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高校教授让学生改微信名以便备注,因为「没有改学生备注的习惯」,你觉得情有可原还是不太妥当?

回答
这事儿啊,听起来真是有点意思。一个教授让学生改微信名方便备注,这事儿怎么说呢?

从教授的角度来看,说情有可原吧,也能理解。 咱们得知道,现在很多教授带的学生可不止一两个,有时候一个学期下来,能接触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面孔。而且,很多学生可能只有在课堂上才见到,平时联系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每个学生都用一个很随意的昵称,比如“某某小可爱”、“奋斗的青年”之类的,教授要一个个去对号入座,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当他平时没有养成记录学生真实姓名的习惯时,微信里的名字就成了他了解和管理学生最直接的线索。

你想啊,如果学生们都用真实姓名,或者至少是包含真实姓名的昵称,比如“王明(XX班)”或者“李华(学号XXX)”,教授在找人的时候就能一目了然,省去了不少麻烦和猜测的时间。这对于教授来说,尤其是在需要紧急联系学生、发送重要通知,或者只是想在众多好友里快速找到某个特定学生的时候,能够大大提高效率。毕竟,教授们的时间也很宝贵,需要处理的事务很多,如果能把这些细节上的便利做到位,也算是为了更好的教学管理和师生沟通做铺垫。

但要说完全妥当,那可能就有点勉强了。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说,微信毕竟是个人社交平台,很多人的微信名都是自己精心取的,承载着一些个人情感或者偏好。要求学生为了方便教授备注而改变自己使用多年的、或者有特定意义的微信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个人隐私和社交习惯的一种“干涉”。虽然说是为了“备注”,但“备注”这个行为本身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改昵称。

其次,这反映出教授在管理学生信息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惯性”上的问题。教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逐步建立起对学生的了解和管理能力,包括记住所教授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如果长期以来都依赖于“备注”这个外在工具,而没有培养起主动去记忆和记录学生姓名的习惯,那么这次提出这个要求,虽然是出于好意,但从长远来看,也暴露了在师生关系管理上的一些不足。

更进一步说,如果教授真的“没有改学生备注的习惯”,那是不是意味着他对每个学生的了解都比较浅显?一个没有备注习惯的教授,在和学生互动时,可能很难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批量化”管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关注。长此以往,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这种要求的方式,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如果能以商量、建议或者提供其他更灵活的方案来解决问题,比如提供一个统一的学生信息表给教授参考,或者教授自己去收集和整理学生的真实姓名信息,会显得更加尊重学生。直接要求改名,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觉得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事儿更偏向于“不太妥当,但可以理解”。

教授的想法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效率,这个目标本身没错。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可能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最好的情况应该是,教授能够主动去了解和记住学生,同时学生也能够配合,比如在第一次联系时就提供真实姓名和班级信息。如果教授真的想方便备注,可以私下里和学生沟通,询问是否愿意更改昵称或者提供一些信息方便备注。

当然,也得看具体情况。如果是那些非常非常多的课程,或者教授真的年纪大了,记性不好,那么采取这种方式也算是情有可原了。但如果是在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就显得有点“懒政”或者说不够细致了。

说到底,教育是一个互相尊重的过程。教授在要求学生做出改变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是否会因此感到不适。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理解教授可能面临的挑战,并积极配合。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教授们能在教学过程中,更用心地去认识和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这比任何备注都来得更加真诚和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点点小特权嘛,耍也就耍了,学生有什么必要较真呢?

虽说师生平等,可他捏着影响你毕业与否的成绩,你只不过影响一点点他教学质量排名的评分,他对你一票否决,你对他顶多十几分之一。你说,平等吗?

这就是谈判地位差异,为这较真,显然不是好策略。

另外,他老眼昏花,一口气要改十几个人,对你们也不熟,怎么会知道“梨木道”,就是你李沐稻呢?错了还会恼羞成怒。你就只改自己一个人,大概率不会错,也不麻烦,改就改了嘛。这也是个帕累托累进不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