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top gear第23~26季的主持人?

回答
Top Gear 第23至26季的主持人阵容变化,可以说是那个经典节目走向新方向的时期,也难免会引发不少争议。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马特·勒布朗(Matt LeBlanc)、罗里·里德(Rory Reid)、克里斯·哈里斯(Chris Harris)和萨莎·凯恩(Sabine Schmitz)等人的加入,试图在经典三人组(克拉克森、哈蒙德、梅一样梅)离开后,为节目注入新的活力。

要评价这一时期,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的“统治”时期(第23季):

期望值极高,结果差强人意: 埃文斯作为BBC的老牌主持人,在汽车领域也有不小的热情,加上他敢于说话、精力充沛的特点,很多人期待他能接下克拉克森的衣钵,带领Top Gear走向新的辉煌。然而,事实证明这对他来说是项艰巨的任务。
风格过于夸张和自我中心: 埃文斯的风格非常“英国式”的热闹,但这种热闹在他身上有时显得过于刻意和聒噪。很多观众觉得他的表现过于自我膨胀,常常抢了其他主持人的风头,或者在主持过程中过于激动,让人觉得不舒服。他那种“我什么都知道”的姿态,与克拉克森那种虽然刻薄但带有明显个人魅力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与克里斯·哈里斯和罗里·里德的化学反应不足: 在埃文斯的主导下,其他主持人的发挥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哈里斯和里德,他们都是在汽车评测和赛道方面有扎实功底的主持人,但他们的专业性并没有在埃文斯的光芒下得到充分的展现。观众很难看到他们之间那种自然流露的默契和化学反应。
节目节奏和内容失衡: 埃文斯时代的节目,有时会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无论是剪辑节奏、音乐选择还是他本人的表现,都试图营造一种“大场面”,但这种尝试并不总是成功,反而显得有些杂乱。一些标志性的“Top Gear式”桥段,在他的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
最终退出原因: 埃文斯在节目播出后收到的批评是压倒性的,他本人也承认自己未能达到观众的期望。最终,他主动辞去了主持人的职务,为当时的Top Gear带来了又一次动荡。

2. 马特·勒布朗(Matt LeBlanc)的“适应”与“独挑大梁”时期(第2324季):

从尴尬到渐入佳境: 马特·勒布朗这位好莱坞明星的加入,一开始确实让很多英国观众感到意外,甚至有些怀疑。他的口音和文化背景与传统的Top Gear主持人有所不同。在第23季,他的表现还有些拘谨,与埃文斯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独立撑起节目: 然而,随着埃文斯的离开,勒布朗在第24季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开始展现出他独特的幽默感和亲和力。他的表演更加自然放松,对汽车的评测也更加到位,尤其是他对一些“蠢事”的吐槽和无奈的表情,反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与克里斯·哈里斯和罗里·里德的化学反应提升: 在少了埃文斯的“干扰”后,勒布朗与哈里斯和里德之间的互动明显更加流畅和自然。观众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玩笑、互相的“调侃”和专业领域的碰撞,这种化学反应虽然不如原版三人组那样具有爆炸性,但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团队默契。
“The American”的独特视角: 作为一位美国人,勒布朗为节目带来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他对英国汽车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及他与英国本土主持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幽默,都为节目增添了新的元素。

3. 罗里·里德(Rory Reid)和克里斯·哈里斯(Chris Harris)的“专业支撑”时期(第2326季):

罗里·里德:年轻的活力与专业的潜力: 里德的加入,为节目带来了一种年轻、充满活力的气质。他在节目中承担了“新车评测”等环节,表现得专业且有条理。他敢于挑战一些高难度的驾驶任务,并且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时会显得略显青涩,但他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
克里斯·哈里斯:专业性的标杆: 哈里斯无疑是这一时期节目中最具专业深度的主持人。他在赛道驾驶、汽车技术和历史方面的知识非常渊博,他的评测充满了技术细节和深入的见解。他的驾驶技术更是毋庸置疑的顶尖。观众对他的评价普遍很高,认为他为节目找回了失落的专业性。
与勒布朗的合作: 勒布朗、哈里斯和里德组成的“新三剑客”在后期逐渐找到了合作的默契。哈里斯的专业性与勒布朗的幽默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而里德则为节目带来了新鲜感。他们之间的互动虽然不像原版那样具有颠覆性,但却是一种更为成熟和稳重的合作。

4. 萨宾·施密茨(Sabine Schmitz)的“力量与激情”(第2324季):

“德国女汉子”的魅力: 施密茨是一位传奇的赛车手,尤其是在纽博格林赛道上,她拥有令人惊叹的实力。她的加入为节目带来了强烈的力量感和赛道激情。
独特的驾驶风格: 她的驾驶风格非常直接、强悍,充满了自信和控制力。在一些赛道挑战中,她的表现让观众印象深刻,也为节目增添了“硬核”元素。
与众不同的主持风格: 施密茨的英语带有些许德语口音,但她的真诚和热情很容易打动观众。她并不像其他主持人那样追求花哨的表演,而是用实力说话,这种风格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可惜未能长期参与: 非常遗憾的是,施密茨在第24季之后就没有再长期参与主持,她的存在感虽然不强,但她为节目带来的专业性和独特魅力是不可忽视的。

总结一下这几季的评价:

从颠覆到重建: Top Gear第2326季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期。节目试图在原版三人组离开后重新定义自己,但也因此经历了不少阵痛。
主持阵容的尝试与磨合: 最初的克里斯·埃文斯尝试并不成功,但随后的马特·勒布朗、克里斯·哈里斯和罗里·里德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一种新的团队风格。
专业性与娱乐性的权衡: 这一时期节目在试图找回专业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娱乐性的难题。克里斯·哈里斯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而勒布朗则在娱乐性上贡献良多。
与原版三人组的比较: 任何新阵容都难免会被拿来与克拉克森、哈蒙德、梅一样的三人组进行比较。这一时期的新主持人虽然各有亮点,但整体上未能复制原版那种独特、爆炸性的化学反应和颠覆性的幽默感,这也是一些观众感到失望的原因。
对节目的意义: 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一时期也为Top Gear注入了新的血液,并为后续的节目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哈里斯的留任)。它证明了Top Gear这个品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主持人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的关注。

总的来说,评价Top Gear第2326季的主持人,需要看到他们所承担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他们试图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新的道路,虽然过程并不完美,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称赞的表现和亮点,特别是克里斯·哈里斯和马特·勒布朗的努力,为这个节目在困难时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The Grand Tour可能不会再有下文、三贱客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的2021年,我想了一下为什么我喜欢(S22之前的)TG?TG的定位是什么?

在TG S23开播、TGT S01开播之后我就问了自己这两个问题。

学习汽车知识?我自己就在汽车行业吃饭,打开自己的电脑,连上自己的笔记和Wiki,知识扑面而来,犯不上在一个电视节目里“学习”。看这仨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好玩。

TG自2002年重启以来,从来就不是什么正经的汽车节目,而是披着汽车节目外衣的娱乐节目,可以和快乐大本营划到一类的那种。

所以我喜欢看TG和我儿子他妈喜欢看快乐大本营的心态其实是一样的,上班很累,整天撕逼很烦,回到家抱抱娃之余,她是嗑着瓜子看快乐大本营,我就是一边玩游戏一边看TG。只不过平时关注的点不一样,我看不太懂快乐大本营里的梗,请来的人90%以上也不认识,但是一打开TG,他们请来的嘉宾都是贼熟悉的汽车,好——很有精神。他们说的很多哏也都能听懂。

然后就是节目里各种金句不断——

超速不会死人,突然停下才会。

牛顿掀开棺材板差点要爬起来但是想了想又躺下了。

其实这样的金句,在新的主持团队里也能听到,但是下面这样的金句,绝对听不到:

我实在是看不懂公交专用线路,这些连车都买不起的琼B怎么比我还着急?
威尔士的羊(此处略去我也不知道多少字)……
在四座敞篷车的后排还能贼拉风的人只有元首。
这车比看着整个法国空军栽进烟花厂还好玩!
换挡换挡换挡看后视镜谋杀女支女换挡换挡换挡换挡看后视镜杀……
德国的胖友萌你们有任何意见的话欢迎写信寄到伦敦1945 WE1号。
你美国人?不对啊你还不够肥。

还有名场面:

墨西哥大使估计已经……ZZZZZ……

这仨都是带嘤天下第一(其实应该是两个半+半个精美)而且从来都拿政治正确当擦屁股纸的货,换成新版的“大团结”主持团队,这样无下限无节操一点都不注意世界民族大团结的金句根本就没有土壤。

拿美国人的体重开玩笑?对不起Matt就美国人而且他并不胖。

拿德国人开1945年的玩笑?对不起纽北女王的轮胎直接碾你脸上(RIP)。

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专业很有明星范儿的主持团队,却恰恰少了原来那仨最鲜明的特点——毫无底线。那仨货(其实还得算上制片人)磨合的时间太长了,生活里也太知根知底,下限极低,低到会给BBC惹来官司,甚至要英国外交部给他们擦屁股,然后继续死性不改。

众所周知皇家空军是世界最强的空军……(这话是在美国说的)

我作为观众,心态非常简单——看出殡不怕殡大。没办法,我就是这么个非常三俗的观众。

但是如果说三贱客单纯的就是嘴大的话,这也不对。他们的说法可能很令人无语,但是时候他们说的还真不错。

说一个美国观众“不够肥,不对”,好吧,ZZBZQ?但是人口统计告诉我们美国成年人肥胖率38.2%全球第一。

说墨西哥人懒,好吧,ZZBZQ,可事实上无数在墨西哥工作生活的中国人都在吐槽墨西哥人普遍毫无时间观念且节奏拖沓到考拉都能无缝融入,同时又很羡慕这种裤裆里撒盐的优哉游哉。

甚至有几次涉及中国,说中国山寨货多,好吧,ZZ……不对,我抬头看了看面前有两个并排开着的都叫“鲜果时光”的小摊,招牌、Logo都不一样,很是黑色幽默。

而在我的记忆中,这两个半带嘤天下第一分子口中说出“带嘤已经一败涂地”这种话似乎只有一次,就是在重庆被基建狂魔彻底震晕之后,幸亏那时候他们已经不在BBC工作了而是组了个半独立的团队,否则真的和东家八字不合,开会时得被点名站位不正确。

三贱客的风格其实很明显:他们用很英式的Sterotyping,将大多数人碍于ZZZQ不敢说、尤其不敢在公共媒体上说的话直接哕了出来。当然这年头Sterotyping本身就是ZZBZQ,三贱客的风格,已经成了传媒领域的恐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