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太高,理想灭了,兴趣死了。
回答都是从参加者角度写的,我想从社团创立者角度来讲个故事。
我这个人别无所长,唯口才文笔尚能一提,所以大学时代热衷于演讲、模联以及辩论赛,拜我本身看的杂书比较多所赐,知道些奇闻异事,风俗典故,一张利口也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这些成绩都仅仅局限于学院中罢了,因为我们学校没有校级的辩论队,在学院比赛中拿到顶峰名次,一般情况下就是这场活动的劲头了。
但我不是很甘心,我也是领略过国际大专比赛的观众,也是对余磊、胡渐彪、黄执中心向往之的崇拜者,我深深地明白,学院冠军,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辩论这条路,我不过才刚刚踏上入口而已。
所以,我无比的渴望有一个更高端的平台和队伍去继续这个梦想。
无独有偶,我们学校王牌专业院系的辩论一姐也有这个想法,但跟我不同的是,她行动力与执行力都很高,不像我只会幻想,她紧锣密鼓联系各个学院的头牌选手,一个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将包括我在内的七个人团结在自己周围,组合出了一支初具雏形的校队。
当然,这只是我们自己想象的,校园官方层面并没有承认,而且负责社团工作的老师还告诉我们,学校不是没有过校级辩论队,只不过没有文化传统,很难持续下去。
这盆冷水或许可以浇灭我,但是浇灭不了刚才那位执行力爆棚的石蕾姑娘,私下里我们都叫她蕾哥,佩服的就是那个汉子一样的性格,蕾哥多方奔走,守在老师办公室门外数日,终于拿到了一个参赛许可。
凭借这个许可,我们以"野队"的名义参加了当年的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与一大票冠着各种xx大学代表队的对手们同台竞技。
我还记得,由于主办方拙劣的赛事规划,我们最惨的一次半决赛两场比赛中间只有一天的间隔,七个人不得不熬夜通宵备战破题,凌晨四点睡觉,七点就起床去唇枪舌剑了,
最终,我们止步省赛区亚军,以4:6的票数比负于比赛的赞助方队伍,当时年少轻狂,还有着浓浓的不忿,如今却已是云淡风轻,付之一笑。
尽管这个成绩并不令我们满意,但却是我那苟延残喘,一事无成的学校那一年对外成绩最好的活动,我们想要组建校级辩论队的愿望得到了一路绿灯的照顾,原本不可逾越的规章制度,一瞬间变成了坦途,我们不仅可以从此在比赛中带上××大学的名字,甚至于队内各种活动也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和活动品德分奖励……
其实听到后面两个内容的时候,我内心就隐隐约约闪过一丝担忧,我们这七个人,都是实实在在冲着一份理想,一个爱好而投身这份事业的,除了荣誉,它别无回报,一切的时间精神和物质支出,我们都是自备干粮,无怨无悔。
我一直认为,只有这样秉持着付出主义的"天真"态度,才能够做好一项具有某些理想主义色彩的事业。去除所有荣誉之外的利润,才能把如今多如牛毛的"理智"派拒之门外,否则,但凡牵扯一点点利益,这些人就会如同农村旱厕门外的双翅目环裂亚目的某些昆虫一样,闻风而动。
事实确实如此,次年,校辩论队要与其他正常社团一样进行招新活动,尽管我们已经制定了直接从各学院比赛的环节中考察选拔,再加以谈话的"察举制",但仍架不住各种连话都说不利索的"院系冠军"拿着不知道哪里来的院系老师介绍文件前来空降。
一大票对社团组织、外联活动、成员管理、行政架构无比轻车熟路的"学弟学妹"们很快就把队伍运营的有声有色,人数也多了,场地也大了,参加活动都有分甚至有经费拿了……
可唯独就是没人认真辩论了。
我曾在毕业前询问过一回时任的成员,今年的黄金联赛为什么没有去参与?那位久谙工作流程的部长熟练的摊手叹气:"活动经费迟迟没批啊,学长,你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吧……"
我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道:"客气了,你是我学长,是学弟草率了"。
从那以后,我没在关心过这个自己曾参与创立的组织任何消息,我知道迟早有一天它还会解散,然后也许过了很多年,有几个热心辩论的新学子,愤愤不平的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没有校级辩论队?"
那时,一个饱经风霜的社团老师告诉他:"其实,以前有……"
充分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们越来越聪明了,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投入产出比,不像80后,前90后们一样,感受过一点社会主义的尾巴,还会为了一些什么诸如理想兴趣爱好等一类虚无缥缈的东西去执着。
社团呢,无外乎就两种,一种是兴趣类社团,一种是职能类社团;社团招不到人,没人去活动的应该大部分是后者,兴趣类社团如果带团老师装b当官僚往后者靠的话,估计也招不到什么人。
我记得以前上大一的时候,那会还有“百团大战",各个社团的摊子前都人山人海,入团的动机也很简单,可能是一个令人心动的学姐,抑或是性格开朗的学长,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目的明确的就想要收获什么,就是觉得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很开心。当时,我一口气报了十几个社团,然后被七个社团录取,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留下了民乐团,院团委和团校。
当时的社团还很单纯,但是杂音已经有了。学生会下某部的面试就很装逼,当时是一个矮小学长和一个猥琐学姐在面试我,上来没开话,矮小学长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现在让你打这个学姐一下你会怎么做?”我憋红了脸,作为一个大一小男生,我只能说“打人是不对的”,然后他们哈哈作乐,说你不能令行禁止,不忠于部长;那时候刚从高中毕业哪懂得什么腐萌宅基囧这一类的东西,接着提出类似的问题不断升级,我尴尬的涨红脸踹了一脚桌子离去了。现在想想这就是传说中的邮电权力就要爽一下,这就是某种程度的骚扰。
随着社会资本化的不断深入,阶级固化不断成型,学生会估计也随同时代的大潮,一起那样下去了。现在的大学生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耽搁了学习的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收获了什么呢?
以前的社团收获了友情,现在社团收获了官僚学长学姐;
以前的社团收获了爱好,乐器水平提高了;现在的社团收获了乐器,兜中的钱花走了;
以前的社团和老师关系好,老师在你工作的时候还给你传授经验推介简历;现在的社团,老师觉得你们都是工具人,就应该为他服务。
以前的社团投入很多收获很多,同学朋友更亲近了;现在的社团各种活动会场收获很多,同学朋友愈来愈疏远了。
所以作为一个正常人,作为一个能考上大学的佼佼者,为什么要参加社团?在宿舍打打游戏不香吗,一起打lol的朋友难道不更靠谱吗?去打工花费精力时间去挣钱,人民币不更香吗?哪怕是就泡图书馆去实习,收获了绩点工作经验,为以后找工作铺平了路不更香吗?为什么要把精力时间花费在这种没有任何收益的地方去?
在这个讲究投入回报的时代,你不自私点别人都觉得你是傻子,所以现在大家参加社团一定要擦亮眼睛,你参加社团是为了获得什么,获得快乐,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锻炼,获得工作机会如果答案是Y,那你大胆参加;如果什么都不能收获,让他们一群主席部长老师主任自己玩呗,挺好的。
原来的天南街上还没有围栏,社团活动完后天大南开两校的学生在天南街一起大排档,天南海北八把酒言笑;现在的天南街筑起了围栏,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晚上安安静静冷冷清清;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个时代过去了吧”
习惯就好!
主要还是因为信息太发达,大学生们没以前那么好忽悠了,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学生的可替代的选择也太多了。
如果放在二十多年前,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或者说大部分大学生都没办法上网娱乐,平时除了上课,业余生活也是枯燥的很,很多个没课的下午都是靠着一本又一本的武侠言情小说度过的,如果想要多认识点人,玩点有意思的事儿,参加各种学校的社团那就是最方便的选择。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大学生不管是参加学生会,还是参加各种社团,都或多或少抱着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能够给自己增加点资历,将来找工作可能会有好处。
这基本上是大学里面最大的骗局,因为大部分就业单位,基本上不会看这些社团经历,但是吧,以前信息交流不是很通畅,一届学生被忽悠了,也就是到就业的时候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自己被忽悠了,也基本没办法再给后来人去详细唠唠这里面的嗑了。
而现在大量的内容平台上,从知乎到抖音,都有大量的内容在给你讲这些事儿,告诉你,参加这个不好使了,而且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赔本儿买卖,因为你会发现,四年过去,你付出了大量心血,最后基本啥也没得到。
如果你想去互联网大厂工作,把玩社团混学生会的时间精力用在刷题上,寒暑假拿几个实习,毕业进大厂时,这才是妥妥的加分项,而那些经历,几乎没用。
至于学生会经历,除了能拿到顶尖位置的,其余的基本上没啥用。
十多年前我读大学时,就流行着一个非常经典的段子,就是一个公司去一学院定向招人,结果在面试的时候,一共有二十个学生说自己有院学生会副会长经历,有一百个学生说自己是XX部的部长。
因为这些经历真的没人下功夫去考证,也不在乎这些,所以任凭你怎么说,最后也都没啥用。
至于参加社团纯粹就是为了多认识点有意思的人,无聊时间解解闷儿的,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工具如此发达,想玩啥,直接奔着去就行了,何必搞那费劲巴拉的事儿呢?
所以,你说为啥越来越没人玩社团了呢?
有些社团挺有意思的,有一些不那么有意思。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就行了。社团活动有一些会过于官僚主义,这样的地方可能一些人不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