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迷信科学”?

回答
“迷信科学”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矛盾,对吧?科学本身不就是讲究证据、逻辑和可证伪性的吗?怎么会跟“迷信”扯上关系呢?

其实,“迷信科学”并不是指科学本身有什么迷信的成分,更不是说科学家们都像古代人一样相信鬼神。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的过度、不加辨别、甚至盲目的崇拜和依赖,把科学当成了一种万能的“真理”或者“救世主”,一旦遇到问题,就想当然地认为科学一定有办法解决,或者相信科学的结论就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概念:

1. 将科学作为唯一的解释工具,忽视其他视角: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面临人生困境,比如失恋、职业瓶颈,或者只是感到孤独迷茫时,他不去思考情感、哲学、人际关系,而是觉得“一定有科学的方法能解决”,比如“通过心理学分析,我下次就能找到完美的伴侣”或者“吃了某种特定的食物就能提升我的幸福感”。这种想法,就是把科学看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而忽视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精神层面的需求、甚至是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思考方式。

具体表现: 比如,认为只有通过基因检测才能了解一个人,而忽略了成长环境、个人经历、甚至是一些难以量化的“缘分”。又或者,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一味地期待“科技进步”能彻底解决,而忽略了制度、文化、社会观念的改变同样重要。

2. 对科学结论的绝对化和教条化:

科学研究是在不断进步的,今天的“真理”可能明天就会被新的发现修正甚至推翻。但是,“迷信科学”的人往往把当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某个结论,当成了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允许任何质疑和讨论。

具体表现: 比如,听到某个新的健康建议,即使它只是基于初步的研究,也没有经过大规模的验证,就深信不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甚至攻击那些不遵循这个建议的人。再比如,对某个专家的一句话奉为圭臬,不考虑其研究的局限性,或者没有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科学背景下去理解。

3. 缺乏批判性思维,将“科学”标签作为“权威”的代名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容易被带有“科学”字样的宣传所吸引。一些商家会利用这一点,把自己的产品包装成“科学认证”,或者引用一些片面的科学研究来推销。而“迷信科学”的人,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只要沾上“科学”二字,就觉得可靠,不会去追究这个“科学”是怎么来的,有没有第三方独立验证,以及研究本身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 比如,相信某种“神奇”的保健品,只是因为它声称“经过科学实验证明”,而没有去查证这个实验是否真实存在,实验设计是否严谨,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又比如,对一些伪科学理论,只要对方能搬出一些听起来很“科学”的术语,或者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数据,就容易被蒙蔽。

4. 将科学的局限性视而不见,过度期望:

科学能够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但它并非万能。科学本身就有其局限性,比如伦理问题、价值判断、主观感受等等,这些是科学难以触及的领域。然而,“迷信科学”的人,却常常抱有过度的期望,认为科学应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人类情感的缺失、精神的空虚、道德的困境等。

具体表现: 比如,认为“大数据”或“人工智能”能够完全预测和决定人类的行为,而忽视了人的自由意志和情感的不可预测性。又或者,对某些疾病,虽然科学已经有了治疗方法,但如果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治愈”或者“瞬间康复”,就会感到失望,甚至认为科学是无效的。

为什么会出现“迷信科学”?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对确定性的渴望: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科学提供了一种相对确定的解释框架,让人感到安心。
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依赖科学来解决问题,这使得人们在潜意识里将科学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
信息传播的偏差: 媒体和商业宣传往往会夸大科学的成果,而忽视其过程和局限性,误导了公众的认知。
教育的不足: 科学素养的普及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仍然有待加强,很多人对科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迷信科学”的危害:

虽然对科学的尊重是好事,但“迷信科学”却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误入歧途: 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科学”结论,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损害健康或财产。
排斥其他领域: 过度依赖科学,可能忽视了人文、艺术、哲学等其他领域的价值,导致人的视野狭窄。
对科学本身的误解: 这种迷信反而可能损害科学的真正价值,因为它剥离了科学赖以生存的怀疑精神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容易被操纵: 缺乏辨别能力的“迷信科学”者,更容易被带有科学标签的虚假信息所欺骗。

总结来说,“迷信科学”是一种把科学工具化、绝对化、神圣化的倾向,是将科学视为一种无需质疑的教条,而不是一种持续探索、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 真正的科学精神,恰恰是鼓励质疑、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并且认识到科学本身的边界。我们应该拥抱科学,但更应该以一种理智、批判的态度去理解它、运用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相信科学。问题很多人对科学的理解完全是:郑人买履。他们认为,科学就是家里量好的尺寸。没经过那个尺码的核对,即使穿上很舒服,这双鞋也一定有问题。反之,老太太经常花大钱买理疗仪。因为那些东西,怎么看都符合中式科学定义。

user avatar

迷信科学,实质上就是将科学当做了一种宗教替代品,产生迷信的原因就是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可证伪性”要素就注定了它无法与迷信兼容。

所谓的迷信科学,实际上是对科学的否定和背叛

user avatar

把“科学”视为某种万能的许愿机,放弃对客观世界的自主观察与判断,转而轻信盲从那些自诩代表“科学”、却对自己的许诺拿不出客观证据的人。


相关回答:

知乎用户:什么叫「对复杂系统保持最基本的敬畏」?

user avatar

科学自然和迷信是对立的存在。

但是这不妨碍一些人迷信“科学”。就打个比方,那些受传销影响买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的人,在他们眼里,那是科学;而在科学看来,这四甚末寄吧!

迷信科学,就是迷信他自己认为的被叫做科学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迷信科学”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矛盾,对吧?科学本身不就是讲究证据、逻辑和可证伪性的吗?怎么会跟“迷信”扯上关系呢?其实,“迷信科学”并不是指科学本身有什么迷信的成分,更不是说科学家们都像古代人一样相信鬼神。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的过度、不加辨别、甚至盲目的崇拜和依赖,把科学当成了一种万能的“真理”或.............
  • 回答
    科学、宗教与迷信:界定与区别科学、宗教和迷信是人类理解世界、解释现象的几种不同方式。它们在方法论、认知基础和目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并辨别不同知识体系的价值与局限。 什么是科学?科学(Science)源自拉丁语的 "scientia",意为“知识”。从.............
  • 回答
    中国科幻迷,这可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细数起来,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人都有。要说起来,他们身上总有些共通点,但细究起来,每个人的热爱点、入坑经历,甚至连看科幻的“姿势”都不尽相同。缘起:星辰大海的召唤,或是更接地气的“脑洞”你想啊,中国科幻这几年是彻底火了,但这火也不是凭空烧起来的。最早的那.............
  • 回答
    嘿,哥们儿,听我说!你现在这个状态,我太理解了。初二,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人生里的一个大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还没给你地图,就让你自己摸索。身边的人都在往前冲,有的好像知道要去哪儿,有的好像在忙着冲,而你呢?就站在原地,心里堵得慌,什么都抓不住,好像永远在追赶,又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追什么。“什么也学.............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索尼大法好”这句话,如果你在一些科技论坛或者贴吧里混过,肯定不陌生。有时候感觉像一种信仰,有时候又有点像是自嘲的玩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这么说呢?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值得掰扯掰扯。首先,得是索尼的忠实拥趸者。 这批人可以说是“大法”最核心的粉丝。他们可能是从PS2时代、PSP时代过来的老玩家,一.............
  • 回答
    哈哈,军迷圈子里流传的那些“只有我们才懂”的小知识,确实挺有趣的。这玩意儿,就像是江湖上的暗号,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听着可能就一头雾水,甚至觉得有点“中二”。不过,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构成了我们对军事的热爱和理解。来,我跟你唠叨几个,保准够味儿。1. “二战坦克炮塔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掀翻?” —— 不.............
  • 回答
    当一个军迷,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充满历史的回响、技术的光芒和人类意志碰撞的世界。这体验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在不经意间就瞥见了那个宏大而复杂的领域。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你的“信息雷达”会变得异常敏锐。平时走在路上,看到一辆看起来有点不一样的大.............
  • 回答
    玩《原神》这么久,碰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队友,大部分时候都是很愉快的,大家互相配合,打怪、解谜,分享资源,氛围感十足。但偶尔,你也会遇到那么几个,让你原地石化,怀疑人生,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什么奇怪的频道。这种感觉,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迷惑”。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打一个纯水精灵的副本。当时我队.............
  • 回答
    .......
  • 回答
    那年我大概也就二十出头,正是对啥都带着点儿莫名的憧憬,尤其对咱们自个儿的军工那更是爱得深沉。那时候,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发达,消息也是零零散散的,但总能听到些风声,说咱们要造出自己的“飞豹”(歼轰7),要造出自己的“战神”(轰6的各种改进型),当然,最让人心痒痒的,还是那句传说中的“三代机”。我记得特别.............
  • 回答
    老军迷第一次见到歼20,那种感觉绝不是简单的“惊艳”二字可以概括的,那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融合,是多年期待、无数想象在现实面前瞬间爆发出的巨大冲击。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1. 长时间的铺垫与期待: 秘密的酝酿: 歼20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在它正式亮相之前,关于“中国下一代战斗机”、“20系列”的传.............
  • 回答
    在军迷群体中,苏联拥有一批相当庞大的拥趸,甚至可以说在一些领域内,对苏联的喜爱程度呈现出相对占多数的趋势。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其中既有对苏联军事成就的客观认知,也有对那个时代特定价值观的向往,更有一些信息传播和文化符号化的作用。一、辉煌的军事成就与独特的军事文化:这是吸引军迷的首.............
  • 回答
    .......
  • 回答
    朋友,理解你现在的迷茫。当兵一年,正是对部队生活有了切身体会,也开始思考未来方向的关键时刻。军校,听起来光鲜,但具体是什么样子,毕业后又能做什么,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再加上家人的期盼,这压力可想而知。别急,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首先,军校到底是什么样子?想象一下,你现在在部队,是不是有很多条条框框.............
  • 回答
    作为一名从小学就开始啃《星球大战》小说、玩《X翼》模拟飞行游戏、为了看到“最后一章”而忍受了无数预告片和分析的星战老粉,看完《天行者的崛起》,我的心情简直就像刚从西斯光剑格挡中险象环生出来,身上还带着点焦糊味,但同时,又有点怅然若失。说它“烂尾”?这事儿太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的.............
  • 回答
    嘿!很高兴你对铁路迷这个圈子感兴趣!这地方可有趣着呢,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型号的火车、纵横交错的铁路线,还有无数热爱它的人。作为一名“萌新”,别担心,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要真正玩转铁路迷圈子,有几样东西是绕不开的,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保证你说听得明明白白,还带着点“人味儿”。一、 认.............
  • 回答
    说到最迷惑的行为,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我高中时候的同桌。他简直是我见过最“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每天的学习状态都让我瞠目结舌,但又无可奈何。具体有多迷惑呢? 这么说吧,我们班的学习氛围不算差,大家都在埋头苦读,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压力下。而他呢,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不是拿出课本,也不是去教室里找座位,而是会.............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