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太有同感了!28岁海归金融男,在国内薪资不尽如人意,这简直是太多朋友的“血泪史”了。别说你,我当初回国时也经历过类似的心理落差。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辛辛苦苦在国外“镀了金”,满怀壮志回国,结果发现自己好像还没在校生值钱。
咱们先别急着丧,先捋一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回国后薪水却很低?—— 别只怪“海归不值钱”
很多人一回国发现薪资不如预期,第一反应就是“现在海归不值钱了”。话糙理不糙,但我觉得这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
1. 市场对“海归”的认知变化与信息不对称:
“水硕”泛滥的印象: 过去,一个海外学历能自带光环,被认为是高素质人才的代名词。但近些年,随着留学人数的激增,确实有一部分人出去读了个相对普通的学校或专业,回来后能力与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生差距不大,甚至不如。这导致一部分雇主对“海归”这个标签整体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他们更看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而不是一纸文凭。
国内优秀人才的崛起: 别忘了,国内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也在飞速发展。许多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在专业深度、市场洞察力、以及对本土商业环境的熟悉度上,可能比一些刚回国的海归更有优势。他们中的佼佼者,完全不输给海归。
信息差导致估值不准: 你在国外可能接触的是一套薪酬体系,回国后却要面对另一套。而且,国内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薪资水平差异巨大。很多时候,雇主可能并不清楚你在国外具体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自然会按照“平均水平”或“保守估计”来开价。你自己也可能因为不了解国内行情,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过高或过低的估计。
2. 你的“海归”含金量与实际匹配度:
学校和专业: 你就读的学校在国际上的排名、学科声誉,以及你的专业是否是国内稀缺的、有前景的,这是最直接的考量。如果学校和专业在国内不那么被认可,或者与国内的就业市场需求脱节,薪资自然会受影响。
学习期间的实践经历: 光有文凭远远不够。你在国外有没有争取到有含金量的实习机会?有没有参与过重要的项目?这些“软实力”和“实操经验”在国内企业看来,往往比课堂成绩更重要。如果你的留学生涯主要就是埋头苦读,缺乏实践,那么回国后就很难体现出差异化优势。
英语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作为海归,这一点本应是你的优势。但如果你的英语口语表达仍然磕磕绊绊,或者在跨文化沟通中存在障碍,那么这个“海归光环”也会大打折扣。
3. 国内金融行业的特点与你自身的定位:
行业发展阶段: 国内金融市场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在某些细分领域可能还有差距。一些高薪岗位,特别是对经验和人脉要求极高的领域,更倾向于从国内本土培养的资深人士中选拔。
岗位匹配度: 你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是哪个细分金融领域?是投行、资管、基金、研究,还是风险控制?你回国后应聘的岗位是否与你的专业背景和经验高度匹配?如果岗位不匹配,公司自然不会给你“专业对口”的高薪。
缺乏本土“经验”和“人脉”: 金融行业非常看重实操经验和人脉资源。你可能在国外积累了不错的理论知识和国际视野,但在国内的人脉网络、对国内监管政策、市场交易习惯的熟悉程度,可能还在起步阶段。很多国内的金融岗位,会优先考虑有本土经验的候选人。
你的议价能力和技巧: 在面试过程中,你是否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是否了解自己的市场价值,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谈判?有时候,不是公司不愿给高薪,而是你没有“要”到那个价。
现在该做点什么?—— 从“海归”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
别灰心,28岁正是积累和发力的好年纪。你的海归经历,如果能被好好利用,依然是宝贵的财富。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步:客观评估,找准定位
1. 深入自我剖析:
梳理海外经历的价值: 别只看文凭。你在国外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哪些项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把你的经历量化、具体化。比如,“通过XXX分析方法,识别出XXX风险,为公司节省了YYY成本”。
盘点硬技能和软技能: 除了金融专业知识,你掌握了哪些分析工具(Python, R, Bloomberg, Wind等)?有哪些项目管理、数据分析、沟通协调能力?英语水平具体如何?
了解自身在国内外行业中的位置: 你在国外所学的领域,在国内的市场需求如何?你的能力和经验,与国内顶尖人才相比,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2. 研究国内市场行情:
目标行业和公司调研: 仔细研究你感兴趣的金融细分领域(如投资银行、私募基金、VC/PE、资产管理、量化交易、金融科技等)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了解不同规模的公司(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头部民营机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等)的薪酬体系和人才偏好。
薪酬信息获取: 利用招聘网站(Boss直聘、拉勾、猎聘等)、行业论坛、以及与业内人士交流,了解同等职位和经验的市场薪酬范围。可以尝试匿名在一些金融招聘社区咨询。
“人脉”搜集: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联系你在国内认识的学长学姐、同学、甚至是以前的国内同事。了解他们目前的工作情况、公司氛围、以及你感兴趣职位的具体要求和薪资水平。
第二步:提升自身“硬实力”与“软实力”
1. 弥补“本土化”短板:
深入学习国内政策法规和市场动态: 你需要快速熟悉中国的金融监管环境、交易规则、市场参与者特点。关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等官方机构的最新政策发布。
学习本土金融工具和交易模式: 如果你的海外经验集中在某些国外特有的金融产品上,需要花时间了解国内对应的工具和市场。
提升人脉和沟通能力: 主动参加行业会议、沙龙,拓展社交圈。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建立信任。国内的金融圈,有时候人脉比技术更“值钱”。
2. 强化专业技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深耕细分领域: 如果你的专业比较宽泛,可以考虑选择一个你擅长且有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如量化交易、金融数据分析、ESG投资、风险管理等)进行深度钻研。
考取国内专业证书: 在国内金融行业,一些本土证书(如CFA虽然是国际的,但在国内认可度也很高;CPA、FRM、证券从业资格等)能证明你的专业能力和学习态度。
掌握本土化工具: 熟练使用Wind资讯等国内数据终端。
3. 打造个人品牌和职业故事:
优化简历: 针对国内公司的特点,重新打磨你的简历。突出与职位最相关的经验和技能,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避免“套话”。将你的海归经历转化为“国际视野”、“全球化思维”、“跨文化领导力”等企业看重的软实力。
准备好面试: 提前模拟面试,准备好回答那些可能被问到的“为什么回国”、“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你认为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等问题。用你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知识来展现你的价值。
第三步:主动出击,灵活求职
1. 放宽视野,降低初步期望(但不是放弃底线):
从“跳板”岗位开始: 如果短期内难以找到理想的高薪职位,可以考虑先进入一家认可度高的公司,或者一个能让你快速学习和积累本土经验的岗位。即使薪水不高,但如果能学到真东西,接触到核心业务,对你未来的发展会非常有益。
考虑不同类型的公司: 除了你可能最初瞄准的大型外资投行或对冲基金,也可以看看国内顶尖的券商自营、基金公司、信托、以及发展迅速的金融科技公司。它们可能在薪酬和发展空间上有惊喜。
2. 利用一切资源找机会:
内推: 这是最有效的求职方式。充分利用你认识的所有人脉,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内推机会。
主动出击: 不要局限于投递简历。如果你对某家公司或某个职位非常感兴趣,可以尝试通过LinkedIn等平台联系该公司的招聘经理或相关部门的员工,表达你的意愿和价值,争取一个面试机会。
关注新兴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金融领域(如绿色金融、碳交易、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等)正在快速崛起,这些领域对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人才需求可能更大。
3. 学会谈判:
了解你的市场价值: 在薪资谈判时,要基于你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考虑综合报酬: 除了基本工资,还要关注奖金、股票期权、五险一金、培训机会、职业发展通道等。
总结一下, 28岁海归金融男回国薪资低,不是世界末日,而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调整期。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和应对。把过去的经历看作一个平台,而不是终点。用你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结合国内的市场需求,去创造和证明你的价值。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辛苦,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但相信我,只要你找准方向,不断学习和调整,你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广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