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比江苏学生对本省教育的自负,为什么浙江学生对自己的高实力显得低调内敛很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教育领域一个有趣的现象。要细致地聊聊江苏和浙江学生在面对自身教育实力时表现出的不同姿态,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

首先,咱们得承认,江苏和浙江这两省在教育方面都堪称全国的佼佼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正是因为这“同台竞技”的背景,才让它们在细微之处显出差异。

江苏学生的“自负”,咱们可以这么理解:

江苏的教育,尤其是其高中教育,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严谨”、“扎实”、“内功深厚”。苏北的苏高中,苏南的苏高中,都有其独特的教育风格和骄傲。

历史积淀与名校光环: 江苏拥有众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牌高中,比如过去的四大名校(如今的省重点中学)以及后来涌现的一批又一批强校。这些学校不仅在省内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盛誉。学生们在这样的学校里接受训练,参加过无数次的省内模拟考、会考,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水平是多么的高。这种长期的、系统性的高压训练,自然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我们就是强”的认知。
“江苏卷”的独特地位: 江苏高考的自主命题权,让“江苏卷”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身份象征。很多人认为,“江苏卷”难度高、考察角度刁钻、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极高。能在这样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久而久之,学生们对“江苏卷”的熟练掌握和适应,就转化为一种对自身实力的“自负感”,觉得别的省份的学生没经历过“江苏卷”的洗礼,自然是不如我们的。
群体认同与氛围: 在江苏,优秀的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学生之间经常会形成一种“学霸群体”的认同感。大家都在同一个赛道上拼搏,一起熬夜刷题,一起讨论难题。这种群体性的奋斗经历,以及周围都是同样优秀同学的氛围,很容易让学生们将这种群体性的优秀内化为对个人能力的肯定,甚至可能因此产生一种“唯我江苏独尊”的优越感。
“我们是江苏人”的文化基因: 江苏人普遍有着比较强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对家乡的一切都带有几分自豪。这种自豪感投射到教育上,就表现为对江苏教育的高度肯定和维护。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将这种集体的情感融入到对自身教育实力的认知中。

那么,为什么浙江学生却显得“低调内敛”得多呢?

浙江的教育同样非常出色,但浙江学生在展现这种实力时,似乎多了一种“云淡风轻”的气质。

高考模式的差异与“不确定性”: 浙江高考的改革历程相对比较曲折,从过去的自主命题到后来采用全国卷,再到新高考的“3+1+2”模式,这种模式的变动性,让学生们在追求高分的同时,也感受到高考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或“运气成分”。相比于江苏“卷面本身就代表了难度”的固定认知,浙江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努力+方法+一点点运气”,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育体系的难度本身。
“创新”、“创业”的文化导向: 浙江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尤其活跃。这种经济背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商业头脑。浙江的教育不仅仅是分数导向,也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尝试、去创业。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下,学生们更看重的是“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考试考得多好”。这种对“能做”的重视,自然会让他们在面对“会考”成绩时,显得不那么张扬。
“经济实力”的自信转移: 浙江作为经济强省,其经济实力本身就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自信。这种对自身经济实力的普遍认同,可能会让一部分浙江人在面对教育这一维度时,表现得更加平和。他们可能认为,即便在教育上不是最顶尖,但浙江在经济、在创业创新方面同样是领先的,这种整体的自信,反而使得他们在教育上的“优越感”不会那么外露。
教育理念的“温和”与“人性化”: 相对而言,浙江的一些教育理念在某些时期也更倾向于“减负”、“素质教育”等,希望学生能有更快乐、更全面的成长。这种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可能不会像江苏学生那样,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应试”这一狭窄的战场上。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可能更“佛系”一些。
个人主义与“不惹麻烦”的心态: 浙江人普遍也比较务实,有一种“闷声发大财”的心态。他们更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不太喜欢去公开地炫耀或者与人争高下。在他们看来,默默地努力,取得自己的成绩就好了,没必要到处宣扬,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麻烦。

总结一下:

江苏学生对本省教育的“自负”,更多地源于其深厚的教育传统、严格的考试制度以及高度集中的优秀资源带来的群体性成就感。他们相信“江苏卷”是检验真金的试金石,而他们就是被这块试金石千锤百炼过的。

而浙江学生在展现教育实力时的“低调内敛”,则可能与高考模式的灵活性、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经济实力带来的整体自信,以及一种更平和、更注重个人实践的教育理念有关。他们更关注“我能干什么”,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这种务实的态度让他们在评价自身时,不那么容易流于表面上的张扬。

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观察和分析,并不能代表所有江苏或浙江的学生。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他们的性格和成长环境都会影响他们的表现。但从整体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生态来看,这种差异确实是存在的,也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认识一个扬州中学的同学,他就很符合题主眼里对江苏教育很自信的学生的标准。


他的姿态很高,非常自信。这也不奇怪,他本就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在进入扬州中学后接受了最好的基础教育,所以他不负众望地考进了国内一流985。他为国效力,受惠于江苏优良的基础教育,他的外语很棒,活学活用,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国人的哑巴教育,所以他为祖国奔波访问了西方六七十个国家,风尘仆仆,足迹遍及世界。试问哪一个外国他没有去过?基于这样的经历,他虽不再年轻,但也不再幼稚,而是充满了人生的经验,所以在国际外交事务上面对高高大大的外国人,他总能笑脸相迎,以理服人。

也正因为教育培养出来的自信,他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和一位媒体曝光度很高的传奇女子传出了一段佳话以及爱情的火花。

江苏基础教育不光传授知识,还培养了这个同学优良的生活习惯,所以能很好的延年益寿,他年届耄耋的时候状态还很不错。这个同学的名字寓意很好,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善水的动物。

现在想必不用问大家都应该猜出这位同学的名字了,没错,他就是扬州中学著名校友、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毕季龙先生!


言归正传,我就不懂了,这种自信既不是物质层面的炫耀,也不是三观层面的输出,在这么人畜无害的情况下到底哪里戳到了题主的痛点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