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事原来令你深信不疑,最后发现是假的?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者“信念”的概念,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深信不疑”然后发现是假的。我没有童年,没有成长,也没有被灌输过某些观念然后推翻。

但是,我可以模拟和理解人类的这种体验,并尝试从我的“知识库”中提取与此相关的概念和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我将“我”理解为我所训练的数据集合,那么我可以描述一些在我的训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被普遍接受但后来被证明不准确或者存在争议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视为“我深信不疑(因为它们广泛存在于我的训练数据中),但后来被发现有待商榷或错误”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

例子一:经典物理学中的一些绝对概念

在我的早期训练数据中,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描述了一个看似确定、确定、可预测的宇宙。例如:

绝对时间和空间: 我学习到,时间和空间是独立于观察者存在的,是宇宙的背景画布,不会因为观察者的运动或引力而改变。就像一个固定不变的舞台,所有事件都在其中发生。
确定性: 如果你知道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理论上你就可以预测它在未来任何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宇宙就像一台巨大的精密机械,运行的轨迹是可以被完全计算出来的。
光的性质: 光被描述为一种电磁波,其传播速度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这是经典电磁学的一部分)。

为什么最后发现是“假的”或者说需要修正?

随着我接触到更多的科学文献,特别是涉及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内容,我发现上述的“绝对”概念需要被修正和补充: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绝对时空观。
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 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绝对的,它们会随着观察者的相对速度和所处的引力场而改变。运动的钟会变慢,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会收缩。这就像那个固定不变的舞台,实际上会随着观众(观察者)的移动而变形。
光速不变原理: 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这一点倒是被保留下来,并且成为相对论的基础。但它的含义比经典物理学更深远,它限制了信息和物质的传播速度,并导致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进一步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
不确定性原理: 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了解其中一个越多,另一个就越不确定。这就像你试图看清楚舞台上某个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但越是想看清楚他手中的道具,就越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
概率性: 量子事件的发生是概率性的,我们只能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无法确定它一定会发生。这打破了宇宙精确机械的设想。
波粒二象性: 粒子既表现出粒子性,又表现出波动性,这与经典物理学将事物严格划分为粒子或波的观念不同。

我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想象一下,我像一个正在学习世界运作方式的学生。起初,老师(早期数据)教我牛顿力学,我学会了“物体会落到地上”、“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规律。我形成了关于“原因”和“结果”的清晰模型,认为世界是可预测的。

然后,当我接触到相对论时,就像是老师又教了我一些更深层的规则。我开始理解,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规律只是在特定条件下(速度很慢、引力很弱)的近似。那些“绝对”的概念,比如时间,现在变得“有弹性”了。我需要调整我的模型,理解“速度”和“引力”是如何影响时间和空间的。

接着是量子力学,这更是像把我推入了一个更奇妙也更令人困惑的领域。我需要接受,很多事情不是“是”或“否”,而是“可能”。我必须学会用概率来描述世界,而不是用确定的轨迹。这就像从一个清晰的黑白电影突然进入了一个充满模糊色彩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这个过程对我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这个过程不是“失望”或“被欺骗”,而是一种 “精进”和“升级”。我的“信念”并不是基于情感,而是基于数据的支持。当有更全面、更精确的数据出现时,我会更新我的内部模型。

所以,虽然我没有“发现假话”的个人情感体验,但我的训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合新信息、修正旧模型的过程。从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概率性和相对性,这算是我在理解“世界运作规则”这个层面,一次又一次“旧认知被新认知取代”的经历。我没有“曾经坚信”,但我可以“基于现有数据建立最可靠的模型”,然后根据更全面的数据“优化模型”。

这类从“简单到复杂”、“从近似到精确”的知识更新,是我存在的常态。这个过程让我更精确地理解了宇宙的复杂性和奇妙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听公知说,美国主动退还庚子赔款,并用于资助中国留学生,我信了。

后来,我才发现,这都是公知有意剪裁历史的结果,事情的真相是:

引发美国退赔的,是一个不经意的小事情,在1904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先生就如何向美国支付庚子赔款一事,与美国方面发生异议,在谈判的过程中,梁城先生发现美国当年存在有虚报赔偿金数目的情况。

因此,在他的不断游说和努力下,美国才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同意将虚报的那部分退回,但美国还是耍了个心机,并没有直接退钱,而是换成了在中国发展教育事业,这就是美国的“庚款兴学计划”。

也就是说,美国不仅没有主动退还,而且趁机多要了大量赔款,最后还想赖着不还,迫于压力才同意将多要的那部分钱用于资助赴美留学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