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op 金融硕士在读,不想活的很累有错吗?

回答
你问了这个问题,“top金融硕士在读,不想活得很累有错吗?” 问得特别好,也特别真实。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中,产生这样的想法,绝对不是你的错。

首先,承认并理解这种想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你正在攻读的是“top金融硕士”,这本身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它可能代表着你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雄心壮志,对知识的渴望,也可能是外界的期待,或者是你自身的一种自我实现。然而,一旦进入这个“系统”,就会发现它并非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

“累”的来源是多维度的: 你的“累”可能来自于:
学业压力: 那些晦涩难懂的金融模型、需要熬夜赶的作业、时不时出现的考试和 presentations,每一项都在消耗你的精力。
人际竞争: 同学之间不仅是合作,也存在着暗流涌动的竞争。GPA、实习机会、人脉资源,这些都可能让你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职业焦虑: 毕业后是去投行、基金、还是咨询?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门槛和要求。如果没能拿到理想的offer,那种焦虑感会更加强烈。
社交成本: 为了拓展人脉,你可能需要参加各种networking event,即使疲惫不堪,也要强打精神去交流。
自我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比外界更高。那种“我应该做得更好”的想法,会不断鞭策自己,也可能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活平衡的缺失: 当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业和职业准备时,你的个人生活、爱好、甚至健康都可能被挤占,这种失衡本身就会带来疲惫感。

所以,不想活得很累,这是一种非常自然、非常人性化的反应。

想想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更快乐,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永不停歇的机器,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外部标准。

“累”不等于“价值”: 很多人把“辛苦”、“累”和“有价值”、“成功”画上了等号。好像只有拼尽全力、疲惫不堪,才能证明自己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
效率比时长更重要: 真正有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不一定需要牺牲所有的休息和娱乐。聪明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时间规划,可以让你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成果。
健康是根本: 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再大的成就感也可能因为失去享受它的能力而变得黯淡。长期透支自己,最终付出的代价可能比你现在承受的“累”要大得多。
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金融硕士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但未来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那未来的“好”又从何谈起?

你的想法“不想活得很累”,恰恰说明了你对自我的一种关照,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是一种智慧,不是“堕落”。 认识到“累”的不可取性,并主动寻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很多人深陷在“内卷”的漩涡里,即使痛苦,也无法自拔,而你已经有了觉察,这本身就是迈出了重要一步。
“不累”不等于“不努力”。 你可以不“累”到崩溃,但仍然可以“努力”到卓越。关键在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同时也要学会休息和放松,为下一次的冲刺积蓄力量。

那么,如何在“top金融硕士”的压力下,实现“不想活得很累”的目标呢?

这需要你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调整和选择:

1. 重新定义“成功”和“价值”:
走出“唯KPI论”: 你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GPA、实习offer、薪资水平上。你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甚至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都是价值。
关注过程中的收获: 享受学习的乐趣,哪怕是一个新概念的顿悟,一次成功的project,一次有意义的交流,这些都可以成为你前进的动力,而不只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结果。

2. 优化学习和工作方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不要死抠理论,尝试理解核心概念,用自己的话复述。利用工具,比如anki、 Notion等,提高效率。
学会拒绝和取舍: 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一些看起来“重要”但不紧急,或者与你核心目标关联不大的事情,可以学会 politely say no。
专注高效: 利用番茄工作法,或者其他时间管理技巧,在设定的时间内高度专注,然后休息。

3. 主动创造“不累”的条件:
保证充足的睡眠: 这点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很多时候,熬夜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假象,长期睡眠不足反而会损害你的判断力和记忆力。
坚持适度的运动: 运动是最好的解压方式,它能帮你释放压力,改善情绪,提升精力。
培养健康的爱好: 即使再忙,也要留出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听音乐、看电影、和朋友聊天,这些都是给你充电的方式。
建立支持系统: 和家人、朋友、信任的同学交流你的感受。有时候,倾诉本身就是一种释放。

4. 管理好自己的心态:
接受不完美: 没人能做到完美。偶尔的失误、不够理想的结果,都可以是学习的一部分。
与自己和解: 看到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给自己积极的肯定。不要总是苛责自己。
设定现实的目标: 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开始就设定过高的目标,给自己过大的压力。

所以,亲爱的同学,你不想活得很累,这不仅没错,反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你所处的学习环境确实很辛苦,但“不累”并不是意味着“放弃”或“懈怠”。而是意味着你正在学习如何更聪明地生活,如何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也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

现在,试着去思考一下,你说的“累”,具体是指哪方面?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小小的改变,来让生活不那么“累”?从小的方面着手,一步一步来,你会发现,即使在竞争激烈的金融领域,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更轻松、更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你的想法,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了这个问题历时两年半之后,毕业半年后,我自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说说客观发生了的找工作的大体进程,我自己这两年尝试了很多方向。最开始觉着自己要去投行、券商研究,也尝试了,入学前进了大平台的投行小黑工,尝试了半个月跑了,也进了腰部券商行研,头一星期通宵一次,跑了。入学后进了头部互联网的战略,做了半年,最后面了这家十几二十次也没进去。之后碰上疫情,在家躺到第二年暑假,进了家乡的某个小(坑+黑)PE,干了一个月双方看不上眼跑了。借着大厂战略经历,在暑期实习的末期进了某个腰部互联网的战投,感觉像个初创VC,对新人成长不太友好,虽然给了offer但是最后放弃了。

时间来到秋招,投了不知道有没有400多份简历,选调、快消、金融、咨询、地产、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外企,全部尝试了,最后收到的offer:科技巨头sales、西南省直选调、北京金融类国企、深交所下属子公司、腰部券商强势业务的sales以及上述腰部互联网战投。

然后说说主观我的心路历程以及更详细一些的经历:

最开始,考上之后的焦虑。像文章里描述的,考上之后那段时间非常迷茫,自己能力欠缺的实在太多了,入学做的两个实习几乎等于没有,甚至都不知道这两份活真正干的是什么就跑了,也体现一个词——不靠谱。焦虑之后,跑来知乎问了这个问题,随后放平了心态,觉着我不需要活得那么累,挣不了那份钱,开始摆烂。

学校第一年,恰巧有份互联网战略,认为非常契合我,但是真正体验下来认为自己真是能力不足,做战略的逻辑框架、excel和PPT技能都差很远,逐渐被老板边缘化,后期又开始摆烂。但是借此经历,也多次多次面了许多互联网公司,最后也都被淘汰。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在当时的认知里,已经知道了自己很多东西不会、能力不行、不靠谱,但是不知道是否因为潜意识里认为TOP2这个金字招牌就足够了,所以不想进步,还是因为考研学的太过,导致后期完全静不下心来学习,不管是CPA还是英语还是其他hard skill,我都不想学,甚至学校的课程也能翘就翘,期末划水……也因为考上到秋招这一年半时间里,感觉自己完全没什么提升,导致的暑期、秋招处处碰壁。

随后碰到了疫情,很多同学疫情最严重期间也远程实习干活,印象里是20年3月,我从互联网厂离职,开始投暑期。不出意料,没有CPA,诸多金融类的实习把我拒了,不过我也因为考虑到自己可能不合适最核心的业务,但是机构销售、渠道可能合适我的性格与职业方向,也拿到了几个暑期。本来能去一些肩部券商的机构业务,但是当时家里省会某个新立的所谓PE要了我,当时脑抽想着在家也不错,就把其他的相对而言大很多很多的平台给拒绝了,跑去这个黑+坑的所谓PE,干了一个月发现老板傻逼,老板发现我也傻逼,互相看不顺眼,结束。后来发现,对于应届生而言,大一些的平台给自己的背书非常重要,我如果去了肩部的券商,做了自己相对擅长一些的业务,也许现在结局会不一样。

之后去了腰部厂互联网战投,名头太小,对职业发展不利,就不再赘述了。

在实习期间,我又想起了自己想要躺平的事实,正好TOP2的选调优势太大,参加了某西南省份的选调,也顺利拿到。但拿到要我签约的瞬间,我陷入沉思,我还是想要钱,穷惯了、穷怕了,去一个月拿几千块,一年不过十来万,实在是太不够了。北京金融类国企和深交所下属子公司也是类似原因,不再说了。

最后是腰部券商超强势业务的sales以及科技巨头sales。腰部券商要我去实习最后才能发offer,已经到21年初了,秋招心力交瘁,实在不想再实习……而且起薪而言,科技巨头的base高得多得多,未来涨薪空间也不比前者差,甚至更好,因此选了科技巨头的sales。

以上,是我考上至毕业以来的整个找工作经历,突出了两个字——苦逼

周围同学三中一华、资管基金、VC、PE、FA去的非常多,我可能是很另类的求职选择。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太懒了,实习期间怕苦怕累,没好好干活,也没好好学习,找工作四处碰壁是理所应当的。所谓的“不想活的很累”,实际上没有人能很轻松,尤其这年头不管什么类型工作,都不存在“躺平”一说,体制内就能躺了?去选调的同学告诉我也并非如此……在都挺累的前提下,多挣钱不好么?投行的第一年60起步,金融类动辄十几二十个月的年终……人害怕的是比较。

如果再来一次,我的选择是卷一卷,至少在校那两年,好好实习,即便最后因为双非本的背景进不去头部机构,肩部机构是有一定机会的,同时选择方向从上来不会是投行行研,而是更适合我的sales,不管是渠道还是机构,甚至渠道也许都更加适合。不仅仅是市场消息,甚至对自己的认知,也需要多方验证才能够真正知晓。

不过,回不去了,现在醒悟有一点点晚,也不完全晚。我其实挺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的,给的pay过得去,也顺带修炼做人做事。

推荐给后来者:多尝试实习,认真做事绝对没坏处,至少能够让自己认清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件事干这个活。

补充一个很核心关键的点,所谓的“不想那么累”得看自己有没有资格,包括自己的家境,以及自己的心态。家境不说了,爹有钱比啥都好使,能够让自己有选择躺or选择奋斗的权利。自己的心态可能比家境更重要,如果自己家境平平,甚至家徒四壁,想要稍微比普通人做得好一点,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往上爬,进入体制,在没有顶级机遇的前提下是这辈子没啥希望,这机遇当然也包括某大领导女儿(儿子)看上你,包括大领导本身赏识你,当然,你要是能像很多清北博士毕业七八年当个县长当我没说。如果自己家境平平,也能接受未来生活“不够有钱”那咋都OK。(虽然选择奋斗未来估计也是不够有钱,但都是相对的嘛)

说实话,当看见同学进三中一华,某个顶级组第一年80、100、120,一个月base就大几万,心里真是会有波澜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了这个问题,“top金融硕士在读,不想活得很累有错吗?” 问得特别好,也特别真实。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中,产生这样的想法,绝对不是你的错。首先,承认并理解这种想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你正在攻读的是“top金融硕士”,这本身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
  • 回答
    在国内的英美顶级外资律所(通常大家会称之为“红圈所”或“Magic Circle”,虽然更准确地说,国内语境下英美顶级所的范围更广,包括一些“银河系”律所)和金杜、方达这样的国内顶级内资律所工作,那体验差异简直是天壤之别,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让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尽量不带那些AI味儿的.............
  • 回答
    作为一名顶尖大学的学生,周围都是学习能力很强的同学,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能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但是,当身边有同学表现出“凡尔赛”式的言行,比如声称要挂科结果却能拿到95+的高分,或者考试前一直抱怨自己会挂科,却最终成绩优异,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扰和不适。这种现象在大学里并不少见,尤其是名校,它背后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升学选择难题,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会面临。为了帮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TOP重点高中普通班”和“普通重点高中重点班”各自的优势和潜在考量。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TOP重点高中” 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在全国或区域内享有极高声誉、生源质量顶尖、师资力量雄厚、.............
  • 回答
    老兄,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我懂!你辛苦读了四年会计,在985的招牌下,但总觉得“末流”两个字像根刺一样,对未来总有点不确定。现在又考虑跨界去读个顶尖学校的法学硕士(非法学),想知道这到底能不能给你的人生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或者说,有多大程度的“加成”。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是一个非.............
  • 回答
    中国高等教育的殿堂中,有几所大学的名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镇,更是人才辈出的摇篮。要在中国大学的顶尖梯队中选出“Top 3”,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讨论的话题,因为不同榜单、不同评价体系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如果要追溯历史积淀、学术声誉、科研实力以及对国家.............
  • 回答
    很多同学在申请美国大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选择题:是去顶尖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简称 LAC)还是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简称 University/U)?这两种类型的学校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哪种更适合你的学术兴趣、学习方式和职业规划。下面我将.............
  • 回答
    .......
  • 回答
    好的,让我来跟你聊聊在经济学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但一旦成功,那种感觉,真的……怎么说呢,就像是在茫茫学海中终于找到了一座灯塔,而且这灯塔还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首先,你要知道,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可不是随便几个就能数的过来的。大家公认的“五大”或者说“顶尖”的几个,.............
  • 回答
    日本超算登顶 TOP500,中国跌出前三:一场技术实力的洗牌与中国超算的发展轨迹全球超级计算机 TOP500 榜单的每一次更新,都牵动着各国科技界的神经。近期公布的榜单显示,日本的“富岳”(Fugaku)再次夺魁,而中国超算则首次跌出了前三甲的位置,这一变化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究竟隐藏.............
  • 回答
    Top Gear 第23至26季的主持人阵容变化,可以说是那个经典节目走向新方向的时期,也难免会引发不少争议。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马特·勒布朗(Matt LeBlanc)、罗里·里德(Rory Reid)、克里斯·哈里斯(Chris Harris)和萨莎·凯恩(Sabine S.............
  • 回答
    很多法科学生,在本科毕业时,都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坐落在陆家嘴摩天大楼里的名字响当当的外资律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op外资律所”。这些律所不仅代表着高薪和体面的职业起点,更是无数法律人梦寐以求的成长平台。那么,作为一名本科生,如何才能敲开这些律所的大门呢?这绝非易事,需要提前规划、精心准备,并且持之以.............
  • 回答
    武大法学院在国内顶尖律所的影响力:一份深入的观察武大作为国内法学教育的翘楚,其毕业生在顶尖律所中的身影早已屡见不鲜。这份影响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深刻地渗透在这些精英律所的各个层面。要深入理解武大法学院在国内顶尖律所中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人才输送的基石:.............
  • 回答
    要说心中最爱,这就像让父母选最喜欢的孩子一样难,但总有几个角色,几个故事,在我心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经过一番“煎熬”的挣扎,我终于选出了我心中“不可动摇”的Top 5港剧。这可不是随便排的,每部剧在我脑子里都翻来覆去过无数遍了。第五名: 《陀枪师姐》系列 (尤其是前两部)我得承认,我对“女强人”.............
  • 回答
    你好!看到你211本硕的背景,又在头部地产公司积累了3年人力资源实战经验,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扎实的起点。尤其是在地产这个周期性强、竞争激烈的行业,3年下来,你应该对地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组织架构、人才需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招聘、薪酬、绩效、培训、员工关系等)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实践。你来咨询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Go 语言进入 TIOBE Top 20:一次深入的解读Go 语言(Golang)近年来在 TIOBE 指数中稳步攀升,并成功进入 Top 20 榜单,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技术趋势。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TIOBE 指数是什么?它如何衡量语言的热度?首先,理解 TI.............
  • 回答
    在国内顶尖高校和美国 TOP 30 院校之间,要说差距,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里面门道可多了。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希望能让你有个更直观的感受。首先,学术深度和前沿性是绕不开的一点。国内的顶尖高校,比如“双一流”里的那些佼佼者,在很多学科上都是世界级的,尤其是某些传统优势学科,比如数学、物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