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周时期位于汉阳的曾国对于周王室起到了哪些作用?

回答
汉阳地区(今湖北武汉一带)的曾国,在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曾国置于当时的政治地理格局和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下来审视。

一、 维护周室统治的东方屏障与军事前哨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汉阳曾国地处长江中游,扼守着连接南方与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周朝在册封诸侯国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其战略价值。曾国被封在这一区域,并非偶然。

南方的“肘腋之患”: 在周初,南方并非完全被周朝的统治所驯服。虽然有册封,但许多邦国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甚至敌对的状态。曾国作为周室在南方的亲信诸侯,其首要任务就是“南抚”——稳定南方,防止南方势力对中原地区造成威胁。可以将曾国视为周王室在南方的一个“桥头堡”,用来震慑和约束潜在的敌对势力,例如周朝之前的南方势力,或是其他未被完全纳入周朝体系的部族。
军事上的作用: 曾国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说明其在军事实力上足以与周朝的期望相匹配。当周王室需要向南方用兵,或者需要派遣军队前往更远的南方地区时,曾国往往是重要的兵源集结地、补给基地,甚至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史书上关于曾侯参与周王朝征伐的记载,虽然零星,但足以证明其军事上的忠诚与贡献。例如,在讨伐南方的战争中,曾国无疑是周朝的重要盟友和支持力量。

二、 巩固周朝礼乐制度的南方辐射中心

周朝的统治,不仅仅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来维系其宗法统治秩序。诸侯国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周天子的“天命”和“德政”传播到各地。

文化和政治的示范: 曾国作为周室分封的亲信诸侯,必然会接受并推行周朝的礼仪、制度和文化。曾侯的封地,实际上是将周朝的核心价值观和统治模式向南方推广的示范区。通过模仿周朝的宗法制度、祭祀礼仪、朝聘制度等,曾国成为了周朝在南方地区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明德保民”的实践者: 曾国君主需要按照周朝的规矩来治理国家,做到“明德保民”,这本身就是对周王室“德治”理念的实践和支持。一个治理有序、遵循礼法的曾国,能够增强周朝整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尤其是在离周朝中心地区较远的南方。

三、 经济上的支持与资源输送

虽然周朝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但各地诸侯的赋税和资源输送,对维持王室的运转和国家机器的运行至关重要。

贡赋和朝贡: 曾国作为周朝的诸侯,负有向周王室缴纳贡赋的义务。这些贡赋可能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甚至是当地特有的物资。这些经济上的支持,是周王室能够维持其奢华的宫廷生活、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修建城池、祭祀场所)以及支撑其庞大的官僚体系的基础。
战略资源的保障: 汉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可能蕴藏着周朝所需要的某些战略资源,例如铜矿(冶炼青铜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珍贵的木材等。曾国作为当地的统治者,有责任将这些资源的一部分通过朝贡等形式输送给周王室,从而支持了周朝的青铜文明和整体的经济发展。

四、 维护周朝统治的“同姓”与“异姓”诸侯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周朝的分封制度,尤其强调“同姓不婚,异姓不绌”。曾国可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姬姓),也可能是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异姓诸侯(例如姜姓、嬴姓等)。无论哪种情况,曾国的存在都对维护周朝的统治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同姓诸侯的稳定作用: 如果曾国是姬姓诸侯,那么它就是周王室的宗亲,其忠诚度天然就更高。同姓诸侯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周王室的支持,是周朝能够长期稳定的基石。他们是周王室最可靠的臂助,在王位继承、内部矛盾调解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异姓诸侯的平衡作用: 如果曾国是与周王室关系良好的异姓诸侯,那么其存在也是周朝分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周朝通过分封异姓诸侯,来制衡同姓诸侯,同时又通过联姻等方式将他们纳入统治体系。曾国作为其中一员,可能在区域政治中扮演着制衡其他势力,或者与周王室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的角色。

五、 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的补充

虽然直接记载曾国如何“作用”于周王室的史料相对零散,但考古发现,尤其是曾侯墓葬(如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虽然年代稍晚,但已能窥见曾国强大的国力和与周朝的联系),为我们理解曾国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曾侯墓葬的规模与随葬品: 曾侯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玉器,以及文献典籍(如简牍),反映了曾国作为一方诸侯的富庶和文化水平。这些高等级的随葬品,本身就说明了曾国在周朝分封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其国君能够获得与周王室相媲美的礼遇和器物标准,这背后是曾国对周王室的效忠和资源输送。
与周王室器物的相似性: 曾侯墓葬出土的许多器物,其风格、铭文都与周朝王室的标准器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时还能找到直接的铭文记载曾侯参与的周朝重大事件。这表明曾国与周朝在文化、技术、政治上都有着紧密的互动和传承。

总结来说,汉阳曾国对于周王室的作用,体现在:

1. 军事上,作为南方屏障和军事前哨,维护了周朝对南方的控制和安全。
2. 政治文化上,是周朝礼乐制度在南方的辐射中心,推广了周朝的政治理念和统治模式。
3. 经济上,通过贡赋和资源输送,为周王室提供了经济支持。
4. 在分封体系中,无论同姓还是异姓,都是维护周朝统治结构、平衡各方势力、巩固王室权威的重要一环。

曾国并非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它自身实力的强大,也让它在周朝的统治中扮演了主动的、重要的角色,是周朝“万邦来朝”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阿毛的邀请。

曾侯乙墓的发现是1949年之后我国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不仅出土了曾侯乙尊盘、编钟等震撼世界的青铜重器,也为我们揭开了曾国这个未见记载的西周古国的神秘面纱。

在曾侯乙墓发掘之后,关于“曾”和“随”是否是一国两名的问题争论数十年,在近年来基本形成共识——“曾”实为“随”。

《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那么这个曾经是汉阳诸姬之长的曾国,对于西周王朝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进行,大量与曾国有关的考古遗迹重见天日,也让曾国的历史重建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先生出版了《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武王”——曾国历史与文化》一书,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当前曾国考古成果并结合历史,在这里我也只是复读一下方勤先生和相关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非常推荐买精装版,图片简直让人口水停不下来。)

目前,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除西周中期尚有缺环外,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期的曾国世系和都城已经基本厘清,通过对这些曾国高级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大体还原曾国对周王朝南方国土起到的历史左右。

我们先梳理一下与此有关的考古发现。

西周初期

2010年,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发现一批西周墓地,经发掘认为,叶家山墓地M65M28M111三座大墓为西周早期的王侯级大墓,其中M28/M111还带有一条墓道。

让人兴奋的是,叶家山曾国墓地的保存情况完好,没有被盗。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分析,M65M28M111三座大墓为三位曾侯,包括一位不知名的曾侯,另外两位名为谏和犺。M111的墓主曾侯犺可能就是曾国的始封之君,南宫括的长子。

在发掘叶家山墓葬群的同时,考古学家在附近的庙台子发现西周早期兴建的环壕聚落遗址,与叶家山同期,包含排房建筑基址、夯土基址和丰富的生活堆积,总面积约30万㎡,可能即是西周初期曾国最早的都城所在。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2002年,为配合孝襄高速建设,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对湖北枣阳市郭家庙、忠义寨、周台的周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是一组两周之际的曾国高级遗址群。

郭家庙墓地包含M1M60GM21三座曾侯墓,存在被盗情况,残存的青铜器铭文中显示GM21为曾侯陭、M1为曾侯絴伯,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大夫、夫人等贵族墓,基本确定为两周之际曾国高级贵族的族墓地。

周台和忠义寨遗址位于郭家庙东0.8公里处,时间与郭家庙同期,拥有大型建筑基址和生活堆积,应为两周之际曾国的高等级聚落,或许是都城遗址。

春秋早中期

苏家垄墓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1966年,修建水库时发现大量曾国青铜器,2015~2017年,苏家垄墓地进行了发掘,该墓区保存完好,为春秋中期曾国贵族墓地,其中M79为曾伯 墓,M88为曾伯夫人芈克墓。

苏家垄地区还发现了与墓地同期的居址,以及青铜冶炼遗迹。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从发现曾侯乙墓至今,随州城区陆续发掘义地岗、文峰塔、汉东东路、擂鼓墩等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高等级墓葬,例如擂鼓墩的曾侯乙墓。随州城区的曾国墓地如此之多、等级如此之高,可以推想这里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国都所在。

我们将目前考古发掘的曾国遗址在地图上进行标注: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屡次迁移,但是曾国的地理范围基本不出随枣走廊地区。随枣走廊连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两个地理单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南北通道,曾国被封于此也是基于周王朝控制随枣走廊的地缘政治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铜矿开采就集中在随枣走廊南端的江汉地区,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矿在商代就曾经大规模开采,是殷商青铜王朝的铜矿提供者。在周代,这里丰富的铜矿仍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曾国占领随枣走廊显然也与保证铜料运输安全有关,在后来的曾白 簠铭文中就提到:

曾白 哲聖元武。元武孔黹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道锡行。[1]

“金道锡行”说明保证铜、锡矿的运输,是曾国的职责所在。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曾国的地望始终在随枣走廊上,但是却经过了屡次迁徙。那么这些迁徙又和曾国的历史作用有什么关系呢?

在西周早期,南宫括之子(可能是曾侯犺)被封于曾,最早的曾国立国于随州叶家山,在后来曾侯舆追溯其祖的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天子对于分封曾的重视,这与周王朝拓土南方密切的野心密切相关: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适上帝,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2]

在这段铭文中”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直接说明了曾在西周早期的历史作用,在南方随枣地区建立根据地,管理淮夷,保证周王朝在江夏地区的存在。

与曾分封同时,原本处于山西地区的噩国在西周早期由山西迁到了随州羊子山,距离曾国始封的叶家山-庙台子遗址群仅25公里,作为曾经强盛的异姓诸侯国,姞姓噩国并没有在周革商命中和周人结盟,将噩国迁到江汉地区,不仅因为西周欲充实自己的南部边陲,也与忌惮噩的强劲实力不无关系,将曾封于噩之侧应当与监视噩的重任不无关系。

有趣的是,在曾国叶家山墓地M107中,出土了一尊带有“濮监作尊簋”铭文的青铜器[3],器主应当是具有濮监身份的高级贵族,濮为西周南部的异姓国,曾经参与武王伐纣: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4]

可见,对于南方的盟友濮人,西周也谨慎地设置了专门的监国。而这位“濮监”墓地出现在曾国墓群中绝非偶然。与曾噩毗邻相联系,我们可以推测,曾国不仅有监视噩国的使命,还监视江汉流域的诸多异姓国,这正是曾侯舆钟铭文中“君庇淮夷,临有江夏”的真正含义。

周王朝设置曾这样一个地区大国,其目的明显不止是看住南国诸侯,曾国作为周王朝向南发展的桥头堡意义巨大。

周昭王时期,昭王多次向南征伐,与楚人作战,并俘获大量铜矿,在向南发展的战斗中,曾和噩起到了周人南向作战大本营的作用,据静方鼎和中方甗:

隹七月甲子王才宗周,令师中暨静省南或相,,八月初吉庚申至,告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王才成周大室,令静曰:“俾汝司在曾、鄂师。”王曰:“静,易女、旂、巿、采。”曰:“用事。”静扬天子休,用乍父丁宝尊彝。
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蓺莅在曾,史儿至,以王令曰:余令汝使大小邦……中省自方、邓、造X邦,在噩师次,伯买父乃以厥人戍汉、中、州……[5]

值得注意的是,在昭王南征中,有一位统帅来自南宫家族

隹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国。貫行。埶王㡴。在夒 真山。中乎歸生鳳于王。埶于寶彝。[6]

作为南宫家族在周朝廷内的重臣,这位南宫显然和曾侯都是南宫括的后裔,作为骨肉同胞,内外相辅共同南征,可与康王时明公保与鲁侯伯禽兄弟东征相比,这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曾国在西周初期的重要性。

昭王南征楚国是西周史上的重要事件,昭王亲征中,涉汉水时浮桥崩塌,昭王溺死,西周向南扩张结束。

在昭王南征相关记载中,昭王涉汉为一处关键记载,这代表被征讨的楚人主要集中在汉水南部地区,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宜昌万福垴被认为与西周时期的楚人密切相关,而万福垴遗址正在汉水以南。

我在上文对曾国遗存的列举中提到,曾国在西周初期出现在叶子山之后,西周中期的曾国都城出现缺环,在西周晚期新的曾国定居点出现在郭家庙遗址。郭家庙遗址与叶子山相比,更接近汉水地区,很可能在西周早期晚段昭王南征时,为配合南征,曾国已经向北迁至汉水临近地区某处,在昭王败亡之后依然处于汉水北岸与楚对峙

1957年,襄阳市襄州区汉水支流瀴水上游发现一处城址,当地人称“楚王城”,经勘测认为这是一处西周中期隶属于周王朝的“汉阳诸姬”诸侯国遗址,目前该遗址尚未经发掘,可能正是在为配合昭王南征在西周早期晚段新建的曾。

西周晚期,楚已经成为江汉地区的大国: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7]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曾国又迁至郭家庙的新都城,这或许也与躲避楚的锋芒有关。也是在这个时期,曾国虽然不能抵挡楚国的势力,却也在自己后方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西周晚期,噩侯驭方的叛乱席卷南国,这个事情在我另外的回答中曾经提到


在此之后,曾国的疆域突然扩大,在枣阳、京山、随州等地发现的曾国遗存都表明,曾经属于噩国的土地在噩侯被杀全家之后归属了曾国,可见在噩侯叛乱之后,曾国填补了噩国灭亡后的政治真空,也许周天子也正需要一位信任的姬姓诸侯为他分担来自楚国的巨大压力。

然而,这样的曾国显然也是无法抵挡必将成为巨无霸的楚国的,在膨胀的楚王看来,汉阳诸姬中最强大的曾(随)正是自己挑战周天子权威最大的障碍,必除之而后快。

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8]

多次伐曾失败对于楚来说只是称霸途中的一个插曲,很快,楚击败了曾:

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谷于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

在春秋早期被曾国废弃的周台遗址中,这段历史有了生动的体现。该遗址M3墓被盗后,在盗洞上出现了楚文化的生活遗存。这表明楚人曾经占领曾国在这时期的国都,挖坟泄愤,并居住了一段时间。也正是在楚人的压力之下,曾国南迁至京山县苏家垄地区,躲避楚人的征伐。

在苏家垄曾侯墓葬旁埋葬着夫人芈克,芈为楚王室的姓,此时的曾侯在败于楚国之后,又娶楚女为后,并随葬了楚式青铜礼器,大概已经屈服于楚。同时,铭文中还提到“金道锡行”,证明曾侯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对周的义务。显然,此时败于楚的曾国试图在周(名义上的宗主)和楚(实际上的宗主)之间取得平衡,日子过得很不好。

忍耐得到了报偿。

楚昭王时,吴国在晋的暗中支持下突袭楚国,占领了楚国首都郢都,昭王出奔至曾,被曾保护下来:

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

昭王复国之后,曾楚关系得到改善,曾国也得以从偏居一隅的京山苏家垄迁往现在的随州市区,并与楚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

在曾侯舆编钟铭文中,也记载了这次襄助:

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残,而天命将虞。有严曾侯,业业厥声。亲敷武功,楚命是请。复定楚王,曾侯之灵。

楚国在这次襄助之后,对曾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曾侯舆夫人芈加墓出土的编钟铭文中说

唯王正月初吉乙亥,曰:伯括受命,帅禹之堵,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之元子,之出邦于曾

证明楚王已经与曾侯联姻,楚曾之间已经建立起密切的盟友关系。

在随州的曾国墓地中,大量的楚式元素已经大规模替代周式元素,曾在战国时期已经融入了楚文化区。曾国越来越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在随州文峰塔墓地中发现一组战国时代的青铜编钟,其铭文已经变成

徇骄壮武,左右楚王

可见到了战国时代,曾国已经从心理上彻底服从于楚,成为楚的组成部分。

从随州战国时期辉煌的曾国青铜文化来看,楚国并未灭亡曾,反而对曾的高级贵族大加笼络。曾可能在战国中后期秦对楚的军事行动中随楚东迁,并最终湮灭于秦的统一战争中。

一个在西周初期分封于南国、被视为南征楚国基地的曾国到了战国时代竟然已经成为楚王的跟班,曾国的一生也是周文化在南方地区的缩影:先是强烈影响南方,后又与南方后生的文化激荡碰撞,最后成为南方文化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兼容并蓄,在历史的洪流中懂得保全自己的曾国,为我们带来了中国青铜文化史上最为绚烂的篇章。

参考

  1. ^ 曾白 簠,《殷周金文集成》,4631
  2.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文峰塔M1(曾侯舆墓)、M2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4年第四期
  3. ^ 黄锦前,叶家山M107所出濮监簋及相关问题,《四川文物》 2017年第2期
  4. ^ 尚书·牧誓
  5. ^ 中方甗,殷周金文集成,947
  6. ^ 中方鼎,《集成》,2751
  7. ^ 《史记·楚世家》
  8. ^ 《史记·楚世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阳地区(今湖北武汉一带)的曾国,在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曾国置于当时的政治地理格局和周朝的宗法分封制度下来审视。一、 维护周室统治的东方屏障与军事前哨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汉阳曾国地处长江中游,扼守着连接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一群来自二十世纪中期的人,突然闯入了临高启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元老院会怎么处理他们?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事儿。首先,得明确一点:元老院那帮人,那可不是吃素的。他们穿越过去,是为了“改天换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美好新中国”的雏形。所以,任何可能干扰他们宏图伟.............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科技文明和修仙文明,光是听名字就充满了力量感,如果它们真的碰撞在一起,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要说哪个赢的几率大,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因为它实在太复杂了,没有绝对的答案,完全取决于碰撞的细节和双方的具体情况。不过,如果非要我猜一个大概率,我会把筹码压在科技文明身上,但前提.............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岳不群这人。假设岳不群真能每天比左冷禅多花个倍儿往上的时间去练功,这事儿可就得从几个层面看了。首先,是武功境界的硬实力。岳不群的武功底子是不错的,毕竟是华山派掌门,而且在书中也展现过不俗的实力,比如在思过崖壁上刻字时展现的剑术境界,以及后来和左冷禅交手时的表现,说明.............
  • 回答
    两晋时期,群雄并起,风云激荡。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陈敏、华秩、杜弢、杜曾这几位枭雄,他们确实有过打破死局、走向巅峰的可能,但最终却都走向了失败。细究起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也都有着致命的缺陷。陈敏,出身卑微,却能凭借个人勇武和智谋,在吴地的乱局中迅速崛起,成为一方势力。他早年随任恺起事.............
  • 回答
    我叫王栓,住在琅琊郡的一个小村子。说是村子,其实也就十几户人家,聚在一起,在这山窝里讨生活。我的日子,就像这地里的庄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似乎没什么大的变化,但仔细想想,又总有些小小的波折。春天,是希望的开始。刚过完年,雪还没完全化透,我们就得忙活起来了。先把地里的粪肥撒好,然后就开始犁地。这活儿.............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时期人名多为单字姓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命名习惯等方面来解读。一、姓与氏的演变:单字为姓氏的根源在先秦时期,姓氏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相连。早期,“姓”是作为一种血缘标志,通.............
  • 回答
    要比较仁宣之治和康乾盛世哪个时期国力更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国家整体的稳定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仁宣之治(明朝,1424年1435年):仁宣之治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统治时期。这段时期之所以被称为“盛世”,主要是因为其统治政策相对开明,注重民生.............
  • 回答
    宋朝,一个承平已久的时代,百姓的日子过得究竟如何,并非三言两语能尽述。那是一个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的景象,也是一个书香门第、文人墨客竞相涌现的年代。如果你漫步在当时的城市街头,那一定是热闹非凡。宽阔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生活的交响乐。贩卖各种货物的商铺琳琅.............
  • 回答
    两宋时期,在今天我国云南地区存在着一个国家,它的国名是“大理”。不过,说它是“大理”这个国家,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大理国”。这和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楚、秦、燕”等国家的称呼方式,确实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国名”和“国号”。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比如齐、楚、秦、燕,它们的名字就是它们.............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军都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了一个个春节。这既是对战士们思乡之情的慰藉,也是对部队士气的鼓舞,更是对新年新战局的一种期许。尽管两党处于敌对状态,但在过年这件事上,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也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国民党军队的春节:国民党军队过年,相较而言,在一些传统习俗的保留上更为强调,也更能体.............
  • 回答
    孙吴朝堂的阴影:两宫之争对吴国的深远侵蚀孙吴,一个在三国鼎立时代闪耀的国度,以其雄踞江东的实力和璀璨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即便如此,这个曾经辉煌的政权,也未能逃脱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特别是“两宫之争”,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一点点刺破了吴国的肌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这.............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士兵们面对面站成整齐的队伍进行射击,这种景象常常出现在历史画作和电影中,但它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为了好看。这其中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战术思想、武器技术限制,以及士兵训练和组织方式等多个层面。一、战术思想的演变与僵化: 线列战术的巅峰与困境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欧洲的军事思想长期.............
  • 回答
    英国战列舰舰艏锚的布局确实有些特别,尤其是和同时期其他海军强国相比,总的来说,英国战列舰舰艏右舷布置两个锚,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则普遍采用左右舷各一个锚。这种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植于英国海军长久以来的航海传统、设计理念以及对舰船操纵性的一些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战争年代,间谍这碗饭,吃得可不是一般的“两手准备”。你想啊,他们不是在自家安稳的饭桌前,而是游走在刀尖之上,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血溅当场,或者落得个身败名裂。所以,这“两手准备”,那可真是五花八门,细致入微,绝不是我们平时说的“ Plan B ”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两手准备”,就是生存和逃脱的预.............
  • 回答
    元朝,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对于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日子究竟是怎样的?与我们熟悉的宋朝、明朝相比,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这其中,有着太多值得细说的细节,也隐藏着与前朝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元朝统治的一个核心特点:民族等级制度。这就像一个无形的阶梯,将社.............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亡国灭种”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用来形容任何一个时期,都必须非常审慎。如果非要问两宋(包括五代十国)时期是否是中国民族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我的回答是:可以说,在某些维度和某些时刻,确实达到了令人心悸的危险边缘,是中华文明延续从未如此严峻的考验。但要说“最”,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界定。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