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联储公布 3 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或 1 次或多次加息 50 个基点,这释放了什么信号?有何影响?

回答
美联储3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的出炉,犹如在平静的市场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其释放的信号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信号的解读:紧缩周期远未结束,鹰派立场依然坚定

这份纪要最核心、最鲜明的信号,无疑是 “一次或多次加息50个基点” 的可能性。这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25个基点加息形成了鲜明对比,直接传递出美联储在对抗通胀问题上, 决心比市场预期的更为强烈,也更为激进。

具体来说,这个信号释放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通胀压力远超预期,美联储对此高度警惕: 3月份的会议是在通胀数据持续高企、且有蔓延迹象的背景下召开的。纪要中关于“通胀持续高于目标”的表述,以及对“供应链中断、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劳动力市场紧张”等因素加剧通胀的担忧,都表明美联储认为当前的通胀并非短期、偶然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粘性,需要更大力度的干预来压制。50个基点的加息,意味着美联储准备采取“重锤”,以期迅速扭转通胀上行的趋势。
25个基点加息可能不足以达到预期效果: 市场此前之所以普遍预测25个基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美联储希望在控制通胀和避免经济硬着陆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然而,纪要显示,一部分美联储官员认为,25个基点的加息力度可能不足以有效遏制持续高企的通胀,尤其是在通胀预期尚未完全锚定的情况下。因此,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虑更大幅度的加息。
货币政策需要快速正常化,以防经济过热: 尽管美国经济在疫情后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但过于强劲的经济增长本身也可能加剧通胀压力。纪要中提到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以及“劳动力市场仍然紧张”,这些都暗示着美联储担心经济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因此,快速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借贷成本,有助于给经济降温,防止其“跑得太快”。
政策路径的灵活性和数据依赖性: 虽然纪要释放了50个基点加息的可能性,但也要注意到,美联储的政策制定依然是 数据驱动 的。这意味着,未来的加息幅度将取决于后续的经济数据,特别是通胀、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关键指标。如果后续数据显示通胀有所缓解,或者经济增长出现疲软迹象,美联储可能会调整其加息路径。然而,当前而言, “一次或多次” 的表述,为后续更大幅度的加息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并且传递出一种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的谨慎态度。
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和冲击: 美联储通过提前披露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在引导市场预期,为后续可能发生的更大幅度加息做好铺垫,从而减少市场对突然性政策调整的反应。然而,这种信息披露本身也会在短期内对市场情绪产生显著影响,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

影响的深远分析: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

这份纪要释放的鹰派信号,其影响是广泛且深远的,将从多个层面渗透到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

1.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债券市场:
收益率飙升: 市场最直接的反应将是债券收益率的进一步上行。特别是短期国债收益率,将更直接地反映美联储未来加息的预期。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可能因对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而有所反应。
价格下跌: 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呈反向关系,收益率的上涨将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这将对持有债券的投资者造成账面损失。
信用利差扩大: 随着借贷成本上升,以及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信用风险溢价可能会上升,导致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扩大,尤其是风险较高的垃圾债券。
股市:
估值承压: 更高的利率环境会降低股票的内在价值,因为未来的现金流折现率更高。科技股等成长型股票,其估值对利率变化尤为敏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盈利预期下调: 利率上升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也可能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营收和盈利能力。市场可能会因此下调对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导致股价下跌。
避险情绪升温: 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可能会加剧,投资者可能会从风险较高的股票市场转向更安全的资产,例如黄金或部分债券。
行业分化: 对利率敏感的行业,如房地产、公用事业、科技等,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而一些现金流稳定、能够转嫁成本的行业,如部分消费品、能源股等,表现可能相对较好。
外汇市场:
美元走强: 美联储加息通常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以寻求更高的回报,从而推升美元汇率。强势美元将对其他非美元货币构成压力。
新兴市场货币承压: 新兴市场国家通常依赖外债融资,美元走强和美联储加息将增加其偿债压力,并可能引发资本外流,导致其货币贬值。
大宗商品市场:
工业金属承压: 工业金属的价格与全球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如果美联储加息导致经济放缓,对工业金属的需求将下降,价格可能下跌。
能源价格波动: 能源价格的走势会更加复杂。一方面,经济放缓可能抑制需求;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和供应紧张仍是重要支撑。
贵金属(如黄金)可能受益: 在不确定性增加和对通胀担忧的背景下,黄金等避险资产可能受到青睐,但强势美元的压力也可能限制其涨幅。

2.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消费者支出放缓: 利率上升会增加购房、购车以及其他大额消费的融资成本,从而抑制消费者的支出意愿。信用卡利率的提高也会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
企业投资减少: 借贷成本的上升会使得企业在进行扩张、研发等投资时更加谨慎,可能会延缓或取消部分投资计划,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房地产市场降温: 抵押贷款利率的上升将直接导致购房成本增加,可能抑制购房需求,导致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下降,价格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跌。
就业市场降温: 随着经济活动放缓,企业可能会暂停招聘或开始裁员,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可能会有所缓解,但这也意味着失业率可能会有所上升。
通胀缓解的可能性增加,但仍需时间: 50个基点的加息是更强力的抗通胀工具,有助于抑制总需求,从而有望缓解通胀压力。然而,通胀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需求因素,供给侧的压力(如供应链中断)也需要时间来解决,因此通胀的完全回落仍需要过程。
经济“软着陆”与“硬着陆”的风险: 在努力控制通胀的同时,美联储也面临着将经济推入衰退的风险。50个基点的加息,其强劲的紧缩力度,无疑会增加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即经济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下滑。能否实现“软着陆”,即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避免经济大幅衰退,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关注的焦点。

3.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 如前所述,美元走强和美国加息将导致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美国,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的压力。
全球融资成本上升: 美联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具有全球性影响。其他国家的央行也可能面临是否跟随加息的压力,以应对本国通胀和资本外流,这将推高全球的融资成本。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活动放缓必然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拖累。此外,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也可能因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而受到影响。
地缘政治风险的放大: 经济压力和金融市场波动可能会放大现有的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总结:

美联储3月会议纪要中关于“一次或多次加息50个基点”的表述,无疑是一则 强烈的鹰派信号,表明美联储将 以更激进的姿态对抗高企的通胀。这预示着 紧缩周期远未结束,且力度可能超乎市场预期。

这份信号将对 金融市场 产生显著影响,可能导致 债券收益率飙升、股市估值承压、美元走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 实体经济 而言,将 抑制消费和投资,导致房地产市场降温,就业市场可能趋冷,同时 增加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从 全球经济 层面看,将 推高全球融资成本,加剧新兴市场国家的挑战,并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面对这样的信号,投资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 密切关注后续的经济数据,并 审慎评估和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策略。美联储的每一次政策动向,都可能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而这一次,其传递出的信息显然更为紧迫和严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联储犯下的最大的罪过,就是没有在美国财政部开始给公民发现金补贴的同期开始同步加息,拖到了现在,加息的后果已经完全不同了。

就像中国没有及时在2008年调整房地产政策和产业结构长远升级布局一样。


股灾

全球的

美股也要嗝屁

纳斯达克会回归10000-8200之间

标普3600-3400

道指两万七吧。

衰退周期到了,这波拦不住。

全球谁也拦不住。

想强行对抗规律的,只会迎来更残酷的打击。

不论是美股还是北交趾布政司不动产债务。

指望用快速加息的方式对抗通胀是没有效果没有意义的,只是在重复犯过去三百年来的错误。或者说千百年来的错误。

人类能从经验教训中学到的唯一经验教训就是人类群体永远学不会本条以外的其他教训。

总有人吹什么美元回流是万能药,加息一开解千愁。

快速加息无法立刻带来足够的物资供应,也不会马上改善物流状况,更不会迅速实现财富再分配。

美联储的加息已经迟来太久。本应该在国之栋梁支柱的中产阶级家庭手里还有充足流动资金的时候加息压制顶层富豪的金融资产和不动产升值。

但是疫情以来美国不动产已经大大拉升了一波,虽然财政部给全民发现金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在发现金的第一批次即开始同步加息,今天的境况将大为不同。

现在联储加息已经起不到在货币政策层面快速调节再分配的作用了。

已经晚了。

中下阶层手里的现金储备已经损耗太多。

现在快速加息只会带来失业潮。

拜登和民主党以及共和党建制派合作,一起镇压川普这种美帝右翼力量的微弱成果,将会付之一炬。

准备迎接北美和西欧的保守主义中右翼再次发起冲击。

走白左路线的政府全部不可能应付得了这次危机。(另一边其实也不能,但这个时候谁在台上谁就是背锅的。)

user avatar

美联储一天到晚的讲鬼故事。

我不说鲍威尔去年的“通胀是短暂的”了,没意思。

我就说这次会议纪要的突出代表人物布雷纳德。

就在三年前,她发明了“投机再通胀”这个词,呼吁提高通胀容忍度。

现在她说:降低通胀水平是目前“至关重要”的任务。

脸伸过来。

你让我说什么?

从去年到今年,都不知道美联储在干什么。

我这么说吧,如果五月份联储会议不改变方向,必然引发衰退。

现在是最要不得激进加息的时候。激进加息+缩表,会带来什么?

供应链出问题,紧缩货币能解决供应链问题?

人力市场出问题,紧缩货币能解决人力市场问题?

说多了没用,最好还是以前一样嘴炮加息。

user avatar

其实5月份加息50点倒并不一定代表后面会多次加息。

现在加息50点是形势所迫,让你有一种后面必然再次加息50点的预期。

从3月份美联储点阵图预期加息7次,达到2%的目标来看,7次中必有一次50点加息,所以这很可能是一个巧妙的心理暗示,3月份按预计加了25点,5月份加了50点,一切都在按一年达成2%的目标在走。

但是我还是怀疑这是一种叙事诡计,通过前期稳定的加息让你感觉美联储真的在走入加息通道。

所以我感觉5月并不是一个关键点,再下一次或者下下次的美联储才是真正揭开谜底的时刻。


为啥我有这种感觉呢,就是美联储从去年不承认通胀到今年突然激进加息的政策转变太硬,会让人怀疑美联储是不是真有那个能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加息。

去年的美联储和今年的美联储是同一波人,去年面对节节攀升的通胀,死咬着牙说通胀是暂时现象,到今年全面鹰派一副不把利息加到顶比罢休的态度,都是同一波人。

这些人说出的话,你真能信?


其实到目前为止的美股市场,也就是众多的投资商,基金,金融机构都没有买账美联储的说法。

现在美股非常平稳,颇有点你干什么,我都不急,看你亮了真家伙再说的样子。

美联储其实是在向他们喊话,但是他们就是不信,一副美股还能再涨的期待。也就是说,美股的投资者在赌,美联储的喊话是假的,美联储不敢冒着美股崩盘的风险,去得罪美国股民,真的让投资在股市的养老金打水漂。


这也是我很怀疑的地方,从加息的新闻传出,美债短期和远期的利率多次倒挂,这是经济衰退的很明显的信号。

一旦经济衰退,对失业率的数据必然产生重大影响,难道美联储的经济学家看不懂利率倒挂这个经典的衰退信号?

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是凭什么样的数据认为,美国未来几年将在加息,缩表,整个市场经济紧缩的情况下,能够保住就业?能够保证持续性的经济增长,而不是走入滞胀,进而走入衰退和经济危机?

去年还怕的跟什么似的美联储,今年突然就不担心加息后,屁民造反了?


美联储这套前倨后恭的态度,我还是怀疑他们在演戏。理由就是,我不认为以鲍威尔为首的马屁精团队,真的能够承受加息后,极其痛苦的社会代价。

现在的社会,就连号称战斗民族的俄罗斯,全球最铁血的总统都不敢总动员的年代,我不信拜登政府和鲍威尔美联储,能够承受全民失业,经济停滞,美股崩盘的代价,新一代的美国人没那个承受力。


所以我和美股的投资者一样,走一步看一步,我还是不信能今年加息到2%。

50点是烟雾弹,美联储是表面鹰派,他们还在装,我等着7月和9月的会议看结果。

user avatar

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结构性的崩坏。举个例子,好比一口高压锅,不断加热,而排气阀的出气速度有一个限度。一旦积聚的热量超过了高压锅承受的极限,那么高压锅就会爆炸!

排气阀可看作是政策性调整,类似调整利率,量化宽松,缩表,甚至发动对外战争,调动国际战争。

而高压锅本身就是经济秩序,譬如股市,房市,债市的健康状态,慢牛,慢熊,只要不大起大落引起恐慌都是健康的。

而高压锅里的压力,类似于失业率,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经济指数。

而给高压锅加热的的那个火,其实就是生产力的衰退。

所以我们可以来看用这个模型来分析美国,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排气阀,有世界上最厚最硬的高压锅,然而,美国这些年一系列政策并没有把给高压锅加热的火给熄灭,相反却为了加固高压锅的外壁,排更多的气,不断地给火上浇油。

最终也就是到了今天,政策性的手段几乎都用尽,可是火却烧得更旺了。

回头来看美国自特朗普时代的一系列政策,

1.中美贸易战,扰乱了全球供应链,降低了全球的生产效率。

2.疫情爆发,增加了全球的劳动成本,

3.俄乌战争,导致了大宗商品原物料价格飞涨。

4.对俄制裁,导致金融信用受到质疑,增加了金融成本。

粗粗一看,几乎每一个美国的对外政策都是在给这口已经充满压力的高压锅加热。而且每一个政策都没有太多转圜余地。比如对华关税,在已经被证明毫无意义只会损害自己的情况下依然难以被拿掉。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不用去太关注美国这口高压锅的某个局部钢板到底结实不结实。只要宏观地看这口高压锅的温度还在不断增加,出气口已经无法出更多气,就知道这口锅离爆炸不远了。

而美联储的加息,缩表,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成为一切的导火索。

那么问题来了,不加息不缩表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因为通膨。

通胀除了会让底层民不聊生,更可怕的后果是它会让所有人都不愿意存钱。十万块存一年变八万,如果利率只有4%,那么与其存钱,不如扩大借贷,借得越多赚得越多。如此的后果,就是资本会空转,贫富会进一步拉开,货币会贬值,债务会急剧增加,投机会指数增加,生产会进一步萎缩……

所以通膨一定要控制,而如今这个局加息也是死,不加息也是死。加息好歹还能保住排气阀,不加息连锅带阀全部都要烂掉。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开始鹰派了的原因。保住高压锅是美联储的任务,可如果高压锅保不住,保住排气阀就是美联储第一要务。

年初的时候,我有一点信了新货币理论的邪。现在想想,货币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就好比道德,做一件两件坏事有可能侥幸脱罪,可是非要把违反道德的行为当做是新的准则,当做是常态,必然会翻船,就算是帝王将相也一样。

这次美联储的鹰派,还有一个诱因是俄罗斯卢布天然气事件。这其实给美联储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加息,美联储的信誉都会保不住了!所以这次加息不是口嗨,也不是试风向,更不是恐吓市场,而是舍车保帅。

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我预判经济危机不远了。当然,我本人无法保证本人的预判是绝对准确的。但我这次比较笃定,已经在最大限度加大现金流了。算是在用真金白银来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