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小品牌的护肤品成分看起来比大牌的成分还要好,但效果却很一般?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趣的,也让不少人在挑选护肤品时纠结不已。明明看到那些小众品牌成分表里堆满了高大上的名贵成分,什么玻尿酸、胜肽、各种植物提取物,比那些“国民大牌”的简单成分表看着诱人多了,但用上去效果却好像“也就那样”。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的因素,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聊聊成分的浓度和配方协同性。护肤品不是简单地把所有好东西往里堆,你看到成分表上写了什么,不代表它在产品里占的比例有多高。很多小品牌为了吸引眼球,会把一些热门或昂贵的成分放在前面,但实际添加量可能非常微少,甚至低于能产生明显效果的阈值。就好比你看到一道菜里放了点人参,但可能就是一小片,对整体滋补效果影响不大。

而大品牌,尤其是那些有多年研发沉淀和口碑积累的品牌,他们通常更注重活性成分的有效浓度。他们可能只用了几种核心成分,但这些成分的添加量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测算和临床验证的,能够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而且,他们还会考虑配方协同性,就是不同成分之间如何互相促进,增强整体效果。有些成分单独看很厉害,但如果跟其他成分搭配不好,或者稳定性不够,反而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大品牌的研发团队在这方面通常投入更多,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才最终定型。

第二个要点是成分的稳定性和吸收性。护肤品成分能否被皮肤吸收,并且在产品中保持活性,也是决定效果的关键。有些听起来很厉害的成分,比如某些维生素C衍生物或者肽类,它们可能非常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或降解,导致在产品里效果大打折扣。大品牌在这方面会投入大量资源去研究如何稳定这些活性成分,比如使用特殊的包装、添加稳定剂,或者采用特殊的载体技术(如脂质体包裹),来确保成分能够完好地抵达皮肤深层并发挥作用。

小品牌因为研发实力、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可能在这方面就没那么讲究,或者说暂时还没达到那个水平。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把这些成分加入产品中,但没有考虑它们在皮肤上的最终表现。

第三,肤质的个体差异。这真的是一个很残酷但又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皮肤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指纹一样。肤质(干性、油性、混合性、敏感性)、年龄、生活习惯、甚至所处的环境都会影响护肤品的吸收和效果。某个小品牌对你朋友来说效果惊艳,对你来说可能就“一般”。而大品牌的产品,通常会经过更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更大范围的消费者测试,他们的配方可能更普适,更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基础需求。虽然它可能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神迹般”的效果,但它的“平均分”可能更高。

第四,品牌的信任度和心理预期。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对大品牌的信任度更高,这种心理作用也很重要。我们花费更多的钱购买大品牌的产品,自然会更加期待它的效果,会更仔细地去感受和评估。而小品牌价格可能更亲民,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降低期望值,或者觉得“反正不贵”,也就没那么上心去体会它的细微变化。

而且,大品牌通常有更成熟的营销和教育体系。他们会花很多钱请专家、进行科学背书、提供详细的使用指导,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成分有用,怎么用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种全方位的“软实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效果的感知。

最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基底成分的优劣。护肤品除了活性成分,还有大量的基底成分,比如水、甘油、增稠剂、乳化剂等等。这些基底成分的质地、肤感、以及它们对皮肤是否有刺激性,都会直接影响使用者对产品的整体感受。大品牌在选择基底成分时,往往会选择更温和、肤感更舒适、并且与活性成分搭配更佳的原料,即使是那些看似“普通”的成分,在它们手里也可能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总而言之,成分表只是一个基础的参考,它不能完全决定一款护肤品的效果。真正的效果,是活性成分的有效浓度、稳定性、吸收性、配方协同性、以及产品整体的肤感和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品牌有时候确实能把成分做得“好看”,但要做到“有效”和“好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深厚的研发功底和长期的技术积累。而大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大品牌,也正是因为它们在这些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壁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九年的化妆品从业生涯中,在大牌干过,也和很多小品牌接触过。在这个问题下,我应该很有发言权了。其实总结起来,无非是功效测试不到位,原料质量不到位,配方开发不到位。归结成四个字:偷工减料。再归结为两个字:省钱。


功效测试不到位

在化妆品新法规出来之前,化妆品是不需要功效测试的!自觉的厂家,比如大牌,会遵循内部流程,自己把测试全部跑一遍。而小品牌嘛,呵呵哒。

以欧莱雅为例。一个配方被开发出来之后,仅仅在研发部,就要进行好几轮测试。首先是小规模的定性测试,这一轮大概十个消费者参加,时间基本两个月左右。

然后是60个消费者的半定量测试。一个月测试,一个月整理数据,时间也要两个月。

最后是300个消费者的定量测试。测试时间根据产品的定位和功效,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再加上整理数据的时间,你细品。

对了,一个定量测试的价格不算很贵,也就一百万左右

测试效果好,那就推给市场部。效果不好,不好意思,推倒重来。

我老婆在新加坡宝洁工作过,负责威娜品牌的开发。她接手过一个项目,那个配方做了十年还没上市。就是因为每次测试效果都不好,然后打回来重新做,做完了测试又继续挂掉。

而小品牌嘛,一方面追求快,一方面也没钱。一个测试3个月,还得几个测试连着做,那岂不是半年都上不了一个项目?小品牌大多拿投资人的钱,半年上不了一个项目,怎么和金主爸爸交代?

再说了,测试这么花钱。有这个钱投抖音小红书,赚的是真金白银的GMV。而投钱做测试,要是成了还好说,要是失败了,岂不是打水漂了?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去做?

不测试,怎么证明功效?就算你堆砌成分,不做对比,你怎么能保证功效一定比大牌好?


原料质量不到位

我就是专门研究原料的,这里面的套路太深了。

大牌在选原料的时候,会优先从大牌供应商里面选取,不是因为它们多牛,而是因为它们能引领创新。欧莱雅最大的供应商就是Evonik和BASF,妮维雅最大的供应商也是这两家,只不过排名反了过来。

大牌供应商的专利过期了,就轮到国内和印度的原料商开始仿制了,这其中的原理和仿制药差不多。只不过CFDA要求仿制药做一致性评价,而原料商可不会做。

出于成本的考虑,大牌也会寻找便宜的货源,毕竟资本家的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但是大牌还是有底线思维的,毕竟品牌的名声是多少年的积累。所以在更换原料的时候,大牌都会做一致性验证。当年我在欧莱雅负责玻尿酸原料切换的时候,前前后后可是花费了几年的时间。从化学分析,到3D皮肤模型测试,再到临床和消费者测试。花了好多钱,证明国内的玻尿酸和国外的玻尿酸功效一致,最后才完成了替换。

而小品牌为了生存,可没资源做这么多测试。虽然不少小品牌都在主打大牌同款供应商,但是出于成本考虑,还是有很多小品牌选择来路不明的便宜原料。功效不如倒是其次,万一里面的杂质用了烂脸啥的,可真不好说。

比如玻色因,我的好朋友 @科学怪人-k博 就做了很多测试。结果发现市面上不少国产玻色因都是垃圾。

用着功效不对的成分,再好看也没用啊!



配方开发不到位

化妆品行业里有一门独特的手艺叫“仿样”。也就是对着大牌的配方,有些配方师能做的八九不离十。听到这里,你不是很开心?觉得有大牌平替用了,便宜料又足。

别simple naive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仿样只能把配方的肤感仿出来。也就是涂抹出来的感觉。毕竟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把功效也仿出来?我还没见过哪个配方师敢拍胸脯保证。

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都不会公布活性物的浓度。即使宣传的时候公布,也是极少数成分。对于修丽可这种成分简单,甚至发了文章的,想照抄倒是很容易。但是对于组成稍微复杂一点的配方,那就只能一脸懵逼了。

知道大牌哪个成分加了多少量吗?既然不知道,那么我的对标产品要加多少呢?加少了,没效果。加多了,被老板骂是败家子。

怎么办?那就少加点。反正加的少了,老板也不懂,保住自己的饭碗要紧。每个成分的量加少一点,但是种类多一点。一个产品,能把所有的护肤通路都包了,成分表看起来华丽无比。谁知道每个成分也就加了一滴。

这样华丽的成分表下,却是一个无比辣鸡的产品


总结

市面上也有很多用心做产品的小品牌。比如优时颜对A醇的持续研究,春日来信对维C的不断挖掘。但是也有很多小品牌,因为没钱,只能堆砌出看起来很华丽,却没X用的成分表,欺骗消费者的感情。这点大家要提高警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