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经济学上来说,政府能否通过发行有限钞票,而不用直接向社会企业、个人等征收税收来正常运行?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试图通过发行有限的钞票来维持运行,而不直接征收税收,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而且其“正常运行”的定义本身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并非仅仅是纸张或金属本身,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共识和政府的信用。当政府发行货币时,它实际上是在向社会“借贷”其购买力。如果发行量与社会经济的实际增长相匹配,且这些货币能够被有效吸收并用于生产性活动,那么这可能是一种温和的融资方式。

然而,“有限发行”这个词是问题的关键。什么叫做“有限”?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政府发行的货币数量真正“有限”,也就是说,它的发行速度远远低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增长,那么这些新增的货币实际上是在稀释现有货币的购买力。换句话说,即使不直接收税,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也会因为新增货币的出现而变得不那么值钱。这是一种隐性的“税收”,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想象一下,政府需要购买商品和服务来运作,例如支付公务员工资、修建基础设施、维持国防等等。如果它不通过税收从社会那里“拿钱”,那就只能自己印钱。当它用新印出来的钱去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就增加了。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其商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在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突然涌入更多的货币去购买这些相对固定的商品和服务,结果必然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原来100元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可能需要110元甚至更多。这10元的价格上涨,就是政府通过发行货币变相从社会那里“征收”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依赖这种方式来满足所有财政需求,那么“有限发行”很容易变成“无限扩张”。一旦政府尝到了印钱的甜头,发现这是一种无需直接面对选民反对的融资手段,它就很难停止。一旦发行量超出社会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通货膨胀就会失控,货币价值急剧下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在那种情况下,经济活动将面临崩溃,社会契约也会随之动摇。人们将不再信任货币,宁愿持有实物资产,导致商品流通受阻,社会生产和交易变得极其困难。

而且,这种模式也必然会扭曲经济资源配置。当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满足需求时,它并没有像税收那样,将资源从效率较低的用途转移到政府认为更重要的用途。相反,它只是增加了总体的购买力,但这种购买力的大部分可能并非用于生产性投资,而是用于消费或政府机构的运作。这可能导致社会总生产力的增长跟不上货币供应的增长,从而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税收是现代国家存在的基础之一。税收不仅为政府提供运行资金,更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契约体现,它明确了政府的权力边界和社会责任。税收也允许政府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比如教育、医疗、科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是货币超发无法直接实现的。

因此,虽然理论上政府发行货币可以作为一种融资手段,但如果试图完全取代税收,并依赖“有限发行”来“正常运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做法很可能将经济推向通货膨胀的泥潭,损害货币的信用,扭曲经济结构,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不正常运行”,甚至走向崩溃。这种模式并非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也与现代经济学对负责任政府运行的基本要求相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不是已经回答过了么?

如果政府用印钞完全代替国税局会怎么样? - 货币


总体来说就是货币价值源于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源于征税权,所以用货币增发代替征税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具体情况会比

@莎鸥

所说的情况更糟糕。因为货币成了无根之木,而且在可见的未来还会不断不可控的贬值,那干脆现在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为国家连征税都放弃了,货币最后一点作用(用作税款)都没了,在有合适替代品的情况下(某种外币可以自由流通),本币几乎立马变废纸


再来一个更简单粗暴的。

国家几乎不可能强制公民用什么东西当货币使,除非他自己发行的那个玩意儿比别的东西好使


所以一旦发生恶性通胀或是通缩,人们就会纷纷拿外币当货币使,外币也没有就只好用大米、金银等物资了。

说可以运行的还是太乐观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