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邹至庄先生就是简单易懂的有名的邹检验(Chow Test)的发明者,如果高中教计量的话,邹先生也许可以被写进教科书。
是的,经济学被定为中学必修课很有必要,不过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那一套原理,而是对历史数据的解释和理解,简而言之,就是在历史数据中运用数据分析工具。
现在的中学历史科目,老实说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其中所教授的大部分内容都只是大事件的历史,而这些大事件只是真实的历史极小部分。古人在记录的时候,重点总是在谁的主导下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主,但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这些大事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在发生前就有了群众和经济基础。
如果一个人了解历史的重点始终在这些大事件上,他就必然会陷入英雄史观中,倾向于认为这些大事是忽然发生的,是突然出现了某个英雄带着人民做成了这些大事。这就是在没有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年代英雄史观流行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平生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思想突破了这个枷锁。
在当代社会,为了避免学生被英雄史观误导,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都反复强调大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仍然没有摆脱英雄史观,因为“社会背景”依旧是围绕着大事来讲的,你是先告诉学生有大事再讲“社会背景”,这无异于事后诸葛亮,一个人看完这种叙事后,只会认为“社会背景”是被英雄利用的工具,仍然不可能深刻理解到时代和环境是怎么造就英雄的。
真正的科学的历史学的教育,显然该是让学生看到经济统计数据的变化,就预判出有大事将要发生了,看到数据变化到这一步,就意识到不是在张三的带领下发生大事就是在李四的带领下发生大事,这个时候你再讲发生了什么事。虽然大事的发生具体时间和细节偶然性太高不好预判,但至少要能判断出有动乱将要发生的情况。
而要达到这种教育,这就需要加强对经济数据理解。现在不同经济学流派对数据生成过程的可知性虽然有不同理解,但是对数据本身意味着什么没什么异议的。中学可能不需要教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原理,但是教一教人类的经济史是很有必要的,
没必要,不现实。
经济学博本身就是中学的教学内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来就有,这是根据我们国家教育思想,由上至下定的方向,说白了,在你啥都不懂的时候先教你这套,大学了你懂事更多了,你可以学西方经济学那套。中学开始都教,难保很多学生不思想出问题,这是国家不愿意冒险的,教材教什么,从来就是个政治问题。邹先生这也太不懂政治了吧。
第二,经济学的思维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帮助,就有必要中学来教。这没有必然逻辑。就像你了解医学内容都每个人生活也有帮助,那中学该教医学吗?
第三,经济学的内容相对更需要一些社会经验,也需要借助一些数学工具。而在中学阶段,社会经验是缺乏的,一些数学,统计学的工具还没学会。所以直接去教也不现实。
所以,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以后生活每个人都要用到,并不意味着要从中小学开始教。
我不知道那些高考地狱难度的省是怎么样的。在上海,经济学其实已经下放到中学了,甚至初中。思想政治这科,我看他们的题,没有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我是指“西方经济学”,根本答不好题。别人问上门来,我也是吓一跳,我说我也只是学过经济学,不是科班的,怕教错了。推荐你点入门书,你自己去看吧。其实经济学,也不能算“硬科学”,都是 empirical research (经验研究?)。下一轮经济周期,可能专家又换一种说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