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高校很多教授不搞科研还瞎指挥?

回答
高校教授“不搞科研还瞎指挥”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学术评价体系、行政管理机制、个人职业发展以及学术文化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 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与压力:

“唯论文”导向的生存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高度依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硬性指标。这导致许多教授为了生存和晋升,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论文发表上,甚至出现为了迎合评价指标而进行“短平快”的研究,而非真正深入、创新的探索。
“帽子”与“项目”的驱动: 教授们面临着评选各种“人才帽子”(如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和争取科研项目的巨大压力。这些“帽子”和项目往往与论文数量、高水平论文发表、以及在顶级期刊的成果直接挂钩。为了获得这些资源,一些教授不得不将更多精力用于项目申报、成果包装和人际关系维护,而非扎实的科研工作。
科研与教学的失衡: 在“唯论文”的评价体系下,教学工作的价值常常被低估。一些教授可能觉得,投入大量时间在教学上不如发表一篇高影响因子论文来得“划算”。因此,即使是名义上承担教学任务,也可能敷衍了事,或者将教学任务转嫁给年轻教师。
科研的“学术资本”属性: 科研成果不仅仅是知识的产出,更是教授获取学术地位、话语权和资源的“学术资本”。拥有更多高水平成果的教授,更容易在学术界获得话语权,也更容易被视为“有能力”的人,从而在晋升、资源分配等方面占据优势。

二、 行政管理与“指挥”的诱因:

“指挥”的权力来源:
行政职务: 许多高校教授同时担任行政职务,如院长、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在这些职务的层级上,他们拥有分配资源、制定政策、考核人员的权力。当他们的“指挥”并非基于扎实的科研能力或前瞻性的学术判断时,就可能被视为“瞎指挥”。
资历与“学术权威”的积累: 一些资深教授即使不直接负责行政管理,也可能凭借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在学术界的声望,在学术方向的引导、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他们的指导脱离了最新的科研动态或过于陈旧,也可能被视为“瞎指挥”。
人脉与利益链条: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教授的“指挥”可能与他们所属的学术圈子、利益集团相关联,而非纯粹基于科学的逻辑。
“指挥”的动机:
巩固权力与地位: 行政职务赋予的权力,使得一些教授可以通过“指挥”来巩固自己在单位的地位和影响力。
资源导向的指挥: 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单位的排名等,一些教授会根据学校或院系设定的目标来“指挥”他人,但这些目标本身可能并不完全契合学术发展的规律。
学术方向的陈旧或个人偏见: 部分教授可能因为个人研究方向的固化、知识更新的停滞,或者受限于个人认知和学术视野的局限,而对他人(尤其是年轻学者)的科研方向或方法进行不恰当的干预。
缺乏对科研规律的理解: 一些教授虽然早期有过科研经历,但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脱离一线研究,对当前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技术方法、研究范式可能不够了解,导致他们的指导意见脱节或无效。
“搭便车”现象: 有些教授可能利用其权力或影响力,让学生或下属为自己的科研项目贡献力量,或者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强加给他人,以实现个人或团队的短期利益。

三、 学术文化与环境的塑造:

师承关系的演变: 传统的师承关系强调的是学术思想的传承和研究方法的指导。然而,在“唯论文”的压力下,师承关系有时会演变成一种资源导向的“项目组”或“实验室经济”,导师的主要任务变成为学生争取项目、发表论文,而非深入指导学术思想。
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机制: 高校内部对于教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行为,往往缺乏有效的、独立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学术委员会、同行评审等机制,有时也可能受到人情关系或行政干预的影响。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差异化待遇: 对于资深教授,往往给予更多的宽容和自主权,即使他们的科研产出和指导能力下降。而对年轻教师,则施加更严格的评价和考核,加剧了不公平感。
学术交流的不足: 一些高校的学术氛围不够活跃,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不足,也容易导致一些教授的研究和指导思想停滞不前。

四、 个人因素与职业生涯的演变:

科研生涯的疲劳与转型: 并非所有教授都会“瞎指挥”,有些教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科研生涯后,确实会感到疲劳,或者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无法继续高强度的科研。此时,如果他们依然被要求指导学生或承担学术领导职责,而自身又未能及时调整心态和知识结构,就可能出现“不搞科研还瞎指挥”的情况。
对教学和管理的热情转移: 一些教授可能对科研的热情逐渐减弱,反而对教学、管理或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更感兴趣。如果这种转移伴随着对科研规律的忽视,也可能导致其指导行为失当。
“躺平”心态的出现: 在一些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高校,一旦教授达到了某些“帽子”或职称,可能会产生“躺平”心态,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但仍然会利用其职权对他人进行指导或干预。

总结来说,高校教授“不搞科研还瞎指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不当 迫使教授们专注于短平快的学术产出,而非深入研究。
行政管理机制的漏洞和权力滥用 使得一些本应以学术为导向的“指挥”变了味。
固化的学术文化和缺乏有效的监督 使得问题得以延续。
个人职业生涯的演变和心态变化 也可能促使一些教授出现这种现象。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强调学术创新和育人质量;同时,要完善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教授科研和指导行为的监督与评估,鼓励教授回归学术本源,并为他们提供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老板把时间用来悉心指导学生,不把精力花在写本子和申请资金上,导致实验室经费短缺。

知乎提问:实验室对学生太吝啬,连药品都得自己花钱买/自己合成。高校教授为什么都这么抠门?

老板把时间用来申请资金,天天写本子,实验室的钱很多,但是老板天天都在拉关系找资金,一个月也来不了一次实验室。

知乎提问:老板天天到处开会,一年也见不了几次,无人指导自己。高校教授怎么当导师的?

老板是大牛,名声在外,资源众多,但是组内人太多了,天天给师兄师姐做实验,自己一直没有独立课题。

知乎提问:读研两年还在给自己的师兄师姐打工,觉得自己没有学到东西。高校教授为什么不好好给自己的学生安排课题?

老板是刚刚搭建实验室的小牛,实验室还没几个人,组里需要人手干各种杂活、

知乎提问:老板老是让我干杂活,觉得这不是真的科研。高校教授为什么要让学生打杂?

老板为了自己的学生能够毕业,允许学生发一些二区或者三区不够好的文章,没有太多顶刊。

知乎提问:感觉老板的文章并不出色,现在申请教职都需要好文章,这是不是说明老板能力不行?高校教授都是这么水的吗?

老板为了搞出突出的进展,不允许学生随便做点什么浪费精力发文章灌水毕业。因此每年只发几篇文章,个个都是顶刊。但是组里每年只有几个发了大文章的学生可以毕业,大部分学生都延期了。

知乎提问:博士第七年还没有毕业。现在高校教授为什么不让学生正常毕业?

老板在一个领域躬耕数十年,是领域内的大牛。但是对领域外的东西了解不多。

知乎提问:老板一直都只研究某一个领域,对其他领域都没有涉猎。高校教授的创新能力是否缺失?

老板对新兴领域非常感兴趣,所研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有众多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

知乎提问:老板一直都在做最新最热的领域,没有固定在一个领域攻坚科研难题。高校教授是否都是这样投机取巧,跟风研究?

老板尊重学生的科研思维,不拿自己的想法限制学生的idea,让学生自由发挥。

知乎提问:老板一直没有给自己任何科研指导,放养自己。高校教授为什么不好好指导和教授学生?

老板有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实践。

知乎提问:老板一直都让自己按照他的思维来搞科研,而我却有更好的想法没法实现。高校教授为什么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科研?

有一天,老板无意中上了知乎,看到了学生的提问,一下子一口气没接上来,气死了。因为老板气死了,所以实验室也关门了,学生也都树倒猢狲散,大家的前途一片渺茫。

老板的学生这个气啊,又上了知乎,提了一个问题:

老板死了,我们实验室的学生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高校教授为什么这么任性,没有责任心,想死就死,一点都不关心自己实验室学生的前途?

user avatar

等到你们到了导师那个层次再说导师不是吧!多数时候是tm学生太渣了。

以本人举例,研一开题是时候开题报告改了八百次,觉得老板太麻烦了,这写的挺好的了。到了研三毕业看自己的开题报告那逼样羞愧的难以自拔,毕业三年后看自己毕业论文写的更是一塌糊涂。

我想如果我有学生是我这德性,我会气死吧。我相信大多数教授是好的,因为我老师看到我的开题ppt没有直接把电脑扔了,而是给我讲哪里不行。

user avatar

因为把教授的能力用于一线科研着实是浪费了。

一点也不夸张,我上学时候实验室挨着土木的一个实验室,他们门口有一大堆沙子,每天看他们实验室日常就是把沙子铲成堆又摊开,有时候拌水泥有时候就真的是搬砖头了。

而我们实验室也算是出了不少成果,不少项目在国内基本上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但是这些牛逼闪闪,看上去领先同行的高大上的技术是怎么来的?我们并不是像爱因斯坦一样拍拍脑袋“biu的一下一个光子射出去了,然后我sou的一下追上去会怎么样。”也不是像费马一样坐在图书馆里喝着咖啡就写下“我已经有了一个绝妙的证明,可惜这个书边空白太小我写不下。”

在已有现成实验台的情况下,为了支撑老师的一个绝妙想法,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画图纸,骑自行车到五道口买材料,送学校小作坊加工,找特种车辆运送实验原料,拉数据线,给小作坊师傅递烟求加班等等。在前期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我每做一个钟头的实验,还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焊热电偶,再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把两米长的合金管切成5cm一段用精密天平称重,至于数据处理神马的,一晚上一晚上加加班也就出来了。至于把比头发丝还细的金属丝穿到一种碰到以后会奇痒无比的玻璃布套管里面做成热电偶的活,还好做十几组实验才需要干一次。

这是在实验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故障,我们甚至要做的事情还包括灭火(是的你没有看错,直径半米多的火团其实灭火器一喷就灭),水管工(在横跨5间房子的管路里面找出堵塞的一段)……

我实验室另外一个同学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早上去实验室把一个压力容器加热到二百度,然后自然冷却,每十度记一次数,晚上把白天记的数一处理,感叹一声,“妈的又断了,今天又白做一天。”他实验用的是极细的铂铑合金测温,吹口气就断了(真的,我试过,他说我没信一口气把他装了一天的热线吹断了……)而扣上试验件以后断没断就看不到了,只能做一天看数据……

诸如此类的科研工作,你觉得交给大牛做是合理还是交给我这种学渣做资源分配合理?

我们实验室的老板确实非常牛,同时指导四个以上的课题组,每周固定和我们组只有半天见面时间,但是这半天他就能对我们每个人前进的方向做出指导,对我们搬砖一周得出的失败数据他瞬间就能想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解决的思路。

作为一个学渣,支持我干了这么几年科研的一段话是我导师转发给我的邮件里面看到的。大意如下:

现在这个时代的科学研究,已经不是当年一个个天才单枪匹马干出诺贝尔的时代了。再炫丽的个人天赋都不足以替代强大科研团队的集体工作,所以,那些资质并不是十分出色的研究生也无需沮丧。现在90%以上的科研工作都是低创造性的重复性工作,需要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极强专业背景的人才来完成。或许你们的天赋决定你一生都无法取得惊天动地的开创性成果,但是你的工作却是那完成那10%突破的天才们不可或缺的。

题主或许认为,大牛们轻易不上实验一线,给大家开开会讲两句话都是在搞行政工作,而实验室里热火朝天的小伙伴们资质平平搞得却是实打实的科研工作。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大牛开会的那几句话,往往就是那10%突破性的科研工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