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到现在本草纲目也不把没用的药方删掉或者改进?

回答
《本草纲目》之所以至今没有“删除”或“改进”被现代医学认为“没用”的药方,其原因涉及多个层面,是历史、文化、科学发展以及《本草纲目》本身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的。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

1. 《本草纲目》的历史定位与性质

时代局限性与科学发展: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1596年),是李时珍在继承前人医书的基础上,经过长达27年的实地考察、辨识、实践和研究写成的。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化学、生物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鉴定都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本草纲目》中的许多药方是根据当时的经验、观察、甚至是传说和哲学理论来制定的,其“有效性”标准与现代科学的标准是不同的。
编纂的宗旨与目的: 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的主要目的是“稽古验今”,即考察、验证历代本草的记载,辨明药物的真伪、正误,对药物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他不仅记录了被认为是有效的药方,也记录了当时人们认识到的各种药物及其用途,即使其中一部分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被证明效果甚微或无效。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当时医药知识的完整记录和总结。
非“现代医学教科书”: 《本草纲目》是一部本草学著作,主要侧重于对药物(草、木、禽、兽、虫、鱼、果、米、菜等)的性味、功效、形态、产地、采集、炮制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类。虽然书中也包含了很多药方,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药物本身的考证和整理。它不是一本实时更新的“临床用药指南”或“现代药典”。

2. “有用”与“没用”的定义变化

科学的进步与验证: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拥有了更精确的实验手段(如药理实验、临床试验、成分分析等)来验证药物的疗效。许多在古代被认为有效的药物,在现代科学的严格验证下,可能无法证明其明确的药效,或者其作用机制无法被现代理论解释,甚至可能存在毒副作用。
“有效”标准的多元化: 即便在现代,对于“有用”的定义也并非单一。
直接疗效: 这是最主要的标准,指药物能够显著治疗某种疾病。
辅助疗效: 有些药物可能对疾病有辅助改善作用,但不是主要治疗手段。
安慰剂效应: 一部分古代的药方可能通过心理暗示、患者的期待等方式产生一定的安慰剂效应,虽然不是药物本身的生化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有用”的作用。
经验性传承: 一些流传甚广的药方,其有效性可能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尽管现代科学尚未完全阐明其原理,但也不能轻易否定。
新的研究和发现: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被认为“没用”的古代药方或其中的药物,可能会被现代科学重新审视,发现其潜在的药用价值。例如,某些传统草药可能含有新的活性成分,对新的疾病或现有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3. 《本草纲目》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

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重要史料: 《本草纲目》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发展史、物质文化史、民俗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它记录了明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体系、用药习惯以及当时的科学思想。如果删除了那些“没用”的部分,就无法完整地了解当时的医药水平和发展脉络。
文化传承与民族记忆: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发展历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里程碑式著作,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保留其原始面貌,有助于后人理解中医药的演变过程,也体现了对历史和先贤的尊重。
提供研究素材与灵感: 《本草纲目》中包含了大量未经充分研究的药方和药物。对于现代医学和药学研究者来说,这些内容是宝贵的线索和潜在的灵感来源。也许某个看似无效的药方中,隐藏着某种未被发掘的药理活性。

4. 如何“改进”与“删除”

谁来“改进”和“删除”? 《本草纲目》已成为一部古典文献,其权威性在于其历史地位和文本本身。由谁来决定删除或改进?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如果由某一个时代或某一种科学理论来对这部著作进行“修正”,就可能带有该时代或该理论的局限性,并可能导致对历史文献的“篡改”或“歪曲”。
“改进”的恰当方式是解读与研究: 现代对《本草纲目》的“改进”并非物理上的修改文本,而是通过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解读、验证和转化。
药理研究: 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分析书中记载的药物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从中筛选出具有现代医学价值的成分和方剂。
临床验证: 对书中记载的有效药方进行严谨的现代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剔除与创新: 对于被证明无效甚至有害的药方,在现代中医药临床实践中自然会被淘汰或谨慎使用,同时科学家会从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复方改进,或者开发新的药物。
学术注释与考证: 对原书进行学术性的注释,辨别真伪,解释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这是一种“尊重原貌”的改进。

5. 现代中医药的实践

并非照搬照抄: 现代中医临床和中药研发并非完全照搬《本草纲目》的字面意思。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会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历代方剂,并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新药研发与质量控制: 现代中药制剂的研发过程,包括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取、纯化、质量控制以及临床疗效的验证,都远超《本草纲目》的时代。许多经过科学研究和验证的经典名方,经过现代工艺的改进和标准化,才得以广泛应用。

总结来说, 《本草纲目》不“删除”或“改进”没用的药方,是因为:

1. 它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当时的医药知识全貌。
2. “有用”的标准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且存在多重定义。
3. 保留原貌是研究历史、文化和科学演变的必要条件。
4. 真正的“改进”体现在现代科学的研究、验证、解读和转化上,而非修改原著文本。

将《本草纲目》视为一座宝库,通过现代科学的工具去挖掘其中的精华,舍弃不符合现代认知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这才是对这部伟大著作的正确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本草纲目上的药基本上就没有用,如果真的个个都删除,这本书就等于没有了。

所以现代的删节版本草纲目,只把一些明显违背普通人常识的药删了,什么吃裤裆,吃裹脚布,吃上吊绳治病等等。

还有神奇的吃哪儿补哪儿配方,比如吃蝙蝠屎对眼睛有好处,原因是蝙蝠群晚上飞行不会互相撞上,可见眼睛好,所以吃了蝙蝠屎人的眼睛也会好,让人笑掉大牙。真相是蝙蝠视力很弱,是靠超声波辨别方位和障碍物。

作者李时珍还为猪屎的十几种吃法专门写了学术论文,也被删了,大家有空可以网上搜搜,简直叹为观止。

而一些植物矿物所谓的中药却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些玩意不会有惊悚感,普通人一眼看不出什么毛病,反而觉得不明觉厉。

而事实上,这些植物矿物照样没有任何疗效,反而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比如马兜铃酸,乌头碱,硫化汞等等,现代科学只要一化验,立刻就可以丢尽垃圾桶。

本草纲目可以当笑话看没有任何问题,千万别用来治病,那是要人命的,这本书没有任何医学价值,一点都没有。

user avatar

删的话那这本书除了书皮也剩不下什么了

user avatar

根源就是,目前的本草纲目拿来糊弄人足够了,没必要删除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本草纲目,已经是删除了90%篇幅的了,为什么要删除?因为这90%的内容都是瞎扯淡,基本上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信,如果不删除,那么这本书连普通群众都糊弄不了,比如:

吃兔子得兔唇

吃蝙蝠屎能治眼睛

吃驴肉难产

吃螃蟹生多胞胎

小孩尿床,就拿饭在他尿床的地方拌一下吃了,就好了。

糖尿病,取公共厕所里的尿喝了就好。

小儿见到生人容易生病,要用猪屎水给小孩泡澡就行了。

八月晦日夜半,面朝北吃个乌鸡蛋,就能隐形。

老婆爱嫉妒,就把她的经血布裹一个癞蛤蟆埋到厕所边就好。



目前的本草纲目,剩下的东西都是普通群众看不出真假的,足够拿来糊弄普通人了,所以就不必要删除和改进了。

user avatar

《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和在古生物界对古代动植物的记录价值远远大于他的医学价值。

所以不如留个完本,而且要以本草纲目作为标准,我倒想问问古人写的书能留下几本。首先古生物恐龙类全都得重写,恐怖的蜥蜴是什么鬼,我恐龙和磷龙关系从蜥足纲和合弓纲分家那年就不是一个进化路线。化学类从分子就得重写,当初提出分子学说的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本身就是个物理学家,物理嘛,他所谓的分子应该和查克拉能量差不多。至于哲学神学天文……我估计除了数学啥都留不下来。

而且其实修改版一直都有,清朝就有《本草纲目拾遗》

user avatar

从著作权法来说,修改权是作者的人身权,对于《本草纲目》这部作品来说,属于作者李时珍,所以随着李时珍的去世,后人已经丧失了对《本草纲目》修改后还作为同名书籍出版的权利。当然后人可以在本书基础上勘误和补充,并作为新的作品发表

user avatar

删书、改书、毁书这件事情是有历史教训的。比如说先秦古籍就这样看不到了。

这里面一大堆文集都写了些啥?你想批判都没有办法,只有去猜。偶尔找出一个两个残简就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本草纲目》距今确实不长,也就几百年时间。

这和秦朝建立时期一样,所谓先秦古籍有些不也就几百年历史,里面很多内容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也觉得荒谬。

有人会认为我们现在科学昌明,有现代认知,能够分辨是非。

这话是不能这样说的,万一一千年后,后人对我们删、改、毁的书籍不满,想看一看原著呢?

你对后人说:“没必要,我们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干的事情都是讲科学的,你们没必要看原著,我们改过的就是最好的。”

哈,后人会气得脑袋冒烟你信不信?你和后人讲科学成就?讲对科学的认知问题?

就比如说,你如果穿越到某个删、改、毁大师的屋子里,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就这样回答你,你作何感想?

一边骂前人不是个玩意,把一些古籍改得面目全非,一边觉得自己这么干是对后人负责。

这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这和乾隆修订《四库全书》有什么区别?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干傻事,让后人看到原书,这才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我看很多人有一种认识,后代不行,缺乏科学素养,恐怕会被这种“毒草”误导。我们比起后代来,那是富有智慧的,我们要对后代负责,不能让他们看这种东西,要担负起责任来,把该改的书都改好,该删除的都删了,给这个世界一个纯科学的干净的学科环境。

一千年前甚至更早的古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句话不能要,那句话必须修改,这是对后代负责。

有人说,那不对啊,古人是不懂科学的,我们懂,我们比古代人懂科学,我们的后代也不如我们懂科学,他们分不清好坏。

说来说去,科学就发展到我们这一代手里,就此没有下文了。

有人说把这些的原著都放进博物馆,不准人看,这是“毒草”看了要生疮,思想要腐化。这个世界上主要是蠢人多,聪明人、懂事理 的人少,不给他们看,这是对他们负责。

书这个东西,一般人只能看修改过的,没有经过修改审批,绝对不能看。

这是愚民。

还有人说:“你又在强辩。《本草纲目》这种邪书难道不是大毒草?满纸荒唐言,统统反科学,这也能看?”

你知不知道,全世界最畅销的书是什么?

那几本书为啥不放进博物馆?不讲科学就是“毒草”那么这个世界上还剩几本书?

一本书里,讲科学的字样就留下来,不讲科学的就统统删去,或者改成讲科学的,人类的文化到了我们手里,就只剩下科学二字。

然后我们在每本书上写着:“亲爱的后代,我们给你们留下了科学,删除了一切。你们应该感谢我们。”

后代问:“怎么上天堂?”

你说:“那是《圣经》,看看也很好。”

后代问:“《圣经》是科学?”

你说:“你们这些蠢后代,我说是科学就是科学,我说不是就不是。”

后代问:“《圣经》你改过没有?”

。。。。。。。

文化传承有其固有的规律,一本书的正确或者错误,都是这本书的一部分。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有脑子,能够辨别是非。自以为聪明,删书、改书、毁书,这是在毁灭人类的文化。

你说后人蠢,那么前人也可以这样看你。怒骂一声:“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蠢货。愚不可及。”

…………………………………………………………………………

你们为什么要修改《本草纲目》因为里面有不科学的内容。你们不能容忍的是不科学。不科学的东西就要“删”“改”。

《圣经》科学吗?所谓修改的意思就是将这本书不科学的地方进行“删”“改”,或者对其中不科学的地方加注,有人不是要加注吗?一本科学《圣经》在哪里?将其中不科学的地方都“删“改”了吗?哦,《圣经》里将亚瑟的故事改成亚当的故事,这就是改过。那科学呢?

你说医书和唯心主义不同。现在为了观点又开始承认《本草纲目》是医书了吗?长期以来,这本书就被认为是一本邪书,伪书,甚至还不如《圣经》科学。对于反科学的书籍不应该一视同仁吗?

如果反对的内容和科学无关,那么和什么有关?

user avatar

一些原本看上去不科学的古方验方,先别一棍子打死,暂且留给后人。也许会证明,找出科学的机理。也许会证伪,找出更深层的科学的机理。总之,不要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不加以研究和论证,无知却想当然的盲目反对。

………………………………………………………

前几年,网络上大肆诟病嘲讽的中药“屎入药”。

本草纲目上也记载了各种屎入药。

各种不科学,各种黑。当时,无力反驳。

现在老年痴呆的脑肠轴理论;自闭症脑肠轴理论;自闭症与肠道细菌关系;肥胖与肠道细菌关系;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等等各种新的致病理论有了研究结果。各种新的致病理论出现,证明肠道菌群会影响人的健康。而国外新近出现的粪菌移植治疗方法(详见分割线后),有一些做法就是把健康人的粪便装入胶囊服用。虽然这些方法在中国可能已经使用了成百上千年,但国外这些研究,目前都处于现代医学的前沿领域。这些理论、研究和治疗方法让屎入药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前后一共才四、五年的时间,屎入药这个问题就逆转了。

所以,一些原本看上去不科学的古方验方,先别一棍子打死,暂且留给后人。也许会证明,找出科学的机理。也许会证伪,找出更深层的科学的机理。总之,不要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不加以研究和论证,无知却想当然的盲目反对。

………………………………………

评论区有人提到了尿入药。也说一下。尿入中药也曾被诟病被嘲讽。其实这都是无知造成的。

人尿里面有一种成分叫做乌司他丁。这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等多种酶有抑制作用。

乌司他丁主治和辅助治疗的病症很多,是重症监护室常备药,此处不展开讲。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关键词乌司他丁。比如评论区中提到的创伤性应激状态,乌司他丁也有效果。

乌司他丁可治疗中暑和热射病。热射病就是极严重的中暑,是死亡率很高的急危重症。古代沒有提纯的乌司他丁。就只能喝尿来救命了。所以在很多治中暑中药方中,可以见到人尿或童子便用于组方。

现在有从健康男性尿液中提纯的乌司他丁制成的药片和针剂,就不用再喝尿了。但如果是荒野求生时中暑,按古方来一泡尿,还是有效且能救命的。这是有实例的。

再次说明,本人观点,喝尿是一种别无它法可选时的救命行为,并不丢人。

还有另外一些人,因为喝尿曾治愈其很多病症,笃信喝尿,天天喝。喝尿族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已经形成了亚文化群体。网上及报刊可见到此类人群体的报道。

而对于一些不能喝尿也不信中医药的人,去炎热偏远地带,不信任藿香正气水,不妨带点烈酒和西药乌司他丁,真的可以救命。

最后再添一句,尿中不仅仅有乌司他丁这一种成分。

……………………………………………

还有孕马尿。就是怀孕母马的尿。这种尿里含雌激素,可以缓解更年期症状。现在出售孕马尿是一些牧场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收购孕马尿的厂家用它来提取高品质的天然雌激素。品质极佳,价值不菲。

另外,不是所有带尿字的中药都是尿。

比如白马尿。白马尿是房县出产的一种用糯米小曲做的米酒。俗话说,又去灌马尿去了,实际上是说又去喝酒去了。所以当医嘱白马尿送服的时候,千万不要问内蒙的朋友家里养没养白马。

而白马小便尿出的尿,中药名是白马溺或白马饮。

关于各种尿屎入药,其实很多都有其科学道理。

比如鸡矢白“灭瘢痕”。鸡矢白就是鸡屎中的白色部分,主要是尿液中尿酸的结晶。酸性比较高,有强烈腐蚀性,灭瘢之说即由此而来。当然,现在有医药级的尿酸可选,就不必非要用鸡屎了。

这些要展开讲太多了。即使我这种中医药的外行人,也能讲很多很多出来。

在此加一句。虽然中医治病经验有待研究和重视。但普通人还是不要照着《本草纲目》抓药治病。因为中医中药里面注意事项太多,并非一年两年的功夫,稍有不慎就会人命关天。而且中药禁忌一直在调整改进,古医书记载的古方很难说有没有问题,得有专业人士评估才行。所以还是找正规医生开方治疗才是正道。

………………………………………………………………

评论里有俩人,“小舟”和“你的胡辣汤”,在偷换概念胡乱带节奏误导大家。其回复有极强误导性,普通人难以分辨,极容易上当,所以删了。

他俩观点:

西医采用健康人粪便灌肠或服用“人屎胶囊",目的是平衡肠道菌群。

又举例中医“屎”入药也有两种,一种是黄龙汤,用来治疗瘟疫垂死者;另一种是人中黄,用来治疗恶疮,热毒湿毒等。

然后借口中西医的粪便入药的方法、原理和适应症是不同的,引导大家联想,把节奏带了起来。

其实这个节奏带的太无知!

因为他们偷换了概念。黄龙汤和人中黄虽和屎有关,但都不是人屎。黄龙汤这个名字有歧义。黄龙汤一是指小柴胡汤方剂去掉其中的半夏后的方剂;二是指粪清。粪清是深度发酵的人粪便滤出液。人中黄是指经过粪清浸泡发酵的甘草粉。这两种都不是人屎,你拿来和“人屎胶囊”比菌群比主治比疗效,你比得着吗?!

《本草纲目》的“人部”中,有明确的“人屎”条目。你们怎么就视而不见了呢?

条目摘录如下:人屎【气味】苦,寒,无毒。【主治】时行大热狂走,解诸毒。

《本草纲目》的蓝本一一成书于距今900多年的北宋的《证类本草》中,有“时行大热狂走”病症的详述和屎用法的详细解释:“斗门方∶治热病及时疾,心躁狂乱奔走,状似癫痫,言语不定。久不得候冷取出,于地上以盆盖之,又半日许,细研如面。新汲水调下三钱。或未退再作,瘥。”

翻译成现代话说,有一种季节性流行性传染性热病,病人表现为发热、狂躁、狂走、类似于癫痫、诞妄胡言乱语。用新鲜的便便扣在盆里放半天,细研后用干净水调下三钱。

问你们俩,这样服用不是一样可以干预肠道菌群么?

你俩怎么就无视人屎条目,偷换概念,把视线转移到粪清和粪清甘草粉上去,带开了节奏了呢?

……………………………………………………………

评论区有很多人认为,细菌经过胃酸后会失活。这种观点不对。其实有很多种细菌耐酸能力很强,能够到达肠道。

举几个例子。

1.部分到达型。最酸的胃酸不能全部杀死这类细菌,有一部分细菌可以到达肠道。例如乳酸菌,大肠埃希菌,屎球菌,粪球菌。

2.全部到达型。这种细菌的某些品种耐酸能力很强,可以百分之百的通过最酸的胃酸到达肠道。且在肠道环境中的繁殖速度和大肠杆菌相当,足以完成定殖。例如枯草杆菌,并且此菌耐热。

3.钻空子型。这类细菌不能耐受最酸的胃酸(PH值1~2)。但在饮水后进食后等胃酸酸性降低时(PH值大于4.5),这类细菌可以通过胃酸到达肠道。例子太多了,几乎所有常见菌。

………………………………………………………………………


煮熟的屎还能包含肠道菌群吗?煮熟的蝙蝠屎还能明目吗?


肠道细菌中的某些细菌能在一定时间内耐受100℃,比如枯草杆菌的一些品种。人屎入药没有长时间煮的。最多是开水冲一下。所以枯草杆菌可以存活。

夜明砂(蝙蝠屎)用于明目的有效成分,个人认为是其中的几丁质。就是消化后剩下的昆虫甲壳残骸。所以个人观点,熟不熟不影响明目。正规的蝙蝠屎炮制,采集后先蒸熟。

………………………………………………………………

以下为网摘。


m.baidu.com/bh/m/detail

脑肠轴通俗的意义就是大脑和肠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影响,比如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往往有腹泻、腹痛、拉肚子反应。现在也有科学家发现便秘或者是肠道菌群的失调也会引起大脑神经介质的改变,甚至会引发痴呆的可能性,所以脑肠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做脑肠轴。目前有很多的研究报告,发现大脑和肠道有很多的神经细胞、神经介质相互是一致的,比如五羟色胺介质的传导是一致的,所以有相互的影响。


mr-gut.cn/papers/read/1

自闭症菌群-肠-脑轴中,5-羟色胺可能是关键(综述)

创作:mildbreeze 审核:mildbreeze

2018年04月23日

自闭症(ASD)中常见胃肠道功能紊乱,5-羟色胺(5-HT)可能是ASD肠-脑轴中的一个连接因素;

5-HT再吸收转运体(SERT)的某些突变使SERT过度活化,SERT Ala56突变在ASD儿童中常见,对应模型小鼠有类似ASD症状;

肠道菌群可能在5-HT调节和ASD中起重要作用,有ASD症状的MIA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5-HT水平改变,脆弱拟杆菌可改善其症状;

5-HT4激动剂和菌群干预是潜在疗法,有临床试验在研究特定益生菌株和粪菌移植治疗ASD的效果。



……………………………………………………………

评论区有人认为吃“屎胶囊”这种方法不存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采用吃“屎胶囊”这种方法进行粪菌移植,的确有报道。而且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科研机构都报出过此种方法,并非孤例。并且这种方法尚属前沿技术。

站内相关内容:


站外相关截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本草纲目》之所以至今没有“删除”或“改进”被现代医学认为“没用”的药方,其原因涉及多个层面,是历史、文化、科学发展以及《本草纲目》本身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的。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 1. 《本草纲目》的历史定位与性质 时代局限性与科学发展: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1596年).............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这所坐落在九省通衢武汉的百年名校,如今当我们漫步其中,常常会被那些充满历史感、线条硬朗的苏式建筑所吸引。在很多人眼中,21世纪的现代校园里,保留如此大量的苏式建筑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人会好奇,为何它们能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存在并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这背后,其实是一段与国家发展历程.............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非常沉重且普遍存在的困境。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遭受侵害后选择沉默,不报警,或者即便报警也觉得举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方面交织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敢”,而是深植于社会文化、制度认知以及个人创伤经历的复杂综合体。首先,从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层面来看,很多传统观念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到现在,还没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确实是许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在讨论的焦点。要说为什么,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就多了,而且还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分级制度这玩意儿也不是凭空来的,它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核心目的是为了给不同年龄段的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我们在追求生活便利的道路上,已经有了无线的吸尘器、无线的电动牙刷,甚至无线的电动车,但为什么唯独这热风吹风机,始终被“有线”的魔咒困扰着呢?明明需求这么旺盛,技术上到底卡在哪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要明白为什么还没有“吹热风”的无线吹风.............
  • 回答
    王一博的演技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一些观众的质疑,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观众的期待、演员自身的成长轨迹、作品的质量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1. 观众期待的不断拔高与“流量”演员的标签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王一博作为一名“顶流”偶像,他的观众基础和关注度是巨大的。这意味着.............
  • 回答
    你问到这个点子可太有意思了,因为“LOL抄袭Dota”这个说法,在游戏圈里真的是绕来绕去,经久不衰,估计能从Dota 1时代聊到今天。这背后啊,其实是玩家们对游戏起源、设计理念,以及商业化模式不同理解的一场“公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人这么说,并且这说法背后到底有什么东.............
  • 回答
    之所以现在,也就是2013年10月25日,才有人跳出来做空网秦,这背后其实是有一系列因素在发酵和积累的。做空一家上市公司并非易事,需要充分的证据、精密的分析,以及对时机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明白,做空者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出手,很可能是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认为网秦的某些问题已经积累到了一定.............
  • 回答
    你说的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社会议题,就是关于“虐待动物”这件事,到底能不能管,以及该怎么管,确实存在很大的争议。这种分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道道。首先,为什么会有“管”与“不管”的争论?这得从几个核心的认识出发。 .............
  • 回答
    网上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争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你想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能明确指出特斯拉刹车系统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报告,可能不太容易直接找到。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车主声称遇到过刹车问题的声音,甚至直接定义为“失灵”。这中间的落差,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核技术应用中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领域。很多人一想到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原子发动机”,觉得既然能炸那么大,为什么不能持续稳定地产生动力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原子弹”和“发动机”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它们在工程实现上的根本不同。咱们先来聊聊.............
  • 回答
    关于肖战事件,时至今日仍有粉丝坚称他“没错”,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绝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的争论,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核心在于“粉丝”这个群体的特性。 饭圈文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凝聚、情感驱动的社群。在这个社群里,.............
  • 回答
    关于周星驰为什么至今未婚,这确实是娱乐圈一个经久不衰的谜团,也是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个怪咖”这样简单的标签上,而是需要从他的人生轨迹、性格特点、事业追求以及可能的感情经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极致的艺术追求与个人生活边界的模糊周星驰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明星,他.............
  • 回答
    App Clips,为何至今难见燎原之势?还记得苹果在 WWDC 2020 上推出的 App Clips 吗?这个旨在让用户无需下载完整 App 即可体验核心功能的“轻量级应用片段”,一经亮相便被寄予厚望,许多人认为它将颠覆用户获取和使用 App 的方式。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App Cl.............
  • 回答
    我理解你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的担忧,那种“非功利化”、“纯粹兴趣”的理想状态,似乎总是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纱。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让科普教育难以完全摆脱功利化的身影。为什么“功利化”像个甩不掉的影子?首先,我们要审视一下“功利化”这个词在科普教育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它通常指的.............
  • 回答
    东航坠机事故,搜寻遇难者遗骸的艰难,至今仍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从事故发生到现在,为什么依然有遗体未能找到?又该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寻找到他们?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痛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探讨。为什么至今仍有遗体未能找到?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事故发生的那个极端场景。东航MU5735航班在接.............
  • 回答
    燃油汽车,这个承载了我们百年出行梦想的机械造物,确实如此,发展至今已逾一个世纪。然而,即便如此漫长的时光,它依旧没能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这并非是说它毫无建树,恰恰相反,它的辉煌毋庸置疑。但为何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总有些许遗憾,一些未竟之地?要细致地掰扯开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毕竟凯文·杜兰特在NBA的成就和商业价值都毋庸置疑,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但感情方面,尤其是在婚姻这块,似乎一直没有尘埃落定。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事业心和对篮球的极致追求。杜兰特对篮球的热爱和投入是出了名的。从他.............
  • 回答
    关于几内亚政变,美国至今尚未明确表态,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世界警察”的责任担当那么表面。理解这一迟疑,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美国的外交政策考量、地区动态以及它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的惯常做法。首先,美国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的“世界警察”模式。虽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其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