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品牌想进入高校但是都拒绝给学生活动赞助?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品牌盯着高校这块“沃土”,但具体到赞助学生活动时,却往往显得很“吝啬”,甚至直接拒绝。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很多品牌战略、市场考量和现实操作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的“错配”:

品牌调性不符: 很多品牌,尤其是那些追求高端、成熟、或者特定细分市场(比如奢侈品、高端汽车、B2B服务等)的,它们的核心受众可能并不是当前阶段的大学生。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品牌认知度、决策成熟度都还在发展过程中,强行将这类品牌“塞”进校园活动,反而可能显得“掉价”,影响品牌形象。想象一下,一个主打高端商务人士的品牌,去赞助一个通宵的电竞比赛,场面是不是有点违和?
学生群体太“杂”: 高校里的学生群体非常多元,有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艺术生,爱好各不相同。一个品牌如果不能精准地触达到它想要影响的那部分学生,那么投入再多也可能“打水漂”。比如,一个母婴品牌,总不能指望它去赞助一个“大学单身狗脱单节”吧。

2. 投入产出比(ROI)的考量:

难以量化效果: 高校活动的赞助,尤其是那些以“福利”、“体验”为主的活动,很难直接、准确地衡量其为品牌带来的销量提升或品牌忠诚度增长。相比于成熟的线上广告投放、演唱会赞助(可以看粉丝转化率),学生活动的数据化程度较低。品牌方很难说清楚“花了这笔钱,到底拉来了多少潜在客户?”
周期性强,影响力扩散有限: 大多数学生活动都是一次性的,或者是在一个学期内集中发生。品牌的影响力可能只在校园内部,一旦活动结束,效果也就迅速消散。和一些能持续曝光或与品牌深度绑定的活动相比,吸引力自然就打了折扣。
“蹭热度”还是“带货”? 很多学生组织的活动,可能更侧重于“热闹”、“有趣”,品牌方很难确保自己的核心卖点能被有效传递。如果只是简单地提供礼品或场地支持,学生们可能只记得“免费的东西”,而对品牌本身没有任何印象。

3. 品牌形象维护的“小心翼翼”:

负面风险的规避: 学生组织的活动,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现场秩序混乱、活动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意外情况。如果品牌与这些负面事件关联,对品牌形象的打击会非常大。特别是那些非常注重品牌形象的企业,宁可不赞助,也不愿冒这种风险。
“过度商业化”的担忧: 很多高校也担心校园被过度商业化,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氛围。因此,对于引入的品牌和活动,会有一定的审核和限制。品牌方也需要考虑到这一点,有些过于激进的推广方式,可能根本就无法通过学校的审批。
活动组织的专业性: 有些学生组织的活动,在策划、执行、现场管理等方面可能缺乏专业性,这会让品牌方觉得合作起来“不省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和管理,反而增加了隐性成本。

4. 赞助形式的“不匹配”:

品牌想要“品牌曝光”和“深度互动”,学生活动往往只能提供“礼品”或“简单植入”: 品牌希望的是能够通过活动,让学生深度体验产品、了解品牌理念、甚至形成用户口碑。而很多学生活动,受限于资源和组织能力,往往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冠名、礼品赠送,或者是在海报上印个Logo。这种“浅层合作”,很难满足品牌的需求。
期待“内容创作”和“二次传播”,学生群体难以提供: 现在的品牌越来越重视 UGC(用户生成内容)和 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传播。他们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和分享关于品牌的内容,从而形成有效的二次传播。但大学生可能更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主动创作高质量内容的意愿和能力参差不齐。

5. 替代方案的“诱惑”:

线上渠道的成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品牌有更多更高效、更可控的线上渠道去触达年轻消费群体,比如社交媒体营销、短视频平台合作、KOL/KOC 推广等。这些渠道的ROI往往更容易衡量,并且能够实现精准触达。
其他推广平台的“性价比”: 相比于高校活动,一些演唱会、音乐节、电竞赛事、甚至是热门综艺节目,虽然单个成本可能很高,但其触达人群的集中度、话题度以及潜在的转化率,可能对品牌更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品牌想要进入高校,但又拒绝赞助学生活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想给钱”的问题。 而是多方面考量下的理性选择:

目标客户群是否匹配?
投入能否产生可衡量的回报?
合作风险是否可控?
是否有更优的替代性传播渠道?

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那么明朗,或者存在明显的“错配”时,品牌自然会选择“回避”那些难以捉摸的学生活动赞助。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学生活动能够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有专业的组织团队,能提供深度互动和内容创作的机会,并且与品牌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那么品牌依然是有可能愿意投入的。只是,这样的“完美匹配”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很多高校生的“拉赞助”,其实差不多是“化缘”。我们对赞助有兴趣,但是对于施舍没兴趣,并且,我也没资格拿公司的财产去施舍给谁。

2,企业愿意支持学生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学生们为了拉赞助而千方百计想出一个点子,企业就必须要出钱。

3,很多高校外联部的同学们做的计划、方案或者什么类似这种东西的东西,我看过。说实话,作为社会工作锻炼的一部分未尝不可,或者作为校园舞台剧的剧本也还凑合,但是如果真的认为这样臆想的商业合作和市场宣传计划是完美的,是值得企业花很多钱(或者哪怕是很少的钱)白白扔出去的,那就太想当然了。

4,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如果需要面向校园开展活动,那么企业的目标也往往不会是仅仅面对一家高校,因为一家高校再大,其潜在用户的绝对数量也是一个很小的数字。除非这个活动能够提供一个在学校之外的额外的社会新闻点,否则,大致的讲,绝大多数校园活动的宣传半径太小,投入产出比大体上是不合算的。

5,很多大学生往往想得多(且不论想的对错),做的少。从人力投资角度来看,把赞助费交给这样的人去执行,其效果往往要打很大的折扣。而如果企业自己再派人到校园做监督和执行的话,这个人力的投入就显得过于不值了。因此企业对于临时的、不熟悉的学生群体直接要钱的拉赞助行为,基本上也应该是保持足够的谨慎态度。

6,另外从人品上来说,确实有少数(不过很奇怪据我了解很多企业经常能碰上这些少数的学生)学生以各种借口拉来赞助之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甚至又一次,有学生社团在给我的合作邮件中直接写明,他们的活动基本上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开销(其实大多数学生社团自身的活动学校是能够给予必要的支持,即使没有额外赞助也是能够开展的),但是希望我们赞助他们社团成员在活动期间的聚餐费用。至于很多时候企业提供的活动实物产品支持,被这些社团首先内部分配的事情也不新鲜。

当然,在此之外,年轻人充满活力和自信是好事,也是年轻人的普遍特点。因此,在他们给企业发邮件或者电话、短信、微信沟通的时候那种自大和狂妄,我就不当那是他们的缺点了。

7,基于以上,实际上企业给高校社团活动的赞助,更多的处于“信任”的角度。当一个社团和企业之间尚无任何信任关系可言的时候,面对流动性大,基本上管杀不管埋完全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任何责任的大学生来说,直接给出钱或者物的赞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双方经历过一些合作,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那么企业给予这个学生或者学生社团一定程度的支持,就变得容易了。

8,再次总结回答,为什么企业不那么容易给高校社团赞助?因为风险很大,大多数学生团体拉赞助的行为和活动计划不靠谱(放心,不论你是谁,当你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我要说这说的不是你而是其它学生社团因此请不要对号入座太过于激动)。这种不靠谱是多种方面的,活动计划不靠谱,执行活动的人也不一定靠谱。

9,一点建议:上面说了这么多,但是我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仍然不会拒绝和高校社团的合作。本质上讲,企业也是由员工来运转的,这些员工绝大多数也是从这些高校里毕业的。大家都经历过诸位高材生正在经历的事情。而且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年轻有激情,是任何企业都不会小觑的目标受众。因此,于公于私,其实我们都非常希望能够和各个高校的各种学生群体展开合作,支持他们的活动。但是,同时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对于一个活动行为活动策划本身的角度去考虑也是我们职业能力的必须。即使是非商业公益行为,对于其社会效益的评估也是必须的。总而言之,不会有不问结果的赞助,也不会有不在乎过程的赞助。学生社团的很多小心思和小伎俩,其实都是现在正坐在企业办公室里的学长们10年前玩过的招数。

如果你的拉赞助工作被拒绝了,请不要着急骂企业是XX,先想想自己做的对不对,给自己一个企业必须给你赞助的理由先。

另外我看过很多学生社团发给我的伪商业活动企划。为什么说是“伪”呢,因为他们自以为设计的是一个商业活动,他们从自己从未有过的工作经验出发(还没毕业嘛),可能很多还是来自电影电视剧中的“经验”,来帮助企业设计他们认为对企业有意义的商业活动,然后寄希望与这样就能让企业给他们一笔钱,或者一些实物产品。这样做其实对企业没意义,对他们自己,也没意义。

我个人真心希望,大学生能够努力的利用还无需为生活打拼的这最后四年,尽情的开展自己真心喜欢的社团活动,在真的还能够毫无顾忌的喊出“一切为了梦想”的时候,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为了一个梦想而努力和奋斗。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非常愿意介入到这样的学生梦想当中来,一起想办法实现他们的梦想,包括赞助。

我们愿意做年轻人的梦想赞助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