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埃及人不修建长城这样的大型防御工事?

回答
古埃及,那个在尼罗河滋养下辉煌了数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熟知的长城有着截然不同的防御策略。抛开“为什么不修长城”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深入探讨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政治结构、军事思想以及历史演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为何没有选择那种集中而庞大的防御工事。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古埃及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是根本不同的。中国北方的广大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天然活动场,他们的骑兵优势使得边境防御成了一个持续的挑战。因此,以长城为代表的集中性、线状防御工事,能够有效地阻挡骑兵的快速突进,为农业文明提供保护。

反观古埃及,其文明的核心是尼罗河。尼罗河两岸的狭窄河谷,被两侧广袤的沙漠所环绕,这本身就是最天然、最难以逾越的屏障。向东,是连接阿拉伯半岛的广袤沙漠(东部沙漠),再往后是红海;向西,是更为险峻的撒哈拉沙漠(西部沙漠)。这些沙漠不仅限制了大型军队的行动,也极大程度上阻止了敌人的大规模渗透。历史上,真正能威胁到埃及本土的,往往是来自尼罗河沿岸的敌人,而非能够跨越沙漠的强大外敌。

其次,古埃及的政治格局也与中国有着显著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但广袤的国家,需要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外部威胁,尤其是在一些朝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而古埃及,在大部分历史时期,虽然也经历过分裂和统一,但其核心政治结构往往围绕着法老及其统治下的埃及本土展开。法老本身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资源高度集中,可以调动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工程。但这种集中并非总是用于修建一道横贯南北的城墙。

古埃及的防御更侧重于对战略要地的控制和加固,以及利用尼罗河本身的天然优势。他们会修建 fortress(堡垒)、stronghold(据点)和 fortified cities(设防城市),尤其是在埃及与外部势力接触的边境地区,比如南部与努比亚的边界,或者东北部通往西亚的狭窄通道。这些防御工事往往是点状的,用于驻扎军队,监视边境,并作为反击的出发点。例如,在新王国时期,埃及人在努比亚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堡垒,以巩固其统治并控制贸易路线。

再者,古埃及的军事思想也并非完全被动防御。虽然他们也有防御工事,但更强调主动出击,通过远征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扩张影响力。当埃及感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派出庞大的军队到边境地区甚至敌人的领土上作战,而不是仅仅依赖一道墙来抵挡。法老们以其军事成就为荣,远征胜利往往是他们统治合法性和威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修建的巨大神庙和纪念碑,本身也带有展示国力和威慑敌人的意味。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古埃及的防御需求也在变化。在早期王朝时期,埃及致力于统一南北,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当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后,其重心在于维持国内的稳定和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边境防御体系”的雏形,例如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为防止来自西亚的入侵,也修建了一些防御工事。

但即便如此,与长城那种动辄绵延数千公里、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持续修建的规模相比,古埃及的防御工事显得更为“零散”和“局部”。这并非是因为埃及人缺乏工程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地理环境、政治需求和军事战略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如果非要类比,古埃及的防御更像是在其脆弱的边境线上布置了密集的哨所和坚固的关卡,辅以灵活的巡逻和快速的反应部队,而不是建造一道无缝衔接、绵延不绝的钢铁洪流。这种策略在应对其主要威胁时是有效的,但也意味着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源去投入一项与长城同等规模的工程。

总而言之,古埃及不修建长城这样的大型防御工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天然屏障的地理优势、对战略要地的有限防御需求、以及更侧重于主动出击和边境要塞化的军事战略。他们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尼罗河的庇护下,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先贴一段原文吧

傍晚时分,我抵达了渡口。
我乘一艘没有桨的船渡河,靠西风之力
我越过了采石场的东缘,登上红山北向而行
我抵达了统治者之墙——这是用来抵御亚洲人和游牧部落的
我躲在灌木丛里,怕被值班的守卫发觉
我在夜间出发
——《辛努赫的故事》(《Story of Sinuhe》)成于第十二王朝

“统治者之墙”(Walls-of-the-Ruler)是中王国时期(Middle Kingdom,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修建在西奈边境的防御设施,但因为它仅仅只存在于文献中,今天的考古并没有发现它的遗址,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它的具体性质,它可能是一段城墙,也可能只是一个单独的要塞。

在中王国时期设立“统治者之墙”的目的很明显:防御那些所谓的“亚洲人”(aamu)的进攻。那些沙漠游荡者是中王国时代的埃及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统治者之墙大约是在第十二王朝的法老阿蒙尼姆赫特一世(Amenemhat I ,1983BC - 1953BC)时期所修建的,因为在这一时期所完成的文学作品《奈菲提预言书》(《Prophecy of Neferti》)里,曾经记载先王斯尼夫鲁(Snefru,2655BC - 2607BC,第四王朝法老)曾经非常害怕自己的国家遭到亚洲人的入侵,而按照预言:

将会有一位从南方来的国王……
他会戴上白色王冠
他会戴上红色王冠……
亚洲人会倒在他的剑下
他将会建起“统治者之墙”
不让那些亚洲人进入埃及

遗憾的是斯尼夫鲁根本不会为了那种事情而担忧……这份预言书只是阿蒙尼姆赫特一世在借古讽今。我们还是回到这个问题,古埃及人会在狭窄的西奈地区修建大型的防御工事吗?

在青铜时代,从巴勒斯坦抵达埃及大致是这样的路线:沿着巴勒斯坦海岸的荷鲁斯之路一直走,最终到达下埃及的第十四诺姆(nomes,即“州”,古代埃及的一级行政单位)接着沿着西奈沙漠的边缘穿越图米拉特干河(Wadi Tumilat)到达尼罗河的下游。由于西奈半岛的大部分地形都是沙漠,因此这也是唯一通往埃及的道路。

图米拉特干河长约31英里,这里的考古遗址点非常密集,大约沿着河谷线性分布,年代从古王国时代后期王朝时代(新王国之后的时代)都有分布,在这里发掘的最早的地点是Kafr Hassan Dawood,它的年代可以确定为古王国之前的早期王朝时期。

另外,早在古王国时期,埃及就开始在下埃及的第十四诺姆(这是埃及最东方的一个诺姆)的东方创立边防区,即“东方的大门”。在第六王朝时期留下的文献记录《温尼的铭文》(《The Inscription of Weni》)中,就曾经提到了诸如“伊姆霍特普之门”(Gate of Imhotep,伊姆霍特普是第三王朝的法老左塞尔时期的大臣)这样的地点。如果所谓的“伊姆霍特普之门”真的是由伊姆霍特普修建的话,那么埃及在这里修建防御设施的最早时间就可以推至第三王朝时期。

如果“统治者之墙”真的存在的话,那它的位置应该会在图米拉特干河的河口处。那是分割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那片荒凉沙漠的唯一通道。不过不管是“伊姆霍特普之门”还是“统治者之墙”,它们的修建时期都是古王国或者中王国,这一时期的埃及在对待亚洲人的态度上更偏向于稳守防御,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会越过边境发动惩罚性的远征。

所以有人就会问了:那么新王国呢?

大家都知道新王国的边界不在西奈,而是在叙利亚的奥伦提斯河(Orontes River,埃及和赫梯的界河)有关那里的防御工事我们暂且不表。虽然“统治者之墙”更为出名,但它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文献中提到的埃及要塞。根据文献来看,新王国时代经常提到的一座防御要塞被称为扎鲁(Tjaru,或者Zaru)它的位置大约就在荷鲁斯之路的起点。

扎鲁在文献里被提到的次数很多,它是一座被修建在荒凉沙漠里的边境要塞,流放扎鲁也是新王国时期对罪犯的一种惩罚。在第十八王朝法老霍朗赫布(Horemheb,公元前13世纪)的法令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流放扎鲁的惩罚。但是扎鲁更重要的目的还是用于军事,扎鲁一般是法老军队远征迦南的起点,例如在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记载中:

(陛下的军队)从扎鲁出发,进行第一次胜利的远征

不过新王国时期在这里的考古遗址很多,到底哪一座是扎鲁,也是考古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不过似乎在2007年扎鲁被最终认定为是西奈附近的Tell Heboua要塞。

当然埃及在荷鲁斯之路—图米拉特干河附近的要塞很多,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扎鲁,还有像以下的几个要塞/定居点等

阿布塞法遗址(Tell Abu-Seifa)这个要塞遗址在以前也曾经被认为是扎鲁

Tell er-Retaba遗址,最近才发掘的一处遗址,有结构完好的土墙。

Tell el-Herr遗址,这个要塞的位置偏北,比较靠近地中海(新王国的海岸线比现在要靠南,所以这处遗址在当时应该是靠海的)

如果想知道古埃及人修建的要塞具体是个什么样子的话,在今天的上埃及还有几座古埃及修建用来防御努比亚的要塞遗址可以拿来参考。


其他地方的边境防御,像是努比亚和利比亚方向的暂时就先按下不表了,所以综合一下就这个问题来说 @小飞 古埃及人是会修大型的防御工事的,尤其是在西奈。




最后是一些延伸阅读:

e-c-h-o.org/khd/locatio图米拉特干谷上的早期定居点情况

Tell er-Retaba (Egipt), 2009有关Tell er-Retaba要塞的详细情况

Newly discovered fortress on Way of Horu2015年的新闻——荷鲁斯之路上发现的新要塞

academia.edu/2118871/Th一篇论文,主要讲述的是青铜时代的埃及西奈边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埃及,那个在尼罗河滋养下辉煌了数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熟知的长城有着截然不同的防御策略。抛开“为什么不修长城”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深入探讨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政治结构、军事思想以及历史演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为何没有选择那种集中而庞大的防御工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古埃及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是根本不同的。.............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偏差。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老一辈人或古代人在力量和耐力上会“超过现代人许多”,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一、 媒体塑造的现代人形象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现在的媒体,无论.............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探讨“立志”这一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异,并希望了解为什么它曾被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许多人似乎对此感到陌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生成的刻板感。古人为何将“立志”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古代,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立志”被赋.............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没有选择入侵古巴,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盘根错节,远非一朝一夕或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从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最核心的时期: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当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时,世界一度濒临毁灭的边缘。当时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并非现代中国人“不”想把古代中医进化成现代医学,而是这个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并且,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一条独立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化”这个词来套用.............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喜欢汉服的人不穿古代的粗布衣服,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说:1. 汉服的定义与现代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汉服”究竟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上汉民族服饰文化的追溯、复原和创新。它不仅仅是形制上.............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现代中国人确实不像古代那样普遍蓄胡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古代中国人蓄胡子的原因:古代中国,蓄胡子并非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相较于现代,确实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群体和特定.............
  • 回答
    古代没有身份证,这在“株连九族”的背景下,确实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被卷入这场巨大政治风暴的人,不选择“赶紧跑”呢?这背后涉及到古代社会结构、人伦道德、信息传递以及逃亡的难度等诸多因素,绝非一句“跑”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株连”这个词的分量。株连,顾名思义,就像连根拔起一样,是.............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乍一看,战乱频仍、赋税沉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避世”之策。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迁往人烟稀少之地,原因多方面且环环相扣,涉及生存、社会、经济和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生存的根本:土地与水是命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历史议题:为什么在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两千年的时间里,蒸汽机这样一个看似“不依赖科学理论”的机器,却没有被发明出来?首先,“不需要科学理论”这个说法,咱们得稍微掰扯一下。蒸汽机,尤其是早期那些粗糙的实验品,确实不像后来的内燃机那样,在设计之初就建立在严谨的热.............
  • 回答
    古代被判酷刑的人,尤其是那些身处极端困境中的,不反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交织的。并非所有人都默默承受,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反抗的难度和代价是他们无法承受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法律体系、个体认知以及刑罚本身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被判酷刑”这个前提。这意味着这个人.............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关于国内外对古希腊文明存在的质疑声,这一问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等多重维度的复杂讨论。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归因于“串通”或阴谋论。 一、质疑的根源:学术争议与现实矛盾1. 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的脱节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资料(如荷马史诗、柏拉图著作等)大多通过口述传统.............
  • 回答
    如果我能选择让一个人获得永生,我的选择会是这样一个人——一位致力于播撒善意与智慧的普通人,而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领袖或艺术家。我想让那位能够真正理解“永生”的分量,并将这份恩赐用于持续地滋养和温暖这个世界的人活下去。我会选择一位像我国民间所说的“老好人”那样的人,但要加上一些更深的考量。这位老人可能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常常会被那些古老的手工艺深深吸引,无论是精美的珐琅彩瓷器,还是巧夺天工的木雕,亦或是温润如玉的丝绸,它们似乎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让人惊叹不已。那么,为什么这些绝妙的技艺が多く (很多) 都来自古代,而我们现代人好像不太能“发明”出同等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呢?首先,得承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钢琴学习的核心问题。很多资深的钢琴老师和演奏家确实不建议初学者或者尚在发展基础阶段的学习者去模仿格伦·古尔德的弹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是对古尔德艺术的否定,而是基于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和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古尔德是一位 极度个人化和革命性 的钢琴家。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