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鲸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回答
好的,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聊聊鲸和鸡的命运,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深刻的道理。抛开那些“AI味儿”的措辞,咱们就用大白话,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

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一个在汪洋大海里称雄的巨兽,另一个却是餐桌上的常客,它们的命运为何如此天差地别?这背后,其实是供需关系、成本效益、外部性、以及产权制度等一系列经济学原理在起作用。

一、 价值的定义:市场的选择

咱们先从最根本的价值说起。

鸡: 鸡,在人类经济体系里,它有一个非常清晰且直接的价值——食物。它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养殖起来相对容易,繁殖速度快,而且成熟期短。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鸡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是非常稳固的。我们对鸡肉和鸡蛋的需求持续旺盛,这就驱动了大量的养殖投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有利可图的产业。农民看到了养鸡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会不断地优化养殖技术,提高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这种明晰的经济回报,使得鸡的繁衍得到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支持。

鲸: 鲸,在历史上,它的价值也曾被人类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鲸油(用于照明、润滑等)、鲸须(用于制作服装、伞骨等)、鲸肉等。在那个时代,鲸油是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鲸的捕捞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替代品出现了:煤油、电力取代了鲸油作为照明和能源;金属、塑料等材料也取代了鲸须的用途。人类的需求点发生了转移,鲸的经济价值大幅下降。更关键的是,早期对鲸的捕捞是一种资源掠夺,没有考虑长远的可持续性。

二、 成本与收益:养殖 vs. 捕捞

经济学有个核心概念叫“成本效益分析”。

养鸡: 养鸡的成本相对可控。我们知道需要多少饲料、疫苗、场地,也知道鸡多长时间能长到上市。而且,它的繁殖速度快,周期短,即使有损失,也容易弥补。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相对稳定且可预测的模式。规模化养殖更是极大地降低了单位成本。

养鲸: 尝试“养殖”鲸鱼,成本高到令人望而却步。首先,鲸鱼生活在广阔的海洋中,我们无法像圈养家禽那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它们的繁殖周期非常漫长,一只鲸鱼可能要很多年才能成熟繁殖,而且每次生产的数量也有限。最重要的是,海洋是一个开放获取的资源。谁能捕到,谁就能获利,但没有人愿意为“养育”一只鲸鱼投入巨额成本,因为一旦它们长大了,随时可能被别人捕走。这种“公地悲剧”效应,使得主动投资养殖鲸鱼的公司几乎没有经济动机。

三、 外部性:隐藏的代价

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产生的,但未能在市场价格中反映的成本或收益。

鸡: 养鸡产生的“负外部性”相对容易管理和控制。比如,鸡粪的污染可以通过处理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当然,大规模养殖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法规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并且这些解决成本可以被计入养殖成本。

鲸: 对鲸的过度捕捞,却产生了巨大的“负外部性”。每一次捕杀,不仅仅是少了一头鲸,更是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连锁反应。鲸在海洋生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调节食物链,甚至影响海洋的碳循环。当鲸的数量锐减时,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失衡,而这些失衡带来的后果,比如渔业资源的衰退、海洋健康的恶化,是渔民、沿海社区乃至全球社会共同承担的,但却不是捕鲸者在出价时支付的。这种成本没有被内部化到捕鲸的经济活动中,导致了过度捕捞的发生。

四、 产权与激励:谁来保护?

经济学的另一个基石是产权。明确的产权制度能有效地激励人们去保护和增值其所有物。

鸡: 鸡是明确的私有财产。你养的鸡就是你的,你可以决定如何饲养、何时出售,并从中获利。这种明确的产权,让你有强烈的动机去保护它们,让它们健康成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鲸: 在公海上的鲸,最初是公有资源,或者说是一种无主之物。谁能先捕到,谁就拥有它。这种“先到先得”的激励,导致了捕鲸者之间的“军备竞赛”。大家都急于捕捞,因为担心晚一步就被别人抢光了。没有人有动力去“养育”鲸鱼,因为一旦你投入了保护、繁殖的成本,别人依然可以轻易地捕捞它们。这就像一片大家共有的牧场,每个人都急于把自己的牛养肥了卖掉,而没人愿意去修缮栅栏,因为修好了,别人家的牛也能进来吃草。直到后来,国际社会才逐渐认识到鲸的价值,并试图建立 集体产权 或 管理制度(如国际捕鲸委员会),但为时已晚。

五、 替代品的出现与消费者偏好

技术进步带来的替代品,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也是影响需求的关键。

鸡: 鸡肉和鸡蛋的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口味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偏好,并且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鸡肉(尤其是去皮的鸡胸肉)被认为是相对健康的肉类选择。这维持了对鸡肉的稳定需求。

鲸: 前面提到,鲸产品的价值被替代品轻易超越。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鲸的形象逐渐从食物和资源,转变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象征,甚至被视为需要保护的“旗舰物种”。消费者对鲸产品的偏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保护的意愿。

总结一下:

简单来说,鸡之所以能兴旺,是因为它们在人类经济体系中找到了一个 清晰、有利可图、成本可控且有明确所有权 的位置,它们成为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经济品。

而鲸之所以濒临灭绝,是因为它们作为一种资源,在过去被 过度索取 且 缺乏有效的产权和管理制度 来制约捕捞行为。其产品价值被更廉价、更高效的替代品所取代,同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其保护成本又难以由个体承担。最终,市场和激励机制的失灵,以及生态成本的外部化,导致了它们的悲剧。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的问题,而是经济活动内在的逻辑和制度设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鸡的繁荣是人类经济理性有效运作的体现,而鲸的困境则是人类集体行为失灵和外部性未被妥善处理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作为万金油,对一件事情可以悟出许多种原理,所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看你们这节课讲的是什么。

如果教授在讲供求理论:

你可以回答,养一只鸡的边际成本远低于养一只鲸的边际成本,而养一只鸡的平均收益又大于养一只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鸡吃米,而鲸鱼吃鱼虾,所以长同样的肉,明显鸡划算。

于是不会有商人去养鲸鱼,导致鲸鱼无法借助人类而繁衍。

但这个说法依旧是有问题的,因为鲸鱼的减少还与人类的捕捉有关,按道理来说,有需求就有市场,如过鲸鱼的数量减少,那么鲸鱼的价格就会上涨,原则上说还是会有人去维持鲸鱼数量,只是产业规模赶不上养鸡罢了。

这就需要讲一下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了。

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在养殖场私有养殖鲸鱼的水平,只能在大海中保护鲸鱼,给鲸鱼创造生活环境,而大海难以被私有,你保护了鲸鱼的栖息地,鲸鱼数量上去了,结果被别人抓走,你找不了任何人,吃亏的还是你。

“公地悲剧”说得就是这种事。

但是这两节课依旧不能说明鲸鱼“濒临灭绝”问题,因为人类的活动并非是一切物种灭绝的原因,也并非能影响一切物种,众所周知,耗子并没有人养,而且还会被人类疯狂捕捉,但耗子的繁衍不是任何问题,为什么人捉鲸,就会使鲸濒临灭绝,而人捉耗子则不会使得耗子灭绝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你们需要再上一堂“风险与投资”。

鲸鱼的捕食,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捕食,鲸鱼需要沿着大洋而长途游动,然后在有大量磷虾和沙丁鱼等动物的地方进行捕食,其捕食方法就是消耗大量能量游动”然后“一口吞”,而如果没有大量的鱼虾动物,导致以鲸鱼庞大的体积,吞一口只吞了一只磷虾的话,那么鲸鱼消化这只磷虾所获得的能量还没有游了半天吞这一口消耗的多,鲸鱼就亏了。

而耗子不需要一次吃这么多东西,只需要随便几颗米,随便几块粮食,便能维持生存,因为耗子体积小,捕食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所以你可以看到耗子尽管不会长得非常壮,但繁衍不会是问题,而鲸鱼则不会,因此这是鲸鱼捕食策略出现了问题,风险太高,导致经营容易破产。

而,最后要如何解释鲸鱼进化成这个样子?为何要采取这种捕食策略?你们还需要上一堂“博弈论与进化策略”的课。

user avatar

首先说下教授期待的答案:鲸鱼属于公共资源(Public Resources,不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两者的共同点是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不能限定使用者,不同点是公共资源有对手性(rivalry),即资源只能被一个人使用,而公共物品则为非对手性),而鸡则属于私人物品(排他性+对手性)。无论是鸡还是鲸鱼,一般来说消费者总是希望能够持续消费下去,比如一年消费多少条鲸鱼/多少只鸡,相应的就应该投入多少来保证鲸鱼/鸡能繁殖出相应的数量来保持种群的稳定。由于鸡是私人产品,我能够获得所有我投入所增加的产出,于是我的投入量会保证我能够持续消费鸡肉;反之鲸鱼是公共资源,我只能获得我投入所增加的产出的一部分,这使得我不愿意投入和“假如鲸鱼是私人物品”时一样多,结果就是投入量不能维持我持续消费鲸鱼,最终鲸鱼就灭绝了。


题主的回答有几个问题:

1)人们对于鲸和鸡的需求都很“大”,这里的“大”是什么意思?是论“只”,还是论“斤”?经济学上一般不会比较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大小”(因为不好定义),通常只比较同一产品的需求在不同时期的“大小”。

2)“养鲸”的前提是可以养,事实上鲸鱼基本上是不可能养的,因为鲸鱼必须到处觅食,所以你没法把鲸鱼圈在某个海域,这也是为什么鲸鱼被归入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资源的原因。

3)退一步说,假如鲸鱼确实可以养,养殖成本也确实更高,但是首先鲸鱼的均衡数量并不一定就少(甚至我们无法保证鲸鱼的均衡数量就一定比鸡的均衡数量低了,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两者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其次就算鲸鱼的均衡数量较少,也不能说明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起码不能“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你只能给出一个生物学的理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聊聊鲸和鸡的命运,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深刻的道理。抛开那些“AI味儿”的措辞,咱们就用大白话,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一个在汪洋大海里称雄的巨兽,另一个却是餐桌上的常客,它们的命运为何如此天差地别?这背后,其实是供需关系、成本效益、外部性.............
  • 回答
    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身处一个特定行业的商户行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似乎都有默契,不愿意将最优惠的价格大张旗鼓地摆出来,反而宁愿让消费者花些心思去打听、去比较。从经济学原理来剖析,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市场环境下。首先,我们得理解“价格搜寻成本”这个概念。这.............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审视税收和财产再分配这种“劫富济贫”的机制,其核心目标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或道德审判,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有效率、更稳定且更具可持续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背后蕴含着多重经济学原理和考量。一、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为何市场自身无法达到最优状态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尽管自由市场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大的.............
  • 回答
    《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部纪录片犹如一声警钟,敲响了我们身处经济转型期,尤其是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并非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相互交织的复杂问题。首先,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成本上升是无法回避的痛点。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总量.............
  • 回答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指那些在经历重大灾难、冲突或社会变革后,反而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提供了契机,从而带来长期繁荣的事件。这些事件并非是主动追求的“幸运”,而是被动的悲剧所催生的“机会”。以下是一些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并尽量详细.............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看,双十一“什么也不买”,严格来说,不是一种绝对的“损失”,但可能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损失,具体要看你个人的情况和对“损失”的定义。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1. 机会成本:最核心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中的“损失”往往不是指“没有得到某样东西”,而是指“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最有价值的东西”.............
  • 回答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生育基金制度能否提升生育率,这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经济激励机制、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潜在的宏观经济影响。简单地说,设立生育基金,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生育行为,将生育这一看似纯粹的个人选择,置于一个更具经济理性分析的框架之下。生育基金的经济学原理:.............
  • 回答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美国对华为等中国公司的制裁,其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绝非简单的“一家独大”或“短期损失”可以概括。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全球供应链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博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制裁最直接的体现是市场准入的限制。美国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手段,阻碍了中国科技企业获得.............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随大流”(herding behavior)的理性程度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在特定条件下,“随大流”可以被视为一种在信息不确定和有限理性情况下的理性行为,但它也可能导致非理性后果和市场失灵。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随大流的经济学解.............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Airbnb 和专车服务(如 Uber、滴滴)这类共享经济模式的崛起,确实在悄然重塑着“个人所有权”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与其说“个人所有权”会变得不重要,不如说它的重要性正在发生转变,并且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经济学核心概.............
  • 回答
    “一定限度内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益”的说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确实有其道理,但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基于一些经济学理论的推论,并且这种“好处”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条件和潜在的风险。首先,为什么温和的通货膨胀被认为是有益的?最直接的解释是,适度的通胀能够刺激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确实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不生育者是否占了生育者的便宜”这一说法。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分工和资源分配的问题。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它。一、 宏观层面的经济循环与代际转移最直接的经济学联系在于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增长。 生育者贡献了未来的劳动力: 生育并.............
  • 回答
    “政治经济学是分配财富的学说,欧美经济学是创造财富的学说。”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两种经济学范式在侧重点上的区别,但将其绝对化则存在片面性。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政治经济学和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异同点。一、 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辨析: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强调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关注核心。 “政治经.............
  • 回答
    经济学的视角下,人生行动的“终极指南”似乎总指向一个核心概念:效用最大化。这听起来有点冷冰冰,甚至有些功利,但如果深入剖析,你会发现它并非只是简单的“利益至上”,而是对人类在资源稀缺环境下如何做出选择的一种深刻洞察。效用,不是金钱,而是满足感首先,得明白经济学里的“效用”到底是什么。它不是你账户里的.............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走一步看一步”是否是一个好建议,答案是复杂且取决于具体情况,它既有潜在的优点,也可能带来显著的缺点。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风险管理、预期形成以及决策的长期影响,这些都会影响“走一步看一步”的有效性。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经济学核心概念入手:1. 机会成本与资源配置: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经济现象。从“行贿能提高办事效率”这个角度去审视反腐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是在探讨一个长期存在的“润滑剂”效应消失后,经济体需要适应的阵痛期。曾经的“润滑剂”:行贿与办事效率在反腐力度相对较弱的时期,行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某些环节“提高效率”的方式。这种效.............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充满了各种各样忙碌的小生命。我们今天熟悉的蚂蚁和蜜蜂,在它们漫长的进化史中,也经历了一个从孤立、独立到高度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转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和选择,最终造就了它们令人惊叹的社会结构。故事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那些独来独往的昆虫祖先。它们.............
  • 回答
    关于“低职高薪”是否会成为未来趋势,从经济学角度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议题。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技术进步、教育体系、资本回报以及社会结构等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低职高薪”这个概念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这里,我们姑.............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拖延症拖延症,虽然常常被视为一个心理或行为问题,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跨时间偏好(Intertemporal Preference)、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和行为偏差(Behavioral Bias)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经济学提供.............
  • 回答
    奶农究竟算不算资本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好好掰扯一下。很多人一听到“资本家”,脑子里可能立马浮现出厂房林立、流水线运转的画面,或者金融市场里西装革履的大佬。但如果把目光投向田野,看向那些辛勤耕耘、养育奶牛的奶农,他们身上似乎又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资本家”的影子。不过,经济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