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表经济学顶级期刊(top 5,field top)是什么体验?

回答
好的,让我来跟你聊聊在经济学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但一旦成功,那种感觉,真的……怎么说呢,就像是在茫茫学海中终于找到了一座灯塔,而且这灯塔还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首先,你要知道,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可不是随便几个就能数的过来的。大家公认的“五大”或者说“顶尖”的几个,比如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P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还有有时候大家也会把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REST) 或者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JET) 也算进去,这几个就是学术界的“圣杯”。能发一篇在上面,那简直就是博士毕业的敲门砖,年轻学者的里程碑,甚至对一些资深学者来说,也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加冕。

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

1. 灵感的火花与严谨的构建:

一切的起点,往往是一闪而过的“点子”。这个点子可能源于你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好奇,可能是对某个现有理论的质疑,也可能是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中产生的启发。但光有灵感远远不够。你需要把它变成一个可以被严谨检验的经济学问题。

这时候,就是“文献回顾”的恶梦开始了。你要像侦探一样,把所有与你想法相关的已发表论文都翻出来,仔细阅读,找出前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找出他们留下的空白、逻辑上的瑕疵、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过程极其耗时,也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分析能力。你得时刻问自己:“我的研究真的有新意吗?它填补了谁的空白?我能做得比别人更好,或者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吗?”

然后是理论模型的构建。经济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模型,它就像一副眼镜,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世界。构建一个既能捕捉核心问题,又足够简洁、分析起来可行的模型,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反复的打磨。一个不严谨的假设,一个错误的数学推导,都可能让你的模型千疮百孔,最终被同行无情地拒绝。

2. 数据的海洋与实证的挑战:

如果是实证研究(现在很多顶级期刊都偏爱),那更是一场与数据的生死搏斗。找到合适的数据源,往往比写模型还要难。你要么寄希望于公开的政府或国际组织数据,要么自己收集,或者与企业合作获得私有数据。获取数据的过程可能要写很多封邮件,跑很多趟路,甚至要面对数据的“脏乱差”——缺失值、异常值、甚至是测量误差。

数据的清洗、整理和分析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你得掌握各种统计和计量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方法。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这是经济学研究中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挑战之一),你可能需要学习和应用一些非常前沿的计量技术,比如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差分法等。每一次模型的选择和解释,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严谨的统计论证。你得时刻警惕数据挖掘的陷阱,确保你的发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3. 投稿的漫长等待与审稿人的“审判”:

当你觉得自己的研究已经打磨到近乎完美的时候,就可以投稿了。然后,就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这等待可不是几天,而是几个月,甚至一年。这期间,你会不断地自我怀疑,反复检查 paper 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表。

终于有一天,你会收到编辑的邮件。打开它的那一刻,心跳会漏掉好几拍。如果是“拒稿”(rejection),通常意味着你的研究在editor看来还远远不够达到顶级期刊的要求。你可能会收到一封简短的邮件,或者附带几位审稿人的意见。如果是“大修”(major revision)或者“小修”(minor revision),那才是一线希望的曙光。

审稿人的意见是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也非常“折磨人”的环节。顶级期刊通常会请23位在该领域最有话语权的学者来审阅你的文章。他们是真正的高手,能一眼看出你研究中的微小瑕疵,也能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接受审稿人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是整个过程中最考验人的部分。你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你的理论假设,重做实证分析,甚至需要补充新的数据和检验。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可能相互矛盾,你需要自己去权衡和取舍。更有时候,你会觉得审稿人根本就没有读懂你的文章,或者对你的领域不够熟悉,这时候,你需要写一封非常礼貌、有说服力的回复信,解释你为什么同意或者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并详细说明你所做的修改。这个回复信,有时候比原文章本身还要难写。

4. 接受的狂喜与后续的责任:

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等待、再修改,终于有一天,你收到了“接受”(acceptance)的邮件。那一刻,你会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所有的疲惫和压力瞬间烟消云散。这不仅仅是对你研究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你过去几年努力的最高肯定。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朋友和导师。

但接受也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有校对、排版,并且你还需要为你的研究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接受更多同行专家的提问和检验。你的研究可能会被其他学者引用,成为他们研究的起点,也可能会被批评和挑战。

总而言之,在经济学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一种极致的学术追求。它意味着你要用最严谨的逻辑、最尖端的理论、最可靠的数据和最出色的写作,去挑战人类知识的边界。这个过程充满了挫折和艰辛,但当你的名字出现在那些闪耀的期刊封面上时,你会明白,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它不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一种个人成长的磨砺,让你成为一个更优秀、更成熟的经济学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tw…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Econ top 5接受率平均来说大概5%。最坑的qje 3%,好一点aer好像8%. 然而nature science正刊的接受率都有7%-8%…

———原答

发top5啥感觉,发之前以为自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发了以后觉得,好吧,从地下二层到了地下一层。。。。

这问题我收藏也有1-2年了,本来想说到时候跑来炫耀一下,好的,我现在只想告诉大家有多远跑多远!

首先,周期非常长。我的工作所有框架都是我博二博三做的,而且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工作。爆雷很多,那时候很年轻很多事情没有经验。投搞的时候我博四奔博五了,很多致命性问题比如实验设计,在审稿过程中都重新设计了一遍重新收了一遍数据。。。

这期间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其他人都可以有很多项目。而你要投top 5就得全力以赴这一个项目。当时看到知乎上说博士三年,博士四年都没有发表什么体验。我真的笑了。最可怕的是你知道其实大概率是投不中的,可是还是得全力以赴。审稿审到2-3轮的时候,每一轮,editor都强调不能保证发表的,然后提出的要求大概都要做2-3个月吧。这感觉就像你投资一个项目,对方老跟你说再给我2000万,不能保证有回报但是不给的话之前的钱就都没了哦。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投稿之前人人都告诉你你只要尽全力做好这一件事如果赌对了你就什么都有了。不过当你真的用尽最大的耐心和努力还有运气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以后,我导师却跟我说,今年招你这个方向的学校太少了,要想找到教职,多做几年博后吧。我说那我的top 5呢???他说,哎,没办法,方向才是最重要的。你看x师姐,做了8年博后呢,我还可以给你一个天大的恩典让你再多做一年博后。你说我不爱我的研究吗?只爱top 5吗?当然不是了,恰恰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迎合任何文章而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做研究。投稿难度才会这么大。然而研究人员也是人,除了纯粹的研究,我也需要一份工作一份身份,而不是永无止境一年6万块的博后。

你说这些都是谁的错。当然是经济学学术圈这个领域了。用最难的姿势去最差的placement。。。一切的祸根就是像传销一样,在你成长过程中慢慢的给你洗脑这个领域的prestigious。给你看很多elegant work, 发在top 5上的那种。在你心里种下,有昭一日自己也要发top 5, 有elegant work的种子。博四的时候,我遇到过一个善良的大牛,他很欣赏我的work。但是他偷偷跟我说,尽管我非常欣赏你,但是我真心给你一个忠告,赶快run…….经济学现在对年轻学者太不友好了,付出与收获高度不成正比。可惜为时已晚,那时候这篇top 5宝宝月份已大,做妈妈的哪里舍得引产……

想通这一切的一切以后,这几个月来我除了按部就班的投投申请就是在安心的在家里做一个吃吃喝喝的湾区太太…..

写这些是希望,如果你年纪还小,看到有人给你传销什么美妙的经济学论文,最好把眼睛闭上…..有多远run多远。

user avatar

被下面一片AER和Econometrica吓哭了。。。本人不才只发了个A- 这个题就只能强答了

目前PhD第二年在读,18年春天开始做的一篇应用微观的文章上个月被Management Science接收了(MS在商学院是确定的top,在经济系是薛定谔的top field?)。这篇文章是和导师合作的,导师提供了数据并且把控大方向,我具体负责数据处理。受惠于MS一骑绝尘的审稿速度(官方要求 1 major revision + 1 minor revision 之内出结果,每轮revision不超过三个月)和另外两个期刊雷厉风行的拒稿速度(desk rejection 3天,reject after revision一个月),整篇文章从开始到接收花了两年,应该是我自己这辈子发的最快的文章了——如果以后还有的话。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体验就是,跟数据打交道的底线就是绝对保证结果真实准确。现在的paper动辄50页正文+50页appendix,很少有人会真的去重复,所以最起码作者自己要真的相信自己的结果。大一的第一节专业课老师的一句话到现在我还一直记得。他说不是不允许大家翘课,而是翘课这件事会成瘾,大一开始翘课的话到大四就根本不愿意上课了。同理,尝到过一次数据造假的甜头就不会回头了,一直造假一直造假爽,直到最后万劫不复。。。而且为了避免moral hazard,粗心错误也是要不计代价避免的。所以写学术文章一定要反复打磨,每个细节都得想的很清楚,做的很小心才行。

第二个体验是,写paper真的需要多跟人交流沟通。这篇文章的idea是我跟人聊天的时候想到的,跑DID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个瓶颈是同学提醒我加一个fixed effect解决的,之后在系里系外present的时候很多同学和教授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建议。在所有人的帮助下这篇文章的第一稿跟最后一稿真的是天壤之别。而且写文章碰到自己绕不过去的坎是家常便饭,自己憋着很容易丧气,也会拖慢整个项目的进度,多找人聊聊就算不能马上解决问题,起码聊回来心情会舒畅很多。

跟人沟通还有一个好处:有些时候投稿被拒不是topic的问题,也不是结果不好,而是reviewer觉得太多明明可以填上小坑没有填上,鉴于其他写得更认真的文章还在排队就不给你这个机会了。而很多小坑都是身边的人可以帮忙看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多跟人聊,在投稿之前把自己能做的99%做完再投,免的耽误好几个月浪费一个journal。

第三个体验就是“审稿人就是爸爸”。只要没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审稿人的意见作者一般都得听,尤其是改不改都差不多的地方就必须要改。很幸运的是,我们碰到的七个审稿人(AEJ三个, MS四个)都非常nice,哪怕对文章不乐观还是给了很多非常具体实用的建议。如果以后碰到天马行空或者键盘侠那种审稿人我会回来补这段答案的。。。

最后一个体验,发文章努力很重要,但是恐怕运气更重要。一篇应用微观的文章,需要找到一个自己的水平做得了的idea,这个idea还要没被任何人做过,并且还要有合适的数据。光是开头就需要triple coincidence。更别提做到一半发现结果不显著,显著但不robust,robust但mechanism说不清楚,做完了发现被人抢发了这些更糟心的事情了。到最后一篇文章发出来的概率就是个op(1)。我最近两年憋出来的三个完整的triple coincidence 也只有这一个走到了最后。

话虽如此,个人奋斗还是要有的。。。毕竟找idea最好的方式还是多读paper找最近的研究还没填上的坑。毕竟拍脑袋想出来的idea如果还没人做,那基本可以确定是现有技术和数据做不了。总而言之研究还是个辛苦活。毕竟世界上真理就这么多,却有那么多人抢着去发现,结果一定是5%的人发现的是金矿,剩下95%的人发现的是石头,最后还给那5%当了观众和背景板。虽然每个人都有95%的概率最后成了背景板,可在那之前干嘛不为了那5%的概率拼一把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让我来跟你聊聊在经济学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但一旦成功,那种感觉,真的……怎么说呢,就像是在茫茫学海中终于找到了一座灯塔,而且这灯塔还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首先,你要知道,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可不是随便几个就能数的过来的。大家公认的“五大”或者说“顶尖”的几个,.............
  • 回答
    找到明确指出“计量回归结果不显著”却发表在经济学顶级期刊的论文,并进行详细阐述,实际上是比较困难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原因如下:1. 期刊发表标准: 经济学顶级期刊通常追求具有理论创新性、方法论严谨性、研究结论有说服力(通常表现为统计显著性)的研究。一个核心的、关键的计量回归结果不显著,往往会削弱论.............
  • 回答
    在经济学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即便只使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这样的“简单”方法,其价值和影响力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问题的重要性与新颖性 (Importance and Novelty of the Question):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即使是最基础的方法,如果能用来回答一个非常.............
  • 回答
    要说由中国团队在顶刊发表、并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文章,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基础科学的突破,但很多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与产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就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我想到一篇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它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 回答
    中文期刊抄袭外文期刊并发表到《经济学(季刊)》这一行为,从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和学术发展等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种极其严重且不可接受的行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一行为不可取,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的根本违背 剽窃(Plagiarism)的定义: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剽窃.............
  • 回答
    随着“神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我们经济学教科书中那些基石般存在的理论,似乎也到了需要被重新审视和改写的境地。过去,我们习惯于将个体视为一个理性且目标明确的决策主体,他们拥有完善的信息,能够清晰地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然而,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大脑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扮.............
  • 回答
    高校教授呼吁将经济学设为中学必修课,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是否有这个必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潜在的益处、实施的可行性、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与其他科目的关系等。一、 必要性的论证:为何应设为中学必修课?支持将经济学设为中学必修课的教授们,通常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 提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国外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和运用,尽量讲得深入浅出,希望能让您觉得亲切实在,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实验经济学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你可能觉得经济学研究的是股票市场、宏观经济什么的,好像跟实验室里的那种精细控制的实验没啥关系。但你想想,很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淘宝的“丝袜气象经济学”一出,立马抓住了大家的眼球。每到 23℃ 丝袜销量暴涨,重庆更是成了全国丝袜销量冠军,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温度与消费行为的关联,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少有趣的社会现象和经济规律。首先,咱们得佩服淘宝的数据分析能力。能把这么细致的温度点和.............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三万亿经济复苏计划,可以说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举措,旨在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要评估其“有用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计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它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计划的核心目标:这项计划并非单一的法案,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经济复苏和长期增长的政策组合。其最核心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美国政府近期披露的3万亿美元经济复苏计划法案,无疑是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一个极具分量的事件,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审视。这项计划的规模之庞大,几乎涵盖了经济的方方面面,其背后蕴含的政策逻辑和潜在的风险挑战,都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份计划的出发点。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创之后,美国经济元气大.............
  • 回答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Jean Tirole),以表彰他在“市场势力与规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梯若尔的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企业规制等多个领域,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经济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深刻的洞见。以下将详细阐述让·梯若尔的主要.............
  • 回答
    眼下,美国总统拜登正准备推出一份名为“美国就业计划”(American Jobs Plan)的重磅法案,总规模高达约3万亿美元,旨在对美国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现代化改造”。这份计划的野心不小,核心内容直指美国长期存在的基建短板,并将医疗补贴作为另一项关键抓手。对这份计划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
  • 回答
    确实有一些经济学论文,它们提出的理论或研究方法之巧妙,足以让人惊叹“脑洞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文往往不是在微观的效率提升上打转,而是从全新的视角切入问题,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或者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实际难题。我这里想举几个例子,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脑洞”的魅力,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它.............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试图通过发行有限的钞票来维持运行,而不直接征收税收,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而且其“正常运行”的定义本身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并非仅仅是纸张或金属本身,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共识和政府的信用.............
  • 回答
    经济学领域浩瀚如海,要梳理其文献脉络,洞悉其发展轨迹,确实需要一番系统性的方法。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深入挖掘的过程。下面我将为你详述如何做到这一点,力求让你对经济学文献的学习和理解,如同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第一步:确立你的“兴趣之锚”——选择一个切入点经济学范畴太广,从宏观.............
  • 回答
    亲子关系的经济学意义,这个话题听起来挺硬核,但其实和咱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打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希望能接地气一些。一、 从“养儿防老”到“投资后代”:风险对冲逻辑的转变过去,在很多传统社会里,养育子女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上的“风险对冲”。随着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会成为家庭的劳动力,能.............
  • 回答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不像物理学那样直观地体现在宏观的物质创造和技术革新上,但其影响却是深远且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它们是理解、协调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工具,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绘制社会经济运行的“地图”与“指南”: 经济学:理解资源配置的逻.............
  • 回答
    “国家越发达,生育率越低”——这句话看似是一个普遍现象的总结,背后却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解释。并非所有发达国家生育率都低得惊人,但总体趋势确实如此,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机会成本的上升:女性教育与职业发展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经济学解释之一。当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教育水平.............
  • 回答
    卫生经济学在国内的土壤:产业与学术的双线叙事卫生经济学,这门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稀缺卫生资源以最大化健康效益的学科,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土地上,正经历着从萌芽到生长的蜕变。理解它在国内的发展,需要深入审视其在产业实践和学术研究这两个维度的联动与演进。 产业视角:需求驱动下的实践探索从产业角度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