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时间的大型手术中,医生是如何保持清醒以及操作的精准的?

回答
长时间的大型手术,就好比在刀尖上跳一支精细的探戈,需要医生们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专注。这种高强度的精神与体力消耗,常常让人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绝非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感”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科学的策略和精湛的技巧在支撑。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准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首先,确保医生在手术前能够达到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充足的休息与饮食: 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都知道,疲惫是精准度的最大敌人。在即将进行大型手术前,医生会尽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他们不会熬夜,会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确保在手术当天是精力充沛的。饮食方面,也会选择易消化、高能量的食物,避免油腻或可能引起不适的食物,以维持稳定的血糖和良好的肠胃状态。
体能的维持: 虽然手术室里不动如山,但长时间站立、保持特定姿势,对体能要求极高。许多医生都有规律的运动习惯,无论是跑步、游泳还是健身,都是为了增强心肺功能和核心肌群的力量,以应对手术中长时间的站立和精细操作。
心理的调适: 手术前的心理准备同样重要。医生会提前熟悉病情、手术方案,甚至会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预演。这种充分的准备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建立自信心。他们也学会了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冷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术本身,屏蔽外界的干扰。

手术过程中的“续航”秘诀

进入手术室,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医生们有自己的一套“续航”秘诀,让他们的专注和精准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打折扣。

团队协作的无缝连接: 很少有大型手术是医生一个人完成的。这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团队协作过程,包括助手医生、麻醉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
助手的角色: 助手医生不仅是技术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后盾”。他们会分担一部分操作,如牵拉、吸引、消毒等,让主刀医生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核心环节。同时,助手也会及时观察主刀医生的状态,并在必要时提出建议或提醒。
轮换与分工: 在一些极其漫长且复杂的手术中,团队成员之间可能会有短暂的轮换,以保证关键岗位人员的精力。当然,核心操作的流畅性是第一位的,这种轮换会经过周密的计划,确保不影响手术的连续性。
默契的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简短、精确的语言和眼神进行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种无声的默契,是在无数次手术中磨练出来的。
巧妙的休息与补给: 即使是最投入的医生,身体也需要短暂的“喘息”。
短暂的“间歇”: 在一些关键步骤完成,或者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时,医生会利用短暂的机会调整站姿,稍微放松一下肌肉,做一些深呼吸。这些都是非常短暂的,可能只有几秒钟,但足以让大脑得到短暂的“刷新”。
“站立式”补给: 有时,医生会通过助手递过来的一些高能量小零食(如能量棒、小巧克力)或者饮用水来补充能量和水分。这些“站立式”的补给,避免了离开手术台带来的时间损失和可能影响的无菌环境。
高度的专注力训练: 专注力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训练和提高的技能。
“心流”状态: 顶尖的医生往往能够在手术中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即完全沉浸在当下的任务中,忘记时间,忘记疲惫。这种状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长期积累的技能和经验,让操作变得熟练到近乎本能,从而释放出更多认知资源来处理复杂的决策和精细的操作。
环境的屏蔽: 手术室是一个高度专业化、高度聚焦的环境。刺眼的无影灯、精准的操作器械、团队成员的低语,这些都在帮助医生屏蔽外界的干扰。他们学会了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只关注手术台上的一切。
对错误的零容忍: 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错误的零容忍,会驱动医生时刻保持警觉和高度的专注。
精湛的技艺与熟练度: 熟能生巧这句话在手术室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能的反应: 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手术练习,很多基本操作已经变成了医生的肌肉记忆和下意识反应。例如,拿手术刀的力度、切割的角度,缝合的针距,这些都经过反复打磨,可以在不经过大脑过度思考的情况下精准完成。
预判与变通: 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仅能看到当下,更能预判接下来的步骤,甚至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出预判,并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当手术中出现意外时,他们能够迅速评估情况,并灵活调整手术方案,将风险降到最低。

技术辅助与设备的支持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医生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高清的影像设备: 精准的显微镜、内窥镜等设备,能够放大细微的结构,让医生看得更清楚,操作更精确。
微创技术: 许多大型手术现在可以通过微创方式进行,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对医生的体力消耗也相对较小。
机器人辅助手术: 在某些领域,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够提供更稳定、更精细的操作,甚至突破人手的颤抖限制。

总而言之,长时间大型手术中,医生保持清醒和操作精准,是一个集生理、心理、技能、团队协作和技术辅助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坚持”,更是 科学的准备、严谨的训练、默契的配合和对生命的极致负责 的综合体现。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医生团队无数的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神经外科的医生,我们的患者手术时间一般都很长,短一些的手术大概四五个小时,长一些的要七八个小时以上,而一天又可能会安排三到四台手术,有时候急诊送来的患者必须要尽快处理,所以加班就成了常态。

如果安排第二天手术,前一天护士姐姐会去帮患者剃头,早上八点开始医生们查房,这个时候患者被推进手术间开始做准备。在医生查房期间,就已经有手术日的医生进入手术间,经过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就开始消毒和麻醉。这个过程大概三十分钟。随后助手们开始工作——切开头皮、切开颅骨、展示手术区域。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来小时。有的患者手术比较复杂,要切开更大面积的颅骨,或者是第二次手术的患者,这些会更消耗时间,可能两个小时。

这个过程,你会见到手术间这个场景——吸引管吱吱吱抽吸手术视野不断涌现的血液,电刀噗噗切割组织,电钻嘎嘎嘎打孔,空气中弥漫着组织被电刀烤焦的味道,助手们相互交流手术进展的情况,麻醉医生偶尔提醒医生们患者生命体态变化,手术护士询问器械,

当然还有——聊八卦和偶尔的黄段子

等到病灶暴露后,最棘手的操作一定要主刀来做,他最信任的医生作为一助辅助他,其他医生可能是二助等。

夹闭动脉瘤、切除肿瘤等操作过程中,你会听到主刀给观摩的研究生和博士讲解手术技巧,其他人会保持静默,除了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我们的手术护士在手术间地位很高的哦!)

不断的交流会让医生们保持清醒,尤其是有刺激的话(当然希望是正面刺激,比如说笑话)。但是更能调动所有医生精力的事情是患者情况突转急下,比如——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突然心律失常、麻醉药过敏休克等等。

所以,如果你听到医生们有说有笑做手术,气氛比较轻松,那就说明——你的手术进展顺利,你还有救;如果你听不到医生交谈,整个手术间进进出出各科大佬,训斥声和指导的声音不绝于耳,那就说明——你的情况很危急了,你可能需要抢救,你的家属正在被谈话签署病危通知。

除了不断交流能够保持医生们的清醒,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轮休。

如果一台手术注定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医院可能会有多位医生参与。这个时候一位医生疲倦后,就会停止他继续手术(因为我们是在人的大脑,也就是中枢系统做手术,必须保证医生精神集中,神志清醒),换上另外一个医生继续上一个医生的操作,前提是他们很有默契,多次合作,熟悉彼此的手术操作习惯,尤其是有多次配合手术的经验是很重要的。

休息场所可以是手术间外的公共休息区,也可以就地铺上消毒单等打地铺小憩(这种是针对手术安排比较密集的时候)。

但是会有很多加塞患者,必须要紧急手术抢救的患者,比如车祸、高空坠落、殴打、颅内动脉瘤破裂等造成的颅脑严重损伤,比如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就需要尽快手术减轻患者的病情。这个时候就需要加班加点抢救患者。

其实除了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也是非常辛苦的,时时盯着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提醒手术医生,有时候他们眯一会就会打个激灵醒过来查看各个仪器。这也使麻醉医生成了医院最高危的职业——猝死率最高。

我实习的时候,听到师兄师姐有时候开玩笑,如果看到麻醉医生打盹超过五分钟就要过去摇一摇,怕他醒不过来了,手术没有麻醉医生可开展不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心外科医生,我还是有资格回答的?

先上个图

最长的一次手术,你没看错19小时6分钟。

其实你问如何保持清醒和精细操作?

主要视乎于什么手术,以及时间有多长。

心脏外科的手术,看似复杂,其实很多手术也是定式手术,这一步完了下一步干什么,每天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在手上一直有事情做的情况下,五六个小时过去的真的很快(想象下你玩你最喜欢的游戏,五个小时过得真是飞快)。

不熟悉的手术就头大了,比如我轮转去泌尿外科,作三助看他们搞肠代膀胱,讲道理,一个小时不到我已经困的睁不开眼 。。。。

当然,刚刚图里面这种十几个小时就另当别论了。

说句实话,那台手术凌晨五点多缝完皮的时候,我眼睛已经睁不开了,的确手术质量很差。

这个患者结局也不是太好。

That is another sad story.

所以个人体验的话,如果是一台业务范围内你比较了解的手术,五六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神志清醒还是没问题的。十个小时朝上就要看身体素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