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书又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看那么多书有啥用?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仿佛一切都得跟钱挂钩才算有价值。看书,确实不能像卖掉一件产品那样,直接揣进兜里一笔钱。但你说它没用?那可就错大了。让我跟你掰扯掰扯,这看书到底有什么用,而且是那种润物细无声,但又极其实在的用处。

一、它为你装备了“思考的引擎”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你想啊,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工作上的难题,还是人际关系的困扰,抑或是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本质上都是需要你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断、去寻找解决方案。书,就是别人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无数次思考、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增长认知广度与深度: 看书就像是在给你的大脑“升级装备”。你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是这个样子,那些事件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你读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你就更能理解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模式,能更好地处理情绪,预测他人的反应。读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股票会涨跌,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这些知识,就像为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让你看到世界更广阔的图景,也让你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认知上的提升,是无法用金钱直接衡量的,但它直接影响着你做出决策的质量。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很多我们遇到的问题,别人可能早就遇到过,并且找到了解决之道。书籍就是这些“现成答案”的宝库。比如,你工作中遇到了管理难题,也许一本管理学的经典能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你对某个行业不熟悉,行业的入门书籍能帮你快速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和认知。这就像你在徒步探险,别人已经为你铺好了路,告诉你哪里有陷阱,哪里有水源,这能让你少走多少弯路?省多少时间?避免多少不必要的损失?这其实就是一种“隐形”的经济价值。

二、它能帮你塑造一个更强大的“内在自我”,让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往往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思考来培养。

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好的书籍,尤其是那些结构严谨、论证清晰的著作,会潜移默化地训练你的逻辑思维。你会学着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去分析论点的强弱,去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能力,无论是在工作中撰写报告、分析数据,还是在生活中与人沟通、辩论,都至关重要。一个有逻辑、能分析的人,自然更容易被认可,更容易抓住机遇。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随波逐流。阅读能够让你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强迫你去思考,去权衡利弊,去形成自己的判断。你不再是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而是能够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去质疑。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抵御信息茧房、避免被误导的强大武器,也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清醒和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
提升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大量的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和优秀的散文,会极大地丰富你的词汇量,让你更懂得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将复杂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一个善于沟通、表达清晰的人,在任何场合都更受欢迎,更能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想法,争取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这在职场晋升、人际交往中,都是无形的加分项。

三、它是一种“精神投资”,让你的人生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我们活在世界上,不只是为了赚钱和生存。人的精神需求,同样是构成幸福感的重要部分。

开阔视野,丰富人生体验: 书籍是你最便捷的“时空旅行器”和“人生体验器”。你可以通过阅读,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你可以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惊心动魄的冒险,可以品味诗意的生活,可以反思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体验,虽然是虚拟的,但它们能够极大地丰富你的内心世界,让你的人生不再单调乏味。
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慰藉: 当你感到孤独、迷茫、痛苦时,也许在书中你会找到一个与你心灵契合的角色,或者一段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话语。书籍能够提供情感的出口,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困境。它能给你带来共鸣,让你感到被理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培养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够培养你的审美能力,让你懂得欣赏美,感受美。无论是文字的韵律,还是思想的深度,亦或是情感的细腻,都能滋养你的心灵,提升你的人文素养。这种内在的修养,会让你在生活中更有品味,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回到你的问题:看那么多书有啥用?

它让你成为一个更聪明的人,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和他人;让你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拥有更丰富的心灵和更有意义的人生。

这些“用处”,虽然不是直接的“钱”进账,但它们是构成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在信息时代,知识和认知是第一生产力,而阅读正是获取和深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很多时候,看书所带来的价值是“延迟”和“累积”的。你今天读的一本书,可能当时并没有立刻看到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融入你的思考,改变你的行为,最终可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别小看那些捧着书的人,他们可能正在悄悄地为自己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内在引擎”,装备上更精良的“工具箱”,为未来的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难道不比直接的金钱来得更实在、更长远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陪伴小猴子的有两个假母猴,一个是铁做的,但是能提供奶水,另一个是毛茸茸的,温暖但不提供奶水。

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更爱和毛绒母猴依偎在一起,只有饿了才会去接近铁母猴。

这说明一个问题,小猴子对于安全和温暖极度渴望,重要性甚至超过奶水这样实用性的东西。

我们常常把人设定成一种不需要情感价值或情绪价值的理性机器,以为能吃能喝的实用性价值才是真正价值,而感情什么的都是虚的。

正是这种简单化的推定,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看书有什么用。

即便是网络小说,也至少提供了情绪价值,让人得到温暖和希望。

书籍不仅仅提供知识,而且提供情绪价值。

看书看多了,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抵御外界的肃杀。

这点我自己有着深刻的体验。

我小时候父母三天两头吵架,动不动就喝农药。

这直接导致我姐性格内向、自卑,遇事常常退缩,甚至自暴自弃。

好在我爱看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小说。

记得二年级就开始看,母亲还问我:看这种书有什么用?

我当时比较机智的回答说:看书能见多识广。

见多识广,这个词正是从小说里刚学到的。

那个时候并不明白,这些小说其实救了自己的。

时间过去了三十余年,回过头去看,正是小说里的爱情、友情、亲情给了我希望和信心,才使得我从小热爱生活、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

我至今还能在知乎写着些温暖的文字,要感谢那些小说里的美好的人和事。

……

总之,经济价值并不能代表所有价值。

人的一生,钱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主要最高的追求。

只能说经济是基础,可是在此之上,我们还有更高的需求,譬如爱、安全、温暖、希望、感动、信任……

user avatar

这句话很对,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没办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让你马上从中赚到钱。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通常还会说另一句话,那就是当你花了一笔钱买了某个没啥实用价值的物品或虚拟物品时,他们通常会说,你买这有啥用,有这钱,吃顿好的不行吗?

这些人往往就是那些,花三十块钱买书会觉得贵,但花二百块钱吃顿饭觉得很划算的人。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食物是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就能进肚子充饥或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值得花钱。

而一本书,如果不是升学考试要用,或者上面写了能让你看了就能赚到钱的方法,就完全不值得买,甚至白送给他们、他们也许会要,但肯定不会看,因为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他们在二十年前,一般都是故事会这种杂志的消费群体,因为故事会能在无聊的时间帮助他们迅速杀时间。

抱有这些观念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很多从艰苦年代成长过来的人都是这样,在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没有人会考虑最现实的问题之外的事情。

人在童年到青年时期塑造的认知,往往会影响一生。

而这些人也会在言传身教中,把这些观念植入到自己子女的脑海中。

就像某位著名的美国投资人说,他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美国最好的投资年代,所以他们的同龄人都会买股票。但是他们的父辈,因为亲身经历了大萧条和美国股市最差的年代,所以他们的所有投资决策都很保守,即使后来他们也同样经历了投资的黄金时代,但思想已经塑造好,很难改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