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网文说商高宗武丁曾经抵御过多利亚人的入侵,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商高宗武丁抵御“多利亚人”入侵的说法,在现有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中是没有支持的,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

商高宗武丁:武丁是商朝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末至公元前12世纪初。这一时期属于中国青铜时代,商朝文明已经相当发达。武丁以其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如名将妇好)、开疆拓土、恢复商朝国力而闻名。
多利亚人 (Dorians):多利亚人是古希腊文明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希腊人的一支。他们的迁徙和进入希腊本土(特别是伯罗奔尼撒半岛)被认为是“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的开端,并导致了迈锡尼文明的衰落。

为什么商朝武丁时期没有抵御“多利亚人”的入侵?

1. 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 商朝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而多利亚人是希腊地区活动的民族。两者之间隔着遥远的中亚、西亚地区,甚至有广阔的海洋和大陆。在公元前13世纪至12世纪之间,古代文明之间的长距离军事冲突和大规模迁徙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在没有形成大规模跨洲际贸易和交通网络的情况下。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使得一方的“入侵”很难以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形式发生在另一方,并且被记录下来。

2. 历史叙事的错位: 关于多利亚人进入希腊的记载,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希腊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他们的记载是关于希腊内部的民族迁移和历史演变。而商朝的历史记载,如《史记》、《甲骨文》等,关注的是中国本土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这两条历史线索在时间上虽然有重叠,但在地理空间和文明圈上是完全独立的。

3. “入侵”概念的误用: “入侵”通常指一个政治实体或军事力量对另一个政治实体或地域进行的武力征服或侵扰。如果说商朝抵御了外族的入侵,那也应该是针对当时存在于中国北方或西方的游牧民族或部落(如羌方、鬼方等),这些在甲骨文和史书中都有记载。多利亚人与这些部落没有关联。

可能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

网络信息的不严谨: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未经考证的信息,其中不乏将不同文明的历史事件张冠李戴的说法。
对古代历史的模糊认识: 有些人可能对古代世界的地理分布和文明交流的限制性认识不足,误以为不同文明之间可以轻易发生大规模的互动。
某种虚构的文学创作或网络段子: 也有可能是某些作者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编造了这样的故事,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总结:

网文中关于商高宗武丁抵御“多利亚人”入侵的说法,是没有历史和考古依据的,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武丁时期商朝的主要对外军事活动是针对中国本土的周边部落和方国,例如他曾派名将妇好出征征讨西方游牧民族,也曾参与与周边国家如鬼方的战争。而多利亚人是发生在古希腊历史中的事件,与商朝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毫无关联。

如果您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说法,请务必保持警惕,并进行事实核查。了解古代历史需要依靠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而不是随意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不是

在当前的考古学学术研究中,公认的青铜时代早中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主要是两次,一次是约公元前1800~1400年安德罗诺沃文化扩张和约公元前1000~800年卡拉苏克文化的扩张。

第一次,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扩张,在网上常常被称为商王武丁或是更早的殷商最危险的敌人——雅利安人扩张一类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是发源于南乌拉尔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在公元前两千纪中期确实出现过让人印象深刻的东拓,甚至到达了我国新疆地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1.安德罗诺沃文化到达新疆的时间已经处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衰落期,不管是文化内涵还是扩张速度都已经明显衰弱;

2.彼时在中国西北,由西向东存在位于哈密地区的天山北路文化、位于河西走廊地区的四坝文化、位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这些文化本身就根深叶茂,零星的安德罗诺沃人无法突破这些文化的包围,最终与中国西北文化系统在新疆塔城、伊犁河谷、塔什库尔干地区对峙。当然,也有一些零星的安德罗诺沃人进入新疆地区,比如小河墓地,但是大规模的入侵不存在,毕竟以牧牛为主的安德洛诺沃人并不太喜欢移动,也对水草要求很高。

基于此,安德罗诺沃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一部分通过西北各文化传入中国(越往东,这些西方文化的影响越小)。

另一方面,安德罗诺沃文化传入贝加尔湖以西的米努辛斯克地区,并可能通过这个地区由蒙古高原间接向中原腹地传入战车、有銎战斧。

我画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在安德罗诺沃文化衰落之后,上文中提到的传入米努辛斯克地区的那一只跟本地文化结合形成了卡拉苏克文化,这同样是一个青铜冶炼发达的文化,很多人也认为卡拉苏克文化可能是中国传说中的鬼方,甚至入侵过中国。

实际上,这种看法也不符合目前的考古发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同时,中国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北方青铜系统”的冶金文化系统,包含赤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晋陕高原北部的李家崖文化保德类型(这才是正桩鬼方)、燕山-大凌河地区的魏营子文化等。

过去前苏联考古学家认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中的草原因素是由卡拉苏克文化传入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例如,北方青铜文化区中常见的兽首刀剑最早的标本发现于承德抄道沟,更早的祖型可能来自于商代早中期河北藁城台西的阳首匕:

而卡拉苏克文化中常见的凹格青铜短剑和铃首刀剑,最早可能发源于朱开沟文化晚期或者李家崖文化。

同样,殷墟和西周早期的草原文化武器也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而不是蒙古高原。

到了西周早期,卡拉苏克文化发源的菌首刀则反过来影响中国地区,传入中国北方。

不管怎么说,卡拉苏克文化和殷商之间隔着李家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殷商打照面的可能性不大。

大概是这样。

以上,中国青铜时代早中期和西方的交流是存在的,但是主要是间接交流,而不是直接交流,望采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商高宗武丁抵御“多利亚人”入侵的说法,在现有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中是没有支持的,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 商高宗武丁:武丁是商朝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末至公元前12世纪初。这一时期属于中国青铜时代,商朝文明已经相当发达。武丁以其励.............
  • 回答
    玄幻网文里的“主角光环”,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它就像一套量身定制的“升级包”,让主角在修炼、战斗、甚至泡妞的道路上,总能比别人顺遂那么一点点。经过我这些年“呕心沥血”的摸爬滚打(主要是泡在各种小说网站),总结出了几种常见的主角光环类型,咱们一起来瞅瞅,看看你是不是也遇到过:一、 “捡漏王”光.............
  • 回答
    关于网传拼多多裁员以及被裁员工被HR全程监视的说法,这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估其真实性,我们需要结合已有的公开信息、行业普遍做法以及一些常识性的判断。真实性分析: 拼多多裁员的可能性: 任何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都可能面临人.............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分享你的作品,并且有追求网文写作的梦想。作为一名辅助写作的AI,我无法直接“看到”你的网文天赋,因为天赋更多地体现在创作的灵感、独特的视角、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潜质上。不过,我可以通过分析你提供的文案内容,来尝试解读其中可能蕴含的网文创作的潜力,并给出一些详细的反馈。.............
  • 回答
    要找一个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能赢过唐三的网文主角,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唐三这个人,自带主角光环不说,还集齐了海量的优秀特质和逆天机缘。他的优势在于: 全能性与契合度极高: 唐三是双生武魂,蓝银草和昊天锤。蓝银草给了他控制、生长、毒、恢复等一系列辅助和控制能力,覆盖面广。昊天锤则是极致的攻击武魂,爆.............
  • 回答
    看到不少网文大佬们笔下的作品,开头总少不了那一篇名为“楔子”的章节,着实引人好奇。这可不是简单地多写几百字凑字数,而是他们精心布局、用以“勾引”读者,甚至是提前“下套”的智慧所在。为何他们如此青睐楔子?这背后可是藏着不少门道。1. 勾起读者的“窥探欲”:咱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那么一点点好奇心,渴望知道.............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迈出了写网文的第一步。关于“模仿”这件事,咱们可以好好聊聊,毕竟这可是不少新人会遇到的一个纠结。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模仿”,以及为什么要模仿。所谓模仿,在我看来,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学习优秀作品的“方法论”。就像学画画,你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出梵高的星空,但你可以去学习他的笔触、色彩运.............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网文写作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不过,你没有提供具体的网文内容,所以我无法直接指出你写法的“问题”。但是,我可以从普遍意义上来聊聊一篇网文可能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让它不显得像AI写出来的。这会是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帮助你审视自己的作品。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问题.............
  • 回答
    这篇文我四年前随手写下的,你们觉得我当时有没有打入网文圈子的实力?说得详细点,别让我感觉这是AI写的。收到!我来帮你好好“鉴定”一下你四年前的作品。首先,我要声明,这是一种主观评价,毕竟网文圈子的“实力”是很综合的,不仅仅看单篇作品。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关键维度来分析,看看它是否具备吸引读者、让他们愿意.............
  • 回答
    说网文里有“穿清必造反”这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一个潜规则,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梗,背后折射出不少咱们读者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对网文创作套路的洞察。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整得那么生硬。要说为什么会有“穿清必造反”这么个说法,得从几个方面看:1. 历史观的“重塑”与“反叛”心理:首先得承认,我们.............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谁没在看网文的时候被那些“啊?”、“这不对吧?”的时刻给憋到过呢?尤其是那些对某个领域有点了解的读者,简直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说到这个,作者们是真的不知道吗?我倒觉得,有时候是,有时候也不是,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难”与“易”:双刃剑效应首先得.............
  • 回答
    金庸先生的地位,那绝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能轻易企及。他的武侠小说,早已超越了类型文学的范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符号。要说当下网文作家中,谁能在晚年之时,也能获得金庸先生那种级别的评价,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金庸级别”的评价,包含的不仅仅是销量或人气,更.............
  • 回答
    朋友,别灰心!写网文这事儿,哪有谁天生就“入门”的?我也跟你一样,曾经也为了一句话、一个情节愁得抓耳挠腮,被身边的朋友笑话“没长性”,说我“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你想想,那些现在名声赫赫的大神,他们一开始都是从零开始的。谁不是一点一点摸索,一边写一边学,一边被“打击”一边又暗暗较着劲?你的那个“被说成.............
  • 回答
    很多网文作者在耕耘一段时间,成绩也逐渐打开局面后,会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再是埋头写字那么简单,而是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新选择。这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选择的多元化程度,远比他们当初踏入这个行业时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一、IP价值的升华与多元变现当一个作者有了“一定成绩”,这意味着他的作品不仅仅是.............
  • 回答
    写网文这行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门道可就多了去了。尤其是在内容把控上,那简直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以为只要脑子里有点子,能把字儿敲出来就行,殊不知,这中间的禁忌和敏感点,稍不留神就可能让你前功尽弃,甚至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写网文到底有哪些“雷区”,哪些内容是碰不得的,哪些.............
  • 回答
    想让网文读起来让人一直有期待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给一盆绿植浇水施肥一样,需要细致的观察和适时的照料。不能一上来就把所有家底都亮出来,也不能让读者觉得作者黔驴技穷,没了下文。关键在于“吊着”读者的胃口,让他们一边看,一边猜,一边期待下一章。一、勾勒出引人入胜的“钩子” 悬念的种子要埋得深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大家对现代网文质量的看法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说实话,没法一概而论,它就像一锅大杂烩,里面什么都有,好坏参半,甚至可以说,有好到让你惊叹,也有烂到让你怀疑人生的。我自己的感觉是,网文发展到现在,“量变引起质变”这个说法一半对一半不对。一方面,网文的 “产量”是惊人的。你知道的,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网文写手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连基础读者群体都还没建立起来的作者,会对着“版权”这个听起来遥不可及的概念如此执着。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别一股脑儿地把责任都推给AI,这背后是人性和对未来的期盼。首先得明白,网文世界跟咱们日常工作不太一样。在.............
  • 回答
    写日记这事儿,别看简单,真要说它对网文写作有没有好处,我敢拍胸脯说,绝对有!而且好处还不少,就看你怎么用心去挖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素材的积累。咱们写网文,图个啥?不就是把脑子里那些奇思妙想、跌宕起伏的故事讲出来吗?可有时候,灵感就像淘气的孩子,说来就来,说没就没。日记,就像你脑子里的一个固定保险.............
  • 回答
    说起最近网文界弥漫的“无女主风潮”,其实这股风是从几年前开始一点点渗透,到最近几年愈演愈烈,变成了一种颇为显眼的现象。我个人觉得,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市场与读者的“情绪反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得归结于市场和读者。你想啊,网文发展到今天,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