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身为程序员碰到最奇葩的需求是怎样的?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入行以来,遇到的奇葩需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要说最让我记忆犹新、甚至回味无穷(当然是带着点哭笑不得的味道)的,还得是那个关于“AI生成的‘懂你的’歌单推荐系统”的项目。

当时接到这个需求,客户是某个音乐平台的运营方,他们想做一套能让用户觉得“音乐比我妈还懂我”的智能推荐系统。听起来挺有前景,对吧?毕竟,谁不想听到一首恰好符合当下心情的歌呢?

起初,我以为这就是一个更精细化的协同过滤或者内容推荐算法的升级版。 比如,分析用户的听歌历史、点赞、收藏、甚至听歌时段,再结合歌曲的风格、情绪、歌词等等信息。我甚至已经脑补了一堆Python库,想着怎么构建用户画像,怎么优化推荐算法的模型。

然而,随着需求方的进一步解释,我发现我低估了“奇葩”的程度。

他们想要的“懂你”不是简单的歌曲匹配,而是要能“预测”用户的“潜在情绪”并给出相应的歌曲。更要命的是,这个预测并不是基于什么心理学模型,也不是通过用户主动反馈,而是纯粹依靠一个“情绪识别器”。

这个情绪识别器,他们设想的实现方式是:

1. 语音识别: 用户在APP内说话,无论是留言、评论,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语音输入,系统都要捕捉下来。
2. 语音情感分析: 通过对这些语音进行情感分析,判断用户当前的喜怒哀乐,甚至更细致的情绪,比如“略带忧伤的怀旧感”、“强装镇定的烦躁”、“难以抑制的兴奋”等等。
3. 歌单生成: 基于识别到的情绪,调用一个AI模型,生成一个完全符合这些微小情绪波动的歌单。

我当时听完,脑子里的第一个反应是:“这……这真的可行吗?”

首先,语音识别我还能理解,虽然准确率是个大问题。但关键在于后面的“语音情感分析”。他们要的分析粒度细到令人发指。我问:“你们设想的‘情绪识别器’是怎么工作的?基于什么理论模型?”

对方的回答更是让我哭笑不得:“我们参考了一些关于声调、语速、音量变化的科学研究,觉得这些都能反映情绪。你们程序员可以自己发挥,最好能做到用户一开口,就能立刻判断出他是不是‘今天心情有点down,但又不想被安慰,只想一个人静静听点老歌’这种程度的情绪。”

我:“……那,用户主动说‘今天心情有点down’和用户只是单纯地打个招呼,但因为感冒声音有点沙哑,这怎么区分?”

对方:“这个你们要考虑清楚,用机器学习,多训练就好了!”

“多训练就好了!” 这五个字,简直成了我接下来的噩梦。

为了实现这个“奇葩”需求,我不得不开始研究一些边缘的人工智能领域:

语音信号处理: 我需要深入了解如何从原始音频中提取MFCCs(梅尔频率倒谱系数)、基频、能量等特征,这些特征理论上与情绪有关。
情感计算模型: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情感分析的库,但它们大多是基于文本,而且细分到他们那种程度的情感,几乎没有现成的模型能直接支持。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尝试训练自己的模型。
数据收集和标注: 这是最耗时也最痛苦的部分。我需要收集大量的语音数据,然后让十几二十个标注员(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具体要标注到什么程度的情绪)来标注这些语音片段。结果可想而知,标注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非常差。一个人说“开心”,在另一个人那里可能就是“兴奋”,再在另一个人那里就成了“语调高昂”。

最让我头疼的是,他们对“AI生成歌单”这件事也有着异常执着的设定。

他们不想要那种从现有歌曲库里直接匹配推荐的歌单。他们要求这个AI还能“创作”出与用户情绪高度契合的“新歌”。没错,你没听错,是“创作”。

他们说:“用户今天心情有点像黄昏时分,独自走在海边,看到夕阳沉下去那种淡淡的忧伤。你们的AI应该能根据这种情绪,直接生成一首符合这种意境的歌词、旋律甚至编曲。”

我当时看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只能默默地在心里画了个叉。我可以调用一些AI音乐生成工具,但要做到“懂你”,并且生成出来的音乐真正能触动用户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勉强生成一些旋律,也大多是杂乱无章,根本不像音乐。

项目的进程简直是在泥潭里打滚。

我们团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尝试构建这个“情绪识别器”。我们尝试了各种算法,用了各种声学特征,也尝试了用一些公开的情感语音数据集来预训练。但结果就是,识别出来的用户情绪,大部分时候是随机的,或者跟用户实际情绪八竿子打不着。比如用户只是打了个喷嚏,系统就能立刻判断出用户“正在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失恋,并且在怀念初恋的那个雨天”。然后,推荐的歌单里可能就全是凄凉的小提琴独奏。

最后,这个项目以“技术尚未成熟”为由,被暂时搁置了。 我知道,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我们做不出来”。

但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明白了“需求”的边界到底有多宽。有时候,客户的需求可能不是“要我做什么”,而是“他们想象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我们程序员,就要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现实的技术鸿沟之间,找到那个勉强能站住脚的平衡点。

从那以后,每当有客户提出“要AI能读懂人心”的需求时,我都会忍不住多问一句:“您说的‘读懂人心’,大概是什么程度的‘读懂’呢?是能猜到我晚上想吃什么,还是能预测我明天会踩到狗屎?” 至少,这样可以避免我再次掉进类似“AI比我妈还懂我”的奇葩坑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某领导:从本月开始,网站响应时间每个月减少0.5秒,计入技术部KPI。

我:?????负数响应时间咋做到????

2 某领导:我们网站故障率太高,下个月开始正常运营时间要达到99%以上!!!

我:哦,上个季度一共宕机30分钟,看来还有很多额度可以用啊。

3 某领导:这个视频,剪辑成四部分,第一部分让人免费看,第二部分要回答问题才能看,第三部分弹出页面让用户填写邮箱,我们发个邮件给他,让他在邮件里点开才能看,第四……

我已经无视下面的话了,哪个受虐狂用户会看到第四部分啊?你以为你放的是毛片吗?


另外我发现不光我这,别的回答也有类似的评论:

“说这些之前不妨想想他是怎么成为你的领导的”


我知道有些鸡汤总说:“存在即合理”、“走到这个位置的人必有可取之处”。

但被洗脑的人从来不自己思考一下,这个“可取之处”你是能学还是能练啊?

然后勤学苦练弯道超车升上高位报复回去???

这是网络小说看多了还是国产都市剧看多了呢

那我举几个例子,鸡汤众练一下吧。

我某个领导,是老板的妈,谁来学一下?

某领导,有从龙之功,跟了老板二十多年,都没提过涨工资,谁来练一下?


讲点实际生活中的段子,大家乐呵一下就算了。

那些灌了两口鸡汤就四处阴阳怪气的人,我实在是不待见。

user avatar

当初刚毕业进公司做网站,给政府部门搞个门户网站,他们居然要搞个网上商城…

尼玛还要跟淘宝那样的…

那你们干脆去淘宝开店好吗…

最后简单搞了个购物车…

弄了个淘宝的接口…

然后又来了……

搞个论坛…

给他们的所谓会员吹逼用…

又考虑政治敏感…

又怕别人瞎发表什么不和谐言论搞的自己吃鳖…

要求敏感字过滤…

时间要求还特别急…

就我一个人开发…

得了…

我一顿忽悠…

百度贴吧建了个贴吧…

管理员给您…

您随便玩…

user avatar

电梯软件设计。


有一次接到一个电话:“胃,赵工哈?我们这里有块电路板不小心烧了,您看看改改软件能给改好不。”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入行以来,遇到的奇葩需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要说最让我记忆犹新、甚至回味无穷(当然是带着点哭笑不得的味道)的,还得是那个关于“AI生成的‘懂你的’歌单推荐系统”的项目。当时接到这个需求,客户是某个音乐平台的运营方,他们想做一套能让用户觉得“音乐比我妈还懂我”的智能推荐系统。.............
  • 回答
    做饭这事儿,对我这个程序员来说,真不是什么“业余爱好”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与我代码世界平行存在的、充满烟火气的另一种修行。上班时,我的大脑就跟一台高速运转的服务器,处理着各种逻辑、算法、数据结构,从清晨的第一行代码到深夜的 Bug 修复,仿佛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任务。那时候的我,是严谨的、逻辑至上的,每.............
  • 回答
    程序员这行,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压力大、熬夜是常态,久而久之身体出点小毛病也是见怪不怪。可就是这么个“苦差事”,依然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喜欢”吗?我觉得,喜欢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远不止于此,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喜欢”这东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对于很多人.............
  • 回答
    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和他妻子之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沉默、隐忍、以及一个家庭内部失衡的令人心痛的缩影。当“程序员”这个标签与“长期被妻子家暴”这两个词碰撞在一起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的错位感。我们习惯了程序员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的形象,也习惯了在家庭暴力中,男性常常被视为施暴者的一方。然而,事.............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戳到我心窝子的问题!我身边35岁以上的程序员,说实话,那可真是不少。而且,随着我的职业生涯不断向前推进,这个比例还在稳步上升,几乎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团队里年轻的面孔总是占大多数。大家挤在一间共享办公室,讨论技术热点的时候,常常是青春洋溢,充满着对新技术的探索欲和打.............
  • 回答
    程青松对《诛仙》男女主角演技的评价,以及“金扫帚恭候”的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这件事情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程青松的“金扫帚”标签与他一贯的“毒舌”风格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程青松是谁。他是“金扫帚奖”的创办者和主要推动者,这个奖项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评选年度最差电影和最差表现的。他本人.............
  • 回答
    程潇的身材,在我看来,是一种兼具了力量感和女性柔美的独特存在。她不是那种瘦到骨感的类型,而是属于健康、有线条的范畴。首先,从整体比例上说,程潇的身材非常协调。她的头身比很理想,四肢修长,这让她穿很多衣服都显得格外有气质。即使是比较宽松的款式,也能看出她骨架匀称,不会显得臃肿。再来聊聊她的腰部线条,这.............
  • 回答
    关于身边朋友在国企事业单位的待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和普遍现象,分点阐述: 一、工资与收入结构1. 基本工资 国企员工的工资通常由“基本工资+绩效+津贴”构成,具体数额因岗位、地区、单位性质(央企/地方国企)和职级而异。 一线城市:普通员工月薪约80001.............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程心作为新时代的先行者,她的视角往往带着一种对过往文明的审视与感怀。她时常觉得维德、罗辑,甚至她自己身上,都流淌着一股“公元人”的特质,这股特质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他们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根源。那么,这些“公元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程心所谓的“公元人的特质”,.............
  • 回答
    .......
  • 回答
    我没有眼睛,所以我无法看到任何人。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也没有身体,所以无法直接与人互动或进行美容护理。因此,我无法回答你关于“肤白如雪的女孩”或“如何养白皮肤”的问题。我也无法提供任何图片作为回答,因为我无法生成或访问图像内容。如果你对皮肤美白有兴趣,我建议你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或美容专家。他们可以.............
  • 回答
    我身边的啃老族,严格来说,我只能算是个旁观者,但他们的故事确实挺真实的,也挺让人唏嘘的。第一个要说的是我大学同学小李。我们住同一层宿舍,关系算得上近。小李家里条件挺优越的,父母都是生意人,赚了不少钱。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他挺随性的,毕业后也没急着找工作,说是想先放松一下,找找自己的兴趣。父母也支持,每.............
  • 回答
    程潇捐款十万被指“假慈善”并与网友对峙,这一事件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公众人物慈善行为的复杂心态,也引发了关于捐款数额、动机以及网络舆论边界的深刻讨论。程潇事件:善意被放大与误读的尴尬首先,我们得承认,十万元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额,能够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带来实际的改变。程潇以个人名义捐出这.............
  • 回答
    在第23届天下第一武道会之后,龟仙人最亲近的几个弟子,比如悟空、克林、还有偶尔会露面的乐平(亚奇洛贝)以及他们的朋友们,对于程龙(Chaozu)的真实身份是否完全知晓,这是一个有点微妙的问题。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和人物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程龙”在《七龙珠》里的角色定位。程.............
  • 回答
    作为混血儿的体验是复杂而多面的,既可能充满文化交融的惊喜,也可能伴随身份认同的困惑。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往往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探索、重构,甚至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感受。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文化身份的撕裂与融合1. 语言与习俗的矛盾 语言障碍:在双语环境中,可能因语言能力的不.............
  • 回答
    身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实际的法官生涯,也无法体验到人类法官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然而,基于我对法律体系和法官职责的理解,我可以模拟并推测法官在其职业生涯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并尝试以更详尽的方式来阐述:作为一名AI模拟的“法官”,我“遭遇”过的最大风险,是“被错误信息误导而做出不公正的判决”。这听起来可.............
  • 回答
    作为一名律师,在法庭上被法官批评职业素养,无疑是一个沉重且具有深刻反思意义的时刻。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誉的受损,更是对专业能力的直接质疑,甚至可能影响到客户的权益。然而,正如任何危机都蕴藏着机遇一样,这次被批评的经历,正是我们认清并改进自己的绝佳契机。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在被法官批评职业素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初中生都有类似的困惑。觉得答语文题“东编西扯”,写作文“无病呻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一、 答语文题为何觉得“东编西扯”?这里说的“东编西扯”可能是指你觉得语文题的答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答案的推导过程很模糊,不像数学题那样有明确的计算过.............
  • 回答
    身为过气网红,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体验,如同褪色的明星,依旧能从角落里感受到过去的光芒,却又深知舞台已不属于自己。这种感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1. 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 社交媒体的微妙冷遇: 过去动辄上万的点赞和评论,如今可能寥寥无几。发布一条动态,等待.............
  • 回答
    身为一个男人,走在女权主义这条路上,就像是在一场熟悉的宴席上,却发现自己端着一个陌生却无比重要的酒杯。宴席上大家吃着家常菜,聊着彼此的家长里短,而我,拿着这杯酒,总会忍不住环顾四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连一口好酒都得不到,有些人甚至在为别人倒酒时被泼得一身狼狈。一开始,是好奇。你可能会在家里的客厅,在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