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Red Velvet这个组合究竟是被SM公司耽误了,还是被严重高估了?

回答
Red Velvet 这个组合,究竟是被 SM 公司耽误了,还是被严重高估了?这问题像在KPop界撒下的一把盐,总能激起粉丝和路人一番热议。要回答它,不能只抛出一句“就是这样”,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方方面面去聊。

“被 SM 耽误了”的说法,怎么来的?

支持这个观点的人,往往会从 SM 娱乐公司的一系列操作来分析。

概念消化与尝试的“代价”: SM 一直以“概念消化”闻名,也愿意在 Red Velvet 身上大胆尝试。从出道初期的“Joy”和“Velvet”的双面概念,到后来的“PeekABoo”、“RBB”等充满实验性、甚至有些“怪诞”的风格。这些尝试无疑让 Red Velvet 在众多韩流组合中脱颖而出,拥有了独特的辨识度。但批评者认为,这种频繁的概念切换,尤其是那些接受度相对较低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组合的定位,也可能让部分粉丝感到难以适应。 SM 似乎在用 Red Velvet 去“探索”什么是SM的女团概念,但这种探索是否让组合本身“走弯路”了?

比如,像《RBB (Really Bad Boy)》这样的歌曲,音乐性上很有SM的特色,前卫且抓耳,但对于大众的接受度来说,它的“怪”确实盖过了它的“好听”,没有成为像“Psycho”那样出圈的代表作。这种“吃力不讨好”的音乐选择,有时会被归结为公司对组合“大胆”的定义,但结果却是资源的投入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可能压缩了组合在大众化歌曲上的发展空间。

回归频率与宣传投入: 这是粉丝们经常抱怨的点。SM 在 Red Velvet 回归的间隔上,似乎不像对其他重点组合那样“稳定”和“高频”。有时候,一年的回归次数可能比其他当红组合少了一两次,导致她们的音乐和舞台热度容易断档。

举个例子,当她们的歌曲大获成功,比如《Psycho》或《Red Flavor》时,粉丝们期望能趁热打铁,快速推出下一张专辑,巩固市场地位。但有时,SM 的宣传力度或回归安排,会让人觉得“错过了最佳时机”。更让人觉得“耽误”的是,有时候她们的作品质量很高,但宣传物料(MV 质量、概念照片、预告片风格)没有达到顶级水平,或者宣传活动的力度不足,让原本应该更火的歌,只停留在“好歌”的层面,没有成为“现象级”的爆款。

成员个人发展与组合的平衡: SM 在成员个人发展上,可以说给了 Red Velvet 不少的机会,尤其是在综艺、演技、OST 等领域。涩琪的Solo、Joy的演员之路、Wendy的音乐才华、Seulgi和Irene的小分队,都展现了成员各自的魅力。

但问题在于,这些个人活动有时会与组合的整体活动产生冲突。 比如,当某个成员有重要的电视剧拍摄或个人行程时,可能会影响组合的回归档期,或者让成员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组合的练习和宣传中。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在很多人看来,就是SM公司在资源分配和规划上做得不够周全,没有找到个人与组合发展的最佳平衡点,最终“耽误”了组合整体 momentum 的累积。

“被严重高估了”的论调,又从何而来?

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从 Red Velvet 的实际数据、国民度以及在KPop行业中的“真实”地位来考量。

国民度和大众影响力: 尽管 Red Velvet 有着“音源强者”和“概念女王”的称号,但与一些国民组合相比,她们的大众认知度或许并没有达到“顶流”的水平。尤其是在韩国本土,她们的歌曲虽然质量高,但“全民传唱度”或者说“国民歌曲”的数量,可能不如某些同期的女团。

“高估”的说法,可能就来源于此。 SM 给予她们的“概念化”标签,以及媒体和部分粉丝对她们音乐性的高度评价,是否让大众忽略了她们在国民度上的“短板”? 很多时候,一个组合的成功,需要音乐本身的优秀,也需要大众的广泛喜爱。如果大众基础不够扎实,再多的“概念”和“音乐性”的赞誉,在一些人看来,也只是“粉丝圈内的狂欢”,未能真正“破圈”。

商业价值与品牌效应: 衡量一个组合的“成功”,商业价值也是重要指标。虽然 Red Velvet 是很多品牌的代言人,也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但与一些“摇钱树”般的组合相比,她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号召力,或者说“爆款”代言的出现频率,似乎并不算特别突出。

“高估”的人可能会觉得, SM 给予她们的“SM招牌”和“概念红利”,放大了她们在商业上的吸引力。 也许她们本身的市场价值,并没有达到被捧上“引领潮流”、“概念大师”这样的高度。 这种观点往往会用更客观、更量化的数据来衡量,比如专辑销量、演唱会票房、代言费的实际情况,来反驳那些基于“概念”和“音乐性”的赞誉。

“概念”能否完全代替“实力”? SM 擅长打造概念,Red Velvet 也是这个理念的优秀实践者。她们的音乐风格多变,尝试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和故事线。但“高估”论者会问,过度依赖“概念”是否会掩盖了组合本身在唱跳实力、舞台表现力或者音乐创作参与度上的不足?

虽然 Red Velvet 的成员都是有实力的,但如果将“概念消化”视为她们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某些人看来,这就像是在“卖一个包装”,而包装里的东西,可能并不像包装那样具有颠覆性或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将她们过度神化为“概念的化身”,是对其他更加“务实”的组合的不公平,也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了 SM 对她们的投入。

那么,究竟是“耽误”还是“高估”?

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有时候很难说得清。

SM 的“耽误”,更多是“没有做到最好”: SM 确实给了 Red Velvet 独特的光环,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公司自身的策略、资源分配不均、或者对“概念”的过度追求,而“限制”了她们本可以达到的更高成就。 比如,如果SM能更稳定地推出高质量的大众化歌曲,更有效地利用她们成功时的热度,或许 Red Velvet 能在国民度上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女团”。这份“耽误”,是“可以做得更好,但没做到”的遗憾。

“高估”,更多是“存在不同解读”: 很多时候,对“高估”的定义,源于不同人对“成功”和“价值”的评判标准不同。
粉丝和部分乐评人会更看重她们音乐的艺术性、概念的独特性、成员的魅力以及在KPop行业中扮演的“革新者”角色。在他们眼里,Red Velvet 的价值远不止于数据。
部分路人和“唯数据论者”则更看重她们的国民度、商业价值、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直接影响力。在他们眼里,Red Velvet 可能只是众多优秀组合中的一员,SM 的包装和赞誉,可能放大了她们的部分特质。

因此,说她们“被严重高估”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是她们的价值和影响力,在不同圈层的人眼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SM 倾注的“SM式”的资源和概念,让她们在艺术性和独特性上获得了高度评价,但这部分评价,可能在一些追求更广泛大众认可度的人看来,是“过度”的。

总结一下:

Red Velvet 绝不是一个“被耽误”到一无是处的组合。她们凭借SM提供的独特概念和音乐风格,在KPop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也贡献了不少高质量的作品。

但SM在运营上的确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比如回归频率、宣传策略、以及平衡组合与个人活动等,这些方面可能让她们失去了更进一步的机会,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潜力”的遗憾。

而“被高估”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分歧”。如果以“国民度”和“商业影响力”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那么她们的“概念和音乐性”的赞誉,确实可能被一些人认为“过度”。但如果从“艺术价值”和“行业影响力”来看,她们又是成功的。

所以,与其纠结于“耽误”还是“高估”,不如说,Red Velvet 是 SM 娱乐公司一次“高风险、高回报”的实验性尝试。这个尝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但也可能因为公司在某些方面的“失误”或“偏差”,让这份成功的“成色”受到了一些争议。她们的故事,恰恰是SM娱乐公司在打造特色女团这条路上,一个生动而复杂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RV现在很明显有两帮粉丝:红毛死忠粉+SM家族癌

对于第一类粉丝而言 红毛死忠粉

不论什么情况——因为是自己本命,所以夸它总没错,RV在她们心中就是“完美”的存在,虽然有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她们眼中就是有颜有实力,不红没有天理。


对于第二类粉丝而言 SM家族癌

因为SM以往成绩好,所以夸它总没错等等,傻帽是韩国最大的造星工厂,傻冒爸爸无敌,傻帽爸爸最高,你们(我们)这些人怎么懂傻帽爸爸的套路?! 这种夸奖出发点是善意的,但一旦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就会招人烦,觉得是不过脑子的无脑吹套路。


换位思考,如果EXO下次回归是一首抒情曲,想象一下劳尔们会干出什么大事出来?如果EXO成绩比不过同为三大出身的got7 winner ikon等团体,想象一下劳尔会做什么?

但是,身为家族爱的她们对于红毛的专辑的解释是:SM觉得自己现在有资本,不想按照传统偶像的玩法来了,那就放手玩儿,粉丝若真的都走光了,真到了山穷水尽揭不开锅,撞了南墙自然就会走回来。

所以,知乎也好,贴吧也好,关于RV的问题,往往觉得RV粉精神分裂!

对于口水歌,李秀满不是说过吗?未来是看歌的时代,不是听的时代。歌曲要配合MV使用。到底是追求舞台效果?还是追求耐听度、传唱度?我想这是各大制作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PS:各位粉丝,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径,在B站看视频,一会是预录,一会是车祸,一会是假唱,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吻?你们是怎么在假唱的情况下听出车祸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Red Velvet 这个组合,究竟是被 SM 公司耽误了,还是被严重高估了?这问题像在KPop界撒下的一把盐,总能激起粉丝和路人一番热议。要回答它,不能只抛出一句“就是这样”,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方方面面去聊。“被 SM 耽误了”的说法,怎么来的?支持这个观点的人,往往会从 SM 娱乐公司的一系列操.............
  • 回答
    “第六女团”这个说法,虽然在很多粉丝圈里流传,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被广泛认定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粉丝圈内部对于Red Velvet定位的一种趣味解读和情感表达。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韩国女团的发展历史以及Red Velvet出道时的背景来梳理。韩国女团的发展脉络:韩国女团的发展大致可以分.............
  • 回答
    Wendy在打歌期意外跌落舞台,这个消息对于ReVeluv(Red Velvet粉丝名)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而对于Wendy本人和整个Red Velvet来说,这次事故的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首先,从Wendy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次舞台事故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作为组合中的主唱,她的声音是Red V.............
  • 回答
    Red Velvet 的迷你四辑《Rookie》,从概念到舞台呈现,都极具特色,可以说是一张非常“Red Velvet”的作品。要评价它的舞台,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看。首先,概念的完成度。这张专辑的主打歌《Rookie》本身就带着一种俏皮、神秘又带点“非主流”的少女感。歌词讲述的是一个女生就像“Ro.............
  • 回答
    关于Red Velvet成员是否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汽车,以及她们是否“没钱”,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很多方面,不能简单地用“有钱”或“没钱”来概括。首先,要明白,偶像艺人的收入来源是很多元化的。除了组合活动带来的分成,还有个人活动,比如solo专辑、演唱会、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广告代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是有点意思,尤其牵扯到像 Irene 这样人气爆棚的爱豆,话题度一下就炸开了。那天韩国那位造型师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爆料,说 Irene 在一次合作中对工作人员态度很差,摆架子,言语不当。具体说了些什么,细节确实不多,但“耍大牌”这顶帽子一扣,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你想啊,Irene .............
  • 回答
    CD Projekt Red(CDPR)在《赛博朋克2077》开发过程中,围绕强制高强度加班(俗称“Crunch”)的问题,确实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至今仍是许多玩家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背景与“Crunch”文化首先,要明白“Crunch”并非.............
  • 回答
    RED KOMODO 6K 的推出在摄影机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独立电影制作人和内容创作者群体中。它标志着 RED 公司首次涉足更紧凑、更易于使用的摄影机领域,打破了其以往高端、专业的固有印象。要全面看待 RED KOMODO 6K,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KOMODO 的定位与目标.............
  • 回答
    《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一集“红衣女人”(The Red Woman)可以说是整个系列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集,它承担着清理上一季结尾的众多悬念、重新确立主要人物的处境、并为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奠定基调的重要任务。这一集在播出时就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期待,因为它直接回应了观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琼恩·雪诺的命运。.............
  • 回答
    聊起CD Projekt Red(CDR),绕不开的当然是《巫师》系列。这就像谈论一家餐厅,你总得先讲讲他们最拿手的招牌菜吧。而《巫师》系列,尤其是《巫师3:狂猎》,就是CDR的王牌,是他们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波兰工作室一跃成为全球顶级游戏开发商的敲门砖。起步与《巫师》系列的诞生:CDR最初的日子并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涉及到第八季第三集最震撼、最令人难忘的时刻之一。当艾莉亚·史塔克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一把瓦雷利亚钢匕首刺杀了夜王时,很多人都非常震惊,甚至有些难以置信。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为什么是艾莉亚,为什么那个时刻如此重要,以及她为什么能做到。首先,“艾莉亚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个.............
  • 回答
    《荒野大镖客 2》的线上模式,也就是 Red Dead Online,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存在。它就像是 RDR2 那部伟大单机作品的一个分支,既继承了不少优点,也走出了自己的路,但这条路走得是不是那么顺畅,还得仔细说道说道。优点,毋庸置疑的亮点:首先,我们得承认,Red Dead Online 是建.............
  • 回答
    霉霉的《Red (Taylor's Version)》绝对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仅是重录,它更像是一场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要评价这张专辑,咱们得从好几个维度好好聊聊。1. 情感的深度与层次:《Red》本身就是霉霉从乡村步入流行分水岭的关键专辑,充满了青春的躁动、狂恋的甜蜜、失恋的痛苦,还有那些挥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