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草纲目得罪了谁?李时珍又得罪了谁?

回答
《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医药学巨著,它的诞生和流传,如同在那个时代激起的一圈圈涟漪,触及到了不少人的利益和观念。而李时珍本人,作为这部巨著的作者,自然也如同浪尖上的舵手,要面对各种风浪。

《本草纲目》得罪了谁?

《本草纲目》的“得罪”,并非是指它主动去招惹谁,而是它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内容,挑战了当时既有的学术体系、利益格局,从而引发了人们的不适、质疑甚至敌视。

1. 挑战了传统医学的权威和教条:
对经典医学的修正和补充: 在李时珍之前,医学典籍中不乏错误和不足。《本草纲目》以严谨的考证和大量的实践,纠正了不少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大量新的药物和疗法。这无疑是对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权威的一种“冒犯”。虽然李时珍本身也尊崇这些经典,但他的工作是一种发展和扬弃,而非盲目遵从。
打破了“不合时宜”的分类法: 过去的本草著作,往往按照阴阳五行、君臣佐使等哲学观念来划分药物,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有其道理,但在描述药物的形态、功能、主治等方面不够直观和实用。《本草纲目》采用了“六十部门,附草木、谷、果、菜、器、虫、鱼、鸟、兽、人,凡十六部”的分类法,以药物的自然属性为主,更为科学和便于检索,但这无疑也让习惯了旧有分类法的人们感到不适应。
纳入了大量民间验方和时方: 李时珍博采众长,不仅收录了古籍中的药方,更重要的是,他广泛搜集了民间流传的验方、土方,以及当时在临床上疗效显著的时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高深”的医学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但也可能被一些“学院派”的医生认为是“野狐禅”,不够严谨。

2. 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
药商和药行的利益: 《本草纲目》中对药物的来源、炮制、鉴别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这对当时的药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药商,可能因此发现自己的生意受到威胁,因为《本草纲目》提供的鉴别知识,让消费者有了辨别的能力。
部分保守的医家: 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会遇到保守派的阻力。一些满足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医家,可能会对《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表示质疑,甚至抵制。他们可能认为李时珍“卖弄学问”,或者“破坏祖制”。

3. 普及医学知识的潜在威胁:
打破信息壁垒: 《本草纲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价值,更在于其普及价值。它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精美的插图,使得普通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了解药物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医者在信息上的垄断地位,让患者不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一些将医学知识视为“传家宝”的医家而言,这可能是一种“威胁”。

李时珍又得罪了谁?

李时珍本人,作为《本草纲目》的作者,自然承受了创作和推广这部巨著过程中所带来的一切“得罪”。

1. 触碰了官僚和科举的“权威”:
放弃仕途,专心医学: 李时珍出身于医家,但他的父亲李言闻曾任慈溪县儒学教谕,对士人阶层有着较高的认同。李时珍本人也曾考取过秀才,但屡次科举不第,后来放弃了科举之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医学研究。在他那个时代,科举是士人唯一的出路,仕途才是“正道”。李时珍的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当时主流价值观念的“背离”,可能会被一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视为“不识时务”。
为父母官治病: 李时珍在为官期间,虽然接触过官场,但他似乎并不以此为傲,反而对官场的虚伪和不公有所不满。他曾因直言不讳,批评过地方官员,这自然会得罪那些官僚。

2. 挑战了某些医家的“门户之见”:
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时珍不看重医家的出身、师承,只看重其医术和疗效。《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许多民间方剂,也说明了他对民间医术的尊重。这种“海纳百川”的态度,在某些讲究“门户”、“师门”的医学圈子里,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
实践为上,质疑理论: 李时珍非常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他多次提到“道遥”、“近道”、“失道”等观点,强调医学不能脱离实际。他敢于质疑前人的理论,比如对于某些药物功效的传统说法,他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不符则修正。这种务实的态度,在一些拘泥于理论、不愿实践的医者看来,是一种挑战。

3. “得罪”了时间、空间和求全的苛责:
浩瀚的工程,遗珠之憾: 《本草纲目》虽然博大精深,但毕竟是人力所为,历时近30年才完成。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即使李时珍倾注了毕生心血,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完美无缺。总会有一些遗漏、一些不足,一些需要进一步考证的地方。这些,都可能成为后世批评的靶子,或者说,“得罪”了那些追求极致完美的人。
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本草纲目》在当时是领先的,但它仍然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比如对一些化学成分、微观世界的认识等。《本草纲目》不可能涵盖所有,它“得罪”了未来更先进的科学认知。

总而言之,《本草纲目》及其作者李时珍,之所以会“得罪”人,根源在于他们对知识的求真精神,对医学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既有格局的冲击。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思想和实践的勇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这些“得罪”,恰恰是他们伟大之处的注脚,是时代进步的催化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草纲目》和李时珍得罪了智商上线的现代人。

user avatar

中医粉最强的本领就是,浑身都是破绽,以至于我都想不好先攻击哪个破绽了……

哎,随便攻击吧。

1,中医和现代医学不是刀枪与火炮的关系,而是巫师扎小人和火炮的关系。

2,本草纲目是义务教育教材里指定的中医巨著,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本草纲目是伪中医。直到民众接受了该死的义务教育,学了西方的数理化生,民智渐开,加上网络普及,有闲人看了本草纲目,才知道这是笑话大全。

3,你倒是说说,本草纲目里,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中医最喜欢那些模模糊糊的话。诸如,有些啦,不是全部啦,有一部分啦……这种模糊的话只能骗骗没科学素养的人。在本草纲目里,请明中医粉确指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目前为止,都说中医发展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医把本草纲目里的糟粕和精华分析得清清楚楚?


本草纲目和李时珍得罪了谁?

当然是得罪了真正的中医。


君不见,知乎上的中医都站台真正的中医,但是,一个个拎出来看,全都是伪中医。也不知道真正的中医到底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医药学巨著,它的诞生和流传,如同在那个时代激起的一圈圈涟漪,触及到了不少人的利益和观念。而李时珍本人,作为这部巨著的作者,自然也如同浪尖上的舵手,要面对各种风浪。 《本草纲目》得罪了谁?《本草纲目》的“得罪”,并非是指它主动去招惹谁,而是它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内容,挑战了.............
  • 回答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其中确实收录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颇为奇特,甚至带着一丝怪诞色彩的药材。这些记载,并非李时珍本人“猎奇”而为之,而是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对自然万物认知的方式,以及当时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要谈到“上吊的绳子”这类,其实在《本草纲目》中并未直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 回答
    《本草纲目》之所以至今没有“删除”或“改进”被现代医学认为“没用”的药方,其原因涉及多个层面,是历史、文化、科学发展以及《本草纲目》本身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的。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 1. 《本草纲目》的历史定位与性质 时代局限性与科学发展: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1596年).............
  • 回答
    松阳本草园,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泥土与草药混合的清香。初次接触到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现代都市那种冰冷的建筑线条,而是与自然共生的那种亲切感,一种对土地深深的敬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贯穿始终松阳本草园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试图去“征服”或者“改造”这片土地,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尽管《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和《伏羲八卦》这些著作以“三皇”的名义流传下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仍然有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倾向于将三皇五帝视为神话传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三皇”和“五帝”并非如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