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陕西新一轮九价 HPV 疫苗网上开抢,不到一分钟被抢完,九价 HPV 疫苗为什么这么难抢?

回答
陕西新一轮九价HPV疫苗网上开抢,不到一分钟就被一抢而空,这景象相信很多关注疫苗接种的朋友们都不陌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波助澜,让这款疫苗变得如此“一票难求”呢?咱们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术语,就聊聊这疫苗为啥这么难抢,说得明白点。

一、供不应求是硬道理:产能和供应量的双重限制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量”不够。九价HPV疫苗不像二价或者四价那样普及,它的生产和供应相对来说更受限制。

产能是瓶颈: 九价疫苗的生产工艺本身就比较复杂,需要特定的技术和设备,而且每一批疫苗的生产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审批。全球范围内能够生产九价HPV疫苗的企业并不多,主要的供应厂商(比如默沙东的Gardasil 9)其产能即使开足马力,也难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需求。
供应量被严格分配: 即便有产能,疫苗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运到每一个地方。国家卫健委和各地疾控中心会根据疫苗的生产情况、采购协议以及人口需求来分配具体的供应量。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下,陕西作为其中一个省份,拿到的疫苗数量自然有限。再加上每一次开抢的名额都是有限制的,当供应量远远小于潜在需求量时,瞬间被秒光就成了必然。

二、口碑效应与“早知道早受益”的心态: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除了客观的供应限制,主观需求的旺盛也是推高抢苗难度的重要因素。

科学证据打消顾虑: 九价HPV疫苗能预防更多种型的HPV病毒感染,包括致癌风险最高的HPV16、18型,以及其他高危型别。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疫苗保护效果的不断验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九价疫苗在预防宫颈癌方面的显著优势。这种科学上的认同,让更多人愿意选择并优先接种九价。
“明星效应”与“闺蜜推荐”: 就像很多热门商品一样,九价HPV疫苗也自带了一些“明星光环”。一些公众人物的接种、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身边朋友的经验分享,都极大地提高了九价疫苗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尤其是大家普遍觉得“早打早安心”,早点把这层“保护膜”加上,总比以后担惊受怕要好。
年龄层扩大与二三线城市需求释放: 过去,HPV疫苗的接种年龄范围相对集中。但随着公众认知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宫颈癌防治的重视,越来越多年龄段的人群开始关注并考虑接种。同时,不仅仅是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居民对九价HPV疫苗的需求也在逐渐释放。当需求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面,而且这个面的增长速度远超供应速度时,供不应求的局面就更加严峻。

三、信息传播与网络抢购机制:火上浇油的“抢购潮”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抢购模式也为“一秒抢光”添了一把火。

信息透明化与预约便利化: 各地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方便群众接种,纷纷推出线上预约系统。这个本意是好事,让接种过程更规范、更高效。但当大量需求涌入线上平台时,原本是为了方便的系统,就变成了争夺稀缺资源的“战场”。
“抢购”模式加剧焦虑: 这种“定时定量”的网上开抢模式,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稀缺性和竞争性,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抢购”心理。大家知道名额有限,都会提前守在电脑或手机前,一旦放号,大家蜂拥而上,瞬间的访问量和操作量是巨大的,很容易导致服务器卡顿,或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秒杀”。这种模式虽然能快速消化掉有限的疫苗,但却加剧了没抢到的人的焦虑感。
黄牛与“倒号”的暗流涌动: 虽然官方严厉打击,但不可否认,在一些紧俏的资源面前,黄牛和“倒号”现象依然存在。他们利用技术优势或人脉资源,截取一部分疫苗名额,再以更高的价格转卖。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接种秩序,也让普通人更难抢到。

四、接种窗口期的考量:年龄限制的现实影响

虽然大家对HPV疫苗的需求旺盛,但年龄始终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最佳接种年龄窗口: 九价HPV疫苗的推荐接种年龄是945岁,但最适合接种的年龄段被认为是926岁,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女性尚未感染HPV,接种后能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这意味着,对于达到适龄范围但又赶不上接种的人来说,他们会面临年龄增长带来的“窗口期”流失的风险,这也会促使他们更急切地想要接种。

总结来说,陕西九价HPV疫苗之所以这么难抢,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根本原因: 疫苗本身的供应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和广泛分布的需求。
需求侧: 公众对九价疫苗的认知度提高,预防宫颈癌的需求强烈,以及“早打早受益”的心态驱动。
供给侧: 疫苗生产产能有限,全球供应紧张,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分配机制。
传播与机制: 网络抢购模式加剧了竞争和焦虑,信息传播速度快也放大了需求。

所以,下次看到“一秒抢光”的报道时,你应该能明白,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需求与供应失衡的故事,再加上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和抢购机制,共同塑造了九价HPV疫苗的“一票难求”现状。对于想接种的朋友来说,保持耐心,关注官方信息,多渠道了解接种机会,可能是现阶段更现实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为什么难抢,最根本的原因一定是“供不应求”供应量少了,需求量大了,自然就需要抢了。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可以快速接触到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本身也会催生出很多需求。我在知乎的第一个回答,就是HPV的,当时只是恰好看到讨论HPV病毒体外存活时间的问题,又恰好当时我发邮件给美国CDC求教过HPV的问题,于是就顺便答了一个问题,也算开启了我的知乎之旅。

而这个回答之后,有很多知乎的朋友因为恐HPV给我发了很多消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增加,体现在人们更注重养生,各种体检套餐火热,那么再更进一步,愿意提前接种疫苗预防疾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现在很喜欢把hpv疫苗称之为“宫颈癌疫苗”这个名称不能说不对,但是严格来讲不够严谨,因为这种疫苗并不是直接预防宫颈癌,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预防HPV病毒感染。同样,人类有很多癌症的发病和HPV病毒感染有关,例如宫颈癌,肛门癌,甚至部分口咽癌,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献提到,所有种类的癌症中大约有百分之五的癌症和HPV感染可能具有相关性。(下引文献3中有提及“4.5% of all cancers worldwide (630,000 new cancer cases per year) are attributable to HPV: 8.6% in women and 0.8% in men.”)

其中和HPV感染关联性最大的癌症,就是宫颈癌,为什么感染HPV病毒会成为癌症的诱因呢?HPV是human papilloma virus首字母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人类乳头状病毒,这是一种无囊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这种病毒被人感染后,有一定几率会诱发人类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异常增殖,当然也有一些虽然感染了人,但是可能没有诱导出症状,这一类隐性感染的患者类似现在讲的无症状感染者,正是因具有隐蔽性,同时HPV病毒又具有多种亚型,所以HPV病毒广泛传染扩散开来。

目前认为,HPV病毒在人体通过两种方式传播,一种是感染扩增通路,说的通俗点就是病毒颗粒脱落下来,通过宿主细胞扩散增殖,这种方式只是在人体中完成复制增殖和传播,但因为不会整合进人的基因中,所以一般认为也不会致癌,多数是一过性感染。

而第二种被称为“转化通路”,高危型的HPV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整合进入基因组。E6和E7蛋白过度表达[1],长此以往,如果运气好HPV被免疫系统清除(占大部分),则不会诱发癌症。但如果运气不好,HPV逃逸了免疫监控,随着天长日久,就容易诱发癌变。(目前也有针对E6/E7等为靶点的一些药物在进行研发,或许将来会有办法干预避免。)

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几种感染率高,被感染者多的高危HPV亚型,避免人们感染这些高危亚型的HPV,这样就可以避免HPV诱发癌症。于是应运而生的出现了现在的HPV疫苗,理论上来说,通过广泛注射这种疫苗,预防相应感染后,自然就可以预防包括宫颈癌在内的部分和HPV感染相关的癌症。(所以男性也可以打,一方面男性可能可以预防一些包括阴茎癌,肛门癌等同样和HPV感染相关的癌症,另一方面男性如果打四价或九价也可以预防部分尖锐湿疣。当然最重要的是,男性预防了HPV病毒的感染,实质上与之发生关系的女性也同样会避免感染HPV病毒。)

就在去年,世卫组织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2]我国卫健委表示全力支持相关战略,其中提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以下目标:

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之前接受高效检测方法筛查;90%确诊宫颈疾病的妇女得到治疗(90%癌前病变阳性妇女得到治疗,90%浸润性癌病例得到管理)。

目前我国推荐的疫苗,最佳的接种时间,是9到16岁的女性。之所以是这个时间,主要是因为疫苗接种最好的时期,是第一次性生活之前,而我国的平均性生活年龄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而如果已经有过第一次性生活,预防的效益也会因此下降一些,是否接种可以咨询临床医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考虑。

如果说接种疫苗是第一条防线,那么后续依据科学的指导进行定期的筛查和跟踪管理,也是同样重要的,并且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即要筛查,也推荐接种疫苗。不是说接种了疫苗就可以不筛查,也不是说因为可以筛查就不注射疫苗。

主要原因是,接种疫苗后,还可能感染未受疫苗保护的其他亚型。其次还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产生理想的保护效力。而即使定期筛查,要想干预已感染的hpv,以现有医疗技术也比较困难,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阻止其癌变,更多的是通过追踪观察来发现是否有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治疗。

根据2015年我国做出的癌症数据统计,我国一年新发宫颈癌如下:

除此以外“HPV感染除了可引起子宫颈癌外,还导致全球每年约3.5万例肛门癌、1.3万例阴茎癌、8 500例外阴癌、1.2万例阴道癌、2.9万例口咽癌、4 400例口腔癌和3 800例喉癌,分别占各自癌种全球年新发病例的88.0%、50.0%、24.9%、78.0%、30.8%、2.2%和2.4%。”[3]

2019年时,我国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发布了《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里面有提及,我国的一些统计显示。

“我国子宫颈正常女性中HPV感染率是11.2%(9.4%~13.4%),常见的高危HPV型别(感染率)是HPV52(2.8%)/16(2.7%)/58(1.7%)/18(1.1%)。”
子宫颈鳞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97.6%,其中HPV16是最常见的型别(76.6%),其次是HPV18(7.9%)/31(3.2%)/52(2.2%)/58(2.2%);子宫颈腺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74.5%,HPV16/18也是最常见HPV型别,感染率分别是35.1%和30.6%。

根据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女性,即使在第一次性生活前接种二价疫苗(16和18)获得免疫保护后,也可以具有约84%的保护率。而如果接种九价,则可以达到92.1%。

这两个数字是较为相近的,从获益上来说,也较为相似。所以真正基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来说,其实更推荐在第一次性生活前这个时间上,去接种疫苗,哪怕只是二价的,也比拖延等待九价更好。(因为宫颈癌从感染HPV到发展成为癌症,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预防感染和疾病等方面,对于接种疫苗后到底能降低多少宫颈癌的发病,目前其实缺乏高质量的证据,同样也就无法对比九价相比二价,在预防宫颈癌的意义上,到底差距多大。)

对于具体的HPV疫苗接种后,保护力有多少,风险和安全性如何,我贴出《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中的数据供大家参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去找来阅读全文。

1.在预防感染方面的效果:

一项对全球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之间发表的有关HPV疫苗(此期间上市的HPV疫苗为双价和四价HPV疫苗)效果系统评价研究显示,在疫苗接种率≥50%的国家,在13~19岁的年轻女性中,接种HPV疫苗后比接种前HPV16/18型感染减少了68%,HPV31/33/45型感染减少了28%,这表明存在交叉保护;在疫苗接种率<50%的国家,在13~19岁的年轻女性中HPV16/18型感染减少50%,没有显示存在交叉保护;高疫苗接种率可降低更多感染和疾病发生的风险。且HPV疫苗对16/18型感染的预防效果在小年龄组(13~19岁)中高于大年龄组(20~24岁)[126]。



最新发表的双价HPV疫苗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完成3剂次程序的20~22岁女性中HPV16/18型感染大幅降低(89.1%~95.5%),HPV31/45/52感染也大幅下降(71.9%~85.1%),提示存在交叉免疫[127,128]。



另一项对四价HPV疫苗真实世界使用十年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同期未接种疫苗者相比,HPV6/11/16/18感染在澳大利亚18~24岁女性完成3剂免疫程序者中降低了86%,至少接种1剂者中降低了76%;在美国14~24岁女性至少接种1剂者中降低了89%;HPV16/18感染在澳大利亚≤25岁女性中下降了75%~80%,在20~29岁的美国女性中下降26%~56%;HPV6/11感染在澳大利亚≤25岁女性中下降了75%~88%,在美国青少年和20~29岁女性中分别下降70%~80%、40%~50%;四价HPV疫苗对疫苗型别感染的预防效果在小年龄组中高于大年龄组[129]。



2.在预防生殖器疣方面的效果:

对纳入6篇四价HPV疫苗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疫苗接种率≥50%的国家,在13~19岁的年轻女性中,接种HPV疫苗后比接种前肛门生殖器疣减少了61%;此外,在15~19岁男性、20~35岁男性以及20~39岁女性中,生殖器疣减少的百分比分别为:34%、18%、32%。在疫苗接种率<50%的国家,在15~19岁的年轻女性中肛门生殖器疣减少14%,没有显示群体保护效应[126]。



对四价HPV疫苗上市后在真实世界应用十年的系统回顾分析结果显示,在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生殖器疣发病率显著下降,特别是小年龄组中下降最明显,澳大利亚在接种疫苗后4年,生殖器疣发病率在10~19岁女性中下降85%~87%,在20~29岁女性中下降62%~67%;丹麦在接种疫苗后5年,生殖器疣发病率在12~15岁女性中下降43%,在16~17岁女性中下降55%,在18~19岁女性中下降39%,在20~21岁女性中下降21%,在22~25岁女性中下降12%,在26~29岁女性中下降6%;在未接种疫苗的年轻男性中也观察到生殖器疣发病率的下降,表明接种四价HPV疫苗产生了群体保护效应[129]。一般情况下,接种3剂疫苗对生殖器疣的保护效果最高,瑞典10~16岁女性在接种疫苗后4年,生殖器疣发病率在3剂次、2剂次和1剂次的接种者中分别下降82%、71%、69%。



3.在预防子宫颈细胞学和组织学异常方面的效果:

美国一项对2008—2012年18~39岁CIN2+病例的哨点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接种HPV疫苗(此期间美国上市的HPV疫苗为双价和四价HPV疫苗)可降低CIN2+发生率,18~20岁人群中所有监测点女性的CIN2+发生率都有持续大幅的显著下降,下降范围从俄勒冈州的82%到加利福尼亚州的94%(P<0.001);21~29岁人群的CIN2+发生率在康涅狄格州和纽约州监测点显著下降(康涅狄格州下降23%,纽约州下降40%,P<0.001),但在俄勒冈州(12%,95%CI:-6%~34%)和加利福尼亚州(13%,95%CI:-7%~37%)略有上升;30~39岁人群的CIN2+发生率无显著变化[130]。



双价HPV疫苗上市后的研究结果显示,芬兰使用双价HPV疫苗十年后,与未接种女性相比,16~17岁接种女性任意HPV型别导致的CIN3+下降了66%[127];苏格兰20岁女性子宫颈癌筛查结果显示,使用双价HPV疫苗的人群CIN3降低了59%[128]。



对四价HPV疫苗上市后在真实世界应用十年的系统回顾分析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四价HPV疫苗接种项目实施5年后,与未接种女性相比,维多利亚12~26岁接种女性的低度和高度子宫颈细胞学异常分别下降34%和47%,20~23岁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47%和48%);加拿大14~17岁疫苗接种者低度细胞学异常下降约20%~45%;丹麦进行的全国研究表明,12~20岁人群不典型增生及更严重疾病下降约为25%~60%[129]。在每一项研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接种了2~3剂疫苗的较年轻女性。对于CIN2/CIN3和AIS,在较年轻的女性中较高级别的病变发生率呈现出最大幅度下降。瑞典一项分别随访2.6年和5.1年的研究发现,与未接种者和部分接种者相比,疫苗接种时<17岁的全程接种女性CIN2+和CIN3+分别下降75%和84%;而在20~29岁接种人群中,分别下降22%和25%;丹麦的一项全国分析发现与未接种女性相比,在年龄最小的疫苗接种人群中CIN2+和CIN3+分别下降73%和80%,在年龄最大的疫苗接种人群中(1989—1990年出生)分别下降12%和22%;澳大利亚也发现相似的年龄相关下降。



九价疫苗上市后的时间尚短,目前缺乏九价HPV疫苗上市后在真实世界中应用的效果。对双价和四价HPV疫苗上市后的效果监测仍需要继续进行。


四、HPV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和长期保护效果

截至2019年,三种HPV疫苗均表现出较好的免疫持久性和长期保护效果,研究对象双价[131]和四价[132]疫苗接种后12年、九价[133,134]疫苗接种后7.6年疫苗相关型别抗体阳性率仍>90%,且未发现HPV疫苗型别相关癌前病变。



在小年龄人群中,按照2剂免疫程序完成接种者的长期保护效果非劣于按照3剂程序完成接种。有研究显示,2剂双价HPV疫苗接种后36个月时,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均与接种3剂相当[135],接种2剂组在第4.5年时HPV18的抗体滴度仍与接种3剂组相当。接种2剂四价HPV疫苗者在第60个月随访时疫苗型别抗体水平非劣于接种3剂者,第60个月时的抗体滴度均低于第36个月时,但接种2剂者与接种3剂者抗体滴度降幅一致[136],第6年随访时,接种2剂和接种3剂者的中和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



五、HPV疫苗的交叉保护

在预防子宫颈癌方面,3种获许可的HPV疫苗均可对HPV16/18提供高的保护效力(HPV16/18与全世界范围内71%的子宫颈癌相关)。HPV疫苗还可对疫苗未包含的HPV型别提供一定的交叉保护。基于来自临床试验和上市后影响评价的证据[138],双价和四价HPV疫苗可对除HPV16/18外的高危型HPV提供某种程度的交叉保护,特别是对HPV31/33/45。目前尚不明确九价疫苗对非疫苗型HPV的交叉保护程度[139]。



六、HPV疫苗的安全性

HPV疫苗在上市前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在上市后大规模人群接种监测中有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例报告,日本及欧洲部分国家有接种HPV疫苗后出现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等疾病的案例,但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Glob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Vaccine Safety,GACVS)对这些事件仔细研究分析并讨论评估,认为并无相关证据表明HPV疫苗与这些事件有明确关系。此外,HPV疫苗在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或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HIV感染者及妊娠妇女等人群中也未发现安全性风险增加。



(一)临床试验安全性

HPV疫苗在临床试验阶段积累了较多的安全性数据。与其他疫苗类似,接种HPV疫苗可以引起接种部位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等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常见的接种部位局部反应包括疼痛、红斑和肿胀,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头痛、眩晕、肌肉痛、关节痛和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等[92,140,141]。



在上市前临床试验阶段,3种HPV疫苗的不良反应均以局部反应为主,多表现为一过性轻度至中度症状,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报告率极低,且绝大部分与接种疫苗无关。



(二)上市后监测安全性

HPV疫苗已在全球多个国家上市使用,部分国家依靠完善的疫苗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系统,为HPV疫苗上市后不良反应积累了丰富数据,为大规模人群接种后发现罕见不良事件提供基础。GACVS等权威机构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监测数据的分析及评估对HPV疫苗安全性进行审核。2017年发表的最新评估意见,认为HPV疫苗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142]。



(三)罕见事件或安全性信号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肌痛性脑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ME)是一系列复杂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严重的、无法解释且影响活动的疲倦。该病病因机制不明,接种疫苗被怀疑在该病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现有监测数据资料未发现HPV疫苗接种与CFS/ME、POTS及CRPS这些罕见疾病存在因果关系[143,144]。



(四)同时接种安全性

HPV疫苗也存在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的情况。一项系统综述表明,双价和四价HPV疫苗与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同时接种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45]。另一项研究表明,九价HPV疫苗与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青少年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同时接种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46]。



(五)特殊人群接种安全性

一些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原因,更易受到HPV感染或感染后无法自身清除,因此这类特殊人群更应接种HPV疫苗来进行防护。但该人群接种HPV疫苗是否安全是需要回答的问题。经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未定型结肠炎)[14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枢神经脱髓鞘(central demyelination,C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GBS、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青少年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病和桥本病)患者[148]、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患者[149]接种双价或四价HPV疫苗后安全性均良好,未发现疫苗接种使原有疾病加重。HPV疫苗在HIV感染者中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50,151,152]。



目前尚无高质量的孕妇人群接种HPV疫苗的研究数据,因此不建议孕妇接种HPV疫苗。但有一些研究收集了部分女性在未知怀孕情况下接种HPV疫苗后的妊娠结局,这些研究均表明HPV疫苗接种未影响怀孕结局或胎儿发育[153,154]。

参考

  1. ^HPV E6 Protein and Its Cellular Targets in Carcinogenesis http://cjbmb.bjmu.edu.cn/CN/Y2009/V25/I03/225
  2. ^中国支持《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0/content_5568770.htm
  3. ^MartelC, PlummerM, VignatJ, et al.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HPV by site, country and HPV type[J]. Int J Cancer, 2017,141(4): 664-670. DOI:10.1002/ijc.3071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ijc.3071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陕西新一轮九价HPV疫苗网上开抢,不到一分钟就被一抢而空,这景象相信很多关注疫苗接种的朋友们都不陌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波助澜,让这款疫苗变得如此“一票难求”呢?咱们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术语,就聊聊这疫苗为啥这么难抢,说得明白点。一、供不应求是硬道理:产能和供应量的双重限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 回答
    截至 2021 年 12 月 19 日,陕西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24 例,其中西安市占 21 例。与此同时,西安市多个区已宣布学校停课,这表明疫情在西安市传播的严峻性以及当地政府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疫情情况: 病例数: 12 月 19 日新增的 24 例本土确诊病例,是近期陕西省疫情新增病例.............
  • 回答
    12 月 28 日,陕西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51 例,全部集中在西安市,这个数字是当前疫情形势严峻程度的一个缩影。西安目前的情况,无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概况与发展态势:这新增的 151 例病例,是西安市近期本土疫情爆发以来,单日新增数量的又一次显著增长,表明病毒的传播链条尚未完全阻断,仍然在.............
  • 回答
    1月3日,陕西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5例,全部集中在西安市,这无疑给这座千年古都的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西安市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应对。病例分布与感染源追踪:这新增的95例确诊病例,虽然公布的数字是单日新增,但实际上它们是近期一系列聚集性疫情的延续和扩散。西安市的疫情最早.............
  • 回答
    12 月 27 日陕西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80 例,其中西安市就占了 175 例,这一数字确实十分惊人,也足以说明西安目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防疫形势。整体疫情概况从 12 月 9 日发现首例病例开始,西安的疫情就呈现出快速蔓延的态势。新增病例数量持续攀升,这背后反映的是病毒传播链条的复杂性和扩散范围.............
  • 回答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0 日 24 时,陕西省共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65 例。其中: 西安市 161 例 延安市 2 例 咸阳市 2 例目前情况的详细分析:1. 疫情集中在西安: 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新增病例绝大多数集中在西安市,占到了总新增病例的 97.5% 以上。这表.............
  • 回答
    1月2日,陕西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2例。根据通报,这些病例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咸阳市和延安市。西安市作为此次疫情的中心,仍然是新增病例最多的地区。目前,西安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都在全力以赴阻断疫情传播。 病例分布和管控情况: 新增的病例中,大部分集中在之前已出现病例的区域和封控区内,.............
  • 回答
    12月26日,陕西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2例,其中西安市就占据了150例,另有2例来自咸阳市。这个数字,尤其是西安市的数据,无疑是当前疫情防控中最令人揪心和关注的焦点。当前疫情概览: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西安市作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依然居高不下,这表明病毒在该市的传播范围仍然比较广,.............
  • 回答
    3月11日陕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0例,西安占13例:疫情形势与应对进展3月11日,陕西省报告了30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其中13例来自省会西安市。这一数字虽然较前几日有所波动,但整体上仍处于一个相对平稳但仍需警惕的阶段。当前,疫情的防控工作正有序进行,各项应对措施也在持续优化中。疫情概况与重点地区分析.............
  • 回答
    12 月 25 日,陕西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57 例。其中,西安市新增 155 例,咸阳市新增 2 例。这一数据表明,截至当日,陕西省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尤其以西安市为重灾区。病例分布及特点: 西安市作为疫情中心:155 例病例集中在西安市,这与前几日的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反映出西安市.............
  • 回答
    12月29日,陕西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5例,全部集中在西安市。这数字背后,是这座十三朝古都正在经历的一场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疫情的“风暴眼”——西安市西安的疫情来势汹汹,从12月9日首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以来,感染人数迅速攀升,并且呈现出多点散发、区域聚集的特点。12月29日的155例新增,更是将这.............
  • 回答
    1月4日,陕西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5例,其中西安市32例,咸阳市1例,渭南市1例,延安市1例。这是陕西省在2022年伊始面临的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从12月中旬疫情突发以来,陕西的疫情走势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那么,目前陕西的疫情防控形势究竟如何?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疫情态势:西安依旧是焦点,但周边.............
  • 回答
    10 月 17 日,陕西省报告了 6 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 1 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消息引起了大家对当前防疫形势的关注。疫情概览这新增的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具体情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官方发布的详细信息。一般来说,新增病例的出现,会立刻启动相应的防疫措施,包括: 流调溯源: 疾控部门会.............
  • 回答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1月7日陕西省新增的46例本土确诊病例全部集中在西安市。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字,表明西安市在当天的疫情发展中仍然是防控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情况分析: 病例分布集中: 全部病例集中在西安市,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疫情的传播范围仍然局限在这一区域。但这也意味着西安市的疫情防控压力巨大,需.............
  • 回答
    12月24日,陕西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8例,无症状感染者49例。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939例,无症状感染者1006例。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疫情溯源与传播链分析:此次疫情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病例高度聚集,特别是集中在城中村、学校、社区等重点区域。通过流调和基.............
  • 回答
    12 月 20 日,陕西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43 例,其中西安市就占了 42 例,另有 1 例在省外输入地。这个数字显示,西安市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疫情爆发的背景这次陕西尤其是西安的疫情,最早可以追溯到 12 月 9 日,发现了一例境外输入病例关联的本土病例。此后,疫情如同滚雪球般.............
  • 回答
    好的,关于您提到的12月14日至15日8时陕西新增的2例本土确诊病例,都出现在长安大学的情况,我来为您详细梳理一下:事件发生背景在2021年12月中旬,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正经历一轮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当时,长安大学作为一个大型高校,其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疫情传播的重点关注区域。正是.............
  • 回答
    1 月 11 日,全国 31 个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66 例。其中,陕西西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8 例。西安疫情的最新情况及分析:关于西安的疫情是否已经完全控制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积极信号: 新增病例数下降: 从数据上看,西安新增确诊病例数已经从高峰期大幅回落.............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陕西 16 日新增这两例外省游客核酸检测阳性的事儿,这事儿可不能小看,背后还有不少值得咱们细琢磨的细节。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这是两个“外省游客”,而且是“核酸检测阳性”。 这两个信息非常关键。 “外省游客” 意味着什么?这事儿可能就不是陕西省内某个区域突然冒出来的,而.............
  • 回答
    陕西考古在西安西咸新区发现颜真卿真迹,这绝对是近年来中国书法和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其价值之高,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考古价值:点亮历史的“活化石”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书法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真迹”,在考古学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实物。这次在西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