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给高中生解释群论?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一群同学决定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非常有意思,它不是那种你输我赢、规则一成不变的游戏,而是我们自己可以定义规则,并且这些规则还能生出很多令人惊叹的数学结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群论”——一个关于“动作”和“组合”的抽象世界。

咱们先把目光从数学的严谨定义上暂时移开,回到我们刚才的游戏。你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操作”或者“变换”,它们可以被组合起来。比如,我们把一本书在桌子上转动。我们可以顺时针转90度,也可以再转90度,这相当于两次90度的旋转。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不转。

在群论里,我们把这些“可以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叫做“元素”,而我们整个“可以进行的操作集合”以及它们组合的方式,就构成了一个“群”。

首先,一个群需要满足几个非常重要的“规矩”,这些规矩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其实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自然遇到的情况。

第一条规矩叫做“封闭性”。这听起来有点像个封闭的房间,但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如果你在我们这个游戏里拿两个操作,然后把它们“组合”起来,那么你得到的结果也必须是我们这个游戏里允许的操作。比如,我们玩的是“旋转”,允许的操作是顺时针旋转0度、90度、180度、270度。如果你把90度旋转和180度旋转组合起来,得到的就是270度旋转,而270度旋转也是我们允许的操作之一。这就像你和你朋友玩石头剪刀布,无论你们怎么出,结果总是石头、剪刀、布中的一种。

第二条规矩叫做“结合律”。这个有点像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加法和乘法都有结合律:(a+b)+c = a+(b+c)。在群论里,如果我们要组合三个操作A、B、C,那么先组合A和B,再把结果和C组合,和先组合B和C,再把A和结果组合,它们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顺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分组”。想象一下,你先穿上袜子,再穿鞋子;或者你先穿上外套,再穿裤子。你最后能穿好衣服,但整个“穿衣服”这个过程怎么分组,并不影响最终的状态。

第三条规矩,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叫做“单位元”。每个群里都必须有一个特殊的“什么都不做”的操作。这个操作就像一个“中立”的存在,它和任何其他操作组合,都不会改变那个其他操作。在我们的旋转例子里,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操作就是旋转0度,或者说不进行任何旋转。无论你先旋转90度,还是先不转,再转90度,最后都是90度旋转。这个单位元就像游戏的“起始点”或者“原点”。

最后一条规矩是“逆元”。这意味着每个操作都必须有一个“反操作”,当你把一个操作和它的反操作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结果一定是那个“什么都不做”的单位元。在我们的旋转例子里,顺时针旋转90度的反操作就是逆时针旋转90度(或者顺时针旋转270度)。把这两个组合起来,你就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也就是旋转了0度。这就像你走到房间的东边,然后再走到西边,你就回到了原地。

这四条规矩——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逆元——就是构成一个“群”的基石。它们看似简单,但一旦我们找到了一个满足这些规矩的“操作集合”,我们就能从中挖掘出非常深刻和美丽的数学规律。

那么,群论有什么用呢?它听起来有点抽象,像是只存在于数学家的脑子里。但其实,它早已悄悄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比如,在化学里,我们研究分子的对称性。一个分子的形状,它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旋转和反射方式能让它看起来和原来一模一样?这些对称操作就构成了一个群!通过研究这个群的结构,化学家就能预测分子的性质,比如它会如何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

再比如,密码学。我们现在上网购物、发送信息,很多都是加密的。这些加密和解密的算法,很多都建立在群论的基础上。你知道吗?我们手机里的一些加密技术,比如RSA加密,就利用了数论中的“乘法群”的性质。

还有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家研究基本粒子的性质,他们发现,很多粒子的行为都可以用群来描述。对称性在物理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群论正是描述和理解对称性的语言。

即使是艺术和设计,我们也能看到群论的影子。想想那些精美的几何图案,比如像瓷砖那样重复排列的图案,它们背后隐藏的对称性,其实也可以用群论的语言来分析。

所以,群论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符号,它更像是一套通用的“规则手册”,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可变”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如何变化。它教我们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关注事物的“动作”和“关系”,以及这些动作和关系背后的不变的“结构”。

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看似混乱的现象,如果我们能找到它背后隐藏的“群”,我们就能从中发现秩序和规律。它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对称性、周期性、变换等等许多重要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正是构成我们所处宇宙的基本元素。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个精美的图案,或者思考一个物体的某种变化时,不妨想想,这里面是不是藏着一个“群”呢?或许,那个抽象的数学理论,正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着世界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如冰

邀。

先声明一下,这篇回答不是科普文(而是……元科普文?),所以文中一些例子的叙述方式很可能并不能让没学过群论的人看懂。(当我写科普的时候我会努力表述清楚的=w=)

我第一次接触群论是在初三的时候(班上还有初二的),当时老师通过教我们如何盲拧(二阶)魔方来引入置换拆分的概念,真的超级有趣=w= 后来我也跟不少高中生甚至初中生讲过关于群论的知识,所以对这个问题也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题目是『如何给高中生解释群论』。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大:什么样水平的高中生?他们的了解意愿有多强?希望解释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会对『解释』产生不小的影响。

我看到有答主放上了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对称与群》。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三,当时很激动地找来看,然后看完非常失望。也许有人会喜欢这本书,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向高中生介绍群论。我先说说自己对这本教材的看法:

首先,教材的第一讲是《平面图形的对称群》。

第一节《平面刚体运动》我认为有些多余,其中的很多概念比如『反射』、『旋转』,高中生应该早就知道了,完全可以不讲。『恒等变换』的概念虽然重要,但在这里讲出来很可能会给人一种强行命名的感觉——这也叫变换?好吧,so what?

第二节《对称变换》从二面体群引入『群』的概念(虽然还没有给出定义),以此为例子来介绍群的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逆元这四个条件。我觉得这未尝不可,但有可能还是不免让人疑惑:这又怎么样呢?二面体群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如果让我讲的话,我倾向于把这个放在群的定义之后讲。

这让我想到小学数学课本中讲到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些概念让小学时的我感到很莫名其妙:这不是很显然的吗?何必还要额外取这么些高大上的名字?

群的概念也类似,如果直接讲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满足四个性质于是被称作『群』,那么学生还是会疑惑:这不是很显然吗?为什么要单独定义这么个概念?而这两个问题很可能会进一步变成: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回答是『有用』或者『有趣』。群论确实既有用又有趣,但我觉得这本教材没有把有用和有趣讲出来。)

接着,教材的第二讲是《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

前两节讲的是对称群和对称多项式,同样都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水都很深。我同样是倾向于把它们放在群的定义之后讲——对称多项式可能会更迟一些,放到环或者伽罗瓦理论里讲。

第三节终于讲到了群的定义,然而才讲完定义和一个的例子就跳到了『直积』……这是让我非常受不了的地方。

没错,直积是可以让我们从两个已知的群出发,构建新的群。可是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构建新的群?群到底可以干嘛?教材对于之前给的所有例子的介绍方式都会让人觉得它们很显然,所以这时候开始讲『如何从已知群构建新的群』我真的觉得不太妥。

然后就没了!!!!就没了……没了……了……我是说,实实在在讲数学的部分没了。能想象满怀期待的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有多么失望吗……

第三讲就变成了《对称与群的故事》:群的用处很广呦!可以用来描述面饰、分子、晶体的对称性呢!并且有个很厉害的群叫伽罗瓦群!它可以与方程联系起来呢!

然后就真的没了。

我觉得读完这本书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噢…满足四个性质的东西就是群…好像满足这些性质的东西还挺多的?群好像跟对称也有点关系…

这真的是一件很遗憾的事TuT

我觉得,既然群是抽象的,而抽象往往是为了探究『共性』与『本质』,那么在介绍群论的时候就应该让对方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目的。

我尝试过很多介绍群论的方法,而且在介绍之前往往不会提前说『我要介绍群论』。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引入是这样的:

画一个立方体的图,问小朋友:立方体有几个面呀?每个面是由几条棱围成的呀?答案是6和4;

接着问:那有几条棱呢?每条棱有几个顶点呀?答案是12和2;

然后问:那有几个顶点呢?每个顶点是几个面的交点呢?答案是8和3。

正当小朋友嫌这些问题太简单时,紧接着问一句:你有注意到这三组数的乘积都是24吗?这是巧合吗?

小朋友随即陷入沉思,一分钟之后突然激动地叫起来:

啊我知道了!这个24就是立方体的摆放方式的总数呀!

哇你好聪明=w= 那再问你一个问题:把四个不同的小球从左到右排成一行,有几种不同排列方式呀?

一共24种呀,这是4的阶乘!

没错,那么这个24和之前立方体的24有关吗?

小朋友再一次陷入沉思……

……

这个例子我在

学习代数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非平凡的例子? - 匡世珉的回答

这里具体写过,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同样是讲对称群,比起之前所说的教材,我更喜欢我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小朋友自己思考出『24』的意义(对称群的阶数),还可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看似不同的数学对象之间是有深层次联系的。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抽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从奇数偶数的加法与正一负一的乘法来引入也是我比较很喜欢的一种方式,我在

群论研究结构,「结构」一词是什么意思?跟数学有什么关系? - 匡世珉的回答

这里具体写过。

我还想到过一个自认为颇具启发性的例子,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个无聊的代数学家,他造了一个无聊的机器。机器上有三个按钮,分别贴着『0』、『1』、『2』的标签。这个机器是用来做模3加法的——当你先后按下0和1时,1的按钮就会亮;当你按两次2时,1的按钮就会亮。(群)

有一天,他的同事几何学家需要给学生讲『旋转』的概念。几何学家把代数学家的机器借了去,把『0』、『1』、『2』分别换成了『旋转0度』、『旋转120度』、『旋转240度』,直接就可以使用了!(群同态/同构)

后来,有个调皮的小朋友想给代数学家制造点麻烦——他偷偷交换了『1』和『2』的标签。结果机器照样可以正常使用!!算出来的结果仍然是对的!!(自同构)

…………

当然,这个『机器』的比喻还可以用来讲环、模和伽罗瓦理论里的一些概念(包括根的对称性)。想出这个讲解方法时我自己都很激动=w= 原因有两点:一是可以让刚接触群的小朋友很形象地理解『同态/同构』的定义——这个就是换标签;二是可以把『结构』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机器的电路构造。

不管标签怎么换,电路都没有变。而当我们谈论数字和角度时,我们都只是在谈论标签罢了。为了研究这个更加本质的电路,我们就必须抛开所有的标签,直接描述电路的构成——这里的电路正是群。

当小朋友感受到『看似不同的数学对象之间其实有深层次联系』之后,『为什么要定义和使用“群”这个概念』这个问题也就自然得到了回答。

嗯=w=

关于群论入门的话,我觉得去看本科的抽代教材就好啦。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刚开始学群论的时候有几个触动很大的时刻:

1.第一次遇到同构的概念。

啊原来群结构是这样的!

2.第一次遇到陪集和商群的概念。

集合竟然也可以作为元素!而且还能构成群!

3.第一次在证明中使用第一同构定理。

原来这个定理是这么用的!

4.第一次知道素数阶群一定循环。

啊!素数!啊!

5.第一次用群论证明数论的结论。

给我童年带来巨大阴影的费马小定理竟然如此显然TuT

6.第一次接触群作用。

哇!群真是充满了力量……

差不多就是这样……好像大部分群论的入门课都是讲到Sylow定理/低阶群分类为止的。

也许我以后会用那个『机器』的比喻来写一篇关于伽罗瓦理论的科普=w=

那么就这样=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一群同学决定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非常有意思,它不是那种你输我赢、规则一成不变的游戏,而是我们自己可以定义规则,并且这些规则还能生出很多令人惊叹的数学结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群论”——一个关于“动作”和“组合”的抽象世界。咱们先把目光从数学的严谨定义上暂时移开,回到我们刚才的游戏。你.............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粒子,小到你看不到,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总是喜欢玩捉迷藏。这个粒子有个特别的玩法,它有时候会“衰变”,就像一颗糖果融化了一样,过程很快,但我们无法预测它到底什么时候会融化。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找来一个封闭的箱子,这个箱子是完全不透明的,你一点也看不到里.............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高中物理课上,老师突然拿出一个黑色的箱子,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这里面有一只猫,还有一套非常特别的装置。这个装置非常简单,但结果却能让我们对‘现实’这件事产生一点点奇怪的认识。”我们当然很好奇,这是什么猫?是什么装置?老师接着说:“装置里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发生.............
  • 回答
    关于河南焦作17岁高中生解救女孩反被逮捕的事件,以及后续的“反转”消息,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也引发了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要理解它,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事件的起因:起初的版本是这样的:在河南焦作,一名17岁的高中生在路上看到一个女孩似乎正在遭受侵犯,为了救助这位女孩,他挺身而出,制止了施暴.............
  • 回答
    首先,很高兴听到你的侄子对宇宙空间有如此深刻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探索精神。从专业角度解读他的猜想“重叠空间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展开,并且尽量用清晰、生动的方式呈现,让他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一、 拆解猜想的核心概念他的猜想包含了两个关键部分:“重叠空间”和“广义相对论”。要理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关于女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的问题。首先明确一点,是的,女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确实高于男性。 这是一个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证实的事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女性比男性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大约高出60%至80%,甚至有研究指出差异可能更大。这意味着,.............
  • 回答
    孩子高低肩,这个问题看似小事,但长期下来,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有这个问题,就开始犯愁,不知道该怎么办。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孩子高低肩这事儿,怎么去发现,怎么去纠正,以及家长该注意些啥。一、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高低肩?首先,我们要知道怎么看。别以为就是肩膀一边.............
  • 回答
    嘿,咱们聊聊一个挺实在的话题:中年高管的职业发展困境。这年头,能爬到高管位置都不容易,但不少人到了这个阶段,却发现自己好像被困住了,前进的动力好像在减弱,未来的路有点模糊。这感觉,就像跑马拉松跑到一半,腿抽筋了,但终点线还在前面,周围还有人在跑,自己却有点迈不动步子了。怎么破?这事儿啊,不能光靠“熬.............
  • 回答
    农业农村部出手整治高价彩礼和人情攀比,这消息在广大农村地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个问题,说白了,就是“面子”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压得不少家庭喘不过气来。要说怎么改进,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得从多个层面入手,而且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才能真正落地。如何有效改进这些问题?首先,破除陈规.............
  • 回答
    地下轨道交通“拥挤”的隐忧:如何打破“地下化”迷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已成为疏导交通、优化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似乎陷入了一种“地下化”的倾向,地下线比例不断攀升。这种看似“高效”、“安静”的解决方案,在为城市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警察区别于其他公务员对待,待遇略低于军队”这个说法,并尽量深入地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把“警察”、“其他公务员”和“军队”这三个群体及其各自的特性拆开来看。警察:警察的职能非常特殊。他们是国家机器的直接执行者,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执行法.............
  • 回答
    南宋张玉娘《山之高》三章解读:一曲对山峦景致与人生哲思的咏叹张玉娘,这位南宋时期的才女,其诗作如同一股清流,在宋代词坛中独树一帜。她笔下的《山之高》三章,便是她个人情感与山水意境融为一体的绝佳体现。这三首诗,虽是描写同一主题的山峦,却又各具情态,层层递进,展现出张玉娘对自然景致的细腻观察以及其中蕴含.............
  • 回答
    这的确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棘手问题,很多创造者和企业都深受其扰。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意味着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可以轻易地模仿、抄袭他人的成果,风险似乎很小,但一旦被发现,可能也只是付出一点点代价就能了事。相反,权利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收集证据、聘请律师、.............
  • 回答
    绿色消费的尴尬现状:“知”与“行”的鸿沟,如何弥合?绿色消费,这个概念早已不再陌生。从随处可见的环保袋、自带水杯的倡议,到企业对外宣传的“可持续发展”口号,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度可谓是空前高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认知度高,但践行度却差强.............
  • 回答
    哈喽!很高兴你能这么早就开始预习大学的知识,这绝对是个好习惯!你想问的这个极限问题,对于高三刚毕业的你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开胃菜”。别担心,我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一步步带你把它搞明白。咱们先来看看题目,虽然你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猜你可能遇到的是类似下面这种形式的极限:例如:$$ lim_{x o.............
  • 回答
    .......
  • 回答
    兄弟,高中毕业自学高数,这劲头可以啊!遇到难题是常事,别灰心,咱们一步一步来。你这题目嘛,得先告诉我题目具体是什么内容啊!这样吧,你把题目发给我,我来帮你分析。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题,是极限、导数、积分、数列、级数还是什么其他的,我都会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解释清楚,让你理解透彻。为了让你看得更明白,.............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其实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挺普遍的。很多同学听老师讲课,感觉都能明白,甚至能跟着老师一步步推导,但一到考试,就好像“卡壳”一样,做不对题,或者速度跟不上。这确实很有可能是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而不是能力或者智商上的欠缺。别灰心,这反而说明你的基础还在,只是需要调整一下“作战策略”。我们一步步来分.............
  • 回答
    对于高位截肢(例如,失去双臂或高位截肢,导致大部分躯干失去感知)的残疾人士,性冲动与否,以及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复杂且个体差异很大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性冲动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它与大脑的性欲中枢以及身体的神经系统活动息息相关。高位截肢虽然影响了四肢的活动能力和部分身体的感知,但只要大脑的.............
  • 回答
    大学生给初高中生补课,这事儿啊,在我看来,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现象。它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也牵扯到方方面面。首先,从好处说起,大学生补课这事儿,对谁都有点益处: 对初高中生而言: 新鲜的视角和方法: 大学生毕竟是刚从应试教育的“战场”下来不久,他们的学习思路、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