鸿业说的是在“短期货币循环的时候”凯恩斯的观点,而曼昆是在讲“长期经济增长时“中新古典的观点。

首先新古典和凯恩斯主义就不是完全对付的,这就像“上帝说,要热爱和平”和“安拉说要发动圣战”一样,一个信徒很难同时信仰两个神,所以你去财政部真的问政府“现在我们该拉动消费还是促进储蓄”的时候,就得看一看政府信的是哪个神。

其次这二者完全描述的是两件事情,楼上已经说了,这是短期和长期的差别。

当凯恩斯说,消费越高,收入越高时。

他做出了以下假定,在一个短期:

a:工业生产

b: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货币循环过程

c:社会资本总量不影响产量,产量主要由生产意愿和就业决定,就业可能不充分。

···

注意凯恩斯的经济学,总是在描述“短期”,他并不考虑“长期问题”。

那么,在一个短期之中,显然有:

消费者减少存钱,增加消费——老板看到需求增加,有利可图,于是扩大生产——老板雇佣了更多的工人,或增加工资让工人加班——工人拿到钱,摇身一变为消费者,继续消费。

在这里,产业是固定的,技术是不变的。扩大生产的唯一办法就是多雇佣工人或者让工人加班,因此消费增加,总生产增加。


而新古典在“经济增长”的部分,讨论的是长期情况,甚至连“市场”都不需要存在,甚至还可以用来预测苏联计划经济的发展,它的假定条件就只有工业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而且认为资本存量影响生产。

它的逻辑就简单了。

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储蓄是对应投资的,储蓄少了,投资就少了——生活资料的生产增加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减少了——不利于扩大再生产。

如果你非要在“市场经济”下讨论,那这个逻辑就是这样的:

消费增加,储蓄减少——银行存款少了——银行存款少了,自然老板贷不了款——老板贷款不多,无法建立更多的,更先进的生产线——劳动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生产资料不增加,工人的工作产出会逐渐下降。

所以长期经济的发展靠的还是投资增加,产业线升级,如果储蓄率下降,就会导致长期经济发展减缓,而短期收入增加靠的就是就业的充分与否,因为资本家不可能瞬间建好一条新的生产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