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陪伴小猴子的有两个假母猴,一个是铁做的,但是能提供奶水,另一个是毛茸茸的,温暖但不提供奶水。
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更爱和毛绒母猴依偎在一起,只有饿了才会去接近铁母猴。
这说明一个问题,小猴子对于安全和温暖极度渴望,重要性甚至超过奶水这样实用性的东西。
我们常常把人设定成一种不需要情感价值或情绪价值的理性机器,以为能吃能喝的实用性价值才是真正价值,而感情什么的都是虚的。
正是这种简单化的推定,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看书有什么用。
即便是网络小说,也至少提供了情绪价值,让人得到温暖和希望。
书籍不仅仅提供知识,而且提供情绪价值。
看书看多了,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抵御外界的肃杀。
这点我自己有着深刻的体验。
我小时候父母三天两头吵架,动不动就喝农药。
这直接导致我姐性格内向、自卑,遇事常常退缩,甚至自暴自弃。
好在我爱看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小说。
记得二年级就开始看,母亲还问我:看这种书有什么用?
我当时比较机智的回答说:看书能见多识广。
见多识广,这个词正是从小说里刚学到的。
那个时候并不明白,这些小说其实救了自己的。
时间过去了三十余年,回过头去看,正是小说里的爱情、友情、亲情给了我希望和信心,才使得我从小热爱生活、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
我至今还能在知乎写着些温暖的文字,要感谢那些小说里的美好的人和事。
……
总之,经济价值并不能代表所有价值。
人的一生,钱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主要最高的追求。
只能说经济是基础,可是在此之上,我们还有更高的需求,譬如爱、安全、温暖、希望、感动、信任……
这句话很对,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没办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让你马上从中赚到钱。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通常还会说另一句话,那就是当你花了一笔钱买了某个没啥实用价值的物品或虚拟物品时,他们通常会说,你买这有啥用,有这钱,吃顿好的不行吗?
这些人往往就是那些,花三十块钱买书会觉得贵,但花二百块钱吃顿饭觉得很划算的人。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食物是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就能进肚子充饥或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值得花钱。
而一本书,如果不是升学考试要用,或者上面写了能让你看了就能赚到钱的方法,就完全不值得买,甚至白送给他们、他们也许会要,但肯定不会看,因为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他们在二十年前,一般都是故事会这种杂志的消费群体,因为故事会能在无聊的时间帮助他们迅速杀时间。
抱有这些观念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很多从艰苦年代成长过来的人都是这样,在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没有人会考虑最现实的问题之外的事情。
人在童年到青年时期塑造的认知,往往会影响一生。
而这些人也会在言传身教中,把这些观念植入到自己子女的脑海中。
就像某位著名的美国投资人说,他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美国最好的投资年代,所以他们的同龄人都会买股票。但是他们的父辈,因为亲身经历了大萧条和美国股市最差的年代,所以他们的所有投资决策都很保守,即使后来他们也同样经历了投资的黄金时代,但思想已经塑造好,很难改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