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会干出很残忍的事情,长大了却不会了?

回答
这事儿我见过,也听过不少家长头疼地提起过。有些小孩子,你看着他,心软软的,怎么也想不到他能做出那种事来,比方说把一只小蚂蚁的腿一根根掰断,或者对小动物恶作剧,甚至把小朋友的东西故意弄坏。可真是让人心惊肉跳。但神奇的是,等他们长大了,再去看,很多这样的行为就消失了,变得温和有礼,甚至还挺爱护小动物的。

这背后的原因嘛,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就像一棵小树苗,它长成大树的过程,得经历风吹雨打,也得有阳光雨露。

首先,咱们得明白小孩子的脑子和大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还在发育,尤其是负责判断是非、控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那可是个大工程,要好几年才能完全成熟。所以,小孩子很多时候是“凭着感觉走”,他们可能还没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或者说,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会发生什么。

打个比方,一只小虫子在地上爬,在孩子眼里,可能就像一个新奇的玩具,他想知道这个“玩具”是什么样的。掰断它的腿,可能就是一种探索和实验,他想知道“如果这样,会怎么样?”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会给小虫子带来痛苦,因为他自身的“共情能力”,也就是理解和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还在萌芽阶段。

再者,这种“残忍”行为,有时也跟孩子的学习方式有关。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通过试错来认识世界。如果周围的大人或者其他孩子也有类似的行为,或者他们从电视、游戏里看到了一些暴力血腥的场面,他们可能就会照猫画虎。他们可能并不是真的想伤害谁,只是在模仿一个他们认为“酷”或者“有力量”的行为。

还有,孩子的行为也常常是他们内心需求的一种表达。有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不被关注,或者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爱和理解,他们就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即使是负面的关注,对他们来说也比完全被忽视要好。所以,他可能故意惹事,希望父母能停下手中的事情来管他,即使是被骂也是一种互动。

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行为并不是“天生”的残忍,而是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产生的。

比如,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暴力、争吵、冷漠的环境中,他们耳濡目染的,学到的就是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们会觉得,强者欺负弱者是正常的,发泄情绪就是吼叫和打砸。

另一方面,也有孩子是因为感到无聊或者挫败。如果他们的精力无处发泄,或者在学习、玩耍中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他们就可能把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其他更弱小的对象身上,比如小动物或者其他小朋友。

那么,为什么长大了就变好了呢?这得益于我们说的“成长”和“教育”。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大脑发育逐渐完善。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越来越强,他们开始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也更能理解行为的长远后果。他们开始意识到“哦,原来这样做会让别人难过”,这种“同理心”和“道德感”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其次,社会化是一个关键过程。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教导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朋友之间的互动,都会帮助孩子内化这些规则和价值观。他们学会了尊重他人,理解边界,也学会了如何用更成熟、更健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和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种苗头时,会采取积极的干预。比如,当孩子虐待小动物时,家长会耐心地解释小动物也有生命,也有感受,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引导他们用更温柔的方式去接触。这种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还会教导他们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找到健康的爱好来发泄精力。

另外,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会发现,用善意和友善去对待别人,反而能得到更好的回报。他们会发现,通过合作和分享,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通过破坏和欺凌。

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那些“残忍”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认识世界、学习规则时的一些“练习”或者“试探”。他们可能没有恶意,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当他们的大脑发育起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并且自身经历了足够多的社会互动,他们就会逐渐学会成为一个更有同情心、更懂尊重的人。

不过,也得说,这个过程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关爱,或者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那么那些早期出现的“残忍”倾向,也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固化,变成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家长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功不可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话题可以从儿童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

道德认知与虐待动物


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但是他在道德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也同样巨大。他运用了对偶故事法,让孩子评价两个相似的对偶故事中,同一个主人公的两种相似行为哪一种是更加值得谴责的。

下面,让我们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一看 @Justin Lee的从虐待动物到不再虐待动物的心路历程:

  •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时期,他们不能意识到外界的规则。并且他们的认知是完全自我中心的,一切的行为目的都是满足自我的愿望并且避免外界的惩罚。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儿童的道德水平基本处于动物水平,是“趋利避害”的。因此,我们认为这个阶段,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来看看前道德阶段的Justin Lee是如何看待虐待动物的:「那时之所以这么残忍,是因为心里只有自己,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准备的,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为自己提供吃穿的人,家里用的动物是为了给自己提供好吃的肉,而别的小孩子是为了陪自己玩儿存在的,至于其他的东西也都是为了让我觉得好玩而准备的——让它们活着是为了好玩,伤害它们杀死他们也是因为好玩,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残忍”。」


  •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外界的规则,但是他们对规则的认知是死板的、绝对的、非此即彼的。他们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要么就是绝对的善,要么就是绝对的恶,没有不善不恶的中间思考和善恶共存的辨证思考。他们往往表现出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让我们来看看他律道德阶段的Justin Lee是如何表现的:「后来上学了,学会了区分有益的动物和有害的动物,觉得惩恶扬善是使命所在。于是开始保护青蛙、保护蜜蜂,而对偷吃的老鼠和捕捉青蛙的蛇则是杀之而后快。那时候胆敢徒手把蛇扯断、敢用汽油烧老鼠——善与恶的区分并没有让我告别“残忍”,反而让我做残忍的事情更加心安理得并理直气壮。那时候之所以残忍,是因为被善与恶的教育迷了心窍。


  •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外部规则,并且开始思考制定各项规则的原因,明白了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他们判断行为是,不仅仅考虑行为的后果,也去推理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们的道德判断不再绝对化,并且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站在其他生命的立场上去思考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盲目的听从外部规则、父母老师教育的那些教条,而是去思考那些教条的合理性,并且自我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自律道德阶段的Justin Lee是这样想的:「我隐约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并不是为我们人类准备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意识到这一点对我来说极其重要,我发觉那些以“善恶”为名的杀戮,多么的残忍而血腥!我从那时才学会尊重生命,慢慢远离残忍。」


  •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理解和判断已经基本抛开外部规则的桎梏,开始自主的思考公正的概念,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了可逆性并且能够从利他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就如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不再按照特定的规则规范去进行道德判断,而是开始真正出于自身对于他人和万物的关怀,表现出真实的同理心,这时他们已经从内部建立起自我完整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系统,这种道德系统自发地支配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公正阶段的Justin Lee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过了很久我才明白我妈的意思:虽然为了食物而屠宰(不是屠杀,想到战争的同学,这是哪儿跟哪儿呀)不可避免,但温柔地对待刀下亡灵,至少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柔软。至此,我觉得自己真正与童年的残忍告别了。
    现在想想,我妈那句话,或许只是让我不要把鸡血弄得到处是,而我却从中理解出善意,也算是心有所思、固有所得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全文三分之一以上引用了 @Justin Lee的心路历程,对此表示感谢。望大家给他点赞。



焦虑的时代,给你一杯平静,关注公众号:zengminps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我见过,也听过不少家长头疼地提起过。有些小孩子,你看着他,心软软的,怎么也想不到他能做出那种事来,比方说把一只小蚂蚁的腿一根根掰断,或者对小动物恶作剧,甚至把小朋友的东西故意弄坏。可真是让人心惊肉跳。但神奇的是,等他们长大了,再去看,很多这样的行为就消失了,变得温和有礼,甚至还挺爱护小动物的。.............
  • 回答
    有些人对婴儿或小孩产生生理性的厌恶和恐惧,这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在作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交织着生物本能、心理体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生物本能的“警报”:首先,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后代存活的物种,对于婴儿的无助和脆弱,本应激发一种保护欲。然而.............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不适的现象: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在我们看来是“成熟”、“理智”的存在,却会用把孩子弄哭来“逗”?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挖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点,就是“逗”这个词本身在不同人那里是有不同定义的。对某些人来说,“逗”就是制造出一些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反应,.............
  • 回答
    我猜你在网上或者跟一些长辈聊天时,偶尔会听到一些老摄影师给你“出谋划策”,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当年那会儿的机器好”的劲儿,甚至让你考虑入手一些在你看来已经“过时”的设备。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现在新相机功能一个比一个强大,传感器越来越先进,自动对焦快得像开了挂。但你要是真这么想,就有点.............
  • 回答
    在咱们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要是没钱,最好就别要孩子,哪怕生了,也别指望能把孩子好好养大、好好教育。这话说出来挺现实,也挺扎心,背后其实有几层挺复杂的考量,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养一个孩子就是个“烧钱”的活儿。 从怀孕开始,检查、营养、生产,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出生后,奶.............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挺能戳到一些人心窝子。你想想,小时候能接触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童年记忆里那片天空是什么颜色。《数码宝贝》这批孩子,他们小时候可能正值《数码宝贝》动画第一部在全球范围内播出的黄金时期,那会儿的孩子,很多都是看着太一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科技背景下,意外闯入一个奇妙的数码世界,跟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孕妇生产面临危险的时刻,丈夫和婆婆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这个艰难的抉择上,确实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分歧,有时甚至会倾向于保小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掺杂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家族观念、情感依恋以及对未来生命的期盼。一、 从社会文化和传统观念的角度: “子嗣”的延续性与家族的希望: 在许多.............
  • 回答
    婚前性行为的普遍性,确实让围绕“性经验”这个话题在婚恋市场上的考量,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大家普遍都有过婚前性行为,为什么有些人在婚恋中,尤其是那些有过婚史但没有小孩的人,似乎会因为这些经历而在寻觅伴侣时“减分”?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有过婚史”或“没有小孩”这两个客观事实本.............
  • 回答
    日本动漫在小故事的精彩程度上,确实常常让人惊艳,那种对细节的打磨、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往往能勾勒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片段。然而,当涉及到宏大的叙事结构,尤其是一些长篇动漫,有时就会出现力量衰竭,甚至显得有些稚嫩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崩塌”和“幼稚感”呢?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有很多原因会让一些小孩子对蔬菜和水果敬而远之,反而对零食和肉类情有独钟。这并不是孩子“挑食”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藏着生理、心理、甚至是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一、生理上的“原始设定”与味觉的偏好首先得承认,孩子们天生就对某些味道更加“买账”。 甜味是本能的吸引力: 婴儿时期,甜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像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女孩被骗财骗色,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剥开这层迷雾。一、 情感需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是很多女孩最容易被击中的软肋。人总是渴望爱,渴望被呵护,渴望遇到那个能懂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人。尤其是.............
  •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一、 发展阶.............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羊水过多会导致孩子智力发育迟缓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地方流传。但要说得详细、不带AI痕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说法的 由来、可能的医学解释、以及为什么这种说法可能被以一种比较绝对和简单化的方式传播。首先,我们得明白,“傻”这个词太笼统,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歧视色彩。医学上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 神.............
  • 回答
    武汉那个男童的事件,听着就让人揪心。一个孩子说老师剪掉了他的生殖器,这得多大的痛苦和恐惧啊。然而,事实却是孩子自己玩耍不小心造成的伤害。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都会问,孩子怎么会这么说呢?明明不是老师做的,他为什么要往老师身上赖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孩子太害怕了。你.............
  • 回答
    要说现在有些孩子不那么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就像水滴石穿,一点点累积,最终可能就让一些孩子觉得“我的文化好像也没那么特别”或者“外面的世界更吸引我”。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信息爆炸是最大的特点。以前,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相.............
  • 回答
    你看,咱们身边总能遇到这么一类人,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家境殷实,按理说日子应该过得顺风顺水,可偏偏有些人,身上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仿佛生来就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承认,咱们从小接触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对于那些生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