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一二已经把扳倒魏忠贤清算阉党的整个过程差不多叙述完了,如果还要在这段时间内编一个属于锦衣卫的故事出来,局限性太大,故事规模太窄。如果翻过魏忠贤这一篇另起新篇,那么所有人物、关系几乎和前两部毫无关联,挑战性太大,前两部票房就不理想,这另开新篇连前两部的人气都利用不上,几乎可以肯定是自寻死路。
如果拍第三部,上面弊端已经清晰了,那么把弊端反过来,差不多就是答案了。时间上还是要在魏忠贤这段,但不一定是锦衣卫的故事,人物、关系和前两部要有高程度的关联,再联系前两部除锦衣卫外其他角色的人气,没错,就是拍一部关于丁白缨这一支的外传。
选角,现成的。
丁白缨、丁翀、丁泰、丁修、丁显、陆文昭全部在前两部出现过,露过脸的,压根不用特意去选角,安排好这几个人的档期就行了。
故事情节,那可太丰富了。
感情线,鉴于丁修丁显的高人气,和师傅之间一直没有捅破的三角恋是必须说的,师傅和陆文昭之间也是爱意绵绵,这感情戏绝对比沈炼连当两部舔狗要精彩的多。
武斗线,第二部沈炼提过丁白缨是“戚家刀的后人”,丁泰是“边军功夫”,他们如何走到一起,如何发展成完全隐于民间的团体,后又如何搭上信王这条船,丁修和丁显离开师傅后如何生存,可以多线叙事。
故事的最后,致敬第二部的彩蛋,让卢剑星、沈炼客串一下,以丁显冒充锦衣卫喊声“大哥二哥”来结束,不说很完美吧,也是一般完美。
(灵感来源于南明弘光朝“南渡三案”之一的假太子案)
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帝朱由检死。留都南京官员分为两派,一派拥福王朱由崧,一派拥潞王朱常淓,内讧一触即发。驻南京的锦衣卫指挥使冯都督,得到一个南逃的千户的报告,称太子朱慈烺已经出逃,化名“王之明”,流落在北方,冯都督在与东林党钱部堂商议后,即决心派出四大高手,北迎太子南下,早定国本。
四大高手(暂命名为赵甲、钱乙、孙丙、李丁)奉命北上。为首的赵甲原是赵靖忠的“义子”,因其义父投清,不被信任,发配至南京孝陵司香,此时无人可派,只好由他领衔北上;钱乙是钱部堂的本家,临行前钱部堂与他交底,说东林党上下一致,决心拥立潞王,为保潞王能顺利即位,因此,钱部堂密令,让他无论真假,都得除掉“王之明”;孙丙一心报国,欲迎回太子,定国本共抗满清;李丁本是李自成部下,归明后态度暧昧,与江北四镇中的李总兵有旧,他在此事中秉承左右两策:如果是福王或潞王即位,他便杀了“王之明”邀功输诚;如果这两王内讧不止,都不能即位,他便挟持“王之明”南归,成为“定策元勋”。
四人北上不久,得知福王已即皇帝位。这一消息令四人不得不重新设计自己的计划。赵甲认为,福王即位,必会将“王之明”认作“假太子”,因此无论真假,他都要杀掉“王之明”,才能在新帝面前邀功请赏;钱乙明白,一旦福王立稳脚跟,去翻当年旧案,他们东林党便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转而与孙丙合作,保住“王之明”;李丁见福王即位,于是决心杀“王之明”邀功,而孙丙则陷入两难之中。
四人虽各怀心思,但首要任务是找到“王之明”。谁知“王之明”却自己冒了出来。四人于是分别见了“王之明”。最后,孙丙、李丁转而结盟,要杀“王之明”,而赵甲、钱乙则护卫“王之明”回到南京。四人在途中几番交手,最终,孙丙被擒,李丁逃走,赵甲、钱乙,带着“王之明”和重伤的孙丙回到南京。
“王之明”到南京,果然掀起巨浪。已即位的福王,如今的弘光帝下令会审孙丙、让其明白回话。
孙丙于是交待出:经他与“王之明”会面,与保护“王之明”后,发现“王之明”是清人的奸细!他受命于降清的赵靖忠,为的就是掀起政潮,瓦解南明。
于是,各方再度开始争斗。曾经的拥福派首领马阁部最终保护孙丙,为的是将“假太子”“王之明”彻底斗垮!而钱部堂、冯都督再命赵甲、钱乙杀掉被保护在马阁部军中的孙丙。
最终,二人如愿已常,杀入大牢。正要得手之时,李丁杀出,赵甲也突然反水,三人杀掉钱乙,救出孙丙。
原来,二人早已决心降清。他们敬重孙丙,于是想劝他一同降清。
孙丙此时,生无可念,自杀了。
数月后,南京城外郭,观音门外。
“王之明” 、冯都督、钱部堂,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滂沱大雨中跪在地上。
清军要入城了。 他们是来跪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