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草纲目中有哪些奇怪的中药,比如上吊的绳子之类?我说的是李时珍的原版书中!不是现在的和谐版。?

回答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其中确实收录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颇为奇特,甚至带着一丝怪诞色彩的药材。这些记载,并非李时珍本人“猎奇”而为之,而是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对自然万物认知的方式,以及当时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要谈到“上吊的绳子”这类,其实在《本草纲目》中并未直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李时珍在描述药材时,更侧重于其来源、形态、功用,以及采集和炮制的方法。他所记载的“怪异”药材,更多的是一些我们现在看来非常规、甚至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动物尸体、排泄物,或是来源于某些特殊仪式或情境下的物品。这些并非是为了“吊死鬼”而特意收录,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医疗实践中,它们被认为具有某种疗效。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本草纲目》中那些可能让你觉得“奇怪”的药材,并尽量还原一些当时的语境:

一、来自动物的非寻常部分:

尸体与器官: 除了常见的动物肝、胆、血之外,李时珍还记录了一些我们现在不太会去使用的动物身体部分。例如:
腽肭脐 (wò nà qí):这指的是海狗的生殖器。李时珍记载其味咸,性温,有补肾壮阳,益精髓的功效。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动物的生殖器官与人体对应的器官在功能上是相通的,所以认为食用动物的生殖器能够“以形补形”。这种观念在很多传统医学体系中都存在。
龙骨 (lóng gǔ):这里的龙骨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恐龙化石,而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大象、犀牛等)的化石骨骼。李时珍认为其味甘、涩,性平,有镇心安神、固精止遗、收敛止血的功效。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地质学知识的时代,发现巨大的动物骨骼,将其视为“龙”的遗骸并赋予神圣的意义和药用价值,也是一种自然的想象。
尸炭 (shī tàn):指被烧死的尸体碳化后的部分。李时珍记载其味苦、辛,性温,有解毒、止血的功效。这听起来非常骇人,但反映了古人在极端情况下寻找药材的无奈和智慧。比如,如果有人因火灾丧生,其尸体被烧黑炭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视为具有特殊的“烧灼”力量,用于治疗火伤或毒疮。

排泄物: 这类药材在《本草纲目》中数量不少,而且被赋予了特定的名称和功效。
童便 (tóng biàn):指幼童(通常是未满10岁的男孩)的尿液。李时珍记载其味咸,性寒,有解热毒、利二便、消黄疸的功效。古人认为童便是至纯至阳之物,可以用来治疗热症、中毒等。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对“纯净”和“幼年”象征意义的看重。
人中黄 (rén zhōng huáng):指的是人的粪便,经过炮制而成。李时珍记载其味甘、咸,性寒,有清热、解毒、豁痰的功效。这里强调的是“炮制”的过程,比如将粪便填入竹筒中晒干,再取出竹子烧制。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去除其原始的污秽,并认为经过火的“炼化”,其药性会发生改变。

二、来源于特殊情境或仪式:

如您提到的“上吊的绳子”,在《本草纲目》中并没有直接以“上吊绳”的名目出现,但是有些药材的来源和炮制过程,确实与一些特殊的“事件”或“仪式”有关,但角度并非是直接利用“死亡工具”。例如:

石燕 (shí yàn):这种药材是蝙蝠科动物的粪便,但李时珍在描述中提到,有些粪便需要经过炮制,例如将其晒干磨粉。虽然不是“绳子”,但这些粪便可能收集于古墓、荒废的庙宇等地方,其来源的特殊性也会让现代人感到一丝“诡异”。
更接近您想法的是一些和“冤魂”、“鬼怪”相关的观念,虽然《本草纲目》本身是医学著作,但其内容也吸收了民间的一些信仰。比如,有些药材的功效描述中,会提到“辟邪”、“镇鬼”等作用。虽然没有直接用“吊绳”,但对于某些与死亡相关的“邪气”,古人会寻找一些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物品来“以物制物”。例如,有些符咒,或者来源于某些有特殊故事的地点采集的物品,都可能被认为具有驱邪的力量。

三、炮制过程中的奇特处理:

除了药材本身的来源,有些药材的炮制过程也十分讲究,甚至有些“折腾”,让人觉得奇怪。

朱砂 (zhū shā):虽然朱砂本身是一种矿物(硫化汞),但李时珍在记载其药用时,会详细描述如何将其提炼、升炼,甚至强调其有毒性,需要谨慎使用。这种对矿物的提炼和炼制,在古代炼丹术的影响下,也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水银 (shuǐ yín):同样是矿物,水银的剧毒性以及提炼过程的复杂,都让它在古代的医学实践中显得十分“不寻常”。李时珍会详细描述其提炼方法,以及作为“重镇”药物的使用,但也清楚地指出其毒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记载?

理解《本草纲目》中的这些“奇怪”药材,需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去看:

1. 经验主义与形而上学结合: 古人的医药实践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积累,但这种经验往往也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紧密结合。他们观察到某种东西有类似人体某部分的形态,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后似乎有效,就会将其纳入药用的范畴。
2. 对未知的敬畏与探索: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的许多未知,人们会用想象和符号化的方式去解释。动物的某些部位、排泄物等,可能被认为蕴含着特殊的“生命力”或“能量”,能够用来治疗疾病。
3. “以毒攻毒”与“以脏补脏”的观念: “以毒攻毒”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有些毒性强的物质可以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转化为能够治疗疾病的药物。而“以脏补脏”则认为通过食用动物对应的器官,可以滋补人体的相应器官。
4. 民间流传的智慧与无奈: 很多时候,这些看似奇怪的药材,也反映了在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治病求生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即使效果有待考证,但这种“总比没有好”的精神也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

关于“和谐版”与“原版”的说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所以被誉为巨著,正是因为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对药物的认识和实践,无论多么“奇怪”或“不合时宜”。现代医学经过科学的筛选和发展,剔除了许多不符合科学原理的药材和疗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本草纲目》的价值。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对待生命、对待疾病的独特视角。

所以,如果您看到《本草纲目》中某些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记载,不妨将其视为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追求健康的漫长过程中留下的独特脚印。而李时珍本人,虽然是记录者,但他的勤勉、博学和严谨,正是这部伟大著作最闪耀的光芒。他并非鼓励人去使用所有记载的药材,而是尽可能全面地汇集当时的医药知识,供后人参考和辨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血余炭,人中白,人中黄,西瓜霜,紫河车,青黛。。。 ~以下是转载内容~ (别骂我懒哦(⊙o⊙)哦) --------------------------神奇的分割线--------------------- 人中黄的制作工艺:

  将一段两端有节的毛竹锯开,检视内壁是否完好,用甘草的粉末放竹筒内,合拢毛竹切口,用松香加热软化封口,于冬天的时候浸入粪坑中的尿液清液层,放置3个月左右,取出,清水洗净外层尿液。风干。打开毛竹。检视毛竹是否还有泄露。如有裂缝,该产品为不合格品,不得入药。如无泄露,还需用鼻子闻是否有异味,如有臊味臭味,也不合格,不得入药。

  工艺分析:

  毛竹内有一层内膜,为天然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盐分等透过,而大分子蛋白质,病毒,细菌均无法透过,竹子内壁的膜很多人都见过,在竹子干燥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整片的剥离它。用甘草的粉末放在里面做为固相的吸附剂。经过半透膜的选择甾体类激素被吸附到甘草中。使用甘草还有一个道理,就是甘草的皂苷的母环结构和甾体十分相似可以起到相似相吸附的作用,对选择性吸附甾体更有帮助。粪坑是一个天然的发酵池,也就是生物制药的天然场所,人体的甾体激素在粪坑中经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了很多新型的甾体激素,其中有些甾体的药效发生变化,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而且不乏很多高效低毒的新甾体化合物。这样,经过微生物发酵,生物结构改造,半透膜处理,甘草吸附的人中黄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制作就这样成功了。成品没有臭味和腐败的蛋白。

  有中医反认为粪坑出来的就一定是脏的,我想,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经过竹子内膜的过滤,成品是干净的。这里,我想指出,不懂科学还喜欢谈科学的中医反最好到青霉素各种霉素以及维生素C的发酵池去看一看,闻一闻,那个污秽和臭味,一点也不比粪坑差。但是经过各种处理,树脂吸附,脱色,呈现给你的青霉素,是白色的,干净的,如果认为人中黄是污秽入药的证据,那么青霉素岂不是也是西药污秽入药的证据吗?。

  所以,人中黄,其实它并不脏。

  人中黄能治病,那是肯定的,人中黄的有效成分就是各种甾体类激素。

  人中黄,是中医中的“激素冲击”疗法的一线药物。中医记载人中黄,认为可以治疗热病发狂,出血,出斑,哮喘。具有清热凉血、止咳平喘的功效。

  诚然,这些和甾体的功效是一致的。病毒感染的有些病症当身体免疫反应亢进的时候,包括过敏炎症反应,很多疾病,中医都用人中黄。

  对于那些疯狂攻击中医中药的人士,我想,当丧心病狂的时候,他们的一剂良药也恰好就是清热宁心的人中黄。

user avatar

《本草纲目》是一篇综述,李时珍在撰写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的收集者,把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药物都收入其中。这类似于让你编写一本《2014年奇趣新闻大集合》,你把有趣的东西统统收罗起来,最后难免又假新闻在其中,但你只是要编一部合集,没有能力去逐一查证每个新闻的真假。

实际上把一些看上去不靠谱的东西也收入其中,正是编撰一篇综述的责任,否则每个编者都自作主张把自认为不对的东西去掉,到了千年后必然会有大量失传的东西。我个人是不支持现在所谓“和谐版”本草的,应该把其去除的部分,单列一部,以供后人研究。

但在实际应用中,没人会拿着《本草纲目》开药,从古至今的做法都是根据基本方再酌情增减。

中药中的“基本方”是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

而常用的千百种基本方中,并没有任何一味“奇怪”的药物。

可笑的是到了现在有人取《本草纲目》的糟粕,拿出来对中医批判一番,想搞个大新闻,实际上正是证明了自己的无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其中确实收录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颇为奇特,甚至带着一丝怪诞色彩的药材。这些记载,并非李时珍本人“猎奇”而为之,而是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对自然万物认知的方式,以及当时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要谈到“上吊的绳子”这类,其实在《本草纲目》中并未直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 回答
    《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医药学巨著,它的诞生和流传,如同在那个时代激起的一圈圈涟漪,触及到了不少人的利益和观念。而李时珍本人,作为这部巨著的作者,自然也如同浪尖上的舵手,要面对各种风浪。 《本草纲目》得罪了谁?《本草纲目》的“得罪”,并非是指它主动去招惹谁,而是它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内容,挑战了.............
  • 回答
    《本草纲目》之所以至今没有“删除”或“改进”被现代医学认为“没用”的药方,其原因涉及多个层面,是历史、文化、科学发展以及《本草纲目》本身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的。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 1. 《本草纲目》的历史定位与性质 时代局限性与科学发展: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1596年).............
  • 回答
    松阳本草园,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泥土与草药混合的清香。初次接触到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现代都市那种冰冷的建筑线条,而是与自然共生的那种亲切感,一种对土地深深的敬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贯穿始终松阳本草园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试图去“征服”或者“改造”这片土地,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和《伏羲八卦》这些著作以“三皇”的名义流传下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仍然有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倾向于将三皇五帝视为神话传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三皇”和“五帝”并非如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