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麻省理工学院(MIT),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严谨的学术、前沿的科技,但别忘了,这里同样是恶作剧的温床,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恶搞”已经成为MIT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 MITers 戏称为 “pranks” 或 “hacks”。这些恶作剧往往集智慧、创意、技术和时机于一身,既考验动手能力,也考验脑洞,更考验的是一种“我就是要做,而且要做得漂亮”的 MIT 精神。
其中最著名、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 1994 年的 MIT 桥梁“入侵”事件(MIT Bridge Hack)。
事情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初夏夜晚,MIT 的学生们,特别是那些身怀绝技的工程师们,盯上了波士顿市标志性的查尔斯河上的一个著名桥梁——哈佛桥(Harvard Bridge)。为什么是哈佛桥?因为它是连接MIT和哈佛大学(虽然不是直接连接,但象征意义重大)的重要通道,而且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哈佛”二字,这简直是 MIT “挑衅”死对头的绝佳目标。
最关键的是 “MIT”这个Logo本身。他们没有选择简单的油漆,而是打算用一种由 LED 灯组成的巨型结构。这不仅仅是因为 LED 节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整个恶作剧在夜晚更加醒目。他们精确计算了 LED 的数量、布局、亮度和供电方式,力求在视觉效果上达到最佳。
接着,“材料运输”环节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要把一个巨大的 LED 结构安全、隐蔽地运送到桥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夜色作为掩护,并且可能动用了学校内部的车辆,甚至是伪装成某种“工程维护”的车辆。细节至今仍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整个过程绝对是“悄无声息,雷霆万钧”。
到了 “安装”环节,才是最考验技术和胆量的时刻。在夜深人静时,他们悄悄地行动起来。这可能需要绳索、脚手架(即使是临时搭建的),以及精确的定位系统。想象一下,一群身穿黑色衣物的学生,在黑暗中,利用专业工具,有条不紊地将巨大的 LED 结构固定在桥的侧面,那种紧张而又兴奋的场面。
最终,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查尔斯河上时,哈佛桥南端闪耀着巨大的、蓝色的 MIT Logo,那光芒甚至可能比桥本身的照明还要耀眼。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个 Logo 甚至还可以 显示时间。是的,你没看错,他们不仅安装了 Logo,还巧妙地设计了让 Logo 中的 LED 能够模拟时钟的指针,显示当前的时间。这无疑是技术和创意的完美结合,是对“MITer”身份的绝佳证明。
这个恶作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在波士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地的媒体纷纷报道,市民们议论纷纷,很多人都惊叹于 MIT 学生们的创意和技术。波士顿市政府和桥梁管理部门也因此而头疼不已,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佩服。
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 MIT 校园文化的一个传奇。这个恶作剧不仅展示了 MIT 学生们非凡的技术实力和创造力,更体现了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每年,当人们提及 MIT 的恶作剧时,1994 年的哈佛桥事件总是会被第一个提起,它成为了 MIT 精神的象征之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MITer 去挑战不可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