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一看到这类问题,我就觉得吵吵性别话题也不是那么糟...
老规矩,对照一下。
19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2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64万亿元。
这俩数字都是当时的历史新高。
今年1月:前者3.98万亿元,后者6.17万亿元,还是历史新高,屡创历史新高。
看来我们恢复过来了?
和21年1月相比,居民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少增了2272亿元和2024亿元。
不,你没有。
就业纳税的主体中小微企业疲软、于是要把信用“做宽”让他们借到钱、但钱总是不去该去的地方。
很多问题说麻了。
总之,牢牢记住“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这是公开定下的基调。
带着有内伤的身体,等着美联储不远的加息。这个时候声讨印钱行为没啥意义,不印你又能咋地?
只求印钱和花钱更精准。
经过去年三四季度GDP数据的折磨,今年政策情绪已经扭过来了。
央行的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去年从年初到年底,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降了8个点,住户部门降了0.4个点,政府部门涨了0.7个点。
高负债不行,你们给我降杠杆;
靠你们真降啊?
得了,我来接盘吧。
我老唠叨:负债必须在增长中消化。四大AMC手上的不良资产在今天能值钱,那是因为熬了起码十年。(可以理解为满仓十年等大盘起飞)
高负债是要解决,但你一刀子下去,围绕负债而周转的交易就停了。这里面包括老板的保时捷,也包括打工人的房租钱饭钱。
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降了8个点,多么卓然的工作成绩,一堆人砸地上。
等看到自由落体了,只能自己冲出来接住。
不过这也合理,企业、居民、政府三大板块里,政府的杠杆率是最低的,中央19.7%,地方25.8%。
而企业部门杠杆率是151.9%(21年Q3)
考虑到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实际主体是国企,国企负债又占整体企业负债的70%(民营企业杠杆率其实只有47.2%,还算合理)。那把国企的全算上,政府杠杆率也就79%。
人家欧美日都是三位数。
人家一半的杠杆是政府在担,我国一半的杠杆是企业在担。现在这个经济状况,除了政府大规模举债进行逆周期调节外,不要作他想。
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同比增加3589亿元。
1月M1增速都转负了,05年以来的第一次。而住户部门存款增加5.41万亿,同比多增3.93万亿元。被风险吓到后,我国国民又重拾了高储蓄的优良传统。
房子横盘,A股交易额走低,这局面下只能指望政府举债花钱。
至于意味着什么,那得看你离政府订单和投资有多近,离这个超级甲方有多近。
有一大堆项目要开工,还是上面摁着下面办的,硬塞钱也要让你立项。看来又有一票地方企业要起飞。
降准估计会有,降息也有可能,微点。
“大笔搞钱大笔砸基建”是肯定的。
不会普遍的“资产通胀产能通缩”,但核心资产依然会通胀,从面转向点。
虽然咱这些吃面包屑的只能在桌角那等着,但至少不是信贷塌方了嘛(好耶)。
这组数据背后有太多的因素,仅靠现有的公开信息无法分析,只能YY或发泄。
俺不喜欢发泄,所以只能YY:
如果从好的方面看,去年12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由11月的2.14%升至2.70%,国际人民币的总需求量上涨会带动一些货币供应量。
如果从坏的方面看,金融机构在去年底就试图通过适度宽松刺激消费和生产,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借贷的意愿都很低。银行想宽松但没人来借款,于是只能找关系单位临时操作对付下。
从不好不坏的方面看,过去企业和个人借贷的主战场房地产(企业关联太多没准确数据,房贷在个人贷款里公开占57%实际是多少谁也不知道)2022年核心主题,不是涨价而是别崩。而地产涨价率低于贷款利率那炒房子就赔了,于是炒房团们偃旗息鼓不去贷款了。
反正经济话题一直习惯性药丸,十几年前天涯经坛现在变成了知乎经济话题,天涯国观变成知乎政治话题,都是那些人,换汤不换药
水放了,但没流到该流的地方去,都流到那些不该流的地方去了
本来央行三令五申要求精准投放不搞大水漫灌,但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来说个事儿,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我一个客户换了个银行重新开公户,然后客户经理在办的时候给我客户说让他贷一笔企业贷,哪怕一个月就还也行,算是帮客户经理完成任务
然后你猜猜这笔企业贷是多少钱?——1万块!是的,就是1万块的企业贷,没有打错单位,真的是人民币1万块,和以前那些额度500块的信用卡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可以这样说,各个银行的支农支小贷款任务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的这个套路来完成指标的
至于剩下大多数的贷款贷给谁了,大家自己猜吧,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M1的-1.9%咋没人关注呢?
2000年以来,我没见过M1是负的。
2018年是金融市场不行,但是下游经济还行。
2022年以后可能会进入金融市场还行,但下游经济不行的区间。
也就是说面对C端的企业今年可能依然拉胯,但是面对B端的上游不一定。
所以真正正确的做法有可能是18年之后要开始琢磨储蓄,22年以后要开始琢磨消费和投资了。
服装家纺一样,你要是14年发出预警,你是行业专家,16年说行业衰退,你有先见之明,你现在跟我聊这,真没啥意思,谁不知道这个行业衰退?大家都知道的事,有什么风险?
当然我买入服装家纺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我可能看早了,造成要在底部再耗1-2年。跌20%-30%,所以为了规避这个风险,我会多买几个行业。
之前茅台令经销商去库存的消息,我没有更后续,这里也补上,我的判断是很有可能在今明两年会向经销商们来一波最大的压库存,也就是走到了服装纺织业2014-2015年的位置。
数据上我自己判断是,M1增速上穿M2增速应该在24年三季度-25年二季度前后。同时中国的加息周期应该也在那个时候。在这之前有可能试探性加息。
最后,未来的世界谁都不知道,以上都只是我自己预估的,可能有用,可能完全在扯淡,以自己的判断为准,并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仅此而已。
本来市场有100元,现在多印100元并投放,M1就有200元。
本来市场有100元,全部存银行,银行再贷款90元出去,那么储户手里依然有100元,贷款的人手里也确实有90元,M2就有190元了。
贷款人拿了90元,再借给别人90元,什么也没有增加,贷款人拿着90元的借条抵押给银行又获取了80元呢,M2凭空增加了80元,再出借再抵押呢,泡沫开启。
贷款人增加泡沫的时候自身风险也在增加,那就把自己借出去的债装扮成理财产品进行发售,难回收的债做成高利率理财产品,叫进取型,容易回收的债做成低利率理财产品,叫保守型,那么贷款人提前收到所有本金而没有任何风险,进取型产品叫次贷(很次的贷款,容易坏账),买了进取型产品的人叫次贷危机接盘侠,买的人越多,危机影响面就越广。
银行觉得这样做贷款人旱涝保收,提出每次抵押债务不能只凭一张借条,要有真金白银或实物抵押,贷款人很恼火:丫的,当铺思维。
过年嘛,刷卡刷多了就是借贷多了,M2上去很正常。特殊月份不要过份解读,如果连续3个月M2大幅增长,那才有可能放水了。
回应一条关于理财产品的评论:
正规的理财产品是没大问题的,确实是实体业务的需要,回答里所说的是披着理财产品外衣的金融衍生品,就像当年的雷曼迷你债券,它根本不是债券,它是金融衍生品,只是产品名字叫“债券”,它能迅速拉高M2,没有世界货币地位的国家玩不了这个,当初米国玩次贷,首先是禁止本国公民购买次贷,允许卖给本国机构和外籍个人,失手以后先放倒雷曼公司,控制本土危机蔓延,再增发美刀收购境内全部垃圾债圈住大火,全球承担增发美刀的通胀后果,同时把这部分垃圾债转成美债向世界发售,吸收到的新鲜血液马上刺激本土经济,被美债捆绑的某国尽了大国义务增持美债而不得不用几We对冲美刀贬值。所以那次危机没有击倒米国,连华尔街都没倒,人家玩这个是祖宗。
言归正传
优质的理财产品呢,基本不会面向大众发售,比如三峡工程,银行保险社保中字头巨头,他们有的是资金购买。
中等质量的理财产品呢,面向银行VIP客户,一份起步几百w。
新闻里看到的银行临时工私售外面的理财产品呢,基本就是劣等理财产品,想融资没抵押,生意又想做,只能几w要,几k也要这样子,反正一起赌一把,富贵在天嘛。
往后再买理财产品,各位请仔细仔细再仔细的了解清楚产品内容,闭眼买就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蓝星主要经济体的杠杆水平都已经彻底透支了。
未来是退潮时间。
通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没有跟贵金属绑定的货币,受现实限制,不可能减少发行量。
而资产,全靠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推高价格。
滥发货币、透支杠杆、科技树到头。
过去的二十年,无比繁华,但隐藏着空前的危机。
原料通胀与资产通缩将同时到来。各种麻烦将层出不穷。
因为这里面的一大部分都被用去借新还旧了,仅此而已。
现在放水的逻辑和以前有了本质的区别,以前放的水是被用去投资刺激经济,现在放水只能是给那一屁股烂账兜底,避免它们爆掉。
换句话说现在的放水完全是被动的,放的越多说明烂账越多风险越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胀问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