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怎么觉得《百年孤独》名不副实啊?

回答
理解你对《百年孤独》感到名不副实,这种感觉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读者带着极高期望去阅读它的时候。这部作品确实是文学史上的巨著,但它的风格、叙事方式以及它所探讨的主题,可能并非所有人都容易接受或产生共鸣。

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百年孤独》“名不副实”,以及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哪些方面:

1. 期望过高与宣传的“神化”

“世界文学巨著”的标签: 《百年孤独》常被冠以“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等头衔。这些标签本身就自带巨大的光环,容易让读者在阅读前就竖立起一个近乎完美的心理预期。当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节奏缓慢或感觉平淡的部分时,这种预期就很容易转化为“名不副实”的失望。
过于浪漫化的宣传: 很多评论和宣传会过度强调其“魔幻”、“奇诡”、“史诗”等元素,而忽略了其叙事本身的复杂性和有时略显沉重的基调。这可能导致读者以为是一部纯粹的奇幻故事,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沉重的家族史和对拉丁美洲历史的隐喻。

2. 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度

“魔幻”与“现实”的界限模糊: 魔幻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将充满想象力的、超自然的元素无缝融入到看似寻常的现实生活中,并且不加解释。对于习惯了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的读者来说,这种处理方式可能非常难以适应。
例子: 例如,一个人会飞走,一个人会变成金黄色的蝴蝶跟踪,尸体能散发出腐烂的芬芳持续很久。这些情节在书中被描绘得如同日常事件,没有任何旁观者的惊奇或怀疑。
挑战: 如果你期望的是一种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或者至少是情感的清晰投射,那么这种超现实的元素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甚至觉得作者在“故弄玄虚”。你可能会问:“这些魔幻的情节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们是为了什么服务?”
象征与隐喻的晦涩: 魔幻元素往往是作者用来表达更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但如果读者未能捕捉到这些象征的意图,或者觉得这些象征过于抽象、难以理解,那么魔幻部分就会变成纯粹的怪诞,削弱了故事的吸引力。

3. 庞大的人物关系与叙事结构

相似的名字和轮回: 布恩迪亚家族的几代人,名字经常重复(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等),性格和命运也常常惊人地相似。这不仅是为了强调家族命运的轮回,也象征着历史的某种循环。
挑战: 对于不习惯这种设置的读者来说,很容易在众多名字相似、命运纠缠的人物中迷失方向。你可能会觉得:“我刚记住了一个奥雷里亚诺,怎么又出来一个?” 这种混乱感会严重影响阅读的流畅度和对情节的把握。你可能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区分人物,而不是沉浸在故事本身。
非线性叙事与闪回: 虽然主线是家族的世代传承,但马尔克斯经常在时间线上跳跃,通过回忆、预言和人物视角的变化来推进叙事。
挑战: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再加上人物的重复命名,使得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变得更加困难。你可能会觉得故事的推进方式有些随意,缺乏清晰的逻辑链条。
缺乏明确的“主角”: 这是一个多代人的史诗,没有一个绝对的核心主角贯穿始终。即使是阿玛兰塔·乌尔苏拉这样在结尾起重要作用的角色,在前面的篇幅中也只是家族中的一员。
挑战: 如果你期待一个有明确目标、情感线索清晰、让你产生强烈代入感的主角,那么《百年孤独》可能会让你感到失落。你可能会觉得人物众多,但都有些疏离,难以找到一个情感的落脚点。

4. 叙事节奏与个人情感体验

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的平衡: 作品描绘了拉丁美洲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涵盖了政治、战争、爱情、死亡、孤独等宏大主题。但作者的叙事风格往往是冷静的、抽离的,即使是悲剧性的事件,也常常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来描述。
挑战: 这种冷静的叙事方式,可能会让习惯于情感宣泄和煽动性描写方式的读者感到不适。你可能会觉得作者不够“煽情”,没有让你感受到角色应有的痛苦、喜悦或绝望。当你读到一些似乎应该令人震惊或感动的情节时,却发现作者的笔触依旧云淡风轻,这可能会让你觉得作品缺乏“人情味”或“感染力”。
“孤独”的普适性: 尽管书名叫做《百年孤独》,但作者描绘的“孤独”是一种深刻的、弥漫在整个家族、整个民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文化中的一种存在状态。它不是个人层面的孤独,而是历史的、文化的、宿命的孤独。
挑战: 如果你对“孤独”的理解仅限于个人情感的孤独,那么你可能会觉得书中的“孤独”过于宏大、抽象,难以产生共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们都这么孤独?这种孤独具体体现在哪里?”

5. 文学风格的差异与个人口味

拉丁美洲的文化语境: 马尔克斯的写作深受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文化、神话和民间传说影响。这些背景知识的缺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对作品中的某些元素产生隔阂。
语言的艺术性与晦涩: 马尔克斯的语言极其丰富、华丽,充满了比喻和象征。然而,这种语言风格有时也可能显得过于密集,甚至有些晦涩,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去理解。
挑战: 即使你读的是翻译版本,那种密集的意象和复杂的句式也可能让你感到“累”。你可能会觉得阅读过程更像是在“攻克”一本语言难度很高的书,而不是轻松地享受故事。

总结来说,你感到《百年孤独》名不副实,可能的原因包括: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被过度宣传的光环,让你对作品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不适应: 模糊的现实与魔幻界限,以及作者冷静的叙事风格,让你感到困惑或不解。
叙事结构的挑战: 重复的名字、复杂的家族关系和非线性叙事,让你在理解故事和人物时感到困难。
情感体验的错位: 作者宏大的叙事和抽离的笔触,可能与你期待的更直接、更个人化的情感共鸣不符。
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的隔阂: 对作品所处的拉丁美洲文化语境和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够熟悉。

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阅读的体验。 如果你阅读《百年孤独》的过程充满了挫败感和不解,那么它对你来说“名不副实”是有其原因的。文学的魅力在于多元,并非所有伟大的作品都能被所有人喜爱。你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评价一部作品。

如果你想尝试更深入地理解它,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降低期望,以开放的心态阅读。
查阅一些关于魔幻现实主义和拉丁美洲历史背景的资料。
阅读一些评论,了解其他读者和评论家是如何解读作品中的魔幻元素和象征意义的。
不要强迫自己去记住每一个人物,而是抓住家族的整体命运和主题。

最终,阅读的目的是获得一种体验。如果《百年孤独》没有给你带来你所期待的体验,那么它对你而言是“名不副实”,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学们,请看这里:一个星核需要100亿年才能融合成恒星,然后有一百亿年的寿命最终归于寂灭

在这一百亿年的恒星寿命中,只有千亿分之一的几率,在合适的条件下产生生命,我们认识的绝大多数星系都是没有生命的。

诞生了生命的星球里面,也只有大概不足亿分之一能产生智慧生命,这里说的智慧,我们定义为“能意识和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生命的差异性。”这是智慧生命和无智慧生命的根本差别。

然后在这些智慧诞生以后,他们会组成群落,形成社会,同时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不断重复组织,分散的过程,原因仅仅是生命与生俱来的两个目标,繁衍和生存。

他们会不断去寻找和认识他们认为的世界的真相,直到掌握“科学”并将“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然后他们会在短短的几千年时间里面,迅速扩张,我们把时间轴放慢一些,你看,这个国家的人科技水平高一些,他们去攻打其他国家,获得各种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些事他们已经在几万年中做了无数次,最后的结果无非也是被科技水平更高的国家攻打。

好的,现在核武器出现了,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瑰丽的光芒,他标志着一种智慧生物终于有能力以主动意愿的方式灭绝自己。

非常意外,这颗星球上的智慧生物竟然突破了星球的限制,要知道每四百个文明才能有一个渡过核灭绝。让我们推迟下课一小会,看看我们的起源。

他们开始向其他星球殖民了,一开始只能去比较近的星球,看,他们失败了,但是很快就会有下一次尝试,很快他们就会拥有航行到星系边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新的能源,夸星系航行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不可能的,直到他们能够掌握维度折叠技术,一般认为掌握这种技术需要一百到两百年时间。再经过一千个左右的宇宙纪年,他们会掌握时间技术,然后开始尝试逆熵的研究,而我们就是很幸运成功的唯一一支文明。

好了,我加速了他们的恒星内化速度,这颗恒星再自转一周,就会进入寂灭期,它爆发出来的能量会冲击整个星系,刚开始的高热和电磁风暴和后续无尽的寒冷会摧毁一切生命。

啪!

下课!

user avatar

现代人习惯了书本中别人把感情直接写出来。

古代并不是这样,写作不怎么把自己主观感情写进去。要你自己体会感情。

不太会换位思考的人,就是完全不能理解这种写法,会觉得这是报流水账。

但是其实把主角感情写出来的写法,是在带风向,让你觉得主角的想法才是正确的。人会天然偏心主角。偏心主角就是偏心自己的感觉。

别人不说出口,你就不知道,通常是感知能力不明显的人。

user avatar

余华非常喜欢百年孤独。

有一次余华做节目,他说马尔克斯在描写美人儿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让美人儿消失,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佣人在晾床单,于是乎,他就突然想明白了,他知道该怎么样让美人儿消失了。

这就是美人儿乘坐床单飞走的原因。

他为什么要特意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呢?

他说,马尔克斯要在幻想里,找到一个真实的道具,这体现出一个作家写作的责任心。

这种真实的道具,往往能找到马尔克斯的身影。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我看书的习惯,和其他人不同,我不仅喜欢看书中的故事情节,也喜欢找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找创作意图最好的一个办法是,找作者在作品当中的影子。

作者为了让故事逻辑完整,往往会亲自下场进行解释说明,这些文字,有的被隐藏起来,有的被剧情隐藏起来。

举个不复杂的简单例子:

金庸为什么要塑造老顽童这样一个形象?为了让主角能走到主线上,所以,老顽童逼迫郭靖学九阴真经,老顽童偷蒙古军旗,让杨过等人进入绝情谷。

老顽童就是作者用来下场进行主线解释的“影子”。

却是经典的作品,这种“影子“越是难以发现。

再回过头来,说百年孤独。

在百年孤独的故事里,你几乎找不到马尔克斯下场解说的场景,任何一个情节的转折,抑或人物的交替,都非常自然,他们恰到好处,因此,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近乎完全隐藏!

如果你看书足够多,你就会明白这种隐藏,到底有多美高明!

什么叫刻意的安排?

是某一情节的出现,没有任何逻辑关联。

题主,如果你能随意找到百年孤独里,作者的“刻意”安排,那么,你完全可以靠写作吃饭。

但相信我,你找不着!

因为,你水平不够。

其次,我再阐述一下题主所谓的“流水账”。

要知道:百年孤独本身,是一部逻辑非常复杂的作品,其复杂的逻辑,用一种时空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使得作品当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剧情,都属于主线剧情。

这些严谨的逻辑剧情,不仅是小说内容的主线骨架,同样也是剧情本身。

这话是什么意思?

百年孤独的任何一段,都可以被扩展成一篇剧情丰满的小说,而偏偏百年孤独却用那一段话囊括了那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举例说一下:吉普赛人卖给何塞吸铁石,何塞以为能找到黄金,然后,他就拿走了老婆的“嫁妆”,进行地毯式的搜索,结果,他在河里找到了一个带有女人头发的挂坠。

这段话的内容,可以扩展成一个小说,情节也“跌宕起伏”,但百年孤独却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可是,话虽如此,这一段话的故事,却又无比清晰引人遐想!

又譬如这句话:

那是六月里一个美好的夜晚,天气清凉,月光明亮。两人一夜不眠,在床上嬉闹直到破晓,任凭夜风吹过卧室,吹来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亲属的哭号。

画面感……情节,内涵,完全包括在内,简洁明了而又生动深刻:一边是两个人情意绵绵,另一边是死者家属痛哭哀嚎。

最后,阐述一下题主所谓的不符合逻辑……

百年孤独是需要思考的文学作品,你不思考,怎么好意思质疑百年孤独呢?

我明白了,对题主而言,所有留白的作品就是垃圾文学。

所以你才觉得,侄子和姑母上床莫名其妙?

一个想破解羊皮纸的帅小伙。

一个内心感到无比孤独的漂亮女郎。

在一间他们都曾熟悉的房子里。

他们有共同的血脉牵引(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作品)。

所以,发生了关系。

怎么了?

而且,你以为作者是刻意为之的?

你知道作者铺垫了多少?

吉普赛人和何塞谈话时的场景,被大儿子遗传到了基因密码里。第一章。

家族中相同名字的人会有相似的命运。乌尔苏拉说的话。

姑妈会爱上侄子,侄子会爱上姑妈。相似情景。

这故事开篇马尔克斯就告诉你了啊!

何塞和乌尔苏拉之所以不上床,就是因为他们有亲戚关系,因为一旦他们发生关系,就可能生出一个长尾巴的后代!

你管这个叫缺少细枝末节的安排吗?

就像我前面所说:题主,如果你能随意找到百年孤独里,作者的“刻意”安排,那么,你完全可以靠写作吃饭。

但相信我,你找不着!

正如你所举的例子,这本就是百年孤独想表达的点,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刻意安排,因为作者就是这样安排的,你所举的“刻意”,恰恰证明了作者匠心独运的“不刻意”。因为故事只能是这样,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作者【逻辑不够】所安排的【刻意】情节,而恰恰是作者安排的恰到好处的情节。因为【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所以,你找不到百年孤独里的刻意。

因为,你水平真的不够。

user avatar

回答修改,惹不起某些不理智的三体粉丝。

相比于中国短暂的小说明清两代的生命,西方小说可谓是历史悠久。成就也更高。

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你当然可以欣赏类似战争与和平现实主义巅峰的宏大,描写细致,人物立体,思想宽广。

可是自从文学迎来了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文学在20世纪早就不是那个对实体的物质大写特写的年代了。你很难说80万字的《尤利西斯》有一半字数都是注释没有价值。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就只有十万字,听起来不怎么样。可是人家追求的根本不是你现实主义那一套。人家文中技法,格式令人拍案叫绝。

现代主义重视解构,重视意识。

传到拉美之后,马尔克斯的两位师傅福克纳和海明威,更是有了炫技写作之嫌。尤其海明威讲的冰山理论,你只需要展示30%冰山,读者会自行脑补剩下的。

人家本来就不打算太细致入微的描写。不然小说的隐喻,神秘感,对于拉美作家来说毫无价值。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代主义更甚拉美文学文中细腻的感官体验?精妙的比喻?独特的叙事结构?巧妙的文字游戏?和戏谑的反差之惊叹?

我为什么喜欢马尔克斯?我最喜欢马尔克斯书中的岁月感。我给大家贴几句。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生命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

他说:“吃屎!”

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永生永夜!”

这叙事结构,这语言的震撼力。奥雷连诺上校站在现在眺望未来,又在未来回望过去。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阿里萨站在现在回望过去的人生,或坦坦荡荡,或执着一生,说出这一辈子最坚定的心声。

这种摧枯拉朽的情绪侵蚀感才是马尔克斯最令人惊叹的地方。

另一方面,人马尔克斯写书本来也不是为了塑造人物,人家就是为了讲故事。马尔克斯的书和托翁不一样,没那么多思考,没那么多教育,就是写个故事,阅读体验极佳的故事。

坦白说,相比于三体这样的通俗文学,诸如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样的作家如果你喜欢,才需要更深的文学审美。

那河水冰冷,仿佛玻璃在流动。——马尔克斯

安斯的眼珠像是两粒烧尽的灰渣。——福克纳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博尔赫斯

这才是马尔克斯极其相似作家所追求的。我也很喜欢《战争与和平》,但是这么生动亲近又准确的比喻托翁书中就没有那么多了。托翁的书描写胜在广度和神态的刻画。走的分明是两条路。

另外你看马尔克斯的戏剧冲突不强吗,反转不激烈吗?往往在高潮的场景,马尔克斯总是用一句话戛然而止,然后让人久久伫立在余味中热血上脑。

无论是百年孤独的

“奥雷连诺……”

“不,是奥雷连诺上校。”

还是霍乱的

“在空中的一瞬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

读到这样的文字,怎么没有继续读书的欲望呢?

还有马尔克斯那些戏谑反差精妙的对比。

“我宣布,冰块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冰块,是烫的。”

你怎么想象到那个无知的拉美人在面临现代科技冲击时,在热带从没有见到过冰块。当吉普赛人拉来冰块的时候,那种无知,那种冲动,那种纯朴,那种求知欲和渴望啊!

我承认奥雷连诺这个人物性格没有那么丰富,可是他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不是吗?这就是马尔克斯精彩之处啊!马尔克斯笔下人物那些微妙又不失现实,甚至引人一哂的动作比比皆是。

百年孤独是用来享受的,你从中能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阅读快感。

毕竟那个老头子只是想告诉你,那片土地上曾经孤独上百年的家族,一阵飓风之后,可再也不会出现了。

百年孤独是严肃文学,但是绝不是不可读懂的。人类的文学发展千年,我们穷其一生无法得望巨人项背。以个人的主观视角,不听一直以来文学评价者的观点去指责流水账,不丰富,是万万不可得的。

而且想要通读文学,光读文学本门可是远远不够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似乎都要有所涉猎。甚至像尤利西斯那样的书还要读一读希腊神话。

将人类的智慧结晶统统纳入胸怀自不可能,倘若能把知名作品读之一二,已是绝对非凡之人。到那时倘若你不喜欢严肃文学,我相信你会有更多批评的意见和自我的理解。别人也便再无可指摘。

无论题主如何,这似乎是我的追求,我愿意读下去,然后用自己的理性和眼光评价这个世界。但是现在我的水平远远不够。

————————————————————

三体粉丝的谈心环节删除了,评论关闭了,哪怕题主说三体是世界第一名著让我不敢苟同。毕竟大部分都是立场性的发言。毕竟我发现,有些三体粉丝竟然认为红楼梦没有文学性。

毕竟普遍只会情绪化发言,只会谩骂指责,不拿出证据。

于是评论交流变得毫无意义。

挂俩人。

为了三体说红楼梦没有思想性,多少有点不择手段了。




但凡上知网搜一搜呢。


反驳与归谬的前提是理解,不是傲慢。

你们攻击红楼梦文学性差你要读过红楼梦吧,你要拿出证据吧,名著逻辑类推。你们和题主一样说三体是世界一流文学作品,你就比比世界名著。

我从不否认三体的科幻价值,但倘若你说文学性,是不可恭维的。知乎微博化,饭圈男孩也越来越多了。只是追的不是哥哥,是小说。

文学的评价不是主观标准,不是你不喜欢他于是就没有文学性。反之亦然。

user avatar

这个邀请的开篇就把我震惊了!!!

我实在不知道题主从那里得出的结论“超高人气的著作都是百万字左右”,第一个迷惑点是啥叫“超高人气”?诺贝尔文学奖里的很多作品都没啥人气,因为看不懂,它们本来就不是写给普罗大众看的。随便挑几个,这些书有啥人气?知名度还不如《白夜行》、《冰与火之歌》呢。第二,这些书可很少见到百万字的。




如果说上面的书太冷门,再挑一些普通人比较熟悉的经典小说。单本上百万字的也不多,全集有百万的,但那是人家写了一辈子的字数。非要要求一朵玫瑰花有白菜的斤两,这个实在太难为花了。











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评价一本小说先拿字数说事的。这是起点追书养成的习惯吗?不攒够百万字不看?


再然后题主盛赞了《三体》《红楼梦》《水浒》《飘》。您当然有权力提出自己的观点,排出自己心目中的榜单。毫无疑问,任何人都应该有这个权力。这四本书我个人也十分喜欢。但是,它们并不是同一条赛道上的作品。就好像奥运会,游泳有游泳的泳池、球类有球类的主场、田径有自己跑道,就算田径内部也细分着100米、400米、800米、马拉松、跨栏、竞走等等。把完全不同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按同一个标准比较,你是想干嘛?把所有比赛都打成铁人十项全能吗?

最后从你的叙述来看,你偏爱古典写实风格的作品,个人偏好而已,没什么好非议的。那么你就多看看这个风格的书就好,何必为难自己?非要跟后世这些充满了自我怀疑、自我折磨、自我纠结、自我切割,写出来就不是为了让人轻松愉快地阅读、就是为了向传统阅读习惯、向整个传统社会的精神体系挑战的书较劲?

真的,放过自己吧,也放过《百年孤独》,放过我们。至少在此时此刻,你和这本书没什么缘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