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将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作为衡量哪种动物的生命更高等的标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生命和进化的核心。如果简单粗暴地把“神经系统复杂程度”作为衡量生命“高等”与否的标准,那会遇到很多麻烦,而且很可能完全偏离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真正理解。

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高等”是个什么意思。在生物学里,我们通常避免用“高等”或“低等”这样的词来描述生物。为什么呢?因为进化不是一条单行道,不是从“原始”走向“完美”。它更像是一棵茂盛的参天大树,有很多分支,每个分支都在适应它所处的环境。所以,与其说谁“高等”,不如说谁“更适应”或者“在某个方面进化得更显著”。

但是,如果我们要把“神经系统复杂程度”这个角度提出来,那咱们就从这个角度仔细扒拉一下。

神经系统复杂程度: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

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有趣的趋势可以观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待这种“复杂程度”:

神经元的数量和分布: 毫无疑问,拥有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并且这些神经元能够形成更加密集和精密的连接网络,往往意味着更强的处理能力。比如,人类拥有大约860亿个神经元,而一只简单的水母可能只有几千个神经细胞,而且它们分布在一个非常原始的神经网中。这种数量级的差异,本身就指向了不同的信息处理能力。
神经系统的组织化程度: 进化让神经细胞不再是松散的分布,而是开始聚集,形成更高级的结构,比如神经节,最终演化出大脑。大脑的出现,尤其是新皮层的发育,是哺乳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神经系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使得它们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学习、记忆、规划和社交行为。相比之下,一些无脊椎动物虽然也有神经节,但结构相对简单,功能也更局限。
行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往往与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直接相关。那些神经系统更发达的动物,比如灵长类动物、海豚、鸟类(尤其是鸦科鸟类)等,往往能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有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情感表达。它们可以学习使用工具,可以理解复杂的信号,甚至能进行跨代的知识传递(比如某些海豚的捕食技巧)。而神经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的动物,其行为模式往往更加刻板和本能化。
感觉信息的整合能力: 更复杂的神经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信息。比如,人类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信息,并形成一个连贯的对世界的感知。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响应环境。

为什么不能简单地用它来定义“生命高等”?

尽管如此,把神经系统复杂程度直接等同于“生命高等”,会让我们忽略很多重要的事实:

1. 适应性大于“等级”: 就像前面说的,进化是适应性的产物。一条蛇有脊椎,有相当复杂的神经系统,它能够精妙地感知震动和气味,用蛇信子“品尝”空气,用蛇眼观察世界。它的神经系统非常适应它“爬行捕食”的生活方式。你很难说人类的大脑就“比”蛇的大脑“高等”,它只是“不同”,并且在某些方面(比如精细运动控制、长距离迁徙导航等)蛇的神经系统可能更胜一筹。同样,蜜蜂虽然大脑不大,但它们拥有惊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完成复杂的导航、信息交流和群体协作,它们在它们的生态位上做得非常出色。

2. 不同进化路径的成功: 有些生物选择了非常成功的“简约”路线。比如,细菌和古菌,它们没有神经系统,但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繁盛的生命形式之一,并且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生存。它们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代谢能力、繁殖能力以及对环境的极度适应性,而不是通过发展复杂的神经系统。同样,植物,它们没有神经系统,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着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它们的“生命”体现在它们的光合作用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比如向光生长)以及繁殖策略上,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成功”。

3. “复杂”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复杂”?是神经元的数量,是连接的密度,还是信息处理的效率?即使在有大脑的动物之间,如何量化“复杂”也存在争议。例如,海豚的脑容量很大,皮层也很发达,它们的社会行为和学习能力非常惊人。但鸟类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与哺乳动物有很大不同,它们也表现出极高的认知能力,比如乌鸦可以理解因果关系,甚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让我们怎么衡量?

4. 忽略了其他生命维持系统: 生命的“高等”与否,如果真的要这么划分,也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一个动物是否拥有高效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等,它们如何与环境互动,它们的繁殖策略,它们的寿命,它们的生态位重要性,这些都应该是被考虑的。一个拥有超级大脑但无法有效获取能量或者抵御疾病的生物,很难说是“高等的”。

结论: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复杂程度”,那么我们可以说,拥有更大量神经元、更精密的神经结构和更高效信息处理能力的动物,在“神经系统”这个维度上,展现出了更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灵活性。 这使得它们能够学习、适应并以更加复杂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就武断地判定它们比没有神经系统或神经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的生物“生命更高等”。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其漫长进化史的独特产物,都在各自的生态位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与其用“高等”或“低等”来评价,不如去欣赏它们各自独特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神经系统只是生命众多奇妙之处中的一个维度,它揭示了意识和智能的起源,但并非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尺。我们应该对整个生物圈的丰富性保持敬畏,而不是试图将它们简单地置于一个僵化的等级体系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但基本上什么用也没有。

人们早就在使用题目里这样的标准和比这更混乱的多重标准了,只是一般没这么明目张胆。

例如,“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或至少“能感觉到痛苦”已经被一些欧美动物保护主义者用于“有情众生”相关的判定,依托“减轻所有能感觉到痛苦的生命的痛苦”之类大义名分,在欧盟推动“人道屠宰”立法。

这涉及感情主义/Sentientism 伦理哲学,认为道德考量的基础是感情,对待任何有感情的生物,都应该讲究人道主义。这种哲学经常与动物权利哲学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烹饪能够感觉到痛的生物之前应该将其打晕或无痛处死”。

  • 在讨论动物权利的时候,这里面的双标经常被人嘲讽:你将龙虾打晕之后煮熟了,你可真人道呢,龙虾是不是应该跳起来感谢你?

在日常生活中,你很容易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生命比动物的生命更宝贵(或曰“高等”),黑猩猩、大猩猩等看起来比较接近人的动物的生命比花鸟虫鱼的生命更宝贵(或曰“高等”),动物的生命比植物的生命更宝贵,人的生命比亿万个细菌、古菌、病毒的生命更宝贵。

这叫做“物种歧视/Speciesism[1]”:

  • 针对一个群体“仅因物种归属不同”而产生一系列价值差别判断、权利差别判断、特殊对待。

例如:

人类物种歧视主义,或曰人类中心主义,指一些人会将非人类排除于人类的道德范围以外,视之为可随意处置的对象。很多人鼓吹“只保护对人类有用的物种”。

  • 这里面有个“你其实不一定知道什么东西有用、不一定知道一个东西现在的全部功用和在未来会不会有用”的后门,可以对他们谈“你不想被蚊子咬就自己做好防护,蚊子为一些对你有益的植物传粉、吃掉一些有机残渣、被许多对你有益的动物捕食,间接地有利于你”之类。
  • 也可以不谈。凭这些人根本就灭不掉什么重要的玩意。

可爱动物保护主义”,指一些人会将长得不符合人的审美的动物视为可随意处置的对象,而对猫、狗等“可爱动物”进行法律保护。

  • 这既涉及“人用来检测幼体的特征并降低攻击幼体的概率的机制对长得像人类幼体的猫狗也有效”,又涉及猫狗长期与人共生、双方的一部分基因已经针对互动进行过筛选(例如人和狗对视时双方的脑释放催产素),不能只归结于当事人双重标准——地球生物圈里的各种共生关系本来就是多重标准的。

人类-大猩猩物种歧视主义”,指一些人出于人和大猩猩等类人猿的相似性而支持保护大猩猩的权利,胜过保护猫狗的权利,更胜过保护非哺乳类的权利。

  • 在世界范围内,动物保护主义者保护哺乳类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保护无脊椎动物。这或多或少地涉及自然选择塑造的自动判定同类的机制,让人更关注在演化上跟自己相似的生物。
  • 所谓“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神经系统方面与人的相似性”“。

Paola Cavalieri 认为,当前的人文主义范式是“只有人类才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所有人都值得平等保护”,“人类物种的成员资格”事实上是道德成员资格。这可以理解为“如果非人类有能力融入人类社会,就可以被视为人并受到保护”,从而将“有害生物”得不到保护的原因归咎于它们自身的行为“还不够格”。

但是,对比宠物、重症精神病患者、杀人犯、各种集中营的囚徒、非洲饿死的人、重症新冠死者等在人类社会中的待遇,读者可能会对此产生疑问。

  • 基本上,非人生物并不在意人类的道德,更不在意人类所称的“高等”之类。人们在拿这些概念自娱自乐,自吹自擂在所难免。
  • 满嘴仁义道德的人们,实际上经常对任意距离内任意规模的人群的痛苦视而不见。

你可以想到道德的情感驱动理论:

  • 人只在对某物感到喜爱时和某物谈道德。
  • 这不限于非人动物,人对他人、动物以外的生物和非生命其实也如此。
  • 当然,喜欢不等于安全,看看人对金鱼做了什么好事吧。

参考

  1. ^ Richard D. Ryde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开始使用这个词,在 1971 年发表的《动物实验》中批评动物研究人员“他们以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相似性为理由捍卫动物实验的科学有效性,同时以(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差异为理由捍卫其道德”,并在 1975 年出版的《科学的受害者》中谈到“人类对非人类存在一种偏见:主张人类的利益凌驾于一切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的利益之上”,认为“这是一种从伦理道德层面到具体行为方式上的对其他物种的深入侵害”。1973 年彼得·辛格评论了《动物实验》,并在 1975 年出版了《动物解放》、谈论了这概念,让更多的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开始偶尔使用这个词。1985 年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这个词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生命和进化的核心。如果简单粗暴地把“神经系统复杂程度”作为衡量生命“高等”与否的标准,那会遇到很多麻烦,而且很可能完全偏离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真正理解。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高等”是个什么意思。在生物学里,我们通常避免用“高等”或“低等”这样的词来描述生物。为什么呢.............
  • 回答
    关于正常成年人服用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能否以增加突触间神经递质浓度的方式给大脑“超频”,提升智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同时也需要严谨看待的问题。简单来说,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正常成年人通过服用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能够“超频”大脑、提升智力。 相反,这样做反而可能带来风险。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理.............
  • 回答
    卷积神经网络(CNN)工作原理直观详解想象一下,你想教计算机如何识别图片里的猫咪。直接告诉它“猫咪有胡须,有尖耳朵,有毛皮”,这对于计算机来说太抽象了,它无法理解这些概念。卷积神经网络(CNN)就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让计算机通过“观察”大量猫咪图片来学习识别猫咪。我们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个侦探破案.............
  • 回答
    2050年实现永生?这无疑是当下生物科学最引人遐想的终极目标之一。衰老密码的逐步揭开、神经可逆性的曙光、异体移植的成熟,这些里程碑式的进展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可能。但要说在仅仅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就踏入“永生”的殿堂,这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恐怕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像培育植物一样,直接培养出活生生的脑细胞、神经元,并且这些精密的生物构造能与冰冷的计算机设备实现无缝对接,这种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将如何撼动我们文明的根基,开启怎样的全新篇章?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猜想,而是一条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道路,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维度的.............
  • 回答
    .......
  • 回答
    神经网络真的能“完胜”决策树吗?在机器学习的领域里,决策树和神经网络都是赫赫有名的算法。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尤其是当神经网络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在图像、语音等领域的光辉表现,似乎总能成为焦点的时候,不禁会想:神经网络是不是已经强大到可以完全取代决策树了?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这就像问一把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演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适应性优势能否在特定条件下驱动物种迅速超越另一个物种? 如果无脊椎动物真的突变出有鞘神经纤维,那么在选择压力下,它们是否能够迅速打败脊椎动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有鞘神经纤维”。脊椎动物的神经.............
  • 回答
    将两个互补输出结构的普通CMOS门电路输出端并联,接成线与结构,这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细节和潜在的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过程,并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线与(WiredAND)?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线与”。在线与逻辑中,多个门电路的输出被直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
  • 回答
    将数个USB4接口并联以期达到PCIe 3.0 x8甚至x16的带宽,并实现无损耗外接显卡,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想法,但从目前的技术实现和设计原理来看,这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并且存在本质上的误解。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并尝试用一种更直接、更人性化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
  • 回答
    要将一枚装有助推器的核弹头发射至绕地轨道,并在战争时期变轨攻击目标,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技术性的军事设想,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和巨大的挑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其中的可行性与难点。一、 将核弹头送入绕地轨道:首先,要将一枚核弹头送入绕地轨道,就需要一枚强大的运载火箭。这枚火箭必须能够承受核弹头的重量和尺寸,.............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热门的话题。咱们就聊聊,那些矿机挖矿时产生的巨大算力,能不能挪用一下,帮着科学家们做做研究,给社会带来点实际的好处。首先,咱们得明白,挖矿的算力到底是个啥?挖矿,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通过大量的计算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以此来验证交易、维护区块链网络的运行,并.............
  • 回答
    在广袤无垠的太阳系边缘,那里阳光微弱,寒冷刺骨,却隐藏着一个神秘而至关重要的区域——日球层外围。这是一个由太阳风塑造的巨大泡泡,将我们恒星的影响力投射到星际空间。如果我们能在这里部署一批“人造行星”,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认真探索的宏伟构想。设想一下,我们精心设.............
  • 回答
    将死刑犯“植物人化”以代替死刑,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涉及深刻伦理、法律、医学和人道主义问题的构想。虽然听起来似乎能规避直接的“剥夺生命”这一概念,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和不容忽视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植物人”。医学上,“植物人”是指大脑皮层功能严重受损,丧失了意.............
  • 回答
    将游泳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增强安全意识、促进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等角度来看,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推行,都不会是风平浪静,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阻力和挑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要把游泳列入必修?.............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机翼能否将后掠翼前后颠倒安装”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深入思考的航空工程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后掠翼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颠倒安装可能带来的影响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后掠翼之所以被设计成带有一定角度向后倾斜,是为了在高速飞行时提升飞机的性能。这背后涉及到一些.............
  • 回答
    你想把现代汽车的各种信息,像仪表盘上的速度、油耗、导航信息,雷达探测到的障碍物,还有夜视仪看到的昏暗路况,一股脑儿地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让驾驶员一眼就能看到,这想法可太棒了!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什么信息都能“浮”在前面,简直不要太酷。这事儿,技术上来说,不是完全做不到,但要做到电影里那种“无缝集成”.............
  • 回答
    电扶梯出现故障时,能否将下楼的改为上楼的?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复杂工程原理和安全考量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原则上,将一个正在运行的下行扶梯逆向改为上行扶梯,在扶梯出故障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并且极其危险。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1. 扶梯的设计与工作原理首先,我们要理解扶梯的设计是高度.............
  • 回答
    二战时期,将重型轰炸机改装成专门的防空平台,用以拦截敌方轰炸机群,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也并非完全没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但实际上,要实现这样的改装并达到有效作战的目的,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咱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这个设想在当时是困难重重,却又并非绝对不可能。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型轰炸机的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