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没有欲望回答问题的,但由于我评论了
@恶魔的奶爸的答案,结果被拉黑了,这才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在楼上的诸多答案中,我认为
@胡摆平的答案是最好的,不过“主动的自我完善机制”虽然重要,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教育的公平。
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下,教育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要想优化资源配置,就必须要有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标准。这样的标准是什么?就是相对统一的考试选拔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聪明的,努力的学生会有更好地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而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这些是无法量化的,也就无法统一考核。这是中国教育的现实,也是中国教育的无奈。
而且,学校从来没有规定你不能学什么,而是规定你必须学什么。聪明或努力的人,是有可能学到其他的知识的。
知乎的用户群是“高大上”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感受到教育的不公平,也很少感受到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但看看这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异地考生觉得北京学生 400~500 就能上北大清华呢?你是否感受到了不公平呢?
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迫切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独立的思想确实是创新的前提;有独立的思想,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主要的教育资源投入到这上面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社会阶层的固化是一个越发严重的问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矛盾,是几乎所有阶级社会的核心矛盾。而通过努力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是现在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最容易实现,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关于阶层固化的严重性,我很赞同 @冷哲先生的观点:
阶层固化不是说要么有,要么没有。而是一个程度的问题。父母的经济水平与子女的经济水平完全无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如果固化严重,那么下层一定会不满。因为下层看不到希望。
这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当一个人看不到晋升希望的时候,他会选择消极劳动。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为什么要敬业呢?
第二,阶层流动性下降,会导致阶层之间沟通降低,社会各阶层互相不能了解,也不能理解。反映到现实政治上,就是政治对立越来越严重。民主体系本身是一个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如果对立严重,立法、行政效率都会大幅下降(冷哲:中纪委也治不好美国的病,请不要介意标题和小标题,那个不是我起的)。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的存在,使得整个体制转向专制,这个情况在委内瑞拉可以看得很清楚。查韦斯屡屡破坏民主体制,却一直能当选,这个原因,不难理解——对于民众来说,吃饭总比一个什么虚无缥缈的民主更重要,如果过去的民主当选者帮助不了他们改善经济条件,那么为什么不让查韦斯试试呢?
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分配极度不合理的时候,居于劣势者会倾向于消灭自己的财富而让有钱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是个心理实验,叫做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就是有100块钱,两个人来分,一个人决定如何分配,另一个人决定是否接受。如果第二个人不接受,则两个人都拿不到钱。
如果按照经济学原理,或者任何的理性人博弈的原理。只要第一个人分给第二个人的金额不是0元,第二个人都该接受。因为这总比什么都拿不到要好。但实验结果却不是这样。当第二个人得到的金额少于20元时,第二个人常常都会选择两人都不拿钱。
所以,以为“所有人都在变富”就觉得大家都会比较满意、没有怨气,或者认为不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都是错误的。当分配严重不均时,穷人很可能会选择破坏整个经济制度,就算这会让所有人都付出代价。
所以,分配不均和社会固化,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在现在的中国,只有相对公平的教育,才能让普通民众对自己和自己后代的美好未来抱有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教育的公平性是最重要的。
而现在,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教育的公平性正在被破坏。因为普通公民的变化速率更慢,而且舆论环境和制度条件都对我们不利。
举个例子吧,自主招生是现在大力推行,受广泛认可的制度,但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督管理机制,受益最多的是谁?
不是那些有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的学生,而是那些有背景有势力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家长能给学校(或学校的招生人员)更多好处,从而进入更好的大学,挤掉了普通家庭孩子们的名额。我当年参加高考时是中国第二年自主招生,这种现象已经很明显了,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里我并不是在为我自己的糟糕成绩辩护,鄙人目前在C9之一读本科)
现在鼓吹自主招生的人,大部分是所谓“知识精英”,说白了,就是既得利益阶层。他们为了自己的后代着想,当然要鼓励自主招生。
现在在网上抱怨中国教育制度的普通人家的学弟学妹们,还是好好学习吧,不要去支持不利于自己的改革了。
1977年冬天,纽约一家报纸收到消息:中国正在大范围选拔儿童,原因不明。
彼时,迷雾尚笼罩沧海,各类荒唐推测之后,记者采访了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谜底才揭开。
李政道称,3年前他访华时,曾向高层提议,可仿效芭蕾舞培训方式,选拔一批有天赋的少年,直接送入大学,打造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3年后,神童浪潮开启,而浪潮的起点,是一封意外来信。
1977年秋天,江西冶金学院老师倪霖,写长信给副总理方毅,推荐江西神童宁铂。
信中称,宁铂两岁能背百首诗词,五岁下围棋赢过成人,八岁夜观天象熟识星座,九岁已熟读医书,可开方诊病。
倪霖建议,“我从未见过这样难以置信的孩子,如果到大学专门培养,必能成为攻关闯将。”
方毅批示信件,中科大随即派出两名数学老师去江西考察,其中一人是围棋高手。
在赣州八中教室内,宁铂答了两套数学试卷。国内试卷,七道题对了五道,美国奥数试卷,六道题对了一道半。
中科大老师随即与他对弈,三盘棋,宁铂胜了两盘。
此后口试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化学、中医,宁铂对答如流。
最后,老师提出即兴赋诗,13岁的宁铂20分钟内写了一首七律,开篇称:正叹惆怅身无处,不待今朝闻明昭。
最终,中科大在汇报中称:宁铂确有非凡理解力和记忆力,知识远超同龄孩子,很有培养前途,因而破格录取。
光明日报报道此事后,宁铂成为全国焦点,各地信件如雪片般飞向中科大,举荐神童。
风潮之下,中科大派出12名教授,分赴全国。所到之处,举城相迎,地方将诞生神童,视作莫大荣誉。
有领导撂下狠话:我们这个地方,一定要出个神童!
然而神童选拔过程却极为粗糙,因无统一标准,考核全凭教授随机提问和现场印象。有的孩子落选,只因紧张结巴。
在安徽庐江,少年干政遇到的面试问题是:一只西瓜横竖切刀,会切出多少块西瓜。
刀数不断提升,干政从容作答,招生教授惊其为天才。
干政报名,是因看到一本叫《神童故事》的手抄本,上面记载了宁铂的事迹。不久后,他的故事也被写入,随手抄本一起流传全国。
手抄本上的孩子,命运变得如梦似幻。
1978年3月,宁铂前往中科大报道,火车上,乘客涌进车厢围观,列车长将宁铂请去聊天,最后给其全家升级为软卧。
那年3月8日,中科大举办开学典礼,21名少年身穿黑色中山装合影。
14岁的宁铂站在中央,不远处是12岁的干政,而班中最小的11岁的谢彦波,入学报道时还在玩滚铁环。
6个月后,第二期67人入学,总计88人的首届少年班正式到齐,宁铂学号编号001。
那年秋天,正逢中科大二十年校庆,副总理方毅前来视察,第一项议程就是看望少年班。
葡萄架下,他与宁铂对弈两盘,两战皆负,副总理笑称后生可畏。
葡萄架从此后成为各地家长拍照的圣地,而那句话也成为一代少年的梦魇: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
校园之内,首届少年班面临的压力同样巨大。
人民日报称他们是“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中科大副校长题词称,“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而大众则对少年们满心期待:人们希望用神童的智力优势,弥补那些被荒弃的时光。
少年们最初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宿舍内,十人一间,窗外有梧桐,夜晚蝉鸣鼓动着热浪。
电视台赶来给他们拍纪录片,片头是宁铂带着少年们,在夜幕下指点星空。
不久后,少年班有了班歌,歌中唱少年们是海燕,出没波浪,盘旋碧空。而歌结尾不停重复着:下苦工在少年。
少年班语文第一课,讲的是《伤仲永》,少年惊才艳艳,也难免泯然众人,多年后回看,彷如预兆。
入学后第一次摸底考试,神童中,数学最高分98分,最低的只有10分。
此前,中科大曾招收过擅长心算和肉眼发现恒星的神童,都因跟不上课程退学。
首届少年班被寄以厚望,入学后校方便抽调最好老师授课,并经常安排知名科学家会面。然而他们终究只是平均年龄14岁的孩子。
班主任汪惠迪每天早上要帮他们冲奶粉,下午要加一节发育身体的体育课,晚上查房,还要替少年们关灯。
关灯后,常有少年跑到路灯下看书,或者去教室通宵。重压和亢奋下,少年们从不闲聊,半开玩笑称“闲聊浪费时间,以后写传记是黑历史”。
谢彦波的铁环再没拿出玩,扔在寝室墙角,只有受访时不情愿地被拿出表演一下。
入学一年后,宁铂找到班主任汪惠迪,称“中科大没有我喜欢的系”。
他入学前最想学天文,但被要求学理论物理,毕竟这是最能诞生大科学家的专业。
汪惠迪打了份报告,申请按宁铂兴趣,将他转学至南京大学学天文,但中科大回复“既来之,则安之”。
多年后,退休的汪惠迪受访称,“科大不愿放走这个名人”。
留下的宁铂,变得沉默,不及格科目越来越多,但外界赞美声浪仍未停歇。
他剃了光头,性格古怪,拍照喜欢站在角落,和同学说那些找他下棋的人,不在乎他的技术,只在乎他的名声。
他写信给当年推荐他的倪霖,“倪叔叔啊,我是一条活鱼,被摔死了卖了。”
多年后,他对记者说,他不过是时代需要的产物。
他玩过一段桥牌,又转回围棋,说围棋可以自己掌控,而桥牌要考虑运气。
他讨厌运气,毕业后考研三次,都临阵退缩,不进考场。
他对外理由是神童不靠考研也能成功。老同学则说,他只是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恐惧失败。
毕业后,同学考研出国,星流云散,宁铂留校,媒体炒作一波最年轻的大学老师后,也渐渐散去。
他住在学校边老楼内,结婚生子,家中只有几件旧家具,电器只有电话和壁挂热水器。
他变得愈发沉默,迷上气功和吃素,和妻子最激烈争吵是关于小孩教育:绝对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
他几次尝试下海,到公司和工厂打工,均告失败。
1992年,宁铂受邀到海南讲课,过琼州海峡后,在海口边检通道被截住。他除了身份证外,工作证和邀请函全忘家中。
解释无果后,他被投入收容所,与流浪汉关在一起,每天有两次放风机会,食物从门洞投递。
最后,收容所称,要么让邀请单位发电报解释,要么原路返回。他执拗地选择原路返回。
海船过琼州,船下是激荡的浊流,而他是无根的泡沫。
不光是他,当年滚铁环的谢彦波,15岁毕业后曾追随周光召院士读博,但因与导师关系紧张,又转至美国求学。
到美国之后,他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导师以骄傲闻名物理界,然而导师却称,谢彦波比他还骄傲。
中国留学生枪杀教授事件后,中科大担忧,将谢彦波召回国内。
他留在中科大任教,但同事们称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精神出了问题”。最近几年,他的课题是整个科学体系是“神仙”编造,他要找出漏洞。
另一位天才干政,能算清西瓜刀法,却算不清世事。他留洋后,同样因和导师关系紧张归国。
中科大找他回校读博,他拒绝了。后来他想去中科大工作,又因不是博士被拒。
他把自己和母亲,囚禁在合肥的老小区内,不闻世事,不理变化,媒体辗转联系,他谢绝采访,只说:
“我的生活天天如此,没有工作,非常单调,没有任何好说的。”
1998年,实话实说现场,讨论教育,观众席一角,宁铂站起来发言,语气少有地愤怒激动,“教育孩子不是做生意,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现场观众已少人知道,他是曾经闪耀一个年代的神童宁铂。
2003年,宁铂出家,此后行踪飘渺,滚滚红尘再无关碍。
2004年元旦,不知身在何处的宁铂,在网上建了一个同学录,上面只有他一个人。
一年后的7月24日,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一万天。首期同学重聚校园,宁铂不在,那天同学中的主角,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
校史馆中,照片下方张亚勤名字醒目。
宁铂、干政、谢彦波没有名字,只标注为“少年班同学”。
1999年两会,政协委员蔡自兴作报告,题为《及早废止少年班》。
此时,神童浪潮消歇,设立少年班的高校从高峰时的14所,已降至6所。蔡自兴称,少年班路越走越窄,该考虑它何去何从。
2001年,上海交大停办少年班,校方用了词“催生”,2004年,西安交大少年班改革,改从初中招生,录取后少年们必须读一年高中,尽量减少心理问题。
人们冷静审视少年班的成绩。四十年间,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六成以上留洋,仅两成从事学术研究,诞生过天骄人杰,更多人则消失人海。
1921年,美国心理学家特曼曾进行实验,他通过智力测试,筛选出1200名智商140以上的天才少年。
之后,如同科大少年班一样,美国政府为这群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期望从中诞生下一个爱因斯坦或者牛顿。
然而,大多数孩子长大后,从事着海员、档案员、打字员等普通工作。少数获得不错成就的,多拥有坚强意志。
特曼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距离发现智力与成就的完全相关性还很遥远。
天才的实验终到尾声。天才可自然生长,不可人为制造。
巨浪涌过之后,中科大少年班已谢绝媒体采访多年,班里配上了专职心理老师,成立35周年时,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说:
过去如果有学生跟老师说“不想当科学家”,老师会很不高兴。但是现在有同学说“想就业”,我会帮他出主意,让他根据自己兴趣去做事情。
去年,16岁的冼奇琪考入少年班,报考理由只是“懒得读高三”,而今年3月,在少年班读大三的李昀泽选择了参军,只因有军人情结。
25岁的曹原,是这两年中科大少年班最著名毕业生。他发现了石墨烯魔角,已在《Nature》五发论文,曾被《Nature》评为2018年年度十大科学家之首。
少年回忆说,中科大少年班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可以整日呆在实验室。
他笑称:我不算天才,毕竟我大学用了4年才读完。
一切又回到了起点。2009年,中科大前校长,教育家朱清时说:对待教育要少一些干预,多一点敬畏。
而教育本身目的便是为寻找最合适的生长,当不再有神童,那么每个少年都是神童。
远离红尘后,宁铂的身影零散被人记在陈年博客中。
有人在江西一个禅院偶遇他,那里三面环山,云烟缭绕。
宁铂讲课时,气氛忽然宁静庄严,他从不看笔记,直接告诉听众,他引用资料在哪本书的第几页。
禅院外,秋天已至,大片树叶飘落,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有趣文章很多,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强答。
1,大幅度提高教师地位、薪资;
2,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3,对教师周期性进行心理检查和心理辅导;
4,像扶贫一样,平衡教育资源,增加中央的基础教育投入,现在都是地方出大头,必定马太效应;
5,增加职业大学数量,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6,允许教师适当体罚;
7,建立培训学校信用评价机制;
8,通过互联网进行基础教育网校建设,使落后地区可以共享教育资源。
9,对于孩子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家庭给以行政处罚;
10,大学根据专业重新制定学费,应该从完全免费到极贵,拉开差距。
明确少年儿童的基本人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