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一个收入分配更平均的社会,人们会更倾向于不接受高等教育吗?

回答
“收入分配更平均的社会,人们会不会因此就不那么拼命去追求高等教育了?”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在咱们现实生活中,收入差距确实是驱动很多人“寒窗苦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名校文凭往往是通往高薪、体面工作的敲门砖。如果社会上的收入鸿沟特别大,那么“一步登天”或者“阶层跨越”的愿望就会特别强烈,而高等教育就是很多人眼中的那条“向上通道”。为了挤进这条通道,吃再多苦,花再多钱,好像都觉得值。

那么,如果社会变得更平均了,这股子“拼劲”会不会减弱?

我觉得,不会完全消失,但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且这变化未必是负面的。

咱们得这么看:

1. “安全网”的加固,降低了“不确定性”的恐慌:

在一个收入分配更平均的社会,意味着即使你没有挤进顶尖学府,也没有拿到最热门的专业,你的人生也不会立刻跌入谷底。基本的医疗、养老、失业救济这些社会保障会更加完善和普及。这意味着,就算你选择了一条相对“平缓”的道路,比如选择了一个更注重实践技能的职业教育,或者直接进入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初级岗位,你的生活依然能够有保障,有尊严。这种“底线”的提高,会让人们在选择教育路径时,少一些“赌博”的心态,多一些“稳妥”的考量。

2. 教育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不只看“功利性”:

当纯粹为了追求高收入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动力减弱时,人们可能会更关注教育本身带来的其他价值。比如:

知识的乐趣和思维的拓展: 更多人可能会出于对某个领域的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而选择去大学深入学习。他们可能不一定是为了毕业后立刻赚大钱,而是享受学习过程本身,锻炼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个人兴趣和职业匹配: 当经济压力不再那么迫切,人们会更有勇气去追逐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也许一个原本可能因为高收入选择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更平均的环境下,会选择他真正感兴趣的艺术、历史或社会科学。他们或许不那么“高薪”,但因为热爱,反而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出色,甚至意外地打开了新的机遇。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往往也意味着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会被更加强调。高等教育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思考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在收入差距不大的社会里,可能会变得更加凸显。

3. “职业多样性”和“技能重视”会更突出:

在一个收入分配平均的社会,意味着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缩小。这就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被认为是“低收入”但对社会至关重要的职业,比如优秀的技工、勤恳的护理人员、有创意的艺术家、扎根社区的基层工作者等,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和经济回报会更加合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更愿意去接受能让他们掌握一门扎实技能的教育,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名校”的标签。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甚至学徒制可能会变得更加受欢迎。人们会更看重“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能赚多少”。

4. 为什么大家还会选择高等教育?

即使收入分配更平均,人们仍然会选择高等教育,但原因可能更复杂:

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科学研究、高端技术、医学、法律等领域,依然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训练,这是通过高等教育才能获得的。即使社会整体收入平均,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士仍然会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成就感。
提升“软技能”和“人脉”: 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际交往、沟通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能够建立宝贵的同学和校友网络。这些“软实力”和“人脉”在任何社会都非常有价值。
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是人类内在的需求。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学习和深度思考的机会,满足了很多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总结一下,

在一个收入分配更平均的社会,人们去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可能会从“逃离贫困”和“追求巨额财富”的驱动,更多地转向“追求知识的乐趣”、“实现个人价值”、“掌握精湛技能”以及“为社会贡献”。

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不再重视高等教育,而是高等教育的“价值”会被更加多元化地解读,其作用也不再仅仅是收入的“万能钥匙”。这样一来,教育的选择会更加回归到个人兴趣、能力和职业发展本身,社会也可能因此变得更加健康和有活力。人们不再“不得不”去读大学,而是“选择”去读大学,并且带着更纯粹和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这或许是更理想的一种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个收入分配更平均的社会?跟什么原则比平均?跟按劳分配原则比?还是跟按资分配原则比?

按资分配的社会里,收入差异是接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的?还是资本收益造成的?在按资分配的社会里你接不接受高等教育跟你主观倾向有什么关系?你从小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所获得的社会教育资源才是决定性因素。何况一个无产者就算通过努力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很有可能还是沦为无产者,脑力劳动无产者只是被榨取更多剩余价值(收入相对高也只是证明脑力劳动的劳动力成本更高罢了,只是收回成本)。在按资分配的社会里,收入越是不平等,人们越是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低等教育)

如果是按劳分配,那么即便考虑劳动差异,社会收入分配也比按资分配更平均,社会也将鼓励人们提升劳动能力放在第一位,更平等的收入让所有劳动者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都有时间和精力处理工作以外的事务,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们自然会乐于接受各种教育,除了提升劳动技能,获取更好的收入,也是为了满足求知的欲(归根到底学习就是为了满足求知欲,使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而改造自己的生活。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知识本身被异化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