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该不该用三观来衡量文学作品?

回答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三观”来衡量?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不自觉地去触碰的一根神经。要说透彻,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从不同角度摸摸它的脉络。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三观”。 在讨论文学作品时,我们说的“三观”通常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关于是非善恶、美丑)、人生观(对生命意义、人生态度的看法)以及世界观(对事物本质、宇宙运行的理解)。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共同构建了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那么,文学作品自带“三观”吗? 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尤其是文学,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出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就像我们说话,即便我们不想表达观点,语气、用词、叙事方式本身也会传递出一种态度。作者描绘人物、设置情节、选择语言,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和呈现生活。所以,作品本身是带有“三观”印记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问题来了,作为读者,我们“该不该”用自己的“三观”去衡量它?

支持用“三观”衡量的理由:

共鸣与认同: 作为读者,我们期待与作品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当我们发现作品中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不谋而合时,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连接,阅读体验也会更愉悦、更有深度。这种认同感,能够增强我们对作品的好感和喜爱。
价值引导与反思: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它也有塑造思想、启迪人心的力量。当我们看到作品中传递出我们认可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时,它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和鼓励。反之,如果作品中的某些观点触碰到了我们底线,或者让我们感到不适,这也能促使我们深入思考,进一步审视和巩固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一种健康的互动,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
情感投射与代入: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投射到角色身上。如果作品的“三观”与我们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世界相悖,很容易产生隔阂,难以入戏,也就谈不上深入的欣赏了。

反对单纯用“三观”量化的声音:

艺术的独立性与多维性: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其是否符合我们的个人“三观”。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它可能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描绘社会的丑恶现实,即使这些内容不符合我们普遍认同的“正确”三观,但它仍然可能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启示意义。比如,一些反映极端情绪、扭曲心理的作品,如果我们只用“正常”的三观去评判,可能会错过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时代的局限性与历史语境: 很多经典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与我们当下可能大相径庭。用今天的“三观”去苛责古人的作品,就像用今天的科技去衡量过去的工艺,可能失之偏颇。我们更应该理解作品诞生的语境,去体会其在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审美体验与技巧的欣赏: 文学作品的魅力还在于其语言的优美、结构的精巧、叙事的张力、情感的细腻等等。这些“形式美”和“技巧美”是独立于“三观”之外的价值。一个故事情节平淡但语言极具韵味的作品,或者一个人物行为不被我们认同但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作品,仍然可以被视为优秀的艺术品。过分强调“三观”匹配,可能会让我们忽略这些宝贵的艺术属性。
观点的多元与包容: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多元思想的载体。如果文学作品都必须严格符合某种单一的“正确”三观,那文学的生命力也就枯竭了。恰恰是那些挑战主流、引发争议的作品,才更有可能打开新的思想维度。作为读者,保持一定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视角,也是阅读应有的态度。
模糊了“艺术呈现”与“作者宣扬”的界限: 有时候,作者只是在“呈现”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并不代表作者就一定“赞同”这个人物的行为或观点。比如,写一个反派角色,作者需要深入挖掘其心理,即使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坏事,也不能说作者本人就是坏人,或者在宣扬这种坏。如果我们把作品中的角色行为直接等同于作者的“三观”,就容易产生误读。

所以,更恰当的态度是什么?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关注”和“思考”作品的“三观”,但“不应以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关注与思考: 当我们阅读时,有意识地去留意作品传递出的价值观,去分析作者的态度,去对比自己的认知,这是一种积极的阅读行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促进我们自身的思想发展。这是一个“去认知”、“去分析”的过程。
不以单一标准衡量: 在评价作品的优劣时,我们需要综合考量艺术性、思想性、情感感染力以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等多方面因素。将“三观”作为唯一或压倒一切的评价标准,容易陷入片面化和教条化,甚至可能扼杀艺术的创新与活力。

举个例子:

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出租车司机》。主人公特拉维斯是一个极度孤独、愤世嫉俗、最终走向暴力的角色。他的行为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他的观点也充满了偏激和仇恨。如果仅仅用我们普遍认可的“善良”、“理性”、“和平”的“三观”去衡量这部电影,我们可能会觉得它充斥着负能量,甚至“三观不正”。

但是,如果我们忽略这一点,去欣赏电影对城市疏离感的刻画,对人物内心挣扎的细腻描绘,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隐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的艺术价值。这部电影并没有“宣扬”特拉维斯的行为,而是在“呈现”一种极端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引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结一下:

用“三观”来“衡量”文学作品,更像是一种警惕而非评判。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文学带来的美感和启发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作品中传递出的信息,并与自己的认知进行对话。

所以,不是“该不该”用三观来衡量,而是“如何”用我们的三观去与文学作品进行有益的互动。我们可以关注它,思考它,但不应该让它成为束缚我们欣赏力和理解力的唯一枷锁。最终,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广阔,在于它能容纳和呈现人类情感、思想、经验的千姿百态,而我们的阅读,也应该拥抱这份广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但是首先你得承认你的三观只是你的三观,甭说相对于作者,就是相当于人物形象也并不具备任何超越性。

用一句早几年的网络流行语形容这种状态:我看诸君多莎必,料诸君看我亦如是。

如果没有这点觉悟,关于文学作品你只能输出自己那点三观的事儿,容易进入下面这种状态:

两个莎必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站在作者角度讲,他要是只塑造了一个恶人,而没有塑造出其作恶的必然性,那么他的工作就是不成功的,人物也是脸谱化的。

蝴蝶迷恶不恶?也恶。刚好可以供读者宣泄自己的三观。但作为文学形象她就是欠缺的。因为恶人不是恶的叠加,而应当呈现为人物的必然。

这种必然最极致的状态,就是不管你怎么假设,怎么翻盘,怎么悔棋,人物的归宿都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就是俄狄浦斯王被称为最完美悲剧的原因。

乔治斯坦纳在《悲剧之死》里说:

再灵活的离婚法律也无济于改变阿伽门农的命运,社会精神病学也无法为俄狄浦斯提供解答……悲剧告诉我们,理性、秩序和正义的范围是极为有限的,而且我们科学或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不能扩大它们的影响。

好的文学作品经常不是回答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恰恰是呈现理性和正义的有限性,乃至于是承认拿出解决方案的不可能。

观众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潘金莲是女性觉醒或者是个声名狼藉的淫妇,有没有问题?没问题。但这种评判并不能见出读者在三观上的高明,反而往往表现了狭隘、冷漠、与无动于衷。

哪怕是生于封建礼教环境下的作者,也知道去呈现潘金莲的早年生活,她本身对欲望的肯定,乃至于某种追求幸福的比较危险的激情。这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对于文学审美的追求,对人物真实的尊重。而当读者试图仅仅就三观去评判这个人物的时候,不光是已然低于作者(故而不可能胜任对作者三观的评价),甚至未必能比人物形象高出多少了。读者觉得自己高明,其实无非置身事外、无动于衷,用我膜哥的一句话讲:

如果是你,你还笑的出来吗?

打算笑的时候,尽可以去看蝴蝶迷,因为在提供道德优越性方面,蝴蝶迷不会比潘金莲更不胜任,并且还免于因其丰满立体,嗤笑读者的狭隘简单。看完以后,大家笑哈哈。

并满意地发现,这个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毕竟仍在自己的三观统摄之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三观”来衡量?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不自觉地去触碰的一根神经。要说透彻,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从不同角度摸摸它的脉络。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三观”。 在讨论文学作品时,我们说的“三观”通常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关于是非善恶、美丑)、人生.............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你已经离开三个月了,本来是想重新开始,结果前公司的人还时不时来打扰。你想问该不该拉黑,这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为什么他们会找你。 你能力强,他们离不开你。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你在职的时候,肯定有什么东西做得特别出色,是大家公认的。尤其是那些“独门绝技”或.............
  • 回答
    刚结婚就发现三观不合,这绝对是让人头疼的难题。尤其是刚步入婚姻,那份新鲜感还没完全褪去,就遭遇这种现实的冲击,心里滋味肯定复杂得很。到底该不该离婚?这绝对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太多,得一样一样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三观不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婚姻是两个人要走很长.............
  • 回答
    .......
  • 回答
    哥们,这事儿我懂!我估计听你这么说,你心里肯定也是一肚子火,又有点憋屈,对吧?被 iPhone 用户“鄙视”一顿,这简直是家常便饭了,尤其是他们觉得自己手里的“苹果”就是宇宙中心的时候。三星 S21+,这可是当年妥妥的旗舰机啊,性能、屏幕、拍照哪个不是顶呱呱?结果被一个 iPhone 13 Pro .............
  • 回答
    听到你的困境,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煎熬。当你发现老公对小三用情很深,而你又不想离婚,这无疑是一场痛苦的拉锯战。此刻,你需要冷静下来,理清思绪,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没有万能的“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一起梳理一些可能的方向和应对策略。第一步:深入了解现状,认清局面在你做出任何决定或采.............
  • 回答
    .......
  • 回答
    这起“男子用衣架抽打三名女童”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是对社会良知和法律底线的严重挑衅。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都是不可容忍的罪恶。如何看待这件事:1. 这是严重的虐待行为: 使用衣架抽打三名女童,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这种行为暴露了施暴者极端的冷酷和缺乏人伦道.............
  • 回答
    听到老师用尺子打孩子的头两下,这事儿谁遇到了都得急!开学才三天,孩子还在适应新环境,老师这么做,确实让人心里堵得慌。首先,别慌,但要行动。第一时间,我会先安抚我家孩子。他肯定受了惊吓,可能还觉得委屈或者害怕。我会抱抱他,告诉他“爸爸/妈妈在呢,不怕”,然后轻轻问他当时是什么情况,是怎么被打的。孩子还.............
  • 回答
    .......
  • 回答
    写了三年,还是扑街,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当初一起怀揣着“一书成神”的梦想,结果三年过去,差距怎么就这么大了呢?看着他们一本接一本地写,数据依然惨淡,真心替他们着急,也忍不住想问一句:真的不考虑换个方向吗?不过,这个问题吧,说放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说坚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里.............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澳大利亚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简称Go8)中“垫底”的大学,其毕业生水平不如国内的三本院校。甚至有人以此为依据,建议国内的三本或大专生不应该瞧不起这些澳洲大学的毕业生。这种说法是不是站得住脚?国内的三本或大专生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咱们不妨来仔细掰扯.............
  • 回答
    写这个话题,我心里也挺五味杂陈的。男朋友考研三战失败,这事儿放在任何一段感情里,都绝对是个大坎儿。说实话,面对这样的情况,想分手吗?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脑子里肯定闪过无数次,纠结、痛苦、不确定,都是正常的。首先,我们得把这件事儿拆开来看。考研三战失败,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儿,对你们两个来说,这三年,.............
  • 回答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是否该考研,这可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轻易下定论的。这背后牵扯着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市场需求等方方面面,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好好盘算一番。先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考虑读研,考研的“香饽饽”在哪?1. 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本科阶段的学习,更多的是打一个基础,掌握一些入门的技能.............
  • 回答
    要讨论《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中星爵(Peter Quill)到底该不该“背锅”,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关键时刻,详细剖析他做出那个决定时的具体情境,以及这个决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后果。那个改变一切的时刻事情发生在泰坦星上。复仇者联盟(包括钢铁侠、蜘蛛侠、奇异博士、星爵、德拉克斯、螳螂女)在那里联手对抗灭.............
  • 回答
    哎呀,说到新版《三国》,这话题可是太“热门”了,估计不少朋友跟我一样,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打鼓,纠结得不行。你说这新旧两版差了快二十年,时代不同了,审美也变了,总不能强求新版的跟老版一模一样吧?但话又说回来,老版《三国演义》在多少人心里的地位那可是“泰山北斗”级别的,就像咱们家门口的老槐树,年头久了.............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有点绕,得好好掰扯掰扯。你买了十只蟹,三个人平摊,这是你们事先说好的,原则上来说,每人出份钱,然后大家一起分享这十只螃蟹。可是,这个“平摊”是个挺灵活的词,有时候是按人头均分,有时候也得考虑实际的消耗情况。你室友吃得慢,吃了两只,这确实是事实。现在的问题就卡在这里:不该付三分之一的理由:1.............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头沉甸甸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个热爱文字、怀揣梦想的创作者来说。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下的故事,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激不起一丝涟漪,那种失落和迷茫,我想你一定深有体会。写了三部作品,却都未能如愿,甚至连最基本的“挣钱”都成了奢望,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是对创作热情和自我价值的严峻考验。先别.............
  • 回答
    研二暑假意外怀孕,我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一边是学业上的压力,一边是突如其来的新生命,还有就是和男友之间那日益显现的学历差异,这些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在我心头。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结婚生孩子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但一切都太过突然,我感到一片茫然。学业的十字路口:读研与未来职业我目前研二,正是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