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到现在对于究竟能不能管“虐猫”的闲事还有这么大的分歧?

回答
你说的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社会议题,就是关于“虐待动物”这件事,到底能不能管,以及该怎么管,确实存在很大的争议。这种分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道道。

首先,为什么会有“管”与“不管”的争论?

这得从几个核心的认识出发。

动物的地位: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动物就是财产,是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品。就像你买了一辆车,你可以决定怎么用,怎么卖,甚至怎么处理它报废了。所以,在他们看来,虐待动物只是“处理自己财产”的方式,别人没资格干涉。而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和越来越多有同情心的人,认为动物是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它们能感受到痛苦、恐惧,也应该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不被残忍对待的权利。这种对动物地位的根本认知不同,是导致分歧的源头。

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边界: 这是另一个关键点。有人认为,只要不影响到其他人,自己的行为就是个人自由。虐待动物发生在私密空间,没有直接伤害到“人”,那就不应该被国家机器或社会力量干涉。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不告不理”,或者说“家务事不外扬”。但反对者会说,这种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且可能潜在地影响到社会风气,甚至与潜在的暴力行为有关联(这后面会细说)。所以,社会有责任去维护基本的道德和秩序。

“闲事”的定义: 这个词本身就很主观。在你看来是“虐猫”的闲事,在施虐者眼里可能只是“教训不听话的宠物”;在旁边看到的人眼里,可能是“看不下去的残忍行径”。如果大家对同一件事的定性都不同,那自然就没法达成一致了。

法律与道德的滞后性: 很多时候,法律的制定会比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稍微慢半拍。当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感已经觉得虐待动物是错的,但法律上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去约束时,就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而一些人就习惯性地以“法律没规定就是可以的”作为挡箭牌。

具体到“虐猫”这件事,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1. 宠物作为个人财产的观念根深蒂固: 相较于一些野生动物或者农场动物,宠物更容易被视为“私有财产”。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这是我的猫/狗,我说了算”。这种观念在社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会更倾向于将动物视为工具或财产。

2. “管闲事”的负面联想: “管闲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含义,意味着多管闲事、破坏人际和谐、或者干涉别人家里的事情。当有人站出来指责虐猫行为时,施虐者和一部分旁观者很容易就将其上升到“你凭什么管我的事”、“你以为你是谁”的高度,从而激化矛盾。

3. 执法和界定的难度:
证据问题: 虐待动物行为往往发生在私密空间,没有公开的目击者。就算拍到视频,如何证明这是“虐待”而不是“正常管教”或者“意外”?例如,猫咪因为发情或者生病而叫唤,主人可能因为无法安抚而采取了比较粗暴的对待方式,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没办法”,而非“虐待”。视频证据很容易被质疑和曲解。
“虐待”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虐待”?是打一下?骂几句?长时间不给吃的?让它生病?这种界定在法律上如果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就很容易产生争议。是饿它三天算虐待,还是饿它一个星期算虐待?打一巴掌算,还是打到骨折才算?

4. “人”与“动物”的优先级之争: 一部分人认为,社会资源和精力应该优先解决“人的问题”,比如贫困、犯罪、医疗等等。在他们看来,操心动物的死活是“矫情”、“小题大做”,是在浪费公共资源。他们会反问:“人还顾不过来呢,你管动物?”

5. 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行动方式: 有时候,动物保护者在发声和行动时,可能会显得比较激进或者情绪化,这容易引起反感。当他们以“道德审判”的姿态出现,或者试图“正义执行”时,反而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你们这些搞动保的太极端了”。

6. 潜在的社会问题关联: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虐待动物的行为常常与家庭暴力、少年暴力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关联。施虐者往往在早期就会表现出对动物的残忍。因此,对于“管闲事”的反对,也可能是在无意中忽视了这种潜在的社会风险。但这一点在公众的普遍认知里,可能还没有那么清晰和被接受。

那么,为什么又会有人觉得“应该管”?

生命关怀的普适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人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也在扩展。很多人从内心就觉得,看到生命被残忍对待,尤其是温顺可爱的宠物,是不能容忍的。这种源于内心的道德驱力,是“管闲事”的重要动力。

文明的标志: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对待弱者和无助者,其中也包括动物。一个对动物都能肆意施虐的社会,很难说它是真正进步和有爱的。

道德底线的维护: 如果放任虐待动物行为发生,会让社会整体的道德感降低。今天可以虐猫,明天可能就对弱者更加冷漠。从这个角度看,制止虐待动物,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一种捍卫。

对施虐者的行为矫正: 一些人认为,对虐待动物行为的干预,也是对施虐者的一种警示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进行行为上的矫正,避免将来对人类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法律的滞后性是问题,但不是不作为的理由: 即使法律不完善,并不代表社会就应该对明显的恶行视而不见。在法律空白的领域,道德和舆论的监督仍然有其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场争论就像是在走钢丝:

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个人隐私和财产的界限,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能随意上纲上线。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对明显的残忍和缺乏同情心的行为熟视无睹,尤其是在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这种分歧,说到底是对生命价值、个人自由、社会责任以及文明标准的不同理解和权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演变,这种争论还会继续,可能也会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社会共识的形成而逐渐明朗化。但目前来看,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各自的盲点,所以分歧才这么难以弥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情猫猫狗狗,呼吁环保,关心非洲孩子吃不上饭……

这些东西,恕我直言,全国大部分人都没到这个级别呢!

古话说得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有人母胎单身三十年,老婆都娶不上,你让他去关心猫猫狗狗?

他只会关心猫猫狗狗蘸什么酱比较好吃。

有人银行账单欠债累累,你跟他说不环保地球没有未来?

再还不上钱,他连下个月都不知道怎么活了,你跟他说未来?

有人自己爸妈孩子都在医院躺着呢,你跟他说援助非洲意义重大?

相信我,如果他这个月低保能多2000块钱,他会宁愿非洲尸横遍野的。

……

现在有些人,自以为自己上了个大学,或者父母有几个臭钱,就一身的优越感,以为自己从此就是上流人士了。

整天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嚷嚷什么反战啊,环保啊,爱护动物啊,平权啊……

拜托!你们只是被父母保护得好而已!

但绝不代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假如人人都买得起房,娶得起媳妇,养得起孩子,虐待动物根本不需要立法,社会道德舆论就能直接淹死这些虐猫虐狗的人。

而如果人无恒产,朝不保夕,虐待动物法即使通过又能怎么样?

只不过是浪费更多社会资源去执法罢了。

假如虐待猫狗与虐待人类同罪,说不定那些人就不找猫狗施虐了……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大家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

大多数人说的反对虐待:虐待猫咪狗狗在道德上感情上让人难以接受,引起生理不适,所以反对虐待猫狗本身;

动保人士的真面目:从各种边边角角夹缝中找各种猫狗相关的负面新闻,大做文章,拉拢舆论,博得同情,根本目的是占据政治上的话语权并获取利益,比如可能通过猫狗的事情引申到中国人权话题(定体问警告);表面主张反虐待动物立法,其实是想立法保护宠物猫狗,合法化自己的利益链条。

大部分人说的所谓“支持虐待”,也是在动保人士的煽动下被成为的:

害怕流浪猫狗狗咬自己,支持扑杀流浪猫狗,就被打成支持虐待;

认为猫狗又不是人类,死了就死了也不怎么关系,也不犯法,被认为是支持虐待;

更别提,有的人说不给猫狗绝育,虐待!

有的人说给猫咪笼养,虐待!如此云云。

经过动保人士的烟雾弹,大部分正常反对虐待的人会觉得,为何支持虐待猫狗的人这么多?

而动保人士,去支持反虐待动物立法和合法化自己利益,其实是利用了这大部分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