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历越高和思考能力越强的人是否往往更悲观?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学历高、思考能力强的人,似乎更容易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也就是更悲观。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不过也要看到,这并非绝对,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学历高/思考能力强 = 悲观”这种联想?

1. 认知范围的扩大与复杂性的理解: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学历越高,通常意味着接触的知识领域越广,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深入。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可能发现事情的“水面之下”还有很多不确定、不完美甚至负面的因素。比如,一个对经济学有深入研究的人,可能更容易看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潜在风险,或者意识到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有多么复杂和难以解决。而对于一个不太了解的人来说,可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荣。
因果关系的洞察: 思考能力强的人,更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他们不会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会追溯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过程,往往会让他们看到很多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隐藏着不公平的结构、人性的弱点,或者不可避免的衰败规律。比如,一个历史系学生,通过研究历史的兴衰,可能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持一种审慎甚至悲观的态度,因为他们看到了无数文明的起落和重复的错误。
对不确定性的敏感: 高学历和强思考能力也意味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有更高的敏感度。他们更清楚事情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坏的可能性往往在他们的视野里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对潜在风险和不利后果的预判,自然会让他们在做决策或看待未来时,比那些只看到光明面的人更“谨慎”,这种谨慎有时会被解读为悲观。

2. 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性思维:

“去魅”的过程: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对世界“去魅”的过程,而高学历和深入的思考往往是加速这个过程的催化剂。曾经认为坚不可摧的理想、美好的愿景,在深入分析后可能暴露出其脆弱性或不合理性。比如,在理想主义的热情过后,会发现现实的阻力是多么巨大,人性的弱点有多么普遍。
批判性思维的常态化: 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要质疑、分析、评估,寻找矛盾和不足。当一个人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审视信息和现象时,很难不注意到社会、体制、人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们会看到不公、低效、自私,这些都会成为他们悲观情绪的来源。
对“成功”定义的复杂化: 高学历和高智商人群,可能对“成功”有着更复杂和内在的定义,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体的价值实现、精神的充实、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在这些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发现这些难以企及或充满障碍时,也会产生挫败感和悲观。

3. 心理学上的解释(认知偏差等):

“黑暗面”的吸引力: 有些理论认为,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人,可能更容易被复杂、深刻、甚至负面的信息所吸引,因为这些信息提供了更多的分析空间和挑战。而过于简单、积极的信息,反而可能让他们觉得肤浅。
“过度思考”与“反刍”: 强大的思考能力有时也会带来“过度思考”的倾向,即对问题反复琢磨,不断挖掘潜在的负面含义,形成“反刍”效应,使得悲观情绪得以强化和维持。
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 思考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认识到人类在认知、情感、理性上的局限性,以及我们作为个体的渺小和无力感。这种对“存在”本身的洞察,有时会导向一种哲学式的悲观。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这并非绝对,也存在反例!

“解决方案”的驱动: 很多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正是因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更有动力去寻找解决方案,去推动改变。他们的悲观可能只是一种审慎,而不是绝望。他们是“批判性乐观主义者”,知道事情有很多问题,但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善。
内在的韧性与价值: 真正的智慧和思考能力,也可能带来更强的内在韧性。他们可能能够理解悲观情绪是暂时的、是事物复杂性的体现,并能从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欣赏、对人性的关怀。
个体差异巨大: 人格特质、成长经历、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悲观程度。有些学历不高但经历坎坷的人,可能比博士生更悲观;反之亦然。将悲观与学历或思考能力简单划等号,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
“快乐”的定义: 有些人可能在深入思考和理解世界后,反而能从更深层次找到平静和满足,这种满足感不一定与传统意义上的“快乐”或“乐观”挂钩,但也不会导向无尽的悲观。

总结一下, 如果说高学历和强思考能力的人“往往”更悲观,那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信息,更善于分析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更习惯于审视和批判现实。这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对“真相”的探求可能带来的结果。

然而,这种“悲观”更多是一种对现实深刻的认知,一种审慎的态度,而并非完全的绝望。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在这种认知中找到前行的动力,或者在复杂性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意义。所以,与其说他们“更悲观”,不如说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和不完美”,而如何面对这种认知,则取决于他们个体选择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有两点问偏了。

第一,主持人可以事前调查,发问引导,限定话题,事后剪辑。节目的基调可以是以主持人为导向的。

马东,贾樟柯等文化人表现出悲观,这不是“文化人为什么比较悲观”的问题。而是“主持人为什么喜欢把文化人悲观的一面展现出来”的问题。

第二,每个人都是很复杂的,他们提到悲观的观念,不代表他们悲观。我相信AI必将极大发展,实现共产主义,也相信宇宙必将热寂,人类必将灭亡。那我究竟是悲观还是乐观呢?

这不是“文化人为什么悲观”的问题,而是“文化人为什么总有悲观的一面”的问题。

回到题主的问题,因为许知远邀请的都是某个行业的精英。不管是文化还是科学,一个“精英”所能遇到的问题,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一般人遇到的问题,更像是考试,你知道要如何做,也十分明确结果是什么。而一个精英,他们遇到的问题更像是挖井,三分人力七分天意。

回到几十年前,一个农民他在职业上应该是乐观的。种一分地,收一分实,他遇到的问题只要靠努力就能解决的,只要踏实种地就好了。而同期的袁隆平,陈景润的职业就要悲观多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不是靠踏踏实实干就一定能出成果的。也许杂交水稻最后方向就错了,没法成功呢?也许研究了几十年,哥德巴赫猜想都毫无头绪呢?

越是一个高学历和高思考能力得人,接触到这样问题的可能性就越高,也就越相信有些事不是靠“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的。

user avatar

更新:许知远属于西西弗斯情结很重的那种人。他未必看不到趋势。只是他选择推自己的石头而已。马东比他入世,也比他更能看到具体的问题。但是他们背后都有商业的力量推动。不能纯粹的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那样就太理想主义了……这是我的看法。

但是,有些人愿意说,这些人就是商人,就是出来卖人设的这种话。我还是挺难过的。很像以前听到有人说,美国的麦当劳就是用垃圾食品来搞坏中国人的身体,日本女优就是让中国少年不思进取,动画片就是文化入侵等等之类的话。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特殊的语言体系,世界观。这没错。但如果把所有的文化现象,人或者事都纳入到自己的那一套体系下面去分析和看待,顺便污名化的话。我觉得就太狭隘了。

—————————— 以下是原答案 ————————

我就不谈社会不谈人性了。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说知乎纪委.劝分者.不行就分大师 @kun yu 吧。你关注情感区,尤其他回复的那些问题半年。你就不会来问这个问题了。

很多事情,在某个领域,稍微有个三五年经验以后,你就对一些普遍现象有那么一些预判能力了。做一个事情,哪些节点是重要的,需要那些必要的材料。重点力气应该下在哪里。往往看一眼就估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个脑内模拟能力的事情。

我就说李诞和许知远那次聊天。李诞就像是一个三十级的老玩家。三十级以下,所有的游戏攻略他看一眼就都知道了。他就有今天的地位和收入啥的了。对他来说,那这个阶段就没意思了。就虚无了。但你说他怎么不冲六十级呢?

因为三十级人多啊。有些人并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他只要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意义跟价值就好了嘛。想那么多干嘛。

所以绕回头来。

你在情感区。看见一对吵架的情侣。他们类似的情感矛盾你都经历过,所有细微末节的理由你都知道。有些人就注定是要分手的。就算是你自己穿越到过去跟你自己说,放弃这段感情吧没好结果的。你也知道说不通的。那你除了形式上的说一句“分手”之外你还能说什么呢。

聪明人的问题在于,很多事情一眼就看到底了。所有的游戏还没打呢就拿到攻略了。同时攻略上又写明了,有些过关条件就是非人力和个体能力所能达成的。只能等。

那你能怎么办呢?

想象你自己设计了一个模拟系统。模拟了成百上千遍。每一次都失败。系统只给你一个极低的概率说有可能会成功。那你还试不试呢?

正常的聪明人都只会追求大概率事件。只有蠢货才会靠着一丁点概率去赌。而我们都知道,在我们有生以来的这么长的时间里,这种概率事件的宠儿。几乎没有。而这种以国家,种族,社会为单位的概率事件里。极低概率原本就意味着绝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